收藏 分销(赏)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程与途径——基于烙印的视角_盛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8158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程与途径——基于烙印的视角_盛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程与途径——基于烙印的视角_盛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程与途径——基于烙印的视角_盛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科 学 学 研 究 文章编号:()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程与途径 基于烙印的视角盛 宇,李 红(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上海)摘 要: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活动让众多学者受益,但由于学术知识创新过程的隐蔽性和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创新实现的途径难以被知晓和复制,使新媒体的学术价值蒙受了潜在损失。研究基于烙印视角,重点从信息心理账户划分解释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程,以混合方法研究揭示创新成因途径。结果显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创新过程框架包括“第一印象 信息心理账户与素养培养 创新环境趋强 创新结果显现”四阶段。渐进性和突破性学术知

2、识创新分别以外部知识获取和创新激励为主线,实现创新的成因途径包括信息偶遇型、创作积累型、内容依赖型、领袖追随型、自主发表型和功能激励型。研究推进了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为个体使用、平台和政府公共机构策略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学术知识创新;烙印理论;信息心理账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盛宇(),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李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具有参与、公开、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等特点。学术知识创新是新的科学化论证成果经过同行评议后予以公开并取得实际应用的过程。在社会化媒体平

3、台中科研人员可以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前沿思想得以更好传播,对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研究认为新媒体娱乐性高于实用性,对工作绩效提高影响甚微,从一般使用到创新的途径仍不明晰。此外,对于渐进性创新,社会化媒体通过增加外部信息减少不确定性,产生积极影响,而对于突破性创新贡献则很弱,过多的信息甚至会增加混淆感和不确定性。现实情况的复杂与模棱两可让使用者缺乏信心,影响新媒体学术使用全面推广。为了让更多研究者和平台获益,有必要明晰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程和成因途径。研究从烙印视角出发,重点阐释信息心理账户划分,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需要经历第一印象、烙印生成、烙印变形和烙印显现

4、四个阶段,构型分析揭示其成因途径。由于研究较为复杂且难以直接观测,因此采用“理论演绎 访谈析因 问卷调研 因素构型 因果追溯”的混合方法研究()进行探究与解释,得出丰富和稳健的推论。理理论论分分析析 理论基础烙印理论()认为,个体或组织在发展中会在若干个环境敏感阶段形成与其相匹配的“印记”,烙印会对主体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包括认知烙印和能力烙印两类。研究显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工作,年长者的使用频率和效果不如年轻者,解释认为年长者缺乏相关经验,必须在工作中重新学习使用新媒体,这种差异在学术领域也得到证实。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需求敏感期,它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信息需求在短期内发生了变化;二是信息

5、需求的不满足;三是个体还未形成信息来源心理定势。敏感期面临不确定性较大,变化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会激发个体的积极适应动机,更易关注于己有利的媒介,而错过敏感期想要重拾关注较为困难。年长者如果在工作信息需求敏感期未能形成对新媒体的关注,则后期改变较为DOI:10.16192/ki.1003-2053.20220929.002 第 期盛 宇 李 红: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程与途径困难。烙印后续可能发生三类变化,即影响强化、影响弱化和扩展适应,这取决于过往环境和当前环境的匹配程度。借鉴烙印理论,本文认为学术知识创新产生首先取决于积极第一印象与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划归,并形成与之相应的能力;其次取决

6、于后续环境能否不断强化认知与能力,直至在创新中发挥作用。上述过程归纳为烙印敏感期、烙印生成期、烙印变形期和烙印显现期。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企业、家庭或个人都有一个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与传统的会计账户不同,不同账户的金钱不能完全的替代,“非替代性”是心理账户最本质的特征。目前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关注,陆续提出如时间心理账户、情感或利益为导向的心理账户、关系维系的实用性功能账户、审美娱乐性功能账户、时间成本账户、信息风险成本账户等研究。同时,研究还显示人们在心理上会划分信息用途,大致分为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和人际社交三类,每种用途包含特定信息源,且划分存在心理定势并具有稳定性。综上,本文将心理账

