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及演变历程精品文档必修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三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历程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2)横向线索:必修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观)和
2、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史观)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文明史观)。 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及表现、经济发展原因、影响四大块。中国古代经济全貌课标要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实用歌诀
3、自然经济桃花源 五大特点在显现耕作技术三方面 朝代发明记心间官私两种手工业 格局调整三阶段瓷器冶铁技精湛 水陆两路往西传古代商业四部曲 宋元明清连续变重农锁国两政策 迥异时代两重天结构线索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工具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铁犁牛耕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区(ou)田法、耕耙耱、复熟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水利灌溉(工具、工程)2、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3、古代商业发展
4、简况时代演变特征发展史实城市历程阶段特点先秦商业开创产生 城市出现汉-隋发展限制初发两京局面唐走向繁荣繁荣南北交映宋元商业革命辉煌宏大场景明清辉煌藩篱突破专业职能4、农耕文明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2) 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战国以后)基础知识一、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军事);春秋出现铁犁开始使用;战国时期种类很多-推广;西汉耦犁
5、、耧车(播种工具);两汉普及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改进和进一步推广;唐前期江东出现曲辕犁-完善阶段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西汉后期,区田法(ou);魏晋南北朝,耕耙耱;宋代以后,水稻复熟。 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郑国渠(关中)、都江堰(川中)(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西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家庭
6、为单位、耕织结合的模式,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各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为了巩固其经济基础,统治者通过发展农业、严格控制工商业发展,既维护了统治基础,又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一政策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变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
7、碍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家庭个体劳动(分散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脆弱性),自给自足(封闭性),男耕女织(单一性),铁犁牛耕(落后性)。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积极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利弊:利:封建经济中主导地位生产积极性高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规模较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
8、,封建负担沉重易破产。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早期变革:商周,出现井田制;春秋,鲁国“初税亩” (中国农业税开始)、晋国”作爰田“、齐国“相地而衰征”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唐中期,均田制;清朝“更名田”。私有形式:君主(国家)土地所有制所(落后)、地主土地所有制(发达)、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矛盾)。五、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战乱)(三)中国古代
9、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2)南移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步开发 (2)中唐后 开始南移 (3)南宋 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全面超过北方(完成)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二、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官府贵族生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分散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零星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1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官营手工业(
10、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局面,私营冲击官营。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私营进一步发展冲击官营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2.技术:1)冶铁 商周,进入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冶铁技术提高;魏晋南北朝,灌钢法。2)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东汉,产生青瓷、北朝产生白瓷;唐朝,出现秘色瓷、青花瓷,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格局;宋代,
11、涌现出五大名窑(官、定、钧、汝、哥);元代,青花瓷技术成熟,景德镇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青花瓷繁荣,康乾时期鼎盛,景德镇成为“瓷都”。3、特点(1)官营、私营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占据了主导地位。(2)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手工业分
12、布的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丝织业地区分布变化中表现最为明显。(6)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三、古代商业、外贸1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晚期:商业从一、二产业中分出(2)先秦时期:商周 “工商食官”。 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3)春秋战国:封建城市出现,私营开始逐渐取代官营成为商人的主体(首次商业革命)(4)隋唐:出现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商周-唐朝: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职能)(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农
13、业手工业发达和大运河的开凿)。(5)宋元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四市兴盛(早、夜、草、专业):宋代以前的“市”:与住宅区分开;特定的交易区域严格的交易管理;专门的管理官员。宋代的市(市场和坊(住宅区)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元代:中外交往空前发展、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宋元商业革命)(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政府重视、偏安形势)。(6)明清:商业发展新阶段专业商业市镇兴起(政治中心分离),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济作物普遍种植形成特色农业区。作为农产品加工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
14、部分。区域性长途贩运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波帮、闽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江南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2、发展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3)两路并驱,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4)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流通制度,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5)长途贩运,商人群体活跃。 商 帮起家发展兴盛徽 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经营典当,走出国门晋 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经营票号,走出国门(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
15、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3.外贸西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唐朝,两路齐飞-中国向国外输出瓷器等物品;宋朝,因偏安东南致商业繁荣、外贸发达,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元朝,中外交流空前,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发展迟滞。4.商业政策1)闭关锁国 直接原因 海禁:明朝统治者担心商人勾结倭寇危及统治。闭关: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体(地大物博)。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主观原因: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主要历程:元开始,明形成,清典型 。近代开始逐渐瓦解。影响:维
16、护了民族独立,使封建统治稳定;但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2)重农抑商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统治者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自然经济特点。产生: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抑商政策;演变:(a)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垄断工商业。(b)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c)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广州一口通商)
17、影响:(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中国农业一直高度繁荣;有利于封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专题小结时代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隋唐宋朝明清古代手工业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古代商业发展简况时代演变特征发展史实城市历程阶段特点先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明清十大商帮及理念山西商帮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18、山东商帮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龙游商帮 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 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 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 追求厚利,既和且平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 1、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19、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2、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 3、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政策的因素。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
20、调整的变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动。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4、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发展方向与规模一直被历代王朝控制着。在古代社会经济中,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
21、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江苏高考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2013年安徽高考12题)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
22、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2013年高考全国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4(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5(2013年福建高考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
23、;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 B C D6(2013年四川高考2题)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7(2013年天津高考2题)“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8(2013年四
24、川高考3题)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 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300170018507202880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9(2013年重庆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10(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
25、、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1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7题)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12(2013年广东高考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
26、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13(2013年浙江高考16题)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没自由民的平等地位14(2013年江苏高考4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
27、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15(2013年高考全国卷26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6(2013年山东高考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17、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
28、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18、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实行海禁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19(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
29、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20(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2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2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
30、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23(2008年广东高考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24(2012年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
31、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5(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26(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
32、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27(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 其六市在道西, 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 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28(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2
33、9(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30(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31(2012年海
34、南文综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史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管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史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3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3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
35、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BCD34(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 B. C, D35(2011年海南高考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36、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36(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3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
37、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38(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39(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4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有学
38、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4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39、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42(2011年江苏高考题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4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 临安苏州 益州成都A B C D44(2011年海南高考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40、。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45(2011年海南高考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46(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
41、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47(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A B C D4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4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50(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51(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