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笔记演示教学.pdf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55618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笔记演示教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笔记演示教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笔记演示教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笔记演示教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笔记演示教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转氨酶在肝细胞内 第二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基本概念 1.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 A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 B 一个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构成 C 轴突只有 1 个,较长,作用是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传出)D 树突常有多个,较短,作用是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的兴奋 E 细胞体内含细胞核、各种细胞器 F 神经元的轴突外表套有一层髓鞘,轴突和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G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反射 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不是反射 2 草履虫的趋利避害不属

2、于反射 反射弧包括哪几个部分?肌肉和传出神经末梢组成完整的效应器 反射弧完整,不一定会发生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在 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记住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兴奋的单向传递 效应器是指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 2 个神经元 进行反射,除了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适宜的刺激 3.兴奋、神经冲动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兴奋以神经冲动(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

3、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4.静息电位 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未受刺激),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 外正内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不为零 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 K+外流 造成的 5.动作电位(兴奋)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元受刺激后,刺激处细胞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改变,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 Na+内流造成的 3 例: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 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 S 中的 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电位差减少);静息电位值不变 二

4、、概念辨析 1.怎样判断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向 A 根据兴奋的传递只能从轴突树突(细胞体)B 根据脊髓的形态(前角大传出神经;后角小传入神经(上有神经结)C 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可能有不同的传递方向 2.判断反射弧受损的部分?对反射完成的影响?3.实验探究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 4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 5.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 反射弧 效应器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感受器 2 图中细胞体共 4 个,其中 3 个在神经中枢中 3 图中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传导方向,错误的是 C 处,箭头应方向朝下 4 图中有关感受器位于大腿,则所示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经

5、改正后的方向中,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的是 AD,由大脑皮层传来指令的可能是 BC。4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记住膜电位的分布,画出模式图 判断局部电流的方向(从正电荷负电荷),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传导特点:A 双向传导;较快 B 一次刺激只产生一次兴奋 用电流计分析神经表面的电位差,判断指针偏转方向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基本概念 1)突触 A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 突触间隙充满了组织液 C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细胞膜 静息状态时膜电位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怎样形成怎样形成??兴奋状态时的膜电位兴奋状态时的膜电位?怎样形成怎样形成??局部电流

6、是怎样形成的局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 成电位差成电位差?电流方向与冲动传导方向电流方向与冲动传导方向 5 D 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的细胞膜 2)突触小泡 A 突触小泡由生物膜构成,内含有神经递质 B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细胞器高尔基体有关 C 突触小泡不能穿过突触前膜 3)神经递质 A 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 B 神经递质运输方式属于胞吐 C 神经递质的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 D 神经递质能穿过突触后膜不能进入细胞质 E 神经递质始终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被分解,或移走 4)突触小体 2.过程 6 注意:A 递质受体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

7、体(受体蛋白)B 递质的作用是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酶破坏,或被移走,迅速停止作用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a 单向性;b 较慢 E 传递方向:轴突树突(或细胞体)F 完成反射的时间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为何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该过程信号怎样转换?受体分布突触后膜上;化学本质蛋白质 3比较兴奋的 2 种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元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传导速度 快 慢 传导方向 双 向 单 向 传导方式 神经冲动(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发生位置 同一神经元内 神经元之间 五、神经系统

8、的分级调控 7 记住调节某些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中枢 感觉(渴觉、冷觉等)均产生于大脑皮层 神经中枢彼此联系,相互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下丘脑;脑干;垂体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A 人脑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B 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记住大脑皮层的四个言语区(听、说、读、写)及相关疾病 D 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2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 1.概念: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经体液传送至其它细胞发挥作用 2.特点:注意: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是促胰液素 A 激素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传递

9、信息 B 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8 C 激素可到达体内所有的细胞,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该细胞表面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 D 不同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器官)不同 E 激素和酶的比较:激素 酶 成分 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 产生 内分泌细胞 机体内所有的活细胞 作 用 部位 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活动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反应 作 用 条件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更受 pH、温度等因素的制约 二、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1.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2.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全案)A 有的神经元既能传

