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讲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最新考纲]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知 识 梳 理
1.直接证明
(1)综合法
①定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终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②框图表示:P⇒Q1→Q1⇒Q2→Q2⇒Q3→…→Qn⇒Q
(其中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要证的结论).
③思维过程:由因导果.
(2)分析法
①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动身,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终,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②框图表示:Q⇐P1→P1⇐P2→P2⇐P3→…→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其中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③思维过程:执果索因.
2.间接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终得出冲突,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
辨 析 感 悟
对三种证明方法的生疏
(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动身,逐步查找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
(2)反证法是指将结论和条件同时否定,推出冲突.(×)
(3)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分析法查找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再用综合法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4)证明不等式+<+最合适的方法是分析法.(√)
[感悟·提升]
两点提示 一是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查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如(1);
二是应用反证法证题时必需先否定结论,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需依据这一条件进行推理,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结论的反面动身进行推理,就不是反证法.所谓冲突主要指:①与已知条件冲突;②与假设冲突;③与定义、公理、定理冲突;④与公认的简洁事实冲突;⑤自相冲突.
考点一 综合法的应用
【例1】 (2021·新课标全国Ⅱ卷)设a,b,c均为正数,且a+b+c=1,证明:
(1)ab+bc+ac≤;(2)++≥1.
证明 (1)由a2+b2≥2ab,b2+c2≥2bc,c2+a2≥2ac得
a2+b2+c2≥ab+bc+ca.由题设得(a+b+c)2=1,
即a2+b2+c2+2ab+2bc+2ca=1.
所以3(ab+bc+ca)≤1,即ab+bc+ca≤.
(2)由于+b≥2a,+c≥2b,+a≥2c,
故+++(a+b+c)≥2(a+b+c),
即++≥a+b+c.所以++≥1.
同学用书第203页
规律方法 综合法往往以分析法为基础,是分析法的逆过程,但更要留意从有关不等式的定理、结论或题设条件动身,依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证明.
【训练1】 (1)设a>0,b>0,a+b=1,求证:++≥8.
(2)已知a,b,c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
证明 (1)∵a+b=1,
∴++=++
=1++1++≥2+2+
=2+2+4=8,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a,b,c全不相等,且都大于0.
∴与,与,与全不相等,
∴+>2,+>2,+>2,
三式相加得+++++>6,
∴++>3,
即++>3.
考点二 分析法的应用
【例2】 已知a>0,求证:-≥a+-2.
审题路线 从结论动身⇒观看不等式两边的符号⇒移项(把不等式两边都变为正项)⇒平方⇒移项整理⇒平方⇒移项整理可得明显成立的结论.
证明 (1)要证-≥a+-2,
只需要证+2≥a++.
∵a>0,故只需要证2≥2,
即a2++4+4
≥a2+2++2+2,
从而只需要证2≥,
只需要证4≥2,
即a2+≥2,而上述不等式明显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规律方法 (1)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要思想,通过反推,逐步查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是使问题顺当获解的关键.
(2)证明较简单的问题时,可以接受两头凑的方法,即通过分析法找出某个与结论等价(或充分)的中间结论,然后通过综合法证明这个中间结论,从而使原命题得证.
【训练2】 已知m>0,a,b∈R,求证:2≤.
证明 ∵m>0,∴1+m>0.所以要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需证(a+mb)2≤(1+m)(a2+mb2)
即证m(a2-2ab+b2)≥0,
即证(a-b)2≥0,而(a-b)2≥0明显成立,故原不等式得证.
考点三 反证法的应用
【例3】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S3=9+3.
(1)求数列{an}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
(2)设bn=(n∈N*),求证: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行能成为等比数列.
(1)解 由已知得∴d=2,
故an=2n-1+,Sn=n(n+).
(2)证明 由(1)得bn==n+.
假设数列{bn}中存在三项bp,bq,br(p,q,r∈N*,且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b=bpbr.
即(q+)2=(p+)(r+).
∴(q2-pr)+(2q-p-r)=0.
∵p,q,r∈N*,∴
∴2=pr,(p-r)2=0.
∴p=r,与p≠r冲突.
∴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行能成等比数列.
同学用书第204页
规律方法 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要把握三点:(1)必需先否定结论,即确定结论的反面;(2)必需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需依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3)推导出的冲突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冲突,有的与假设冲突,有的与已知事实冲突等,且推导出的冲突必需是明显的.
【训练3】 已知a≥-1,求证三个方程: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证明 假设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则
⇒
∴-<a<-1.
