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一轮参考】高三语文(课标版浙江专用)总复习专题规范练16-《论语》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812311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一轮参考】高三语文(课标版浙江专用)总复习专题规范练16-《论语》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一轮参考】高三语文(课标版浙江专用)总复习专题规范练16-《论语》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一轮参考】高三语文(课标版浙江专用)总复习专题规范练16-《论语》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专题规范练第45页一、(2021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

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确定管仲的功业,观赏他为“仁者”。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其次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认真体会。孟子宠爱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假借曾西的话批判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孟子认

3、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动身,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动身点、标准。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二、(2021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行也。”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1.孟子认为“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情”,其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文字简要回答。参考答案:“君子之于天下也,

4、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或君子没有固定的亲疏厚薄,是将义作为与人交往的依据。解析:这道题是依据确定的标准搜选相关信息。引用原文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均可。2.请对孔子提出的“乡原,德之贼也”这一观点作阐述。参考答案:孔子虽主见中庸之道,但强调“义与之比”“以礼节之”,反对知和而和。而“乡原”做事不讲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有违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乡原”则是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有悖于仁,因此孔子称他们是“德之贼”。(意思基本符合即可)解析:作“阐述”,就是解说,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原文的话,不需要自己作评价。要从原文找相关信息,看孔子是在什么前提下提出这个观点的,他

5、为什么提这个观点,他这个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三、(2021学军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曾子交友观的动身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孔子侧重忠告劝导,子贡侧重沟通辅仁。解析:他两人的说话动身点不同,也就是对“交友”这件事理解的角度不同,虽然都是讲的怎么做,但孔子讲的是对伴侣的责任与行事原则,曾子讲的是伴侣间的公正互助。2.简析孔子的交友观及其意义。参考答案:孔子提出了交友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伴侣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二是假如别人不听,也就作罢,这是对

6、别人作为个人主体的认可和敬重。(意思基本正确即可)解析:先说这个原则,分析出这个原则的两个方面,指出这两个方面的理由。这个理由字面上没有反映出来,需要考生借助相关学问进行联想。四、(2021嘉兴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爱人、敬重。解析:这两则文字,一是讲行为,一是写观点。对“仁”的呈现一隐一显。从孔子的行为中看出不管是对什么人,都怀有怜悯之心。说的

7、那几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对待人、做事情要认真对待,敬重处事。2.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参考答案: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敬重。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敬重谨慎,也就是说要敬。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疼惜和敬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解析:先要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内涵,再结合生活现实从确定角度(如为人处事)谈自己的看法。谈看法时观点要鲜亮。五、(2021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12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

8、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陈述。参考答案:“一”指的是先生是否有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训练。“三”指的是:学诗对于语言表达力气培育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指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解析:“三”的含义很明确,即“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而“一”则需要分析。表面上问的是“子亦有异闻乎”,这便是

9、“一”,但这句话有潜台词,就是老师对自己的儿子教了哪些不同的东西呢,也就是先生对自己的儿子是否有偏私。2.本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训练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训练原则的生疏。参考答案:(1)有教无类。(2)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孔子的训练理念认为,大家都应当接受公正的、一视同仁的训练,而不应当对不同的对象有卑视或偏私。这体现了孔子的训练思想渗透着仁爱和中庸的思想,由于孔子的仁政是要通过训练这一手段来实现的。解析:这个题目理解有一点难度。要能够从“儿子”“其他同学”的角度想到这也是“类”问题,于是才能想到“有教无类”,孔子对儿子对别的

10、同学都是一视同仁的。谈生疏可以从各个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陈亢向伯鱼问道:“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训练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独独立在堂上,我敬重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道:没有。他便说:不学诗,无法讲话。我退下后便学起诗来。另有一天,他又独独立在堂上,我敬重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他又问:学礼了吗?我回答道:没有。他便说:不学礼,无法立身。我退下后便学起礼来。我就听到这两点。”陈亢退下后很兴奋地说:“问一件事得知三件事,得知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六、(2021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11、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孔子主见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参考答案: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解析:在这几句话里,孔子强调“无适”“无莫”,其原则是“义”;他反对做“乡原”,讲求做“仁人”。2.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分?参考答案:“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周讨好、自私伪善的折中主义者。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见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在

