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_郑琳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6478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_郑琳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_郑琳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_郑琳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韧性理论被引入城市研究领域。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吸收外部冲击并且维持城市基本运行,当城市在遭受外部冲击后,有自我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在危机中学习应对未来更严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能力。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要求统筹城市安全建设,争取在2035年形成“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韧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热点。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拓展,社区数量也不断增加。社区作为城市系统的最小单2023年第2期巢湖学院学报No2,2023第25卷 总第179期Journal of Chaohu UniversityVol25

2、 General Serial No179DOI:10.12152/j.issn.1672-2868.2023.02.004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研究以巢湖市 W 社区为例郑琳琳(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因巨大的社会变迁,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潜在的社会风险,而韧性城市和社区复原力能够有效应对风险、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城市发展。文章以韧性城市作为目标视角,以巢湖市W社区暴雨洪水风险为例,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W社区的复原力建设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

3、的发展对于提升应对灾害的稳定、恢复和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作为社区复原力建设的结果能够从环境韧性、制度韧性、社区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纬度打造“韧性城市”,提升都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关键词:韧性城市;社会风险;脆弱性;社区复原力;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D669.3;C9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23)02002208Research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t City:Taking W Community of Chaohu City as an

4、 ExampleZHENG Lin-lin(School of Society and Polit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Abstract:After the 21st century,due to the hug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there are various uncertainties.Whileenjoy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we are also facing a large number of potential social

5、risks.Re-silient cities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can effectively cope with risks,improve the level of governance,and promoteurban development.This paper takes the rainstorm and flood risk of W community in Chaohu City as an example toanalyze the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of W community from three aspe

6、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capital andcommunity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t city.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alcapital and community capa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ability,recovery and adaptability in cop-ing with disasters,and as a

7、 result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construction,it can build a resilient city from the four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institutional resilience,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individual resilience,and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urban safety governance.Key words:resilient city;social risk;vu

8、lnerability;community resilience;social capital收稿日期:2022-10-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1ZDA057)作者简介:郑琳琳(1998),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灾害社会学研究。22位,是风险产生的第一场所和最直接的承担者,也是风险发生后恢复的直接参与者1。1999年,世界减灾大会提出把社区视为减灾的基本单元,即城市一旦遭遇灾害,需要以社区为行动单位,采用系统的应对措施。但面对日益增强的社会风险,社区应对灾害风险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时相比于关注事后响应的传统社区管理体制,关注灾害的

9、事前预防和管理过程也成为社区风险治理的显著趋势:从事后响应到风险预防进而走向与风险共存2。在此基础上,社区复原力研究应运而生,其概念基于城市韧性建设的发展,强调在更微观的空间尺度上研究其变化发生过程,符合风险社会背景下与灾“共存”的时代需求。社区复原力强度越高,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越容易达成。在韧性城市理念指导下,社区复原力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环节3。社区复原力建设强调社区对于灾害过程的管理,如社区在灾前、灾中、灾后的适应和管理能力,不仅体现了社区通过备灾规划将社区灾害后果降至最低的能力,也体现了社区在遭遇外部灾害的干扰和冲击时的适应、恢复以及学习能力。具有强劲复原力的社区不

10、仅能够应对风险,提升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而且可以推进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更加具有“韧性”。社区复原力从韧性城市中发展出来,以韧性城市为目标,同时又推动着韧性城市的建设发展。基于以上背景,运用韧性城市视角,以巢湖市W社区2020年暴雨洪水风险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个方面深入探讨W社区的复原力建设问题及原因,以增强社区复原力,达成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一、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全球的风险社会特征愈加明显,为更好促进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社区复原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梳理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外研究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主要聚焦于社

11、区复原力的理论框架及评估标准两个方面。(一)社区复原力概念及其特征社区复原力(community resilience)又被译为“社区韧性”和“社区弹性”。关于社区复原力有“能力观”和“过程观”两方面的解释,结合能力和过程两方面,认为“社区复原力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同时也是社区能力提高及灾害适应的过程”4。从定义来理解社区复原力的内涵,可以将其看作社区能力的集合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能力的集合主要是指稳定、恢复和适应三方面的能力,并且贯穿于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灾前预防、灾中响应和救援以及灾后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在风险无法避免的时代,具有高强度复原力的社区能够在灾害的各个阶段通

