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教学文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719950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教学文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教学文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教学文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教学文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教学文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过 20 年的艰辛努力,吉利集团终于脱颖而出,成长为寄托着民族汽车工业 希望的新兴实体之一。然而,与许多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吉利并不以取得的业绩和成就为满足,因 为这与始终盘桓在创始人李书福心头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确定:到 2010 年,将实现产销 100 万辆目标,吉利 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 2015 年,将实现产销 200 万辆,其 中三分之二出口,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透过上述规划, 你可以窥见, “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的目标是多么宏伟、 多么令人振奋!为了保证这一规划的顺利实现,从 2004 年起,吉

2、利在国内外就开始了艰难 的战略布局。其中包括与马来西亚、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 区的合作伙伴签订各种合作协议; 在国内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建设组装工厂等 等。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年产 20 万辆整车的产能。现在,以提高生产能 力为标志的布局仍在紧张进行中。以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为考量、立誓要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李书福,在最近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空前严峻的口吻指出:布局,这是吉利面临的最为紧 迫、事关生存的事!吉利的前身1997 年 11 月 6 日,在中国江南古镇路桥,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把“黄岩县北 极花冰箱厂”的招牌挂上工厂的大门。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以后,一个

3、 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会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工厂中诞 生。更没人会想到,从这家小工厂破壳而出的小汽车公司,在短短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朝气蓬勃地走向浙江、走向中国,成为令全世界 汽车界都为之震动的跨国企业集团! 20 年的跋涉伴随着太多的艰辛,也伴随着无上的荣光。吉利人在自主创新道路 上的种种史诗般的实践,已经历史地镌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上。如 今,当我们用更加自信的心情来检视往日的峥嵘时,一种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 人、无愧于民族的豪情,就会像春潮一样,涨满所有吉利人的心胸!由于创始人的志存高远, 吉利()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 开拓之路

4、。 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 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每一次的转产都 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阵痛。 就是在这种“革命性”的一次一次转产中,吉利的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 弱到强,传奇般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充满艰辛的 再创业,炼就了吉利“顽强拼搏、敢创一流”的企业性格。而正是这种企业性格, 激励着吉利人,给每一次的转产,都戴上了值得夸耀的“第一”桂冠。 且让我们领略一下那仍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的一个个“第一”的风采吧!首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1986 年起步创办“北极花冰箱厂”的李

5、书福,带领一批刚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 村青年和各地请来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历尽艰苦,终于把这家小工厂办成了 年产值达 4800 万元的县龙头企业。 一战成功,自然让冰箱厂的员工们欣喜万分,但是,这在李书福的眼里并不算什 么。1990 年,李书福发现进口的装饰板十分畅销,而国内却没有厂家生产这种 产品。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装潢材料行业,自行研发镁铝曲面装饰板。 这是早期吉利人的第一次“自主研发”。 然而,这项研发项目除了一个概念,既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样本仿照,全要研发人员来摸索。当时的一位研发成员回忆,那时人员不足、资金有限,几 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条件。在整整一年零六个月的日子里,所有的

6、研发人员既 当技术员,又当操作工,每天都是一身的油污、一身的汗水。他说:“在那时, 几个人坐在流水线上用沾满油污的手吃宵夜的场面司空见惯,人要是累得不行 了,就蜷缩在某个角落睡一觉,也是常见的情景。”就这样,在经历一次次的试 制失败,尝试千百回的从头再来后,1991 年 7 月,中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 终于研制成功。 这一项目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产品畅销大江南北, 给吉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992 年,吉利装潢材料厂的年销售收入达到 7000 万元。1993 年,销售收入更是 突破了 1.5 亿元!二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如果说,镁铝曲面装饰板的成功研发是吉利在自主创新