12、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分,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解析:“乡原”的解释存在于课本里,提示考生要重视对课本的认真阅读。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不是要做老好人,它是强调做人的道德原则。参考译文: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宠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

13、道德的破坏者。”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知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行推辞。(圣经马太福音)1.依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事上的观点。参考答案: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圣经:以德报怨。解析:从文字中看出两书的观点有同有异,可分别回答。2.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赞同论语:用公正、率直、磊

14、落、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以德报德”也是直道以行的表现。儒家强调情感要以理性为原则,留意社会性公德,不能做无原则的“乡原”。这样做了,个人会成为坚守道义的勇者;社会能实现公正与正义。赞同圣经:圣经反对“以怨报怨”,认为应以完全的善对待一切的人,包括那些需要挂念的人甚至是那些损害你的人和道德上的“恶人”。这种表面的“脆弱”,其实是源自于内心博大的爱与悲悯,是一种济世救人的宗教情怀。以恶报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让人心和世界布满仇恨。只有那种无私的真诚的大爱,才是引人向善的方法,世界或许才会更和谐。解析:由于两书的观点不尽相同,所以要考生自己分析,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15、说出理由。参考译文:论语宪问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当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1)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荀子子道)(2)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

16、传闵公元年)(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注:练:父母死后十一个月进行的祭祀,因祭祀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1.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材料(1)中孔子回答子路“吾不知也”的缘由。参考答案:非礼勿言。解析:从第一段内容看,子路和子贡两人问的角度不一样,故孔子回答有知有不知,子贡推断出这是由于孔子以其自身行动践行“非礼勿言”。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为尊者讳”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参考答案:孔子编撰春秋时“为尊者讳”,是对地位尊贵者的过失取隐瞒回避的态度。它和“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不非议所住城邑的管辖大夫)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目的都是维

17、护君主的统治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当然,“为尊者讳”的做法也有历史局限性,简洁强化对居高位者的盲目崇拜,用之不行不慎。解析:对这一观点,首先要看出几个文段中体现的孔子的真实思想,其次客观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利与弊,做出客观的评价。参考译文:(1)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给你去问问这件事。”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

18、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不合礼。”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依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2)春秋这部书遵循为尊长避讳,为亲人避讳,为贤德的人避讳的原则。(3)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九、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19、地位焉,万物育焉。1.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参考答案:中和/中庸/中庸之道解析:第一段话虽然没有说是孔子说的,但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若的话,是传播孔子思想的言论。后面的话也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这两段话的核心内容是“和”是“中”。2.请结合其次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看法。参考答案:这段文字体现的孔子中庸思想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章,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纯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中庸原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章,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析: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看法,要既敬重孔子原来的思想,又要结合现实社会分析其利弊

20、,作出合理解说。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贵重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假如只是死板地依据和谐执中的方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由于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行行的。”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生疏的异同。参考答案:同:能赡养,供应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敬重、关爱父母。解析:第一则语录讲的是孔子所认为的“孝”,最难做到的“孝”,“色难”,有好脸色是最难做到的。至于多劳动点,供应吃穿,那是一般都能做到的。其次则讲世人之孝,只有奉养,就与一般动物没有多少区分了。人之为人,就是能有出自内心的“敬”意、举动。2.202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认真倾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访问他们的老伴侣”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参考答案: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怀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提倡的“敬”的体现。解析:回答这道题,需要考生对现实社会的有些问题和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有所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参考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贵重。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当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莫非可以以此来推断孝顺与否吗?”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应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分呢?”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