12、过不断学习来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达到理想的社区状态,促进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5。(二)社区复原力的理论框架社区复原力的理论框架有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Norris提出的DROP模型和Miles提出的WISC模型6。国内关于社区复原力理论框架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国外社区复原力理论框架的总结,如申佳可、王云才7以社区复原力的可变性为核心,从规划设计和组织管控两个途径构建社区复原力建设框架。但是目前已有框架对于内部涉及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尚未作出明确的解释说明,多为理论层次的研究,实际操作性较弱。(三)社区复原力的评估标准社区复原力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不同区域的社区

13、复原力水平不一,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故学者在研究社区复原力时会根据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环境从不同维度进行评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mutari、Cohen等提出的沿海社区复原 力 评 估 框 架 和 联 合 社 区 复 原 力 评 估 框 架(CCRAM)。社区复原力理念引入国内后,学者们注重结合实际国情,根据中国区域性情况建构社区复原力评估体系。如张晓杰、韩欣宏8提出从灾害应急管理的灾前准备(基础实施、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联系、准备计划、风险意识)、灾害适应(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居民健康情况、信息沟通网络、社区反应速度)和灾后重建(稳态恢复速度、重建成本)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社区复原力评估框架

14、。(四)研究综述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社区复原力建设的积极作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并且开始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最开始的工程领域跨越到生态环境、灾害防控、空间规划和社区建设等众多领域9。但相关研究仍有一些不足:第一,社区复原力理论框架多停留在概念层面,针对其具体的建设路郑琳琳: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23径研究仍然较少,且现有的理论框架缺少对于内部各个因素及因素相关性明确的解释,故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措施;第二,韧性城市虽然已写入“十四五”规划,但是社区复原力建设作为韧性城市在具体微观空间上的体现,并未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城市内部缺乏足够的案例典

15、型支撑,理论尚未与实践相结合;第三,社区复原力水平的评估标准难以统一,中国各个区域社区的具体情况极为复杂,其复原力并非均匀分布,这也为复原力水平评估带来困难;第四,社区复原力往往与该地区的政策、收入、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关,而现有研究往往未能将复原力建设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关联起来。二、理论基础和研究过程为达成建设韧性城市目标,本篇以复原力资源框架为理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巢湖流域W社区为例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方面探讨建设复原力社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建设路径。(一)理论基础本研究以韧性城市作为目标视角,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结合Norris等提出的复原力资源框架,

16、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方面探讨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并根据分析探究社区复原力建设的路径。同时,韧性城市作为社区复原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环境韧性、制度韧性、社区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纬度也是社区复原力因素建设的结果。韧性城市和社区复原力在城市内循环中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最终打造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韧性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尽可能地减轻灾害给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10。首先,社区复原力作为韧性城市在微观空间尺度上的体现,符合韧性城市与灾“共存”的时代需求,提升社区复原力也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环节。诸多学者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离不开社区复原力的建设,如Campanella11提出城市韧

17、性实质上依赖于更有韧性的人类社区。周利敏、原伟麒12提出“社区韧性越强,城市韧性则越强”。建设社区复原力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一个安全、宜居的韧性城市,因此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中的社区复原力建设13。其次,联系Norris等提出的复原力资源框架,认为社区复原力建设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资本以及社区能力(通信与沟通)三大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三方面又是社区复原力的评估指标。根据社区经济资源的总量及其多样性、社会支持和社会公平、社区内外部提供信息的系统和基础设施及社区内部的集体行动和决策、集体效力和赋权,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复原力建设的目标,为特定社区的定性案例研究提供复原力资源框架。最后,

18、韧性城市作为社区复原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环境韧性、制度韧性、社区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纬度是社区复原力因素建设的结果: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区和城市的环境韧性,社会资本多元化提升了社区和城市的制度韧性,社区能力的完善和发展使得社区韧性和个体韧性不断增强,两者在城市内循环中共同发展。(二)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1.研究区域选取巢湖市W社区进行调研。该社区为巢湖市W街道下辖社区,位于巢湖市市区西郊,社区面积7.36平方公里,总人口4115人。整个社区内多为拆迁小区且居民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产物”。每年6、7月梅雨季时雨期长、雨量大。社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社区环境脆弱

19、,常年受到城市洪涝灾害影响,严重限制社区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合肥市着力打造“韧性城市”,政策的支持加之典型性原则,选取W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W社区复原力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复原力建设路径。由一个社区推行至普遍意义上的社区,打造高强度复原力的社区,实现韧性城市的发展目标。2.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文章主要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包括参与式观察法和半开放式访谈法,对收集到的资料和访谈记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和资料了解W社区相关的情况,研究W社区复原力建设的影响因素。(1)访谈法。社区复原力研究需要收集实质性一手资料,通过半访谈的形式获取了关于社区复原力影响因素的具体