7、户概念引入信息研究,提出信息心理账户的概念。所谓信息心理账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会根据信息的用途设立对应的账户,不同信息来源会被放在不同用途的账户里,账户具有相对稳定性且不可替代。例如,学术信息心理账户中存放的是学术信息来源。下文从烙印视角出发,阐释从第一印象带来的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划分到学术知识创新显现的整个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烙印敏感期 媒介学术可供性与第一印象烙印理论最初来自于生物学中的“第一印象”,它对个体认知和决策有着长远影响。可供性是指人感知物体能够提供什么类型的用途,媒介学术可供性指个体与媒体交互过程中,媒体提供给个体学术行为的潜力或可能性。技术接受理论认为信息系统的接纳前因包括有用性和

8、易用性,两者都指向了媒介可供性,因此,媒介可供性可以看做个体接纳媒介的前因,也是“第一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敏感期是第一印象生成的最佳时期,学术信息需求敏感期的两种情况:一是学术信息需求变化初期,个体涉足新的学术领域(自己未曾接触过或本身还未成形的领域),需要大量学术信息,又对有效来源知之甚少,没有固定的心理定势。二是个体与新媒体初接触时,人们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和探索欲。如果敏感期内新媒体恰好能够为个体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就会产生积极的第一印象。烙印生成期 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和媒介与信息素养学术信息心理账户的划分 认知烙印的生成。根据信息心理账户的概念,信息源用途在心理上是不能替代的,例如

9、个体将微信公众号归入娱乐信息心理账户,即便含有学术信息,也不被当做学术信息源。虽然好的印象可以成为积极认知的催化剂,但烙印生成需要敏感期中特定事件显著的持续性影响,在本研究情景体现为学术可供性的持续作用。目前社会化媒体几乎涵盖学术活动所有方面,成为个体学术信息的重要来源,持续可供性让个体将其纳入学术信息心理账户,产生稳定的认知烙印。媒介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能力烙印的生成。媒介与信息素养()是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合二为一的复合概念,其中媒介素养体现言论传播和评判的自由,而信息素养强调对信息的利用。媒介学术可供性持续作用还会形成独特的能力烙印,这种独特能力是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目标的手段。社会化媒体具有

10、信息碎片化、用户生成内容以及强调社交等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可以从被动信息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内容创作者,或者更善于通过社交手段获取信息等,这些能力都是以往传统环境下无法培养和发展的。烙印变形期 后续环境的作用烙印的影响会随着后续环境的改变发生动态变化,“烙印环境匹配”强调当初始环境与当前环境高度一致,烙印影响越强烈,反之则会衰减。烙印还具有近端和远端的影响路径,近端影响如获取资源、追求机会,远端影响包括成长和绩效。同样,信息心理账户也会重新划分,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划分,近端影响可能仅仅是简单获取信息等,要想实现远端创新,需要后续环境与初期烙印匹配,后续环境支持初期认知,个体就会强化账户,将“可

11、用”变为“想用”,加深相应技能,以取得学术知识创新成果。反之,个体会逐步弱化社会化媒体的学术影响,直至将其从学术信息心理账户中剔除。烙印的显现期 双元学术知识创新的差异印烙显现是指烙印对实体的行为和结果的影响。学术绩效表现为学术知识创新,按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渐进性和突破性两种,前者是对本领域已科 学 学 研 究第 卷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细微性补充和完善;后者是为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或对已有知识进行根本性或革命性的修改与发展。区分两种模式有定量和定性方法,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学术成果价值,如发表量、引用率等;定性方法以量表形式,通过定性描述创新程度进行区分。两种创新模式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渐进

12、性创新是基于现存知识、技术、科学基础上的演进,知识积累是其重要基础。因此在新环境下,个体最关注学术知识可供性,但要从碎片化知识跨入创新,还要具备碎片化知识整合的能力,有效积累知识,才能实现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突破性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不确定性等特征,个体需拥有强烈创新意愿和创新精神,才可能选择突破性创新行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创新激励是此类创新主线,无缝化学习、打赏点赞、自我展示等都可以激励个体产生积极的第一印象,进而更易实现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程如图 所示。图 基于烙印视角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程 实实证证研研究究 研究设计本文采用混合方法研究对主题