7、方面的一次实质性尝试, 那么,挺进摩托车产业就是吉利朝自主创新的纵深进行的另一次意义深刻的砥 砺。 1994 年,李书福在国外考察期间给家里打来一个电话,明确指示相关人员,尽 快去工商局注册一家摩托车厂。他说,他把厂名都想好了,叫“华田”。 造装饰板与造摩托车,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显然,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 产。 万事开头难。在摩托车制造的起始阶段,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紧要的是要找到 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特别懂行的技术人员,否则,制造摩托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 梦。 李书福绞尽脑汁,八方觅将。他几乎将整个黄岩县与发动机有点沾边的企业翻了 个遍,终于得知八一机械厂有一位年近 50,从名牌学府出来,

8、一直从事发动机 设计研究工作的余挺。于是,李书福立即登门请将。 现任吉利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挺回忆说: “董事长找我促膝谈心,邀 请我加盟吉利,他提出的宏大愿景让我吃惊,真让我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就这样,在余挺领衔下,吉利的摩托车之战很快拉开序幕。依然是夜以继日,夙 兴晓旦,废寝忘食;依然是试制、失败,再试制 1994 年 6 月,中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终于在“华田摩托车总厂”诞生! 这款摩托车一推出,立刻轰动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1996 年,吉利摩托车的 产销量突破了 20 万辆。 这是一匹生机勃勃的黑马,它的一跃而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摩托车制造 业的格局,引发了以

9、后长达十数年的摩托车生产狂潮!吉利的曲线造车之路转产装饰业和摩托车业的巨大成功,使得吉利的企业资本迅猛增殖,为李书福最 终转产汽车和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7 年,李书福决定进入汽车产业! 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那年的冬天,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鉴于当时的经济 形势, 基地建设极为低调, 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 没有人知道, 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即将拔地而起。 汽车试制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形下艰难地进行着。 负责汽车试制的开发班底只有 7 个人,其中只有 3 个人在生产卡车的汽车厂呆过。李书福说,“如果说有第四 个工程师,而

10、且是总工的话,那就是我!” 就是在这技术力量几乎等于零的条件下,吉利的汽车产业开始上马。试制过程的 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去说它了,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汽车研制进行到最为关键 的时候,人们发现吉利造的竟然是汽车,这让当地政府官员大为吃惊! 1998 年 8 月 8 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汽车在临海吉利的第一个生产基 地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民营轿车制造企业终于呱畈坠地!1997 年, 吉利出资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成立了 “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 , 占 70%股份。后来,李书福又买到了其他 30%的股份,拿着四川吉利的“汽车生 产目录”,立即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厂。可是

11、,四川吉利的生 产目录并不是真正的轿车目录,而是 6 字头的客车生产目录。尽管这样,李书福领着一帮人,还有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师,开始了造汽车的艰辛之路。 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 但吉利汽车 6 字头车型的限 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不能开 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 2001 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 车型。当年底,经贸委正式将吉利列入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 意味着在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吉利汽车终于获得了“准生证”。吉利名正言顺地 扛起了

12、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吉利由此成为全中 国第一家,也是当时惟一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自 1999 年第一辆吉利轿车 上市以来,吉利集团已经生产轿车超过 26 万辆,稳稳地占据了中国汽车低端市 场的大部分份额。全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1998 年前后,李书福痛感技术人才难得、大专人员难留,决定自己动手培养汽 车专业人才。几乎与建设临海汽车基地同步,吉利在基地的附近划出一块土地, 创办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和培养专业技师的“浙江吉利技 师学院”。两校很快获得了成功。 紧接着,李书福开始着手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 2000 年 3 月,位于北京昌

13、平的北京吉利大学工程开始动工。6 个月后,吉利大学 如期开学,以崭新的校貌迎来了首批学子。 北京吉利大学的诞生,除了它奇迹般的建设速度,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后对现存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样评价:“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相信 吉利大学一定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而传媒则惊呼,吉利大学 的改革,将在中国教育界引发强烈的“地震”。合理布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书福告诫他的同僚:“从世界汽车的发展经验看,年 销售 200 万辆是一个汽车公司的生存底线。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 也不会例外。吉利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