20、资料。在进入社区进行访谈前,笔者根据社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方面设计了访谈提纲,结合访谈要求和社区具体情况等共访谈8位对象,包括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在访谈结束之后及时巢湖学院学报24整理归纳资料,提取相关信息。(2)参与式观察法。为了增加研究的真实性,调研还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笔者分为3次进入W社区,对W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复原力影响因素现状及原因等进行走访调查,以期观察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在与居民交谈中了解W社区在应对2020年洪灾来临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反应,寻找复原力建设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弥补结构性访谈的缺陷,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建设路径与模式,提升社区复

21、原力水平,达成建设韧性城市的最终目标。三、社区复原力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复原力建设对于韧性城市和社区自身建设影响深远,社区经济发展是社区复原力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资本是获取资源的重要保障,社区能力(信息沟通能力)是主要媒介和连接桥梁。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既作为社区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又是其评价指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方面出发,根据W社区在2020年暴雨洪水风险中所表现出的灾前预防适应能力、灾中救援组织有序进行的稳定能力和灾后重建的恢复能力,评估社区复原力强度,分析在灾害全周期过程中社区复原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社区复原力问题分析通过调研、

22、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社区复原力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在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表现为经济资源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较低、资源分配公平性差、公平风险和易受危害性高;在社会资本方面表现为社会支持形式较为单一;在社区能力方面表现为社区行动、集体效能、赋权和政治参与较差、社区灵活性及创造性低,以下具体介绍其表现。1.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复原力建设的影响表现在灾害的全周期中,经济发展较好的社区具有更加强健的稳定、恢复和适应能力。经济发展分为公平风险和易受危害性、经济资源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及资源分配公平性三个维度。经济发展的影响贯穿于灾害的全周期,自身环境脆弱的社区在经济资源的层次和种类上限制了社区经济发展,加

23、之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问题,导致社区缺乏物质和人力支持,难以形成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防灾体系和应急体制,面对风险时更易受到危害。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社区的适应能力得不到提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难以促进社区复原力建设,达到打造韧性城市的目标。(1)经济资源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较低由于W社区自身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成环境脆弱,导致社区经济资源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欠缺,限制了社区经济的发展。W社区的经济资源匮乏,坐落于巢湖岸边,目前将自然资源最大化利用是在圩坝中进行特色精鱼养殖。在访谈中了解到W社区曾遭受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十多起,这对于利用圩坝内的龟山湖西水面开展精养鱼塘养殖的社区居民是严重的打击。居民

24、A谈到:“我们这边本来就是拆迁安置小区,之前在村里也就是养养鱼、种种田,现在到这边了,田也种不了了。好不容易养点鱼,但是一场大水鱼塘里的鱼都没了,我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出去打工吧。”社区经济资源的层次性低、多样性发展可能性小加之自身所处的环境脆弱,严重限制了社区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社区建设完备的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体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2)资源分配公平性差社区中每一个居民的阶级地位、社会联系、经济实力等都不相同,由于政策宣传偏差等原因,社区经济资源无法平等地提供给每一位有需求的居民,使得居民对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产生质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区的脆弱性,两者之间呈负相关14。居民B谈到:“同

25、样都是一楼受灾,为什么隔壁家又有人帮忙修葺,又能拿到补贴,而我只发了几百块钱?”因此在灾后进行资源分配时,优先考虑处于弱势的群体的需求,将复原力建设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关联起来,避免社区因资源分配不公平而产生脆弱性。(3)公平风险和易受危害性高当灾后社区出现资源分配不公平,整个社区内部容易产生公平风险,减少居民对于社区的支持,社区系统的脆弱程度加重,导致社区的易受危害性提高。居民C谈到:“一样受灾程度,但是大家补贴的东西不同,让我怎么相信社区做的工作。”当公平风险产生时,社区系统的支持力度变低,脆弱性提高,在灾害全周期中的适应能力变差,使得整个社区暴露在灾害风险中,不利于社区复原力建设和韧

26、性城市目标的达成。2.社会资本方面社会资本是社区复原力建设主要影响因素郑琳琳: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25之一,在灾后恢复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社区和居民在灾害中获取资源的重要保障。它是指参与社交网络会产生的价值或资本,即从网络中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中获得的集体利益,包括社交网络产生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本难以通过量化的标准衡量,Norris等解释了社会资本之一的社会支持,认为是居民个人在社区系统互动中所获得的帮助。在查阅资料结合调研后发现目前我国社区发生灾害时,多数社区及居民的社会支持形式较为单一,政府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社区和个人的社会