13、进行探索和解释,第一步采用访谈法和三级编码析出影响因素,并为量表设计提供依据。第二步通过问卷调研进行数据采集,为下一步分析做准备。第三步为了回答“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成因途径”这一核心问题,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该方法认为是要素集合而非单个要素本身对结果起作用,这完全契合本研究探究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学术创新的目标需求,并且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条件变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同条件变量主次关系,通过核心条件识别可以归纳本文研究的成因模式。第四步使用因果过程追踪方法(,)通过访谈和补充资料对 组态情景进行还原,最终明晰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的成因途径。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

14、创新影响因素析出访谈选取有公众号学术经历的 名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采用王忠军量表分为渐进性和突破性两组,突破性组 人,渐进性组 人,以“公众号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影响因素”为题进行面对面和电话访谈,分析采用三级编码整理,得到如表、表 所示结果。结果显示:()对于渐进性组,社会化媒体意义主要在于提供丰富的外部知识,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个体更注重新媒体学术知识可供性,由此带来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划分和使用动机,培养自媒体创作和学术社交能力,但社会化媒体内容还存在碎片化、泛娱乐化、缺乏权威性等问题,与传统资源环境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一般信息利用 第 期盛 宇 李 红: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

15、程与途径表 公众号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影响因素 烙印理论核心范畴关系类别范畴概念碎片化服务可供性规则和服务随时随地、主动推送、分享与互动、信息检索、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学术性学术深度、学术广度、内容新颖、学术权威性第一印象媒介可供性碎片化知识可供性详细度和集中度归纳总结、细节充分、学术主题集中原创性原创文章,原创内容学术信息语言类型公众号本土化、国外学术资源兴趣兴趣、喜欢、文章吸引人学术相关度原有知识框架、研究相关、方向一致认知烙印 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学术使用动机效率节约工作量、节约检索时间、碎片化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崇拜创作者个人风格、对偶像的关注、知名学者公众号使用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自媒体创作公

16、众号学术创作个人发布、受邀创作、公众号编辑能力烙印媒介与信息素养学术社交同行转发导师推荐、同行使用转发给他人微信朋友圈展示、转发他人外部环境初始 后续环境社会技术环境社会技术环境教育资源不均、新冠疫情、社会技术环境适宜性、移动网络技术普及互补资源环境互补资源环境可互补资源充足、可互补资源易获取资源积累新闻新政策、热点信息、信息量大、数据来源、实践数据、研究案例、资源补充能力烙印增强碎片化知识整合学术思路启发了解新概念、发现创新点、构建思路、启发研究方向、深化他人研究、增加知识广度、增加知识多样性烙印增强研究方法借鉴学习研究方法、学习思维模式、学习看待问题的角度研究成果比较对比他人成果、检验研究

17、成果认知烙印增强创新性使用意愿创新意愿创新热情、抗难决心、创新自信使用意愿持续关注、填充闲暇表 影响因素概念的定义 概念定义碎片化知识可供性发布在公众号上的各种资源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具体体现在学术性、详细度和集中度、原创性、学术信息语言类型等方面。碎片化服务可供性学术用户从公众号运作主体得到的有关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和碎片化思考的支持力度,学术用户感知服务可供性包括学术信息检索、信息推送、学术互动及线上线下的联动等。学术使用动机激发并维持学术用户使用公众号的动力因素,是在兴趣、学术相关度、效率、使用成本和崇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促使公众号学术使用的一种心理状态。自媒体创作自媒体能力是指学术

18、个体除了是公众号使用者外,还是公众号平台的创作者,包括以各种形式发表和分享学术内容。学术社交个体与学术同行通过互相推荐、转发、朋友圈共享等方式传播公众号学术信息而建立起的联系。互补资源环境公众号之外学术用户所能接触到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创新生态软环境,如图书馆、专业文献数据库等。社会技术环境公众号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社会和技术环境。碎片化知识整合学术用户在从事某项研究前或过程中,在知识碎片化环境下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整理与总结能力。创新性使用意愿创新性使用指使用现有技术来执行其未被设计的新任务,本文指将公众号用于学术知识创新的意愿。科 学 学 研 究第 卷能力发展为碎片化知识对接与融