14、展,否则,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 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吉利高层作出这样一个战略决策: “总体跟随,局部超 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跟随什么?超越什么?突破什么?李书福指出, 根据吉利现有的实力和中国 汽车工业的现实,我们只能、也必须跟随国际汽车的发展“路线图”,在发展中 寻找战机,倚仗吉利独特的优势,进行战略上的超越和突破。据此,吉利首先在经济型轿车领域进行突破和超越,并取得了成功。截至目 前,吉利已经在国内轿车市场占据了 5%的份额,其中自由舰成为年度单一品牌 的销售冠军。同时,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在掌握轿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上取 得了重大突破,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E

15、SP 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或填补 了国内空白,取得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在此基础上,为实现 200 万辆的产能,吉利参照国内外汽车公司成功布局的 经验,不失时机地开始了扩张,用媒体的用语,叫做“剑指 2015”。于是,通 过对全国各地市场的调研,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新的总装基地项目逐渐浮 上水面。有媒体疑问:吉利为何要“四处点火”?有必要“全面开花”吗?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 李书福对此回答: 全国性布局, 一小半是无奈之举, 一多半是势在必行!所谓“无奈之举”,是因为吉利从进入汽车领域第一天起,就很难获得较大 的场地。吉利省内现有三大基地,多是从别人手中高价转让来的土地。在宁波基 地,

16、由于场地狭小,产能稍稍扩大,厂区的道路就都成了停车场。在临海,现有厂区已使用殆尽,无法再建新的生产线。汽车工业是“脚踏实地”的产业,没法 向空中或地下发展,因此,吉利要扩张,必须另觅新地。所谓“势在必行”,是因为吉利的竞争力就在于完全的自主研发和别人很难 克隆的低成本。选择在全国东西南北设立新基地,主要理由有三:其一,可以带 动当地汽车产业,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其二,也可以减轻国家交通道 路的压力;其三,最重要的考量,是保持了吉利汽车的低成本优势,因为就近组 装汽车,仅大幅下降的物流成本,就可以有效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总而言之, 对吉利来说, 时至今日, 要么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 不

17、思进取, 结果必将在残酷的竞争面前窒息而死。要么突破发展的桎梏,做强企业,化蛹成 蝶,最终成为跻身世界跨国公司之列的中国民族汽车代表者。可见,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是吉利这样的民族企业必走的发展之路。退缩不是吉利的性格按照吉利的 “十一五” 规划, 短短 10 年, 产能要从 20 万辆跃升到 200 万辆, 巨大的提升量确实令许多人感到不可能,至少是不可思议。然而,当年又有谁能 预料,对汽车几乎一窍不通的吉利,能够成为当今中国自主造车的一支主力军 呢?!所以,对“习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吉利人来说,实现这一目标 并非没有把握,关键在于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李书福在吉利 20 周年司庆时指

18、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 史时期。只要我们把握好方向,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大胆前进,我们的美好愿 景就一定能够实现。挑战是什么?无非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和企业文化的竞 争。经过 20 年的实践,吉利已经在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先进技术的掌握、管理 的现代化、企业文化的锤炼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充沛的储备。这 些经验和储备,使得吉利人面临挑战毫无惧色,保证了新的总装基地一旦成型,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 这从新兴总装基地湘潭吉利公司的运作就可 以看出端倪。被湖南省誉为“湘潭速度”的湘潭基地,今年 1 月开始征地,5 月破土动工, 不到半年时间已基本建成

19、,确保 12 月 26 日产品能够正式下线。不仅如此,湘潭 基地的零部件配套厂家本土化也占了相当比例,并且吸引了香港、台湾众多厂商 投资。短短几个月时间,人员、设备、技术、管理全部到位,一座年产 10 万辆的 现代化汽车总装厂拔地而起,诀窍何在?答案很简单:就像细胞分裂一样,从老 基地挑选最优秀的人员,带着吉利最优秀的基因,接受最新的挑战。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十年,把产能提升到 200 万辆不是不可能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吉利全国布局的成功实施。有人曾为吉利担心:民营企业并非财大气粗,你这样四面撒钱亏了怎么办?吉利高层指出,正是因为吉利是民营企业,决定了它的每一分投资都经过精