27、支持作用在日渐增强。调研发现,W社区及社区居民在应对灾害时社会支持形式较为单一,以政府资本支持为主导,家庭和亲友支持为辅,缺少正式组织的介入。政府资本在灾前、灾中和灾后都发挥了强大且有效的作用。调研居民D谈到:“我年龄大了,子女又不在身边,家住在高层,发大水的那一次我没能在第一时间走掉,水淹上来的时候我听到救援队的声音,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出来了。后来还将我安置在学校里面,联系我的孩子们回来照顾我,很感谢国家。”灾前政府部门有序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梅雨季调动解放军、组织志愿者加高圩坝、加固河堤;灾中社区基层人员与救援队配合,保证整个受灾地区无人员伤亡;灾后抓实抓细受灾社区查灾核灾、减灾救灾、灾后

28、重建等工作,根据居民受灾情况进行灾后补贴。政府资本发挥强大的作用,既能够高效地保障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帮助社区快速恢复,也能够赢得居民的支持。然而社会支持形式单一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限制社区组织的发展和资源分配公平性问题。在访谈中社区书记E谈到:“我在这里待了很久了,见证了好几次洪水,每一次都是政府出的主要力量,我们自己没有这种组织力量,久而久之就对政府力量产生依赖了。”目前W社区并未培育应对灾害的特定组织,灾前是由解放军军队增加圩坝,灾中主要救援力量是救援队,灾后重建恢复也是依靠政府力量。长此以往,容对政府产生依赖性,限制了自身专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15。我国的社区数量众多且情况各自不同,

29、国家难以兼顾到所有,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差错,社区自身也缺乏专业力量应对灾害,这对于社区是毁灭性打击。同时政府资本在介入社区时,由于政策理解产生偏差,可能会产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对于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制度韧性强度,不利于韧性城市目标的达成。3.社区能力方面社区能力是复原力建设的主要媒介和连接桥梁,能够增强灾害全周期中的稳定、适应和恢复能力,主要表现在社区行动、集体效能与赋权、政治参与、社区灵活性与创造性等方面。当社区受到灾害冲击时,能力较强的社区可以有效调动社区内部的各种组织,联系社区外部各项资源来抵御风险,同时在灾害和风险的过程中赋予居民足够的权力以增强其集体效能感16,促进社区居民

30、的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增强社区复原力,达到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1)社区行动、集体效能、赋权和政治参与较差社区是在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个体的参与能够有效推动社区能力的提升。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社区平时举办活动的次数和质量以及居民的参与度,居民F谈到:“之前平时社区办的活动还挺多的,但都是老一套,我还忙着做饭接送孩子呢,哪有时间去参与活动呀。”社区干部说:“其实我们平时办的活动算多的,救灾防灾知识宣传活动、节日活动我们都办,但是有时候资金受限,来参加的居民不多,后来也就慢慢减少了次数。”与我国大部分社区相同,W社区由于在经济资源上受限,加之社区工作人员的数量和专

31、业性不高,社区活动的次数较少,质量较低。这也导致居民的政治参与感低,难以对社区形成归属感和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大大降低了社区的集体效能和居民赋权的程度。(2)社区灵活性及创造性低社区能力并不仅仅在居民个体参与层面体现,还表现在社区的创新性应急体系。社区干部的访谈中提到:“你说的这个应急体系我不是很清楚,我在社区里干了很久了,都是我根据之前的经验来进行的。”社区内部工作人员依靠自己的经验积累来完成灾害全周期的工作,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导致在灾害来临前无法制定最佳的预防方案完成灾害风险调查,埋下了风险隐患;在灾后也难以总结并学习此次灾害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长此以往,社区的适应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不利于

32、复原力建设发展和韧性城市的发展。(二)社区复原力问题原因分析1.社区环境脆弱限制社区经济发展相较于国外而言,我国城市和社区面对的安巢湖学院学报26全风险以自然灾害风险为主,自然环境脆弱性是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环境恶化、自然经济资源被过度开采等多种原因的叠加,导致原本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城市发生内涝、泥石流等灾害的风险。2.资本结构不合理阻碍社区多元化我国大部分社区的运作都是政府资本占主导地位,社会资本结构并不合理,主要原因是由于制度化工具的缺失。社区仍是以“领导型”或“精英型”治理为主17,居民更加偏向于政府出面解决问题。灾害发生时,以政府组织提出政策、通知信息、增加

