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三维论析 李夏洁 赵睿夫摘 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与目标愿景相契合的“绿色公民”或“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政治思想立场上的坚定性、生态保护意识上的积极性、生态活动实践能力上的成熟性 在基本意涵上“生态新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境遇、迈向更高社会文明层次的现实要求的理论回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性 在理论基础上“生态新人”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三方面基础呈现
2、出理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在培育进路上“生态新人”需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交互、环境公民社会建设范围与力度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推进三个方面协同作用 经由三维论析“生态新人”及其培育工作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得到清晰呈现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新人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编号:)年度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编号:)作者简介:李夏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博士生北京赵睿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旨在“创建将社会主义政治和生态可持续性考量相结合的新经济、新社会与新文化”以此实现“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在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作为观念提创者、实践推进者、成果享受者的“人”始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此即揭示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或社会的“生态化”始终是衡量“生态文明”或“生态文明建设”进展的一大重要标准由此“生态新人”逐渐成为一个受到学界关注与讨论的重要范
4、畴 本文语境中的“生态新人”实质上指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与目标愿景相契合的、具有反思力、认识力与实践力的“绿色公民”或网络首发时间:2023-02-22 17:25:26网络首发地址:https:/ 经由一个涉及基本意涵、理论基础与培育进路的三维论析“生态新人”及其培育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得到清晰呈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新人”的基本意涵 “生态新人”并非某种产生于近现代的“理论独创”可以说自人类萌发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培育出“具有丰富生态保护知识与坚定信念的、能够适应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的社会主体就成为一种历史事实典型如老
5、子“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知足知常、少私寡欲”的自然化主体观、苏格拉底“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体验自然”的自然教育观等这些以产出能适应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主体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观点(尤其着重于伦理规范与知识教育维度)在本质上构成了生态新人培育思想的早期表达现代理论意义上的“生态新人”讨论与“生态文明”概念的出场具有相同的时空条件即时间上始于 世纪 年代、空间上以欧美国家为主要背景 伊林费切尔()刊发于 年的论人类生存的环境 兼论进步的辩证法通常被视作是“生态文明”()范畴的出场文本在其中他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平共生”的文明模式对于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的普遍意义并强调了一
6、种具有认识、原则、目标的“新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的重要作用 罗伊莫里森()在 年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同样强调生态文明的实现必然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进步与自我革新但这种主体能动需要社会民主机制的综合影响而非纯粹的个人努力 更进一步的安德鲁多布森()、约翰巴里()、罗宾艾克斯利()等人从不同维度阐发了生态公民权与社会主体何以实现个人共同体关系和谐的公共性问题围绕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民主机制”的目标阐发了其“绿色(环境)公民”理论构成了欧美路径下“生态新人”议题讨论的实质话语从当前的思想界对话来看仅仅关注欧美路径的“生态新人”问题讨论存在学理与现实两层面的不足:在学理层面欧美主导下的“生
7、态新人”讨论主要立足于政治学与法权规范话语其政治哲学性强于社会实践性存在陷于“民主话语大于生态考量”甚或被划归“生态资本主义”的学理风险在现实层面欧美主导下的“生态新人”讨论往往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机制其生产力基础、社群历史文化传统、生态系统稳定程度、公民生态价值观差异等方面都具有时空局限性并不能成为一种具有“普惠”参照价值的理论集群 在此背景之下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语境中讨论“生态新人”问题势在必行 这不仅是结合中国现实语境建构具有国情特色的“生态新人”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发展更具广泛性与共识性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与“时代新人”重
8、要命题关系密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首次提出了“时代新人”命题明确了民族复兴奋斗征程中主体的培育总方向“时代新人”命题首先是一个新的育人目标而这一目标内在地包含了时代新人必须是“生态新人”的理论意蕴从内涵要求上看时代新人需要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强烈担当意识、过硬本领能力、不懈奋斗精神等主体品质这些特质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时代新人”两大命题的双重强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向着一种具有中国底色、中国气韵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此“
9、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即要求培育出具有生态责任感、生态能动性与生态实践力的“生态新人”社会“生态文明”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物)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的价值认可和行为善待不断面对着新的考验与要求“因而对于包括当代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或社会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来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要想走向一种较高水准的生态文明 更文明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构型就必须首先要拥有或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生态感知与行为特征的生态新人”也就是说“生态新人”的出场不仅仅是“时代新人”的一种“观念具化”或“话语延伸”更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适
10、应新的时代境遇、迈向更高社会文明层次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新人”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视域下“生态新人”的范畴出场、意涵展布与培育进路都具有清晰的理论基础这既是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活力与卓越智慧的鲜明进路也是认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探索的必由之路 概而论之“生态新人”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总体观、主体理论与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百年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与环境公民理论)三方面理论基础其中前者是底色性的哲学理论基础中者是历史与现实必然要求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基础后者则是具有参照与镜鉴意义的资源性理论基础三者的具
