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22·湖北孝感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由于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留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怀人。你不行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的重要领导人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不公正的评价,将它的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虽然身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旧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觉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了。
——[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应当如何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工业文明是疾病,由于它处处有弊端”可以概括出抵制工业文明;从“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说明提倡土布经济;“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说明反对剥削和暴力;“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主见保存印度乡村经济;从“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说明鼓舞相互挂念。第(2)问,评价甘地思想要把甘地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述,从乐观和消极两个视角进行作答,乐观作用从材料二中“对甘地的重新发觉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英国、对印度以及对后来和平、环保等角度进行归纳作答;局限性从对西方文明的生疏、印度社会的构想角度去作答。
答案 (1)思想:抵制工业文明,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和暴力;主见保存印度的乡村经济;鼓舞人们相互挂念与合作。
(2)评价:其乐观作用在于它体现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有利于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有利于增加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念;并对后来世界的和平主义、环境爱护运动产生了乐观影响。其局限性在于甘地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生疏存在片面性;对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具有落后性的一面。要将甘地的经济思想放在印度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和当时殖民地经济的背景下来评价。
2.(2022·甘肃兰州一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元培生活的20世纪内忧深重,外患频仍。辛亥革命使“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被颠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摆在一切有识之士面前。就内部改革而言,蔡元培糊涂地生疏到,政治体制变革当然重要,科学对社会富强的贡献也必不行少。但这些对民族的进展来说还远远不够,民族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国民素养的竞争。而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深层次缘由是人民还在封建人伦主义、蒙昧主义的禁锢中,其本质还远远没有获得全面、自由的进展,这才是改革社会的根本所在。
——摘自施莉《蔡元培公民道德训练思想介评》
材料二 蔡元培是中国公民道德训练的第一个提倡者,最先提出并极力推崇公民道德训练,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吸取西方文化精髓,融会贯穿,制造性地对近代中国的公民道德训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明确公民道德训练的具体内容“自由、公平、博爱”,将其与儒家思想“义、恕、仁”对应,实现公民道德训练内容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蔡元培的公民道德训练思想不仅对中国近代进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代公民道德训练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自李丽娟《蔡元培公民道德训练
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公民道德训练思想形成的缘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蔡元培公民道德思想的特点,其思想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 第(1)问,材料首先通过蔡元培生活的时代背景反映出民族危机严峻,其次辛亥革命促使有识之士的转变,最终是蔡元培个人的生疏,这些是蔡元培公民道德训练形成的来源。
第(2)问,第一小问,蔡元培公民道德思想的特点可以从材料二找出,即“公民道德训练内容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其次小问,需要留意限制词“当时”,可以从蔡元培公民道德思想在当时最直接的效果和深远意义入手,直接效果是培育了有用人才、提高了国民素养,深远意义是推动了当时训练和社会的进展。
答案 (1)缘由: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识之士的生疏不断深化;国民素养亟待提高。
(2)特点:把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意义:有利于人才的培育和国民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训练的进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打算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听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高校学报》
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安排,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当有他肯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特地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
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学问,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缘由。
解析 第(1)问,毛泽东的义利观梳理材料找出其中的核心词“更多地强调精神”“强调个人利益听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故推知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利益;据材料“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承认物质利益”“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特地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邓小平强调个人利益,但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第(2)问,联系时代背景、特征分析思想形成的缘由,毛泽东义利观形成的时期,中国面临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同时物质比较贫乏,故强调精神强调义;而邓小平常期,面临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强调物质利益,同时兼顾义,从而调动劳动者乐观性。
答案 (1)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利益。
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鼓舞勤劳致富。
(2)缘由: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的中心和首要任务。
4.(2022·湖北武汉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鸿章经受简表(部分)