20、打细算,没有充分的胜算,吉利是绝对不会盲目烧钱的。有人表示不解:为什么非要“大干快上”,从容一些不更好吗?吉利高层认为,事实上外国汽车企业已经在中国完成了生产布局,为中国民 族汽车工业留下的空间已经不多,如果我们不采取更快的速度,就很难赶上世界 同行,而这将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长期边缘化!在最近举行的“方劼与汽车工业座谈会”上,李书福坦言:“作为汽车工业 来讲,对我们国家,对我们民族,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起到的关联实在是太 大了。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地奋斗下去,一定要做成一点事。”这个事,就是将吉利快速发展起来,以便有资格、有实力和世界汽车巨头抗 衡!艰难的上市之路目光锁全柴 收购

21、有始无终确实,困难接踵而来,让李书福始料不及的是,这次“孕育”竟然腹死胎中。 2002 年开始,吉利控股集团就开始谋求在国内 A 股和香港 H 股市场上市。善于 买壳上市的李书福,这次将目光又瞄准了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 2003 年 6 月 10 日,全柴动力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 团有限公司通知, 全柴集团正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有限公司受让全柴动力股份事宜进行接触, 公司将及时披露此事项的最新进展情 况。 倘若收购成功,吉利从此可以脱掉草莽衣衫,而以一家正规汽车制造商的形象逐 鹿中原,渐渐登入庙堂之高,成就进退之资。 吉利之所以会锁定全柴动力

22、,是因为吉利不仅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它还需要 完成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而当务之急,就是发动机。 发动机乃汽车心脏要害。吉利未雨绸缪,已与多家国外发动机厂商谈合作,生产 自己的发动机。而全柴动力的主营业务是柴油发动机,已经积累多年,有一定的 技术以及人才储备。收购全柴动力,不需做过大的手术,顺势调整则可。 同时,全柴动力位于安徽全椒,离浙江并不远。大货车 10 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 能保证供应速度,同时运输成本不致过高。因此,吉利有并购全柴动力的冲动, 当在情理之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吉利即将与安徽全柴集团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之时, 对方提出停止转让。据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有关领导认为

23、,安徽的上市公司本 来不多,不要再轻易被外省公司收购了,因此省领导干预了这次转让。的确,在 2003 年中期,安徽另一家上市公司江淮动力被重庆的民企收购,惊动了当地政 府。 但徐刚认为吉利在国内收购上经验不足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还没有谈成时消息 就被透露出去了,结果股价炒上去了,影响了吉利的收购。”徐刚说。内地上市无望 辗转香港借“壳”内地买壳无望的吉利,只好转而寻求香港上市。 从 1997 年香港回归开始, 一批精明的上海 “炒家” 就开始蛰伏香港股市进行 “抄 底”,收购仙股注入内地资产来重组、增发获利。2003 年落水的所谓上海首富 周正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曾在香港华润任职的贺学

24、初就是这样一个上海人。当李书福在 2002 年提出上市 计划时,他认识了贺学初。此时,贺学初刚刚收购了南华信息科技,并将其改名为“国润控股”。此时的国润,市值近 20 亿、净资产仅 200 万,负债为 1600 万,是一个标准的“壳”公司。 2003 年 4 月, 吉利控股及旗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与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 C enturion Industries 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其 中国润控股占 46.8%股份,浙江吉利汽车占 53.2%股份。 2003 年 10 月,吉利控股再次宣布,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 公司,华普国润由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