11、体逻辑理路阐释如下首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人二元对立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清晰的人与自然总体观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演进同自然客观世界的变化是拥有共同的时空条件甚或本体论前提 自对人与自然关系展开思考伊始马克思即充分认识到人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统一的具有对象化能力的主体一方面“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肉身存续与劳动生产都需要自然界提供的基本条件人在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都不可能脱离自然范畴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显现需要对象化活动“人的第一个对象 人 就是自然界、感性”人与自然界从对象化活动 亦即实践 的意义上讲就根本不可能分断割裂 马克
12、思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其语境中的“人的类本质”实质上就是人的“能动本质”“自由本质”“实践本质”意味着“对对象运用自身的固定尺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由地面对自身的产品”亦即在自然界中实现自身的外在化用群体关系生成的共同体法则完成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当然这一改造过程也不仅仅是人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然也在对自然的对象化互动中塑造自己 用马克思的话说“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 才产生出来的”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是内生于自然界的、具有对象化能力与需要的、通过劳动实现自我生产与自然改造的社会性的能动主体“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
13、身之外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人的一切文明创造与社会活动不能被贴上一个武断的“反自然/去自然”的标签因为这些能动的对象化行为的本质都是人的自然本质在外部世界的具体显现“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在此自然观、主体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同样构成了“生态新人”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地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态新人作为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调和、共生的主体性建构产物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社会历史演进的理论能动性揭示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绿色兴味其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
14、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的生态理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前期中国共产党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纪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三大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内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可以被划分为“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基本国策”“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社 会展”“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大
15、阶段而在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更为科学化、专业化与战略化的系统呈现 从现实语境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广泛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创造绿富同兴的中国叙事”“生态新人”培育工作亦得到了不同角度的、提纲挈领式的理论表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增强“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培育群众生态意识发挥群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能动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中
16、国共产党人的视野中“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种维护群众生态之利、培育群众生态之识、发动群众生态之力的理论与实践关照为“生态新人”的话语出场与学术讨论奠定了丰沛的基础性思想资源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国内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统合范畴“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意表将广义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绿色左翼政治理论嵌入一个更为宏大的“深绿红绿浅绿”三维分析认知框架进
17、行理解与阐释的重要理论范畴它不仅为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绿色左翼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赋名更为中国学者在国际思想界中的出场奠定了对话空间与立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整个研究对象中诞生于欧美的“环境公民(权)理论”()与“生态新人”范畴及其理论内核密切相关 环境公民理论是西方学者自 世纪 年代后期以来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它由多布森、贝赛特()等人发起主张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相关联的公民政治权利或责任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进而实现一种绿色社会或国家归根结底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欧美社会背景下的“生态新人”(尤其在政治与公共生活意义上)的建构尝试通常来讲环境公民(权)理论包含以下四大主要议
18、题即“生态权责明确”“主体资格规范”“群众/公民活动倾向”“社会民主与自由平等价值观念”等这些议题在事实上给出了一个基于广义生态社会主义或“社会生态转型”理论的生态新人构建论域作为通常理解中的“率先实现了文化意识革新与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少数公民(群体)他们将会成为整个社会实现生态文明性变革的引领性力量”的“生态新人”其理论产生与话语建构都受到“环境公民(权)理论”的重大影响这并非一个值得被商榷意识形态立场的理论话题而是一个很难回避的理论事实 当然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语境下必须认清生态新人与环境公民二者在社会背景与立论基础上的客观差异故而笔者将这一方面的理论基础界定为“资源性、参照性、镜鉴性”的理
19、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新人”的培育进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历史工作进程要改“治标不治本”为“标本兼治”其根本之举和长远之计即是化育人心、塑造主体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这一重要论述揭示出生态新人培育的时空广泛性、历史重要性与未来必然性 基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境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培育进路具体阐释如下首先要充分发挥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促进生态知识普遍交互形成工、理、文、经、管、法、教、农、医生
20、态知识的对话与流动完成对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能力的教育体系贯穿 所谓“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即“各种形式的人文社会科学基于对生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态环境议题的回应、吸纳与阐发所形成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总称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人文和社会科学其中以环境法学和环境经济学最为发达”更具体而言国内学者将当代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细化为“从人文社科学科视角归纳与阐发生态文明的道德伦理理论、审美理论、文学艺术理论、经济理论、政治理论、社会理论、文化教育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等也可以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概括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生态资本理论、环境经济理论、绿色国家与环境公民理论、综合性动力机制理论、制度体制创新与改革理论等等
