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摘要】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这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影片。本文追溯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的拍摄过程和拍摄路线,分析了该片的思想内容,并回顾了当年该片引起的政治风波,从客观的态度分析了该片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本文认为该片是对中国的客观记录,并展示了一个外国友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关键词】安东尼奥尼 中国 纪录片 中国形象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很多空白,例如很少有人知道在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曾经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从1974年开始被集中批判,所以尽管这是一部从片名到内容都是关于中
2、国的影片,国人却很少知晓。三十多年过去了,该片在2004年的北京,由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安东尼奥尼贡献的影展之中,才第一次有机会公开放映。对于中国,安东尼奥尼说:“其实中国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如今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引起的政治风波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现在回头再看这部纪录片,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小说家马原曾说过:“安东尼奥尼那年被定位为不受欢迎的意大利导演,对中国里所谓的原始的、落后的部分,对所谓反映社会主义的阴暗面进行批判,似乎安东尼奥尼是专门拍社会主义阴暗面的导演。1但是今天来看中国时,我们可能想法会很不一样。但是当时的安东尼奥尼一定不曾想到,他的中国变成了纯粹的“反华电影”,
3、并且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在全世界的电影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2007年7月,安东尼奥尼与世长辞,同年11月,意大利首次发行了安东尼奥尼这部极富争议的作品的DVD。狂热于文革和大跃进的激情年代早已过去,如果以平实客观的眼光再来看这部作品,中国可以说是一部有着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的影片。一 、影片的拍摄过程和思想内容7月20日,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向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出公函,希望能够在中国拍摄一部介绍中国的纪录片,提出聘请的导演,就是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对此很感兴趣,推掉了正准备接手的另一部影片。在出发前的几个月,他寄给北京一份意向书,对于他的拍摄目的是这样写的:“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
4、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2 1972年5月13日,安东尼奥尼的摄制组来到中国,受到了中国接待小组的欢迎。按照中方要求,摄制组要在22天之内匆匆赶往北京、上海、河南林县等地将影片拍摄完毕。于是,在纪录片里先后出现了1972年的北京、河南、林县、苏州、南京、上海,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最普通的中国人,和数以百计的脸部大特写镜头。影片从稚嫩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儿歌开始,在激昂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合唱结束,记录下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生活侧面。 在那五个星期中,安东尼奥尼最大限度地关注并诚实地记录着中国人的生活。影片从天安门前的几
5、名妇女淳朴的笑脸开始,映出曦光初现的北京街道,黄、灰、蓝色的人群和自行车流。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校、工厂、幼儿园、公园里,人们井井有条地做操、跑步、工作,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下班了以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影片甚至还详细地拍摄了当时在中国被广为宣传的成就利用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 纪录片要纪录真实,但是往往在纪录片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暗藏在影片里面的导演本人的感情和热切地想要传达的意图。比如在安东尼奥尼的另一部纪录片波河上的人们中,他对于挣扎在故乡的一条
6、名叫波河的河流上的人们,饱含着一种诚挚的同情。所以,他也抱着这样的情绪来拍摄生活在苏州河上的船工,结果却只能拍到旅游风光,还有蜿蜒起伏的长城,故宫奇特的城楼,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建筑中国似乎只是一部介绍文革时期的红色成果和中国美景风光的宣传片了。安东尼奥尼显然不满意这种刻意的安排,他想另辟蹊径。但很显然,两种文化和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仍然存在。1972年的中国还不允许一个外国人“不按规定”地介入太深。 安东尼奥尼还是在镜头里捕捉到了一些“另类”的内容:课堂上孩子们齐声朗读的时候,也会有个别胆子大的,仰起圆圆的小脸在东张西望,对于老师的安排感到困惑,一脸的桀骜不驯;又比如光着脊梁拉车的老人从胡同里突