33、财力和人力来保证社区在危机情况下的正常运转。然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并不处于社区环境内,无法第一时间判断风险,满足居民的具体需求;而正式性制度的缺乏限制了社区社会资本多元化的可能性,使得社区社会组织难以发展,难以建成完整的社区防灾应急体系。3.治理机制碎片化降低社区能力提升社区能力的缺乏主要原因是治理机制碎片化,包括行动机制碎片化和认同意识碎片化两方面。一方面,社区的主体众多,而每个主体的利益和需求不同,如政府主体在行动时多考虑社会价值,而居民个体则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多方主体缺乏沟通,需求难以协调时,往往会限制社区行动的进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不高,极少参与社区复原力建设。在调

34、研中发现在应对社区风险时,工作的完成多依赖于社区工作人员,尽管社区居民有部分参与,但参与程度并不高,仅仅是在灾害发生或灾后重建时,无法参与到灾害管理的全过程中,“社区干部干、社区居民看”的现象较突出。社区治理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碎片化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区能力的提升,阻碍复原力建设。四、社区复原力建设支持路径思考社区复原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基于调研资料和上文的分析,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多元化和提升社区韧性能力三部分来探究关于社区复原力建设的路径。同时作为社区复原力建设的结果,从三个方面来推动韧性城市四个维度的发展:经济发展为社区提供物质基础,提升环境韧性;社会资本的多元化

35、促进社区组织活力,提升制度韧性;完善社区行动机制、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韧性和个体韧性,达成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一)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环境韧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老旧和拆迁社区的占比越来越大,但是社区的经济并未随之发展,拆迁社区中表现尤为明显。阻碍社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社区本身环境脆弱,导致经济资源总量较少,多样性较差,阻碍经济发展,同时带来环境韧性缺陷,提升社区环境韧性需要减少社区的脆弱性,加强社区的冗余性和抗逆力,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增设社区基础和应急设施,如打造坚实的应急基础设施,增加社区绿化面积、紧急疏散和庇护场所数量等。其次,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易受灾的社区提前

36、进行灾害应急规划。如巢湖流域地区要规划社区专用防灾地,增设应急疏散通道和庇护场所。每年6月中下旬梅雨季,社区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性加剧,在这段时间里,社区复原力建设可以从社区的空间布局和应急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展开。社区的空间布局上规划前按照“相对集中、便于转移、就近安置、确保安全”的要求18,提前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最后,加强社区应急治理和应急队伍建设。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社区所面临的风险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社区面对风险需要更加综合性和全流程的方案,需要结合社区风险的特点和社区实际情况来进行培训。因此,本着“少而精、能管用”19的原则,利用社区现有人员(如基础基层管理人员)

37、,建设一支能够迅速应对灾害的社区应急队伍,并对队伍人员和社区居民同时进行应急知识、应急意识和工作经验培训,在社区形成应急培训体系制度化、常态化,以确保社区在风险在来临时能迅速集中应急资源有效应对,降低社区脆弱性程度,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区的复原力强度。(二)打造多元化管理体系,增强制度韧性“十四五”规划将韧性纳入城市建设中,在政策支持下,社区复原力建设比以往更具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社区在面临灾害或风险时,往往都是采取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期内减轻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其缺点明显效率低下、缺少灵活性,易对政府资本造成依赖,不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结合社

38、区实际情况,对社区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改革,充分发挥社区的制度韧性,促进社区资本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建立三方官民合作机制,完善郑琳琳: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27社区的管理体系。三方合作机制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参与社区的发展规划;专家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社区管理体系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政府出台政策和提供援助补贴,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持。三方合作机制的核心是社区居民,在激发社区居民潜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专家和政府作为辅助,为居民提供技术、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当政府、专家和社区三方长期保持交流合作状态,才能促进社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施“五社联动”,从社区

39、的各个主体出发,增强社区复原力。“五社联动”是以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组织五方面来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平台20,打造彼此联结、共同工作、风险共担的社区社会网络,将社区整合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三)推进智慧化治理,提高社区韧性当前是大数据的时代,实现智能技术和社区应急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化治理体系是提升社区应急韧性的重要途径。智慧化治理体系以满足居民和社区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得每一个治理环节更加方便高效。其在社区复原力建设中最大优点是提供信息的便利性和及时性促进社区行动的进行,同时在这个治理过程中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方面,社区行