21、”并指出其知识交互对于作为一种话语与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知识的更新是“生态新人”生成的必要前提因此对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交互促进绝不能沦为空谈 在这一点上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洞见性地指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的经典文本阐释与时代意涵拓展可以同时在环境社会政治理论的绿色变革或转型阐释与促进潜能、生态文化理论及其学术流派间交流互鉴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不同意义上得以推进”在当代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整合迸发出巨大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价值并极大影响到社会知识主体意义上“生态新人”的生成这一点将尤其表现在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诸具体知识领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
22、明思想研究的“多向推进”“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与引领意义同时也更自觉地用人文社科的学科意识、学说体系和学术规范来归纳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次要大力加强环境公民社会建设变“个人培育”为“社会培育”将生态新人的建构工作与“生态新社会”的筹划工作整合统一推动群众个人生态素质与社会素质的双重提高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协同并进 尽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有学者仍然指出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动力要求的、或者说作为健康“环境国家”的基础与支撑的“环境公民社会”建设进程中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生存与成
23、长问题、普通公民个体的基本环境权益保障问题、更好发挥环境学术共同体作用的问题等等 为应对这些既存的“环境公民社会建设”问题 年起我国放宽对社会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登记要求深化政府对非政府组织服务的转化、引用通过各种文件(如“十二五”/“十三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支持部分理论基地的建设等等但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本身讲国家仍需要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来促进一个健康活跃的“环境公民社会”成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生态文明社会公民联动构建引导社会组织生态及其生态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并充分发挥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彰显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当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公民社会共进观念 从具体路径上
24、谈环境公民社会的实现需要借助公共场域中大多数的能动主体(包括政府与非政府两大类别)并使之尽可能地扎好扎紧全方位的制度屏障并做好非常时期的应对方案从而实现“生态新人”构想的常态逻辑与非常态逻辑双线并进 这一努力过程必然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或主体”的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核心价值观在上层建筑意义上持续不断地释放效能最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始终是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新人”的根本依托 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未来生态文明主导者的育人模式与创新实践其逻辑起点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任务其直接目标是“实现人的素质的培育与提高”“培育
25、和造就成千上万的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生态新人”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具有价值引导功能的特定素质教育其本质是对于人的绿色意识激发与绿色实践能力锻炼它必须面向全体社会大众、融入不同社会生活场景、交叉在各门类知识流动之中 生态文明教育始终强调要培养生态人格、提高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转变生活生产和社会治理方式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内核的社会总知识之维 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包括师社 会资队伍与战略人才培育建设、生态导向性课程体系规划建设、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知识流动教学导则建设、知行合一实践导向的
26、生态学习模式建设、突出能效与实践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考评机制建设、生态主题下区域之间的联动机制建设、生态基本理论知识的大众化普及、群众基本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生态文明理念及习惯的树立与全民生态文明认知、认同、践行度的提升等在新时代语境之中“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概而论之“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教育的生态化转向与生态的教育化保护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视域中是双向联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观念树立、生态新人培育、生态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郇庆治刘琦.大疫情之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进路难题及其挑战.中国地质大
27、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郇庆治.生态新人.绿色中国():.张长虹.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道德与文明():.陈瑞丰.苏格拉底自然的教育与德育:从知识产生的过程到价值观上海教育科研():.伊林费切尔孟庆时.论人类生存的环境:兼论进步的辩证法.哲学译丛():.梅雪芹.生态文明:从理念到人/.:/./.郇庆治.西方环境公民权理论与绿色变革.文史哲():.郇庆治.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环境公民理论.鄱阳湖学刊():.欧巧云甄凌.习近平绿色发展观视域下“生态新人”探究.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孟庆仁.马
28、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理论学刊():.张永红.从环境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生态理念的百年回望与经验启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巴志鹏.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河南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主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网评:两山论创造绿富同兴的中国叙事/.:/./?.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奋斗():.郇庆治.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论丛:第 卷.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郇庆治.西方环境公民权理论与绿色变革.文史哲():.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郇庆治.环境人文社科视野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郇庆治.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十大基础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郇庆治.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难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李彪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