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一)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读图,回答13题。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A区域具有肯定的面积、外形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全都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潮湿、半潮湿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进展水平 B生活特点C进展方向 D进展条件3图中两处可见的地理事物分别是()A祁连山、黄河 B长白山、南岭C太行山、淮河 D大兴安岭、秦岭13.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第1题,反映了不同干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不同,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全都。第2题,不同的干湿地区,对应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
2、差异影响区域的进展方向。第3题,处应为大兴安岭,处应为秦岭淮河一线。答案1.B2.C3.D下图是某有名河流下游河段两岸的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图中的河流最有可能为()A亚马孙河 B密西西比河C尼罗河 D长江5造成图中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方式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河流水量小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河床坡度陡 D河流含沙量高45.解析依据图中建筑景观屋顶平,再结合居住地和农耕地分布特点,并联系四条河流沿岸地区的景观特点分析,图中河流最有可能为尼罗河。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大,旱涝频繁,村落分布在较高处,可避开洪水。答案4.C5.B德国慕尼黑高校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把中国划分为“
3、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个区域。据此回答68题。6关于“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A“银色中国”和“黄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秦岭D“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7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黄色中国”龙舟竞渡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C“绿色中国”四季常青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8各区域与其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C“绿色中国”地形起伏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68.解析材料中划
4、分的中国区域主要是从其不同的自然景观上区分的:“银色”表示冰雪,应当是指雪山、冰川广布的青藏高原地区;“金色”意指荒漠景观,位于西北内陆,是由于距海远,降水少而成;“黄色”指黄土分布区,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与风力积累和流水侵蚀、沉积有关;“绿色”是指四季长青的植被,与纬度低,水热丰富有关。答案6.C7.A8.B读下面两区域图,回答910题。9图中M、N两河共同的水文特征是()A上游多峡谷,落差大B结冰期长,含沙量大C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D支流少10下列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B两地区均是世界自然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C甲
5、地区水热充分,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水稻种植业D乙地区草原宽敞,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大牧场放牧业910.解析第9题,依据图中经纬网及水系分布推断M河为湄公河,N河为尼罗河,两河上游多峡谷,落差大,两河均处于热带地区,无结冰期;两条河流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均大,故水位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均大,支流多少不属于水文特征。第10题,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人口多,进展水稻种植业,两地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均较低;乙图中非洲东部不是橡胶、咖啡重要产区;乙地区的畜牧业是粗放的畜牧业。答案9.A10.C11不同的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四地民居特点与其所在地区环境及人类活动搭配正确的是()A气
6、温低,冬季酷寒、烈风冰雪穴居,抗风御寒B终年干旱少雨半穴居,防热、防寒、防风沙C终年湿热傍水而居,交通便利D夏季酷热潮湿圆形石屋,防暑防潮解析非洲沙漠边缘的民居没有必要防寒,我国江南水乡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存少雨,并非终年酷热,地中海地区夏季酷热干燥,不需要夏季防潮。故B、C、D均错。答案A下面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月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D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13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B矿产资源得到
7、开发C旅游业的兴起 D再城市化明显1213.解析第12题,由经纬网及等高线分布可知,图中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主要是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受河流影响,聚落间交通不便,河流成为阻隔联系的主要因素。第1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区域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温泉的开发,使旅游业兴起,消灭乡村城市化。答案12.D13.D二、综合题14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进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实行了哪些有效措施爱护环境?答案(1)工
8、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削减,消灭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2)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铁路移出城区,消灭环城大路。(3)建立了自然爱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削减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15下面甲、乙两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缘由。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水稻油菜、棉花等乙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C、D平原农业进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
9、何解决?(3)图中A、B平原的农业进展与C、D平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中经纬网及地理轮廓、交通等信息,认读出甲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区域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联系两区域的气候,劳动力,农业科技进行分析。答案(1)主要自然缘由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分,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宜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方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实行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丰富且素养较高、科技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