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时训练:4.2.4《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811943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51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时训练:4.2.4《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1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时训练:4.2.4《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34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社会毁灭以前,自然界依据自然法则自发地调整、演化和进展。这一事实说明(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进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进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观点错误,自然界可以被改造,可以受人类意识的影响;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A 2.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由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进展不受人类的影响 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进展都不依靠于人的意识 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 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 解析:A项错误,不符合客观事实;B项观点正确,自然界是物质的;C、D两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3.2021年3月,欧洲核子争辩中心的物理学家宣称,202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发觉的一种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这一奇怪粒子将解释其他粒子如何获得质量。希格斯玻色子的发觉进一步佐证了(  ) A.世界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物质世界 B.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进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确定的、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奇怪粒子将解释其他粒子如何获得质量,且这一奇怪粒子能够被人们所生疏,故A符合题目要求,B、C、D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 4.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打算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句话说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进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B.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进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进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材料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进展的基础,故选C。A与题意不符,题目说的不是自然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故B、D表述错误。 答案:C 5.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解析:物质的特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故B项正确。 答案:B 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  ) 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 ④否认了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7.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进展只是“确定精神”的自我运动。对黑格尔这句名言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 ②把运动主体说成是主观精神,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③把运动主体说成是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④承认确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最终会导致相对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派别等学问。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但否认了事物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认为事物运动的主体是客观精神,故选①③组合。②④对这句话理解错误。 答案:A 8.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强调,深化改革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动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伐要稳的关系、改革进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伐要稳的关系,主要是强调要处理好(  ) A.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B.实践和生疏的辩证关系 C.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D.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伐要稳的关系,都是在强调既要敬重客观规律,又要乐观发挥主观能动性,故选A。 答案:A 9.朝鲜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国际社会亲热关注朝鲜往哪走。其实朝鲜始终在变化,但它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点。这体现了(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事物在进展的确定阶段和确定时期,根本性质不会变化 ③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量变是永恒的、确定的,质变是临时的、相对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而不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①不选;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运动是永恒的、确定的,静止是临时的、相对的,④不选。 答案:B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在确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C正确。事物的运动是确定的,故A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故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错误。 答案:C 11.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 A.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解析:运动是确定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排解A;诗句告知我们,船舱中的诗人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认真一想:船行百里,白云始终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这体现了事物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C。 答案:C 12.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于2021年8月13日现身,而当天正值中国的七夕情人节,这种巧合19年才会毁灭一次。下列选项与此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材料反映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故选B。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强调实践是生疏的来源,D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B 13.古代周朝人对环境疼惜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生疏。周文王曾告诫臣民:“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敬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要敬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哲学启示侧重于考查如何做,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4.争辩发觉,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长和鼻指数。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供应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供应便利。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观就是既确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生疏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确定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等学问,考查考生猎取和解读信息的力气,①本身正确但不为材料所体现;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破规律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②④正精确     题。故选D。 答案:D 15.漫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告知我们(  )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要敬重客观规律 B.人可以制造规律推动事物进展 C.人应当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人在转变自然的同时也在转变规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意义。从漫画可以看出,原来秀丽的湿地变成了今日的戈壁荒漠,告诫人们的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A。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制造、转变和毁灭规律,故B、D表述有误;C表述不科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答案:①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进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也可。) ②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7.材料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览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疼惜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面对我们赖以生存却因破坏而千疮百孔的大自然,有识之士提出: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成功。对于每一次这样的成功,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成功,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2)有人认为: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无能为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材料中的三个问题都讲到了“环境”、“自己”,中心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自然(环境)与人类(自己)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第(1)问要留意从自然界和人类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第(2)问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需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人类难逃患病自然界报复的命运。 (2)此观点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不科学的。虽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生疏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