10、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 B 记住下丘脑的 4 种功能(感受(渗透压感受器)、传导、分泌、调节中枢)3.几种重要的激素的作用 1)甲状腺激素a 促进生长发育蝌蚪 b 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脑)的发育呆小症 2)胰岛素降血糖作用(促进血糖的去路,抑制血糖来源)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作用(促进血糖的来源,主要作用于肝脏)3)肾上腺素(寒冷、剧痛等情况下分泌增加)9 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5)促性腺激素 Cf:A 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拮抗 1 协同:a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b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促进产热)c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血糖)2 拮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1、4.激素的化学本质:A 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为多肽类和蛋白质类 B 蛋白质(多肽)类的激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为消化道内有蛋白酶,会分解激素 C 固醇类药物既能口服,又能注射 5.与激素分泌相关的疾病 1)生长激素:侏儒,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激素: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甲亢 3)胰岛素:糖尿病 a 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孕妇所生的孩子,易患什么病?b 检测糖尿病的方法 三、激素调节的发现 1.第 1 种被发现的激素是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10 2.发现史中的实验设计 四、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动态平衡 A 血糖指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值:0.81.2g/L B 血糖的主要作用

12、是为组织供能。若血糖过低,能量供应不足(头昏、心慌、无力等);血糖过高,加重循环、泌尿等系统的负担(如出现糖尿)C 记住血糖的来源(3 条)和去向(3 条)D 记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具体作用 2.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 血糖平衡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B 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 C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D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E 血糖升高时,会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血糖降低时,肌糖元不会水解形成血糖 F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的关系: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注意:1)区分胰

13、腺和胰岛:胰腺分泌消化液(酶),胰岛分泌激素 2)胰岛不仅含有 A、B 两种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 3)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表现为三多一少(饮多、食多、尿多;体重少)11 为什么糖尿病人的尿量增多?4)尿糖不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 5)分析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实例)五、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反馈调节 1 负反馈调节 2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 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过程产生激素可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请据反射弧有关知识写出冷的感觉是如何1)缺碘为何导致甲状腺增生、肿大 2)受下丘脑垂体调控的腺体

14、还有:性腺、肾上腺(皮质)12 产生 寒冷剌激皮肤中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冷觉 (3)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 TSH 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 TSH 受体而充当 TSH 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体温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和黏膜 2.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记住产热途径、散热途径 注意:A 体温稳定:产热量散热量 B 寒冷时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时增加散热 C 皮肤散热主要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分泌。但是,高温时主要通过汗腺散热 D 增加产热的激素

15、:甲状腺素、肾上腺素 E 战栗骨骼肌收缩,受神经调节,不受大脑皮层(意识)控制 七、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 2.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A 参与调节的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促进肾小管、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B 分析渗透压变化时,激素变化?尿量变化?C 渴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D 激素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 E 区别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 F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4 免疫调节 13 一、免疫 1.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注意:A 维持

16、内环境稳态的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 免疫调节的功能:防卫(病原体)、监控和清除(衰老、破损、癌变的细胞)C 免疫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D 免疫由人体的三道防线完成 2.人体的三道防线 注意:A 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B 区分三道防线 C 胃酸杀菌;唾液、泪水中溶菌酶杀菌第一道防线 D 血浆中的溶菌酶第二道防线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a 淋巴细胞主要分布:14 1)淋巴液 2)血液 3)淋巴结 b 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记住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骨髓、胸腺)d 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也

17、参与体液免疫 e 摘除(或破坏)胸腺的影响;破坏骨髓会的影响 吞噬细胞的作用: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f HIV 病毒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能力下降 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g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淋巴因子由 T 淋巴细胞分泌,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加强免疫作用 溶菌酶(唾液、血浆)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三、特异性免疫 1.抗原 1)概念 2)特点 可作抗原的物质:a 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 b 自身破损、衰老、癌变的细胞 c 外毒素、血型凝集原属于抗原 能识别抗原的细胞:15 a 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 b T 淋巴细胞、B

18、淋巴细胞、效应 T 细胞、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f: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 抗体能特异性识别 2.抗体 1)化学本质:蛋白质 2)分布:体液 3)别称:免疫球蛋白、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凝集素 4)分泌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5)获得途径:A 产生免疫的动物的血清中含有抗体(抗蛇毒血清)B 培养杂交瘤细胞,获得单克隆抗体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免疫过程示意图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16 摘除胸腺,为何细胞免疫全部丧失,而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 A 淋巴细胞和抗体均有成千上万种 B 浆细胞来自于受特异性抗原刺激的 B 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C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有