19、合能力,新媒体与互补资源有机“嫁接”,才能够最终实现目标。()对于突破性组,社会化媒体意义在于能够提供创新激励,学术可供性主要体现在针对“碎片化”所提供的独特服务,例如信息推送、点赞打赏、线上线下联动等,创新者能够无缝化学习,由此带来了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划分和学术使用动机,培养出自媒体创作和学术社交能力,突破性组利用新能力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吸引合作者和得到大众认同,后续社会技术环境越给予正面支持,越能加强其认同感,进而转化为强烈意愿,最终实现目标。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成因途径概念模型,如图 所示。图 社会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成因途径概念模型 数据与测量采用问卷调查法,

20、使用问卷星付费样本服务,调研对象为在近半年以上将公众号作为学术用途的硕士学历以上人员。问卷包括三部分,一是基本信息,二是公众号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影响因素,三是双元学术知识创新模式。变量的测量是访谈结果结合已有量表设计而成,使用 点量表。先用 份有效问卷进行预测量,根据信度与效度判断题项是否合理,删去因子载荷值低于 的题项,每个变量保留 个以上题项,正式题项共 项。正式调研时间为 年 月 日 月 日,共回收 份问卷,剔除数据连续相同过多的样本后,最终筛查得到有效样本数量为 个,有效率 。变量及其测量见表。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 所示,其中男性占,女性占 ,性别比例均衡。被调查者年龄集中

21、在 岁,较为年轻,符合社会化媒体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学历层次为硕士和博士,文理科分布均匀,且都在近半年将公众号用于学术研究,与本研究主题基本相符。第 期盛 宇 李 红: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程与途径表 变量测量 变量题项个数参考来源条件变量学术使用动机王娟碎片化知识可供性张晋朝碎片化服务可供性张晋朝自媒体创作学术社交互补资源环境李宝强;社会技术环境宋小康结果变量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表 样本描述性统计 变量属性人数百分比变量属性人数百分比性别男学历硕士(包括在读)女博士(包括在读)理科年龄 工科专业医科 分钟经济和管理花费时间 分钟 小时人文社科 小时 小时其他 小时 分分

22、析析结结果果 信度与效度检验问卷各部分测量变量 系数值大于,组合信度()值均大于 ,平均抽取变异量 值均大于 ,说明信度和聚合效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同时问卷测量变量的 值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如表 所示。表 信效度检验 变量 注:,碎片化知识可供性,碎片化服务可供性,学术使用动机 自媒体创作,学术社交 互补资源环境,社会技术环境,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科 学 学 研 究第 卷 此外,为验证本研究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利用 单因子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最大因子所解释的方差为 ,小于,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社会化媒体环

23、境下学术知识创新成因途径基于理论分析和访谈的结果,选取自媒体创作、学术社交、学术使用动机、碎片化内容可供性和互补资源环境为条件变量,以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为结果变量;选取自媒体创作、学术社交、学术使用动机、碎片化服务可供性和社会技术环境为条件变量,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为结果变量,进行成因途径分析。在分析之前,需要对前置因素进行校准,按照 点量表设置三个校准点,其中“”作为完全隶属的校准点,“”为完全不隶属,“”为交叉点,“自媒体创作”交叉点调成为均值 ,符合均值就认为其具有创作身份。必要性检验显示所有条件都不是必要条件。构型分析结果如表 所示。表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影响因素组态 渐进性学

24、术知识创新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自媒体创作自媒体创作学术社交学术社交学术使用动机学术使用动机碎片化内容可供性碎片化服务可供性互补资源环境社会技术环境原始覆盖度原始覆盖度净覆盖度净覆盖度一致性一致性解的覆盖度解的覆盖度解的一致性解的一致性注:和表示该条件存在;和表示该条件不存在;空白为该条件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和为核心条件,和为辅助条件。为将组态情景还原,使用因果过程追踪方法可以有效捕捉事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现象,阐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使理论更接近于现实世界。研究补充了自媒体文章,其带有个人感悟性质,比起访谈剖析更深入。年 月在公众号搜索“公众号创作”等关键词,查询阅读量排名前 位的文章,并选取了其

25、中 篇内容详实且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用于支持和解释构型,结果如下: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结果产生 种组态,总体一致性为 ,总覆盖率达到 ,说明这 种组态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度。()信息偶遇型。以 构型为代表,个体习惯于使用传统学术资源,对公众号内容评价较低,未将公众号划为学术类的信息心理账户,无明确学术使用动机,也没有发展与之相关的能力。通过偶尔浏览公众号,偶遇有用的学术信息,再通过互补学术资源深耕成为该模式常见的积累途径。()创作积累型。以 构型为代表,特点是个体将公众号作为自己学术知识整合的平台,通过自媒体写作对研究进行反思和整理,因此学术信息心里账户的划分更多基于自媒体创作,而非外部知识获取