25、司 ValueCentury 与吉利控股旗下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具体运作,其中 ValueCentury 持 46.8%股权,上海华普持股 53. 2%。与此同时,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还兑现了 2003 年 4 月份的承诺,对浙江吉 利国润汽车增加注册资本及总投资额, 总投资额由原来的 2 亿元增至 11.27 亿元。 这样,短短半年时间内,吉利控股与国润在宁波与上海组建了两家合资企业,吉 利控股借壳之意显而易见。 但直到 2003 年 11 月, 李书福、 徐刚等人仍不能公开地承认 “吉利已经借壳上市” 。“因为李总(李书福)不是国润的董事长。我们要遵守香港联交所的法规。”徐 刚说。巧使连环掌

26、幕后 控香港上市公司上市之路已经走的到了关键时刻。 2003 年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 控股股东 Proper Glory(以下简称 PG)的股权而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幕后控制 人之一。 2004 年 1 月 5 日,国润控股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公司 PG 的股权发生变化,两个自然人股东分别向李书福在英属群岛注册的全资私人公司转让 15%和 17%的股份。由于 PG 持有国润控股 60.68%的股权,收购国润控股股东 32%的股权后,李 书福对国润控股 20%,与国润控股董事长贺学初一起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控制 人。吉利控股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李书福持股国润控股

27、的母公司,只是吉利控股 上市的第二步,接下来,李书福及吉利控股还会有一系列的“操作”,而且也不 排除正式的公开募股。 而在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的股权之前,吉利控股的两位副总裁张巴、南阳相 继成为国润控股的董事。而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不在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之中,而是“另有它意”。 在李书福成为国润控股幕后控制人后,吉利控股曾对媒体发表声明表示,吉利控 股董事长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 32%股权是李书福本人的行为,此举并不能代 表吉利汽车已在香港上市, 并表示所谓吉利借壳上市均属不确切消息。 而现在 “国 润控股”拟更名“吉利汽车”的公告,却在某种意义上使得吉利控股的说法陷入了

28、尴尬境地。 现在,李书福既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的主要持有者,同时也是国润控股的主要 持有者之一,而且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已与吉利控股的业务结成一体,国润控股 的主要业务就是汽车,如果它行使公开募股的话,所取得的资金,当然可以用于 发展汽车业务,而汽车业务同时也是吉利的主要业务。也就是说,即使“国润控 股”不更名为“吉利汽车”,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实际上都已经达到了“借壳上 市”的目的,而更名为“吉利汽车”之后,“吉利汽车”更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 在香港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们选择的对象。 李传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当一切在寂寞中有了“了断”之后,他成为 了真正的幕后主人。上市复下市 下市再上市本

29、该一切继续沉默,可是香港股市那面电子显示器上突然没有了吉利的名字。又 是一场变故? 2005 年 1 月 11 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公告称,因知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就收购控股股东 PG 公司,这样,吉利集团将变相成为 PG 公司的惟一股东。另外 68%股权而与相关持股人磋商,因此,公司提请联交所于当日 10 时 暂停公司股票交易。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与各路专家众说纷纭。 然而,全额收购 PG 股权,无疑会引发对吉利汽车全面要约收购的义务,这是上 市法律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法律关。 “私有化是近年来香港股市的一个风潮, 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回购该

30、 公司所有流通股份,从而取消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往往由上市公司的 惟一控股股东发起,以现金收购全部流通股份,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 上海市广发律师事务所的陈文君说。 如果实施私有化,以每股 0.365 港元溢价 10%计,吉利集团要掏出近 6.6 亿港元 给公众股持有人。江南证券的分析师朱胜指出,“从纯数学角度计算,贺学初等 人持有的 PG68%的股权,相当于吉利汽车 41%的股权,按每股 0.365 港元计算, 价值 6 亿多港元。”二者相加,吉利集团需出资 12.6 亿港元。 私有化后,吉利汽车就要下市。按照香港的规定,在外流通股数少于总股本的 1 0%,该上市公司将会下市。