这与已知a≥-1冲突,
所以假设不成立,故原结论成立.
1.分析法的特点: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
2.综合法的特点: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
3.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缺点.分析法思考起来比较自然,简洁查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缺点是思路逆行,叙述较繁;综合法从条件推出结论,较简捷地解决问题,但不便于思考.实际证题时经常两法兼用,先用分析法探究证明途径,然后再用综合法叙述出来.
4.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假设结论错误,并用假设的命题进行推理,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出冲突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
答题模板13——反证法在证明题中的应用
【典例】 (14分)(2021·北京卷)直线y=kx+m(m≠0)与椭圆W:+y2=1相交于A,C两点,O是坐标原点.
(1)当点B的坐标为(0,1),且四边形OABC为菱形时,求AC的长;
(2)当点B在W上且不是W的顶点时,证明:四边形OABC不行能为菱形.
[规范解答] (1)解 由于四边形OABC为菱形,
所以AC与OB相互垂直平分. (2分)
所以可设A,代入椭圆方程得+=1,
即t=±.
所以|AC|=2. (5分)
(2)证明 假设四边形OABC为菱形.
由于点B不是W的顶点,且AC⊥OB,所以k≠0.
由消y并整理得
(1+4k2)x2+8kmx+4m2-4=0. (7分)
设A(x1,y1),C(x2,y2),则
=-,
=k·+m=.
所以AC的中点为M. (9分)
由于M为AC和OB的交点,且m≠0,k≠0,
所以直线OB的斜率为-.(11分)
由于k·≠-1,所以AC与OB不垂直. (13分)
所以四边形OABC不是菱形,与假设冲突.
所以当点B不是W的顶点时,四边形OABC不行能为菱形.(14分)
[反思感悟] (1)把握反证法的证明思路及证题步骤,明确作假设是反证法的基础,应用假设是反证法的基本手段,得到冲突是反证法的目的.
(2)当证明的结论和条件联系不明显、直接证明不清楚或正面证明分类较多、而反面状况只有一种或较少时,常接受反证法.
(3)利用反证法证明时,肯定要回到结论上去.
答题模板 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答题模板:
第一步:分清命题“p→q”的条件和结论;
其次步:作出与命题结论q相冲突的假定綈q;
第三步:由p和綈q动身,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出冲突结果;
第四步:断定产生冲突结果的缘由,在于所作的假设綈q不真,于是原结论q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白命题.
同学用书第205页
【自主体验】
设直线l1:y=k1x+1,l2:y=k2x-1,其中实数k1,k2满足k1k2+2=0.
(1)证明:l1与l2相交;
(2)证明:l1与l2的交点在椭圆2x2+y2=1上.
证明 (1)假设l1与l2不相交,
则l1与l2平行或重合,有k1=k2,
代入k1k2+2=0,得k+2=0.
这与k1为实数的事实相冲突,从而k1≠k2,
即l1与l2相交.
(2)由方程组
解得交点P的坐标为.
从而2x2+y2=22+2
===1,
所以l1与l2的交点P(x,y)在椭圆2x2+y2=1上.
对应同学用书P381
基础巩固题组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2·安阳模拟)若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B.a+>b+
C.b+>a+ D.<
解析 (特值法)取a=-2,b=-1,验证C正确.
答案 C
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已知a,b∈N,若ab可被5整除,则a,b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时,反设正确的是( ).
A.a,b都不能被5整除
B.a,b都能被5整除
C.a,b中有一个不能被5整除
D.a,b中有一个能被5整除
解析 由反证法的定义得,反设即否定结论.
答案 A
3.(2022·上海模拟)“a=”是“对任意正数x,均有x+≥1”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当a=时,x+≥2=1,当且仅当x=,即x=时取等号;反之,明显不成立.
答案 A
4.(2022·张家口模拟)分析法又称执果索因法,若用分析法证明:“设a>b>c,且a+b+c=0,求证<a”索的因应是( ).
A.a-b>0 B.a-c>0
C.(a-b)(a-c)>0 D.(a-b)(a-c)<0
解析 由题意知<a⇐b2-ac<3a2
⇐(a+c)2-ac<3a2
⇐a2+2ac+c2-ac-3a2<0
⇐-2a2+ac+c2<0
⇐2a2-ac-c2>0
⇐(a-c)(2a+c)>0⇐(a-c)(a-b)>0.
答案 C
5.(2022·天津模拟)p=+,q=·(m,n,a,b,c,d均为正数),则p,q的大小为( ).