26、,创新途径主要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进而实现积累和创新。()内容依赖型。以 构型为代表,学术研究初期学术资源环境匮乏使个体不得不寻找替代资源,此时公众号学术内容的可供性使个体产生良好第一印象,并将其划归为学术信息心理账户,个体拥有较强的使用动机,依赖于从公众号中获取学术知识并有效整合后形成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领袖追随型。以 构型代表,学术社交是该构型的主要原因,即由导师或学术权威推荐后,个体将公众号划归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并拥有使用动机。学术同行因此承担了“把关人”“过滤器”角色,个体容易受学术圈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由于推 第 期盛 宇 李 红: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

27、创新过程与途径荐具有精准性,容易使个体获得有效的学术积累,与互补学术资源融合,形成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产生 种组态,总体一致性为 ,总覆盖率达到 ,说明这 种组态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度。()自主发表型。以 构型为代表,核心要素显示学术社交和自媒体创作为主要成因,由于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通常耗费时间长、风险大,创作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没有成果正式发表,社会化媒体提供了自主发表文章的平台,粉丝点赞、评论和打赏能够极大鼓舞个体创新自信和创新意愿,强化了使用意愿和创新意愿。该构型打破了传统环境下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不知前路和孤身奋战的困境,提升了创新意愿,促进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功能

28、激励型。以 构型为代表,除了和 拥有相同特点外,核心要素还显示碎片化服务可供性也是激励突破性创新的主要因素,功能型需求是使用者使用社会化媒体后体会到的功能上的满足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工作场所支持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新想法,而且能够帮助个体克服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障碍,提升创新自我效能,进而有效促进创新绩效。学术服务可供性如公众号提供的文献精读与归纳服务、免费计量工具等深受欢迎,激励了个体的使用和创新意愿,促进了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综上所述,研究发掘之前忽略的两种情况:第一,原理论分析中认为媒介学术可供性是生成第一印象主要原因,回溯发现学术社交和自媒体创作也可以是新媒体的第一印象成因,社交产生的第

29、一印象属于被动生成,具有不可控性,如构型 和;而自媒体创作则是由需求主动产生的印象生成,如构型。第二,发现了“信息偶遇”模式,如构型,主要特征是个体没有将新媒体划归为学术信息心理账户,通过社会化媒体中意外信息偶遇产生新想法,配合互补学术资源深耕实现创新。新结论的发现显示了现实中成因途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结结果果讨讨论论 理论贡献()从烙印视角出发,提出了信息心理账户概念,认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实现需要依靠第一印象形成学术信息心理账户和新媒体能力烙印,并且在后续创新环境中不断增强烙印的作用,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错过烙印敏感期,个体会将新媒体排除在学术研究之外,实现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缺乏

30、新媒体运用能力,个体无法实现新媒体的有效利用,同样无法实现创新。但是第一印象并非一成不变,基本的媒介使用能力也无法直接转化为创新,需要后续创新环境给予支持,使之前认知与能力烙印得到增强,只有经过认知与能力的升级才能实现最终目标。本文研究明确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创新过程从“第一印象 心理账户和素养培养 创新环境趋强 创新结果显现”这一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基于双元学术知识创新视角,构建了差异化的学术知识创新成因途径。已有研究显示社会化媒体对渐进性创新有较明显正面影响,对突破性创新影响较弱。但过去研究结论得出主要基于知识基础观,少有聚焦社会化媒体的其他作用。本文发掘两种创新的差异化烙印

31、途径,结果显示新媒体对于渐近性学术知识创新者意义在于获取外部知识资源,而对于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却更多是基于创新激励,区分了不同创新成因主线,结论更有针对性,完善了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创新理论研究。()采用 发掘成因途径,证实了本文理论分析并有新的发现。通过构型分析发掘渐进性学术知识创新成因途径包括信息偶遇型、创作积累型、内容依赖型和领袖追随型;突破性学术知识创新成因途径包括自主发表型和功能激励型。同时发现理论分析中忽略的两个现象即学术社交和自媒体创作的烙印作用以及信息偶遇途径。新发现体现了本文研究情景的复杂性,而多种成因途径的提出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新课题。实践启示()对学术个体的启示。期望渐进性创新