31、 这显然有悖于吉利汽车上市的初衷,上市,再下市。转了一圈,吉利没多什么, 反而要凭空掏出 12.6 亿港元,这完全失去了上市的意义,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 人们以为这个话题还会被长久传送,可是,李传福没有给大家这个机会,仅四个 月,尘埃落定,一切恢复了井然。 5 月初,吉利放出消息,已经完成了对 PG 公司其他三名股东股权的收购,成为 该公司惟一的股东,拥有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约 60.68%的股份。 吉利,终于成功实现了在香港股市的整体上市。谁来为民企解痛吉利香港上市,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欣慰,更多的是心痛,为中国民营企业这 条上市之路所面临的种种无奈而心痛。 改革开放至今,一批民营企业长大成人,

32、他们渴望成熟,渴望有丰厚的资金补身 子,渴望自己有一个蜕变。可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想打国家和地方项目资金 的主意不容易,银行贷款更难。他们该如何做大做强?上市,成为必由之路。上市,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是,在哪里的市场融资?又成 为了摆在民营企业面前一道难过的坎。 一段“乱市”之后,民营企业把目光锁定在了海外。 难道,真是外边的月亮比自家的圆?企业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走过上市路的企业都知道,中国为非国有企业设置的上市门槛较高,与此同时, 海外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就相对宽松;内地上市等候时间长,要想上市必须经过股 份制改革和上市辅导,前后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成为内地

33、民 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的首选之地,既可得海外上市之利,又享本土市场之便。 有专业人士认为,尽管核准制后,民营企业在内地直接上市数量有所增多,但并 不能成为未来一两年内新股市场的主角,国企仍将处于相对优先位置。 但是,从优化证券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加快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是证券市 场健康发展的需求。以后,民营企业必将逐渐在内地证券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 的角色。 既然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所需, 为什么在现阶段还要为民企的上市设置诸 多苛刻的障碍呢?在很多行业、领域都用了“超赶”这个词,而民营在上市方面 为何就不能用“超赶”这个词呢?政府引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先行一步就显得异 常重要。 我们期待

34、!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呼吁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可是,民营企业仍似一个 委屈的私生子,得不到父母最贴心的爱,或许政策不允,或许是市场不许。父母 没有细心地、特意地为孩子做一个“贴心小棉袄”,没有针对目前民营企业提供 一些便利,反而让他们很多路都走得十分艰难,十分痛楚。 路漫漫其修远兮,谁来为民企解痛?不仅关乎上市。吉利精神论资金,吉利没有世界巨头丰厚,论人才,吉利没有世界巨头充沛,论技术,吉 利没有世界巨头娴熟。那么,是什么使得吉利集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 为本世纪初世界汽车舞台上一颗冉冉上升的耀眼新星呢?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是“吉利精神”,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主创 新、善

35、于学习、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这六种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被誉为“六面大旗打天下”的这六种精神,吉利才得以脱胎换骨、 化蛹成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六面大旗”,让李书福“打败外国车”的“浪漫 精神追求”,才有了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附着。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吉利精神”的一次经典演绎。 谈到当代轿车,不能不谈到自动变速箱。然而,聚集数百名技术人员和教授、专 家的力量也没能研制出中国自动变速箱的历史, 曾经成为中国汽车人心中不能碰 触的痛。国外某汽车权威“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的断言,更是让中国汽车 人一想起来就如坐针毡! 2002 年年初,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 课题

36、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负责开发自动变速箱。当时,徐滨 宽对半路出家的吉利有没有能力造变速箱并不看好,没有立马答应。然而,面对 李书福的“三顾茅庐”,面对吉利连续 10 个月锲而不舍的登门拜访,徐滨宽终 于相信,李书福的吉利是真想干事的企业。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2 年底,徐滨宽辞去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职务,千里南下,来到了吉利。 三年的时光在失败和焦虑的交织中度过。经过数百次的试验,耗费了 110 辆试验 车,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 于研制成功。2005 年 5 月,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 产业化生产,