1863年
(同治2年)
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1871年
(同治10年)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
(同治11年)
六月授武英殿高校士,11月设轮船招商局
1880年
(光绪6年)
开头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1889年
(光绪15年)
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议兴建芦汉铁路
1895年
(光绪21年)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8年
(光绪24年)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1901年
(光绪27年)
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
(1)依据材料概括1863~1901年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简要评价。
(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李鸿章开放上述活动的背景。
解析 第(1)问,经济上,李鸿章投身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推动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推动近代中国训练的近代化;外交上参与不公平条约的签订,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等方面分析。第(2)问,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经常和洋人打交道的李鸿章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推动了洋务运动。
答案 (1)活动及评价:洋务运动中,以自强为口号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海军,推动了军事的近代化;引进西方机器及管理,修筑铁路,创办民用工业,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同学出国,培育洋务人才,推动中国训练的近代化;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公平条约,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背景: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李鸿章的个人经受。
5.(2022·河南郑州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嵩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赔礼”的屈辱使命。依据其次次鸦片战斗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依据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大事”(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困难的打算,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赔礼”。清廷打算“赔礼”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嵩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当过广东巡抚的经受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沟通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清静。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郭嵩焘回国后患病攻击的缘由。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依据其次次鸦片战斗期间”可知列强在其次次鸦片战斗中获得公使驻京权;由“清廷打算‘赔礼’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可知清政府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头对外派驻公使;由“第一流”“洋务人才”可知,洋务运动已经开头。第(2)问,由材料二“思想更加激进”可知,由于激进成为了被攻击的缘由之一;联系教材,可知当时中国的守旧势力是格外强大的,西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很不充分,这些也成了被攻击的缘由。
答案 (1)背景:其次次鸦片战斗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头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
(2)缘由: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6.(2022·湖南怀化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总统之为人,……综言之,则新智识与道德之不备而已,故不能利用其长于极善之域,而反以济恶。既自顾手执政权者十余年,天下之大、变故之繁,无不为其牢笼而宰御,则益骄视一切,以为天下事不过如此。于是其手段日以老辣,其执行益以勇往,乃至举中国之人物为供奔跑,尽中国国家之全部,供其政治演剧之材料。某今敢断言于此,长此不变以终古,袁总统者,在世界历史上,虽永不失为中国怪杰之资格,而在吾民国历史上,终将为亡国之罪魁。
——黄远庸《少年中国之自白》
材料二 ……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袁世凯孤身一人在朝鲜与日本交涉,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敢为天下先。……一人敌一国:袁世凯数度驻守朝鲜凡十二年,在越来越困难的境地中,他有胆有识,有智有勇,竭力维护了大中国的利益。
——史学家袁伟时
材料三 不要信任罗马是可以一天建筑出来的。也不要信任民初的悲剧是有一个特殊“孬”的人直接造成的,以为历史上没这个人就一切OK了。试想,假如20世纪最初几年,“群体”没有立宪的思潮,袁世凯不会贸然去充当那个“立宪派领袖”。假如1911年,大半个中国的“群体”都不想试试共和,他也不会说:“世凯深愿竭其力量,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假如1915年秋,“群体”没有厌倦了共和的吵吵闹闹,想“老主子”了,袁大总统也不会去打造那把龙椅,“洪宪”一回。说得明白点儿,民初的那些事儿和任何个人都没多大关系,全在那时的社会。
——张社生著《绝版袁世凯》(2010年)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黄远庸和袁伟时对袁世凯评价的不同观点及理由。
(2)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作者对袁世凯的评价,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在吾民国历史上,终将为亡国之罪魁”,可得知黄远庸认为袁世凯是中华民国亡国的罪魁祸首,依据材料二信息“他有胆有识,有智有勇,竭力维护了大中国的利益”,可得知袁伟时认为袁世凯是有作为的爱国者;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举中国之人物为供奔跑,尽中国国家之全部,供其政治演剧之材料”可得知黄远庸的理由是由于袁把国家视为个人政治权术的工具;依据材料二信息“袁世凯孤身一人在朝鲜与日本交涉,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敢为天下先”、“袁世凯数度驻守朝鲜凡十二年”可得知袁伟时的理由是袁世凯的行为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顺应了时代潮流。第(2)问,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理由充分,两种意见都行;作答时,首先指出作者的观点,依据材料三的信息“民初的那些事儿和任何个人都没多大关系,全在那时的社会”,可得出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袁世凯不是民初悲剧的制造者;接着表明你的看法,同意与否,最终结合材料和所学陈述理由。
答案 (1)观点及理由:
黄远庸:认为袁世凯是中华民国亡国的罪魁祸首。由于袁把国家视为个人政治权术的工具。
袁伟时:认为袁世凯是有作为的爱国者。由于在制度建设的取向和作为上,袁世凯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顺应了时代潮流。
(2)同意。理由: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是受当时“群体”以及“那时的社会”怂恿的结果;不能给历史人物贴标签,应当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不同意。理由:像这样把个人责任完全转嫁给“群体”以及“那时的社会”的思维规律,所暴露的恰恰是他自己的混乱价值观;袁世凯倒行逆施,违反民主潮流,是称帝失败以至于众叛亲离的第一责任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