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题组一 全国课标卷高考集锦
1.(2010·课标,6)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觉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想该红花表现型的消灭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想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 )
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加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转变。所以为了确定题干中的推想,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的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答案 B
题组二 其他各省市高考选萃
2.(2022·浙江理综,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肯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行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肯定不能编码肽链
解析 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假设抗性基由于显性,则敏感型也表现为显性,假设不成立,则抗性基由于隐性;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此基因不存在了,不能恢复为敏感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再经诱变仍有可能恢复为敏感型;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有可能氨基酸序列不变或只有一个氨基酸转变或不能编码肽链或肽链合成到此终止,所以A正确。
答案 A
3.(2021·海南,2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存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解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加、缺失和替换导致的基因结构的转变,A项正确;基因突变若是由碱基的替换造成的,可能替换后的基因片段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与替换前基因片段转录的密码子打算的氨基酸相同,突变前后基因打算的蛋白质相同,否则将导致蛋白质不同,B项正确;遗传密码子具有通用性,C项正确;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只有一个基因组,不存在等位基因,D项错误。
答案 D
4.(2022·北京理综,30)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别,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试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的植株丙(aabb)。
(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________经________染色体分别、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安排到四个花粉粒中。
(2)a基因是通过将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的,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________。
图1
(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F1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别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________。
(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C、R。两代后,丙获得C、R基因(图2)。带有C、R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别呈现出蓝色、红色荧光。
①丙获得了C、R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________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图2
②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
③本试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由于:利用花粉粒不分别的性状,便于推断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______,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________的交换频率,可确定A基因的功能。
解析 (1)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
(2)DNA复制时,子链延长总从一条链的5′端向3′端进行的,选择图1中引物Ⅱ和Ⅲ时,即可将Ⅱ的右侧、Ⅲ的左侧共同掩盖区域的DNA片段大量扩增,再进行该片段的测序,即可确定TDNA在A基因中的插入位置。若选用Ⅰ、Ⅱ或Ⅰ、Ⅲ两引物组合,则无法对某一确定的DNA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
(3)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杂交,F1有AABb、AaBb两种基因型。F1自交得到的F2中,bb纯合的概率为。
(4)杂交前,乙中C、R基因与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两代后,丙的含a基因的1号染色体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获得了C基因和R基因,由于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分别来自丙的父本和母本,由此可知丙的亲代中父本和母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C、R所在染色体基因位点之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复制后的C、R基因中一个换至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致使此染色单体含有C、R两种基因,表现为蓝和红叠加色。发生交换的另一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则不含C、R基因,致使花粉粒无色。未发生交换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分别含C基因和R基因,花粉粒分别为蓝色和红色,所以四个花粉粒呈现颜色应为:红色、蓝色、蓝和红叠加色、无色。
b基因不能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别,本试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利用了花粉粒不分别的性状,便于统计,并推断出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是否发生互换及交换的次数,并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丙(aa)和乙(AA)个体的交换频率进行比对,可确定A基因对于交换频率的影响。
答案 (1)四分体 同源 (2)Ⅱ和Ⅲ (3)2 25%
(4)①父本和母本 ②蓝色、红色、蓝和红叠加色、无色 ③交换与否和交换次数 乙
5.(2022·重庆理综,8节选)肥胖与遗传亲密相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肥胖基因发觉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争辩。
(1)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试验,依据试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
试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小鼠;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
试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正常小鼠能合成一种蛋白类激素,检测该激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小鼠肥胖是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 CGA”中的一个C被T替换,突变为打算终止密码(UAA或UGA或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变后的序列是________,这种突变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
(3)在人类肥胖症争辩中发觉,很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其缘由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表现型正常与肥胖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小鼠杂交,通过F1的表现型均正常可知肥胖为隐性性状,通过正反交表现型全都可知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综合得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法。由正常基因的编码链序列(与模板链互补)可得正常的密码子为CUC和CGA。由基因中一个T替换C导致变为终止密码子,可知CGA变为UGA。从而得出正常基因CGA中的C突变为T,所以突变后的序列是CTCTGA。这种突变产生的终止密码子只能使翻译终止,而不影响转录。肥胖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但是缺乏相应的受体,故仍旧患肥胖症。
答案 (1)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 正反交 (2)抗原—抗体杂交(分子检测) CTCTGA(TGA) 不能 (3)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