A.p≥q B.p≤q C.p>q D.不确定
解析 q= ≥=+=p.
答案 B
二、填空题
6.下列条件:①ab>0,②ab<0,③a>0,b>0,④a<0,b<0,其中能使+≥2成立的条件的个数是________.
解析 要使+≥2,只需>0且>0成立,即a,b不为0且同号即可,故①③④能使+≥2成立.
答案 3
7.已知a,b,m均为正数,且a>b,则与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解析 -==,
∵a,b,m>0,且a>b,∴b-a<0,∴<.
答案 <
8.设a,b是两个实数,给出下列条件:①a+b>2;②a2+b2>2.其中能推出:“a,b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的条件的是________(填上序号).
答案 ①
三、解答题
9.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lg+lg+lg>lg a+lg b+lg c.
证明 ∵a,b,c∈(0,+∞),
∴≥>0,≥>0,≥>0.
又上述三个不等式中等号不能同时成立.
∴··>abc成立.
上式两边同时取常用对数,
得lg>lg abc,
∴lg+lg+lg>lg a+lg b+lg c.
10.(2022·鹤岗模拟)设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n是它的前n项和.
(1)求证:数列{Sn}不是等比数列;
(2)数列{Sn}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1)证明 假设数列{Sn}是等比数列,则S=S1S3,
即a(1+q)2=a1·a1·(1+q+q2),
由于a1≠0,所以(1+q)2=1+q+q2,
即q=0,这与公比q≠0冲突,
所以数列{Sn}不是等比数列.
(2)解 当q=1时,Sn=na1,故{Sn}是等差数列;
当q≠1时,{Sn}不是等差数列,否则2S2=S1+S3,
即2a1(1+q)=a1+a1(1+q+q2),
得q=0,这与公比q≠0冲突.
综上,当q=1时,数列{Sn}是等差数列;当q≠1时,{Sn}不是等差数列.
力量提升题组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2·漳州一模)设a,b,c均为正实数,则三个数a+,b+,c+( ).
A.都大于2 B.都小于2
C.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D.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解析 ∵a>0,b>0,c>0,
∴++=++
≥6,当且仅当a=b=c=1时,“=”成立,故三者不能都小于2,即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答案 D
2.已知函数f(x)=x,a,b是正实数,A=f,B=f(),C=f,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
A.A≤B≤C B.A≤C≤B
C.B≤C≤A D.C≤B≤A
解析 ∵≥≥,又f(x)=x在R上是减函数,∴f≤f()≤f.
答案 A
二、填空题
3.(2022·株洲模拟)已知a,b,μ∈(0,+∞),且+=1,则使得a+b≥μ恒成立的μ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a,b∈(0,+∞),且+=1,
∴a+b=(a+b)=10+≥10+2=16,当且仅当a=4,b=12时,等号成立,∴a+b的最小值为16.
∴要使a+b≥μ恒成立,需16≥μ,∴0<μ≤16.
答案 (0,16]
三、解答题
4.(2021·江苏卷)设{an}是首项为a,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d≠0),Sn是其前n项的和.记bn=,n∈N*,其中c为实数.
(1)若c=0,且b1,b2,b4成等比数列,证明:Snk=n2Sk(k,n∈N*);
(2)若{bn}是等差数列,证明:c=0.
证明 由题意得,Sn=na+d.
(1)由c=0,得bn==a+d.
又由于b1,b2,b4成等比数列,所以b=b1b4,即2=a,
化简得d2-2ad=0.
由于d≠0,所以d=2a.
因此,对于全部的m∈N*,有Sm=m2a.
从而对于全部的k,n∈N*,有Snk=(nk)2a=n2k2a=n2Sk.
(2)设数列{bn}的公差是d1,则bn=b1+(n-1)d1,即=b1+(n-1)d1,n∈N*,代入Sn的表达式,整理得,对于全部的n∈N*,有n3+·n2+cd1n=c(d1-b1).
令A=d1-d,B=b1-d1-a+d,
D=c(d1-b1),则对于全部的n∈N*,有An3+Bn2+cd1n=D.(*)
在(*)式中分别取n=1,2,3,4,得
A+B+cd1=8A+4B+2cd1=27A+9B+3cd1=64A+16B+4cd1,
从而有
由①②③可得A=0,B=0,从而cd1=0.
即d1-d=0,b1-d1-a+d=0,cd1=0.
若d1=0,则由d1-d=0,得d=0,
与题设冲突,所以d1≠0.
又由于cd1=0,所以c=0.
同学用书第205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