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747665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对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反思 摘要通过对现实文化的关照,笔者认为发轫于乡土的中国民间舞蹈将向两极发展,一是走向剧场向高雅化、抽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向则是走向大众,即普及化、大众化。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物欲化发展中国民间舞蹈的现实危机按照美国评论家阿诺德?豪塞尔的说法,艺术可以分为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流行艺术三大类。精英艺术指精神上高级的艺术作品和活动,民间艺术和流行艺术则指在乡村及城市大众中流行的艺术。参照这种划分方法,可以把我们中国的舞蹈分为古典舞、民间舞和大众舞蹈。本文试图在这种划分的框架中来谈谈中国民间舞的走向。中国的民间舞蹈与生成民间舞蹈的生活场景是紧密相关的。它表演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

2、面:1、反映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的舞蹈:这类舞蹈有汉族的秧歌、采茶,壮族的扁担舞,等等。2、与民俗有关系的舞蹈。比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等等,这些活动所跳的稳定都是节庆民俗舞蹈。另外结婚、生子、祝春,也有相应的舞蹈。民间还有用舞蹈来驱疫、消灾、驱邪。3、祭祀舞蹈:人民无法主宰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而把这些都归于神的力量。为达到自己的愿望,因而对神顶礼膜拜,敬神的方式也经常用舞蹈来表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间舞蹈是来自民间的生活场景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也带来了中国民间舞蹈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不少人认为:民间舞蹈就

3、是要保持原汁原味,没有原汁原味就失去了生命力。问题是:生活场景变了,与生活场景紧密相关的民间舞蹈如何保持原汁原味?现在以及将来能保持原汁原味吗?还有,在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爱情生活是民间舞蹈的重头戏,反映爱情生活的舞蹈多的不胜枚举,向回族的花儿、壮族的抛绣球等,而现代的人们已经进入电脑、手机和汽车时代,那种送荷包、绣鞋垫的恋爱方式也早已过时,用这样的故事或方式表现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已经不能体现现代年轻人的需求,长此以往,民间舞蹈别谈发展,就连生存都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组织庙会、民间歌舞活动等等。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样能否解决民间舞蹈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国世俗审美

4、文化的物欲倾向我们许多人都有体会,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物质供给丰富之后,人们对“年”兴趣越来越淡漠,传统过年所带给人们的许多欢悦也的确体验不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中国人传统过年的欢悦大半并不在“过年”本身,而源于“盼年”的渴望。在贫瘠且单调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人们所企盼的无非是借助传统民俗文化形式,使平素被克制压抑的吃、穿、玩及亲亲友友等前文化或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年关将近,当这诸多需求逐渐释放并演化为紧张的渴求时,便使人们能从“过年”中体验这诸多渴求被满足所带来的快感和欢愉,体验到属于人的物质享受和躯体自由的审美愉悦。因此“年”所能给中国人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度”,主要取决于平素人们对欲求

5、压抑的“度”,取决于人们对“年”渴求的“度”。只要“年”中含有人们所追求所渴求的内容,只要“年”能满足人们平素所无法实现的愿望,“年”就是幸福的。杨白劳的二尺红头绳,大春的两斤白面,给喜儿带来的“年”的快乐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所永远无法享受到甚至终身难以体验的。对现代人特别是对现代城市人来说,“年”能给他们带来新鲜刺激,体验自由欢乐的传统娱乐形式的,大约惟有放鞭炮这一项了。而随着鞭炮声的消失,“年味”便似乎注定要消失了。“年味”的消失,与物质文明进步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我们特殊的世俗审美文化传统相关。中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西方人那样脱离物质、脱离社会纯个体精神解放的审美文化传统,而总是把节庆文

6、化活动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这些物质享受也并不像圣餐那样只是象征性的(感恩节在美国是例外,火鸡是节的主体),而是构成节庆的主体,构成节庆的目的。无论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还是正月十五吃元宵,都是实实在在的吃。春节穿新衣,也是表里全新、上下全新,假如没有一套新衣服便似乎有些对不起“年”的意思。当然,中国人也有玩的内容。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以及春节放鞭炮等等。但这些娱乐活动,也大都是在游戏层次上,给人们带来躯体刺激与人身自由的快感。而一旦离开这些物质享受内容,中国人便似乎很难体验到节日的精神快乐。这便是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季羡林先生在1997年一篇文章中便提出过类似问题。他

7、指出:“把中西双方稍一比较就能够发现,西方的美偏重精神,而中国最原始的美偏重物质。这同平常所说:西方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是精神文明,适得其反。这是一个颇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恰如季老所说:“在中国当代的汉语中,美字的涵盖面非常广阔。眼、耳、鼻、舌、身五官,几乎都可以使用美”,因此,都可以与“美学”发生关联。西方则不同,眼之“美”词与耳、鼻之“美”词,与身之“美”词皆不相同,而且与“美学”无任何直接关联。从这种语义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美学传统是有着一种明显的物欲化倾向的。根据上面的分析,很显然组织庙会、举行民间歌舞活动是不可年保存和发展中国民间舞蹈的。中国民间舞蹈的走向在经济生活全球化,人们物质

8、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失去了与之唇齿相依的原来的生活场景后,原汁原味的中国民间舞蹈的生存(更不用说发展)就有了很大的危机。如何保存原生态的中国民间舞蹈?有人提出,建立民间舞蹈博物馆。这显然不可能,因为舞蹈的载体是人,而人不同于物,其寿命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这一情况,为了解决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问题,有人又提出建立民俗文化保护区。问题是:原生态民间舞蹈需要生活场景作为保障,而这种生活场景是不可能长期保存的。因为不可能有那么一个区域的人永远只愿意过节衣缩食、没有电灯电话电脑等远离人类现代文明的生活的。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俗生活场景逐渐消失,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走向消亡。对原生态民间舞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汲取它的典型动律,并提炼成元素,从而构成有训练价值的表演组合,为舞台创作提供更加丰富、更加有特色的舞蹈语汇。因此,中国民间舞蹈的走向就是:(1)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强,民间舞蹈越来越抽象化、形式化,成为超越时代、超越生活的古典舞蹈。(2)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民间舞蹈越来越技巧化、娱乐化,不断走向大众舞蹈。参考文献【1】美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27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