37、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国外汽车巨头对中国实行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封锁就此告破! 吉利自动变速箱的诞生过程, 充满着艰苦创业、 顽强拼搏、 自主创新、 善于学习、 团队沟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色彩,是“六面大旗打天下”的一次完美的形象化诠 释。这一诠释,同样体现在吉利 CVVT 发动机、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等核心零部件 的研发和整车开发的过程中,体现在吉利向世界汽车技术高峰进军的不断攀登 中。精神的富有让吉利人面对困难举重若轻。 2006 年 5 月 6 日,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语重心长地对 李书福说:“我支持吉利,就是看中你吉利有一种精神,现在我仍然支持吉利发 展。汽车工业自主创

38、新,目前成功的主要是奇瑞和吉利两家,吉利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为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吉利人并不是唯精神论者。 但是,吉利人清楚地知道,在世界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进行持久的封锁中,在全 世界的汽车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的合资潮中, 在国际汽车市场惨烈严酷的竞争 中,如果没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没有“敢上九天揽月”的无畏 精神,吉利就将一事无成!展望:光彩夺目的美丽追求吉利人 20 年的发奋图强,给“吉利”这个古老名词注入了许多特殊的、全新的 含义。在德国法兰克福, “吉利”曾等同于“中国”, “吉利汽车”曾等同于“中 国汽车”。而在中国,一提起“吉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

39、“中国自主品 牌轿车”。 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人,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自主创新矢志不渝的坚 持,顽强地对世界发声: 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我们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在吉利人的坚持面前,曾经不绝于耳的讥讽、质疑、甚至是中伤,似乎已经渐渐 远去,社会开始用实事求是的目光重新审视“吉利现象”的意义。在一次针对吉利的国家级研讨会上,人们这样评价: 吉利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吉利人的吉利,而是中国的吉利,也是世界的吉 利。吉利的成长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吉利的发展过程, 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无比艰辛;吉利的壮大过程,必将为中国亿万百姓 带来无尽的福音。一个拥有

40、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有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吉利自主创新: 2006 年 4 月 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视察吉利汽车 城,勉励吉利争创国际化一流企业;4 月 5 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到吉利汽车城参观;4 月 17 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 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周铁龙、徐匡迪等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 果展览会吉利展台;4 月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 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参观时充分肯定吉利自主创新;5 月 6 日,国

41、务院副 总理曾培炎接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并试乘吉利新款轿车。 海内外舆论一致看好吉利走向世界: 吉利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经济日报 曾于今年 6 月推出“自主创新脱胎换骨看吉利”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 响。 吉利参展法兰克福和底特律国际车展之际,世界各地传媒展现空前的报道热情。 吉利展台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在 现场直播时指着吉利自由舰说: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来自中国的汽车没有 天窗, 也没有豪华的装饰, 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 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 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吉利,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竞技场上

42、猎猎作响的一面中国旗帜。 但是,吉利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站在上一个 20 年和下一个 20 年的交接处, 一代中国自主汽车人的目光瞄得更远、更高! 李书福在为力量在风中回荡一书作序时指出:“如果说过去的 20 年是吉利 集团打基础的 20 年,是总结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的 20 年,那么,今后的 2 0 年一定是吉利集团快速发展的 20 年,是腾飞巨变的 20 年!” 在吉利国际化战略的蓝图上,未来 10 年的规划动人心魄: 到 2010 年,将推出 15 款全新车型、8 款发动机、6 款手动变速器、6 款自动变 速器、3 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 2010

43、 年,将实现产销 100 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 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 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 2015 年,将实现产销 200 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 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 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吉利将采取更大的力度进行人才的延揽和 培养。更多像沈奉燮、徐滨宽、智百年这样的国内外汽车精英,将会相聚吉 利,来编织一个绮丽的中国汽车之梦;更多吉利大学自己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将像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注入吉利的肌体,保证吉利事业进步的 活力和永续。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吉利将把自主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在自 主原

