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7诗三首.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813972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7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7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基限时练(七) 诗三首               一、基础测试 1.下列每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匝|咂摸 譬如|媲美 衣衿|矜持 B.吐哺|果脯 契阔|锲刻 阡陌|歼灭 C.掇取|抽泣 樊笼|葱郁 忧思|效尤 D.荫庇|榆阴 废墟|长吁 守拙|黜免 解析 A.依次读zā、pì、jīn。B.bǔ|fǔ qiè|qiè qiān|jiān。C.duō|chuò lónɡ|lónɡ yōu|yóu。D.yìn|yīn xū|xū zhuō|chù。 答案 A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离居:分别 B.忧从中来,不行断绝 中:内心 C.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迟疑思考,低声自语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墟里:村落 解析 C项“沉吟”应为“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上句表转折,下句表承接;B.上句表修饰,下句表承接;C.上句疑问代词,什么,下句疑问副词,怎么;D.同为名词,原因。 答案 D 4.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圆满,也表现了仆人公思乡怀人的真挚之情。 解析 C.“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旧乡,表现的是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C 5.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际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 ⑥虽曰寒梅却是迎春之开,所以⑥应为春;④梅子酸芭蕉绿应为初夏;③暴雨骤至,当然是夏;②雁在秋季迁移;①六出飞花指雪;⑤草尽也应为冬天。 答案 C 6.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格外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制造性,气魄宏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有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分,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解析 C项应为“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短歌行》,完成7~8题。 短 歌 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行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表达自己的忧思,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留意题干就“全诗的基调”来看,不是消极的。 答案 作者并没有因人生苦短而消沉,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 8.结合曹操的生平事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留意题干的提示结合曹操的生平事迹,曹操疼惜人才,具有建功立业的宏愿。 答案 此诗风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短暂,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乐观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峻 思考,以觥筹交叉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9~11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误落尘网中”的“误”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误字,表现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懊悔心情。 10.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这些平平经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舒适幽美、清爽喜人的乡村图画。 11.诗的最终几句从“无尘杂”说到“有余闲”,最终说到“返自然”,试说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尘杂”,没有世俗之事的烦扰;“有余闲”,日子过得安闲舒适。正由于如此,才真正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开心。“无尘杂”和“有余闲”是“返自然”的具体感受。 三、力量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两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又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留意“菊”的象征义;②体会“闲适”给人的得意的感觉。 答案 刻画了一个闲适得意的诗人形象,又表现出诗人超脱世俗宠爱自然的情趣。 13.诗人通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直接描写出傍晚鸟儿归家的情景,但没有说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反问句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愿接受这奇特的归宿,不愿返回这美丽 安静的大自然怀抱呢?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 ①领,脖子。 14.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仆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房,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少妇形象。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浩月高悬,千里同照。那月光搅动着思妇的心扉,深切的思念之情熬煎得她久久不能入睡。干脆揽衣下床,徘徊在空房之中。丈夫远行在外应当是欢快,不然怎么这么久还不回家?她期望着丈夫早早回来,结束这相思、孤寂的生活。辗转于空旷的房子里,她感到愁肠百结,忧思难遣。于是她来到了庭院,庭院并不比屋里好,恼人的月色照着她这个孤独的徘徊者,满腹的愁思又能向谁倾诉呢?哀哀无告的思妇,只好抬头仰视寄情于明月了,她希冀得到一丝的劝慰,可那缠绵的忧思却有增无减。再次回到房中,心中的苦水最终忍不住,串串泪珠沾湿了衣裳。 答案 诗中刻画了一个羁旅他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皎洁的月光透过轻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夜已肤浅,可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干脆“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想想自己奔波在外虽有“乐”事,但到底是异乡“客”,真不如早点回家,心中的话还可向亲人倾诉,夜更深了,他像梦游似的,独拘束月下彷徨,更有一阵难言的孤独感袭上心头。四下顾望,只见月光满地,夜凉如水,满怀愁绪向谁倾诉呢?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熬煎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1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任意举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烘托,以清朗的月光烘托人物孤独凄苦的心境;情景交融,月光朗照的夜景中融入了仆人公思念亲人的愁苦之情;以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分析略);细节描写(分析略);虚实结合。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蒿 里 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雄。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望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6.这首诗属于现实主义诗歌,真实地描绘汉末丧乱的图景,作者是怎样写的?请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抄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7.“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运用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描。描写真实又有概括力,显示出作者概括生活现象和运用语言艺术的力量。 四、语言表达 18.假如你是一位去采访叶开老师的记者,依据下面材料,你预备分别提出怎样的问题?留意语言简明得体。 材料一 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原名廖增湖,笔名叶开)最近出了“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前两册。该书首印两万套,在网上销售三天就断了货,现在已加印5次,总印量达到6万套之多。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这套书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胡适、巴金、丰子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其次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出精练的点评。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叶开曾说:“现行语文课本是有问题的,我们期望通过这套书,让孩子学会怜悯、怜悯,做一个和善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人。” 问题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内容上:第一段材料针对书名或者销量提问,其次段文字针对选文的标准或叶开教材的特点提问,第三段文字可针对编书的目的提问。称呼上:应用“您”“叶开老师”“廖老师”等。 答案 (示例)①叶开老师,您觉得书名用“最好”一词合适吗?会不会有炒作之嫌?(叶开老师,这套书销售如此火爆,您觉得如此畅销的缘由是什么?) ②叶开老师,您选文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您的“教材”与当今教材最大的区分是什么?) ③您觉得当今语文训练的弊端是什么?(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丰富的人”?)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东坡肉”。 答案 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很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