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二 新文化运动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行离。”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预备
答案 D
2.“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答案 B
3.右图是鲁迅设计的某高校的校徽。20世纪其次个十年,以该高校为主要中心,曾经大力宣扬的思想是 ( )。
①兴民权,设议院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和科学 ④提倡新文
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了同学从材料中猎取有效信息的力量。通过校徽中的英文我们可知这是
北京高校校徽,其次个十年也就是1910~1919年,这期间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基地,民
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③④正确。①是维新变法的内
容。②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
答案 C
4.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平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全部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洁净不行。”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猛烈的批
判。
答案 B
5.2011年2月广东省流淌博物馆巡回展之“鲁迅生平事迹图片展”在石龙博物馆进行。下列哪一内容最不行能消灭在该展览中 ( )。
A.鲁迅在北大任教
B.鲁迅给《新青年》杂志撰稿
C.鲁迅写作《狂人日记》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
解析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的作品,最不行能在“鲁迅生平事迹图片展”中
展览。
答案 D
6.下幅漫画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 (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解析 由漫画所示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传统道德。
答案 C
B组(力量题)
7.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贵重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关系。
答案 C
8.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判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独秀”“《青年杂志》”“批判时政,非其旨也”,
可以看出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及其实质。
答案 B
9.“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确定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确定的好。”毛泽东这句话 ( )。
A.确定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提倡
B.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形式主义偏向
C.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D.批判了新文化运动的不彻底性
解析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于东西方的文化存在着确定主义的片面观点,
而毛泽东的话就表明白这一点。
答案 B
10.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连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是指它 ( )。
A.主见民主共和
B.深化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解析 本题易误选A项,缘由主要是审题不清或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理解不精确 。“继
续”和“补课”说明二者本质的相同点和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答案 D
11.(10分)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上述三人分别见证了鸦片战斗后中国思想领域的三次变化历程。依据所学学问,概括
指出三人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4分)
(2)图2人物与图3人物相比,两者在对待儒家纲常礼教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不
同特点的根源是什么?(6分)
解析 本题通过图片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问解题关键是通过识图推断其
派别,再概括出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第(2)问的比较只要把握了他们的主见和时代
背景也就分析出了特点和根源。
答案 (1)魏源主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康有为主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陈独秀主见
学习西方的民主、公平思想,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2)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彻底
批判,但同时又存在确定否定的片面性。根源: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程度不同,资产阶
级力气的壮大与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