44、则下,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吉利将自由地组合全世界的资源 “为我所用” , 将和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创新之门将会更加开放。“总体跟随,局部超 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将得到更为完美、更富 创造性的体现。 在与新华社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李书福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吉利的成功经验: “我们最大的秘密,就是人才和创新!” 未来 20 年内,吉利必将腾飞巨变,这是一定的。而“人才”和“创新”,就是 吉利登临世界汽车工业之巅的两面巨翼! 走向世界,一个美丽的追求。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成功从各处买进并不象征着可以成功把握 2010 年5月11日3 月

45、28 日晚 9 时,吉利从各处买进沃尔沃事务已经尘埃落定,吉利从各处 买进沃尔沃 100%股权盘绕从各处买进划不划算,能不能、该不该,沃尔沃为什 么选择吉利、选择中国,吉利的实力等等热点话题引发的长时间的推测和争论此 刻也可以权时划上 1 个句号此刻,业界和消费者存眷更多的是,吉利怎么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 怎么用沃尔沃的技能去晋升自立汽车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吉利将给沃尔沃如 许 1 个高端品牌带来怎样的变革,沃尔沃可否在连结高品质的同时卖出“亲夷易 近价”?两年内让沃尔沃盈利?不易!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已往数年来一直下滑,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呈现大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去年

46、,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 33.5 万 辆,同比降落 10.6%。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首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 滑,产能 mm 公寓电子杂志,昕薇电子杂志,知音杂志放空,以及采购成本太高是 以,沃尔沃扭亏的关键是,吉利将充分调动阐扬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 极拓宽以中国为代表的最近鼓起市场,减低成本、拓宽产物线李书福预计,可以 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目前,VOLVO 的产物线还很窄,大多都是小众车型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 大潜在力量,从各处买进不仅只是简单的品牌传承,而应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沃 尔

47、沃品牌的期望吉利必须深刻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在, 在保证国产沃尔沃品质的 基础上,真实的融入中国元素,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100%技能转让?困难仍不可低估!此次,100%股权从各处买进沃尔沃,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干技能, 转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能含量不高,不敷安全”的印象,从而晋升品牌价 值业上海有色金属网镍价,上海有色金属网铅价,上海有色金属网铝价内专家认 为,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能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吉利今后要哄骗 沃尔沃形成本身的全球战略,阐扬沃尔沃的孵育器功效,“养鸡取卵”。但是,技能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从以往经验来看,跨 国并购中先进技能的转让往往

48、存在不确定性, 为了保障本身的利益, 东道国当局、 被从各处买进企业及其利益相干方可能针对技能转让、 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 刻的限定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困难仍不可低估经验缺少,市场复杂 沃尔沃怎么“管”?吉利虽则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 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 业的经验,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许多都 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对吉利汽车 原有品牌生产的增进长城润滑官方网站,统一润滑,中国润滑网作用未来如何将 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举行融合, 如何哄骗吉利在中国的销售收 集经营沃尔沃,如

49、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和销售收集帮忙吉利举行海外扩 张,将是决议这 18 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从国外市场环境看,目前的欧罗巴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加后的回落期,对于 从各处买进后的沃尔沃而言不可制止有阶段性低迷,这对快速扭亏并不理想,倒 霉于吉利的本钱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 欧元区 的传统行业竞争力降落,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将是吉利转 变沃尔沃运气的最大难题是以,从以上分析来看,“签字表收到”只是新挑战的出发点,一切才刚刚 起头,这不仅只是钱的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 其实就我个人观点,我还是比较支持吉利从各处买进沃昆明旅游网 ynshow 尔沃的有个网友讲述了 1 个发生在英 国的真实故事:有位寂寞的白叟,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议搬到敬老院去白 叟颁布发表他标致的住宅购买者闻讯簇拥而至住宅底价 8 万英镑, 但人们很快就 将它炒到了 10 万英镑代价还在不断攀升白叟深陷在沙发里,满目郁闷,是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机械/制造/汽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