32、的个体,信息偶遇型可以采用星火燎原的方法,碎片化信息如同星火,可把微启发植入传统学术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知识积累;创新积累型采用储蓄罐形式,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实现碎片化知识的强联通,用少量存入整体取出的方式实现创新;内容依赖型采用制定计划方法,事先制定好社会化媒体使用计划,持之以恒实现知识量变到质变;领袖追随型采用过滤网式,关注意见领袖,编织学术网络,凭借推荐“挑选”有价值信息。对于期望突破性创新个体来说,自主发表型采用粉丝激励方式,利用新媒体科 学 学 研 究第 卷平台即时发表阶段性学术成果,与粉丝探讨和互动,这种大众激励创新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功能激励型可以采用技术追踪式,关注

33、新媒体、新功能和新技术,率先使用新技术的人也更容易得到技术“红利”,抢占学术创新的前沿。()对于社会化媒体平台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启示。第一,针对第一印象产生的时机,平台学术内容与服务设计应符合年轻人的特点,提高媒介可供性感受,有助于良好第一印象生成。另外新媒介初接触也是一段敏感期,平台尽量在最初版本呈现完整服务功能,因为扩展功能很难被纳入适当的信息心理账户。第二,外部环境决定了烙印变形是增强还是减弱,本文涉及两类环境,一是与新媒体互补的传统学术资源环境,二是可以推动新媒体的社会与技术环境。外部环境需要社会公共机构的参与建设,例如新冠疫情发生后大众发现新媒体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学术交流,有传统学术环境

34、无法比拟的优势,此时政府推动加强“”深度融合必将带来社会化媒体学习的深刻变革。研研究究展展望望今后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本文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双元学术知识创新的多种成因途径,后续可以对此展开定量分析。()本文通过构型分析发现通过社会化媒体“信息偶遇”可以引发渐进性创新,值得后续深入阐释。()信息心理账户也可能给以往研究带来不同解释。例如以往研究中年长者使用新媒体的创新效果不如年轻者,似乎年龄是决定新媒体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烙印视角给出另外一种可能性,今后可以从信息心理账户角度对更多信息行为做出不同解释。参考文献:,:,():冀秋燕 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 保定:河北

35、大学,:,费坚,胡涛,陈景岭 心理账户、用户习惯与新媒体使用: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思考 江海学刊,():,:,():,():,:,():杜勇,张欢,陈建英 海外经历与企业盈余管理 会计研究,():,():,?,():张艳萍 高校教师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信息行为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欣,曾春影,陈传明 过往经历与企业利他慈善捐赠 基于烙印的动态性视角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岑杰,陈雪津,盛亚,等 混合社会组织多重身份的生成机理研究 基于社会烙印动态性视角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第 期盛 宇 李 红: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学术知识创新过

36、程与途径 喻国明,曲慧 网络新媒体视域下用户行为的分析与度量 新闻知识,():,():沈婷婷 主观感知对研究者科学数据共享意愿的影响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 情报杂志,():,():高月贤 移动环境 后日常信息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保定:河北大学,:,杨明,董庆兴,陈烨 网络时代的用户心理及其信息行为研究综述 图书情报知识,():,():王晓庄,白学军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杨刚,袁功名,徐韵影 新媒体环境下科研信息行为与特征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李博文 家族企业创始人烙印的量表开发研究长春:吉林大学,:,龙立荣,王海庭,朱

37、颖俊 研究型高校科研考核模式与创新的关系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王忠军,刘丽丹 绩效考核能否促进高校教师突破性学术创新行为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陈建斌,付丽丽,薛云 应用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知识协同机制 基于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视角的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西部论坛,():,():王娟 微博客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 济南:山东大学,:科 学 学 研 究第 卷,张晋朝 信息需求调节下社会化媒体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规律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李宝强,孙建军 计算机自我效能、任务 技术适配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的影响 情报科学,():,():宋小康,赵宇翔,张轩慧 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错失焦虑症()量表构建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 远程教育杂志,():,():向纯洁,杨中华 移动社会化媒体下创新团队知识演化机制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