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6 杜甫诗三首 1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争辩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需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需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问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头,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终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擅长运用古典诗歌的很多体制,并加以制造性地进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进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开放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制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阅历,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把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很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毁灭“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需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生疏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格外典型的律诗。
【学习过程】
1、课文诵读
要点:
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需走进作者内心,文 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1)原文解疑
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综合探究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尝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堂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缺。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掩盖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间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其次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亮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怜悯。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谐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奇责怪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怜悯、对统治者的责怪,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宽敞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简洁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猛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__”。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
(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课外拓展】
杜甫诗鉴赏练习
1、 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德。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殊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宠爱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确定要留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课堂检测】
1.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2.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怜悯的同时责怪统治阶级的,因此不行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3.B(无人生无常的感慨)
4.(1)诗史 沉郁顿挫 诗圣
5.(1)孤舟一系故园心(2)一去紫台连朔漠(3)无边落木萧萧下
【课外拓展】
2、(1)点拨]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风格的景物描写诗句主要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意境开阔;苍凉雄浑。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月涌,更显大江流淌。在这苍凉的背景下,诗人就显得特殊渺小,“天地一沙鸥”的比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弱小与孤寂。吴楚一东一南,被洞庭湖坼分开来;乾坤与日月昼夜都漂移在洞庭湖上。洞庭洞的气概在作者的笔下是多么震撼天地,无与伦比。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又给这宽敞的境界增加了动人心魄的气概。
(2)点拨]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结合得特殊紧密的诗是《旅夜书怀》《登岳阳楼》。比如《登岳阳楼》,诗人一路漂泊,流浪到了江南胜景岳阳楼,登上岳阳楼,作者惊喜不已,但更感慨万分。在这壮阔无比、雄浑撼人的背景下,诗人远眺北方,想到那里正烽烟布满;近观自己,老伴伴孤舟,亲朋无音讯。一时间,万千忧愁涌上心头,国衰之忧、家破之愁,一起向他袭来,于是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让千载而下的我们也被这伫立远眺的镜头深深地感动。
(3)①《客至》之所以写得欢快无比,是由于“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头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可爱的白欧每天飞来的欢快氛围。颔联写自己迎接客人的心情。颈联用自谦的语调写自己的热忱接待,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间的亲热关系。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好像把客人撇开了,可认真一想,却并不是如此,诗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帮我陪陪客人,大家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奇异,又布满了深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
②《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融为一体。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独身景相应。“危”、“独”二字示意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呈现了星空垂下的大自然的宽敞空间,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跑的作者的孤独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呈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概,还让人联想到作者个人的渺小与微弱。
⑤《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终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幻想,“今日”最终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儿,而是贫病年轻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奇异。喻守其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本诗的颔联:“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宠爱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湖,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亮的感情颜色,能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联想与想像的,就应当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时间的考验,能流传到今日并且照旧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