19、浆细胞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A 作用对象的区别:异体器官移植过程中,会发生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T 淋巴细胞)起作用 B 抗体的作用:效应 T 细胞将感染抗原的靶细胞裂解后,不能直接破坏抗原,而是释放抗原,由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C 抗体和浆细胞的寿命较短 D 记忆细胞寿命较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抗原,产生十分高效的“二次免疫”4.二次免疫 17 1)应用:接种疫苗(灭活、减毒的病原体)的原理 2)记忆细胞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能在较短时间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更大量的抗体,较初次反应更快、更强,降低患病率 3)预防注射灭活的抗原 治疗注射抗体 四、免疫失

20、调引起的疾病 1 过敏反应 1)A 过敏原 B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 C 反应特点 D 反应原理 a 在过敏原刺激下,浆细胞产生一类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如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b 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就会与吸附在这些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化学物质,从而发生荨麻疹;哮喘、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过敏症状 2)过敏反应的抗体与正常免疫的抗体的区别 3)反应时机和结果的区别 2 自身免疫病 A 原因:B 实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AIDS)a 原因:HI

21、V 主要破坏 T 淋巴细胞 18 b HIV 是 RNA 病毒(具有逆转录酶)c 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的严重感染或 恶性肿瘤 d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2)五、免疫学的应用 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植物的向光性 1.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A 能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B 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C 实验中运用对照原则 D 实验中体现单一变量原则 2.植物的向光性 A 过程:19 3 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注意玻片、云母片、琼脂的作用 单侧光不影响琼脂中生长素的分布 注意旋转、重力的作用 生长素的运输:植物体主动运输 植物琼脂;扩散(物理)向性运动包括:向光性、

22、向重力性、向水性等 含羞草受到刺激后,小叶合拢不是向性运动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合成部位:幼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注意:A 带芽的枝条容易扦插成活(易生根)B 通常,若雌蕊不授粉,不能形成果实 C 授粉后的雌蕊也能大量合成生长素 3.运输特点:1)极性运输:注意 a 胚芽鞘尖端 合成部位 感光部位 b 胚芽鞘尖端下部 作用部位 20 发生条件:A 发生在幼嫩组织中 B 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C 实质上是主动运输 通过实验证明极性运输 注意:只有生长素类的物质才有极性运输 2)非极性运输 发生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 3)横向运输 A 受单侧

23、光照射的胚芽鞘尖端 B 植株横放后,受重力作用 4.分布:A 产生部位积累部位 B 顶芽 侧芽 C 顶端优势现象 D 解除顶端优势去掉顶芽(打顶、摘心)Cf:a 去掉顶芽的作用 b 涂羊毛脂(放琼脂块)的作用 c 涂混有生长素的羊毛脂的作用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特点 1.作用机理:促进细胞伸长 2.作用特点:21 1)两重性:高浓度表现抑制作用,低浓度表现促进作用 体现了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2)敏感性:A 根芽茎 B 幼嫩细胞成熟细胞 C 双子叶植物(杂草)单子叶植物(作物)3.分析图像 A 区分促进作用、抑制作用 B 区分高浓度、低浓度 C 分析实例:植株横放后根和茎的生

24、长 4.生长素的作用:1)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 A 比较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 无子西瓜 无子番茄 无子原因 减数分裂不能联会,或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没有授粉(受精)利用原理 染色体变异 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此变异能否遗传 能(无性繁殖)不能 若开花期间阴雨天,哪些作物可以利用生长素减少损失 B 未授粉没有种子 若收获的是果皮(肉),可以弥补 22 若收获的是种子,不能弥补 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四、其它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区别 A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4D 2.种类和作用 A 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赤霉素 B 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赤霉素 C 促进果实成熟:乙烯 D 赤霉素诱导种子产生淀粉酶 E 脱落酸的作用:抑制种子发芽 1)作用相反:细胞分裂素 和 脱落酸 2)植物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分化出根和芽取决于细胞分裂素 和 生长素 的比值 3)分析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五、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1.明确实验目的 2.找准自变量、因变量 3.设计思路:1)对实验材料分组(每组多株),做标记,设置对照 2)处理 3)一段时间后,测定平均值 4.预期实验结果(验证、探究)23 5.结论: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