40、动受限是由于社区多方主体缺乏沟通协调导致,而智慧化治理体系能够快速有效地将获取的信息提供给多方主体并及时进行协商,推动社区各类行动的进行;另一方面,智慧化治理体系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社区参与平台,在这里居民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也可以通过治理平台增加社区行动和认同感。此外,智慧化治理体系可以推动各种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学习和灾后应急救援能力培训,提升居民灾害知识储备。当存在风险时,韧性智能社区以社区大数据为基础,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灾害信息预测,并根据灾害预测对居民的反应来及时调整社区紧急设施,加强居民面对灾害风险的能力21。以打造社区智慧化治理体系为手段推动社区行动进行

41、和增强居民认同感,在各个方面提升社区能力。五、结论与讨论当前我国正经历着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如极端天气、生态危险等,如何构建一个具有韧性的城市已然成为热议话题。作为韧性城市在微观空间上的体现,社区复原力建设也随着韧性城市建设而不断被提出,社区复原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应对安全风险的成效,打造高强度的复原力社区也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构建具有强劲复原力的社区是新时代城市社区建设的战略选择。文章在韧性城市理论视角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巢湖市W社区2020年暴雨洪水风险为例,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个方面深入探讨W社区的复原力建设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社区复

42、原力建设面临的问题表现在经济资源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较低、资源分配公平性较差、公平风险和易受危害性较高、社会支持单一、社区行动、集体效能、赋权和政治参与感较低、社区灵活性及创造性较差方面,各种问题产生原因是社区环境脆弱性限制社区经济发展、资本结构不合理阻碍社区主体多元化和治理机制碎片化降低社区能力提升空间三方面。最后,从推动经济发展、打造多元化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化治理来探究社区复原力建设的路径,打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相协调的“安全城市”。参考文献:1周霞,毕添宇,丁锐,等.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3):1

43、08-115.2唐庆鹏.风险共处与治理下移国外弹性社区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5(2):81-87.3吴晓林,张慧敏.治理视野中的城市基层管理改革:问题、悖论与出路J.行政论坛,2016(4):25-29.4 WILSON G.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sJ.Environmental Values,2012(21):536538.5 NELSON D R,ADGER W N,BROWN K.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Contributions of a

44、resilience frame-workJ.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07(1):395-419.6廖茂林,苏杨,李菲菲.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8(4):57-62.7申佳可,王云才.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J.风景园林,2017(3):98-106.8张晓杰,韩欣宏.社区复原力理论:基于稳态维持的社区抗灾应急治理框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9-70.9李彤玥.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巢湖学院学报28(上接第13页)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

45、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4李辉,孙晓晖.论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22(3):56-62.5王怡灵,吴学兵.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路径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6):105-108.6杨巧蓉.论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意义和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0-17.7史宏波,张澜.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18-22.8胡龙宇

46、,王苗.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特征生成逻辑 实践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2):15-18.9齐卫平,樊士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21(2):4-1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72.11张晓婧,刘建军.“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J.新视野,2022(5):13-19+32.1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J.党建,2011(6):5.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47、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14代玉启,姚乃文.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气节的内涵与养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4):55-64.责任编校:姚磊(5):15-25.10王慧彦,李强,王建飞,等.韧性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J.地震研究,2021(2):275-282.11 CAMPANELLA T J.Urban resilience and the recovery ofNew Orlea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6(2):141-146.12周利敏,原伟麒

48、.迈向韧性城市的灾害治理基于多案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5):22-33.13费智涛,郭小东,刘朝峰,等.基于系统视角的城市医疗系统地震韧性评估方法研究J.地震研究,2020(3):431-440+601.14何继新,贾慧.城市社区安全韧性的内涵特征、学理因由与基本原理J.学习与实践,2018(9):84-94.15贾玮,韩自强.灾后恢复重建要防止因灾返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12(8).16 CHACOWRY A,MCEWEN L J,LYNCH K.A case studyfrom a suburban settlement of Port Louis,Maur

49、iti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8(3):826-838.17张等文,解秀丽.从碎片化治理到共同体构建:新时代社区治理的路径转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5):54-63.18颜德如.构建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J.行政论坛,2020(3):89-96.19薛澜,王郅强,彭宗超,等.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1(9):101-105.20王琳,程玉莲.韧性社区建设:基于自治与协同的视角J.上海城市管理,2021(1):27-33.21马奔,毛庆铎.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行政管理,2015(3):136-141+151.责任编校:姚磊郑琳琳: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