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基限时练(九)促进民族大融合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进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A推行均田制 B推行新租调制C移风易俗 D迁都洛阳解析均田制实行后,少数民族开头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接受汉族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其封建化并推动了农业生产进展。租调制是赋税政策,不能促进生产进展,排解B项;C、D两项与农业生产没有关系。答案A2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两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却有明显不同,这主要是由于()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B龙门石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解析云冈石窟和
2、龙门石窟都取材于佛教,但云冈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改革之前,龙门石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受到了汉化政策的影响,因此,龙门石窟的风格、服饰等更体现出汉族文化的特色。答案B3“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饰还是风度上,诗歌都反映了()A汉族年轻女子 B鲜卑族年轻女子C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影响 D鲜卑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解析考查材料理解力量。诗句描写了年轻女子的射猎情景,反映的是一种鲜卑文化对汉族的影响。答案C4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是()A各民族间的战斗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D社会生产力的进展解析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可以通过战斗、改革、民族迁徙、共同斗争等多种途径来
3、实现,但是基本途径是各民族必需通过长期交往才能实现,这也是全部民族融合方式必经的途径。答案C5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进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D提倡严刑峻法解析考查分析比较力量。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进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沿用。但孝文帝改革没有接受严刑峻法,这与商鞅变法有所不同。答案D6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卑族和汉族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冲突渐渐消逝D强大的民族必定代替落
4、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解析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展,一方面鲜卑族吸取了汉族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族也接受了鲜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这种融合是各族文化的一种相互融合。答案A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消灭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魏碑体”,其书法刚劲有力,气概雄浑。“魏碑体”产生的直接缘由是()A北魏大力兴办儒家训练B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立石碑D东晋王羲之书法的影响解析“魏碑体”源于孝文帝提倡佛教,广建佛寺,刻立石碑,这种刻在石碑上的书法作品称为“魏碑”。答案C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定都洛阳C汉化政策
5、D颁布均田令解析均田令的实施,始于北魏,使北魏从根本上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因此具有开创性。A、B、C三项政策在前代已经消灭或实施过,不具有开创性特点。答案D9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安排给农夫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夫对土地的完全全部权均田制使农夫获得了肯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 BC D解析考查对均田制概念的理解。均田制是把政府把握的无主荒地安排给农夫使用(不是全部),并不触动地主的利益,因此错误;均田制下,地主也同样分到土地,并且不针对土地兼并,故错误;均田制促进了生产的进展,正确。答案
6、C10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接受“孝”字,如“孝文帝” “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进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解析“孝”是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之一,“孝帝”这种命名方式也是借鉴了汉族政权皇帝的谥号取名方式。这说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C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三九年 (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7、二十亩(休耕轮作)所受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一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从图1和图2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人民“殷富”所实行的措施。(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像之处。解析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服饰变化明显体现了汉化特征;其影响依据所学学问可以作答。第(2)问要留意题目要求:为实现民“殷富”而
8、实行的措施,要据此做好取舍。材料三指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然后结合材料一、二,简洁找到两者的相像之处。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展。(2)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3)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进展。黄河中游的很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浇灌,促进了水田的进展。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
9、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格外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很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材料三鲜卑人乐俑、汉人胡食图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进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2)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白什么问题?(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白什么问题?(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解析本题以具体的史料和历史现象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训练同学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力量以及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猎取有效信息的力量。解题关键是将材料与所学学问有机结合。其中第(1)问农业进展与孝文帝改革农业方面的政策有关。第(2)问北魏
10、贵族经商,可见商业比较活跃。第(3)问呈现的是汉族与鲜卑族的相互影响。第(4)问改革的影响留意要与材料联系。答案(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2)商业的活跃;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4)北方经济的复苏和富强、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沟通和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3孝文帝是中国有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行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照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
11、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献之六王传咸阳王禧传材料二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文,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力之衰,实始于此。”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力量。第(1)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留意对材料的正确解读;第(2)问先推断材料观点,后对其进行评价,留意全面性与客观性。答案(1)中心内容:推广汉语(汉化政策)。策略:按年龄逐步推行;严格惩处有意违反者。(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理解:该观点是片面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乐观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