7、然窜出来,看到镜头立刻意识到这是给祖国“抹黑”了,遮挡着脸匆匆离去;又或者是在巍峨的古代建筑的一角下,镜头扫到的杂乱贫困的居民大院总之,安东尼奥尼通过影像来观察世界,他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很显然是尽力拒绝了我们中方安排好的简单化、模式化的场景,这就使得中国有一种冷静的旁观的气质,与当时中国自己拍摄的纪录电影大相径庭。在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客观叙述,而不是为观众塞入某个认知模式或意识形态。他拍摄中国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展现了一个以前从没看到,却是真实存在的中国。二、影片呈现的“中国形象”文革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形象?是人民溢于言表的喜气洋洋,是处处热火朝天的兴旺景象,是热气腾腾
8、的建设工地,还是总是硕果累累的农业丰收?关于“雄姿”、“兴旺”、“热气腾腾”、“丰收景象”,我们从来不缺乏。那么,在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形象?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正如德国现代汉学家鲍吾刚所说的:“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一直是无理性的,是介于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间的。”3在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中,我们也看到了导演特意拍摄了北京街头骑自行车人“双手脱把”,北京鼓楼小巷里老太太的小脚,郊区某农场猪圈内,一阵京剧锣鼓点声吓醒了一头肥猪,它一拱身站立起来,画外音却是京剧龙江颂里的江水英的演唱,“抬起头,挺起胸”。将这些镜头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当年要说安东尼奥尼有
9、刻意丑化中国形象的嫌疑了。然而事实上,那个年代留下的影像从未如此多地去展现普通人的面孔,展现国家主人翁们除了灿烂微笑和横眉怒目之外的其它表情。于是我们就不会忘记,在1972年的北京、苏州、上海街头,长镜头如饥似渴地缓缓推拉摇移,捕捉到一张张表情迥异的脸,呆滞、生动、羞涩、期待、迷茫他们就组合成了那个年代的中国形象勤劳、质朴、友善、温和。那个年代的激情也不可掩饰的从墙上的宣传、广播里昂扬的样板戏、人们奋发的干劲、从各个细节上散发出来。安东尼奥尼曾经说过,人民使他发现了更多。他们的纯净,他们的诚实,他们相互间的尊敬使他印象深刻。那些正在劳作的人们,每个人都接受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哪怕很繁重他们都能平
10、静地接受,认为自己所做的对社会有益,人人充满激情。文革时期的中国就是这样,大跃进的口号,墙上粉刷的口号标语,气宇轩昂的工农兵壁画,这一切都在影片里多次出现。而一些风景类的画面,蜿蜒的长城、方正的城楼、太极拳、街头武术、河水流经城市的苏州、交叉花园的窗棂,这些自然风光和建筑工艺,都得到了热情的、赞美般的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镜头都在高昂地表述赞美。我们明白,那不会是真正的1972年的中国,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那么的发达,如果仅仅是高亢的溢美之词,我们会发现中国就不能被称作是一部纪录片。在很多西方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带着面纱的国家,她有着古老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她的人民灵巧而智慧,但是同时他们也
11、认为中国是个很不发达的国家,更有一些对中国的负面的看法。外国人的眼睛看到的中国,和我们自己看到的,有时候有着角度完全不同的理解。而这有别于中国人的惯性思维的视角却恰好给予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就比如,在影片里拍到了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长城这是我们人民的智慧和凝聚力的表现,这是古代宝贵的遗产,但是安东尼奥尼从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到的却不是,旁白指出长城是“记录了军事无用性的丰碑”。 4而文革时期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人人遵守纪律,人人听从指挥,整个社会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规则化的存在。这也是那时候引以为傲的,所有人民都自觉地学习着,工作着,甚至不爱休息。人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于集体生活中。影片里经常可以
12、听到各种政治话语。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妇女说还没有要孩子,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在西方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势态,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安东尼奥尼用镜头小声的诉说着这些看法和担忧:人们似乎没有情感,也缺乏人性。太过严谨和刻板也是那时候中国呈现给外国人的一个形象。对于自己最后拍摄完成的中国,安东尼奥尼在影片结尾解说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中国,是传统和革命,昨天和今天并存的空间。唱革命歌曲的儿童,裹着小脚的老妇人,机械化生产和传统的人力劳作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没有好坏卑贱之分。他们的存在,是现实的一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矛盾。 三、客观审视中国的艺
13、术价值这样一个有着非常美好开端的故事,接下来却意想不到地“变向”为一出至今还令中意两国人民尴尬的闹剧。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评论员文章,等待掌声的安东尼奥尼被猝不及防地拍了重重的一“板砖”。从此,暴风骤雨般的“板砖”朝他拍来。事实证明,30多年前对安东尼奥尼的批判,与其说是一种文化隔阂与碰撞,不如说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在长期封闭之后过度敏感、自尊甚至狭隘的国民心理的体现。八亿人民给安东尼奥尼按上了过重的帽子。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看过影片,就一味地丑化和攻击安东尼奥尼。真正的中国中却是很多幕宁静和悠闲的生活场景,我们甚至会觉得,影片对中国动荡的文革时代的展现其
14、实还有着轻微的“美化”的痕迹。我们就好像是看到了安东尼奥尼他们一行的一篇短暂却有着有趣视角的旅行日记,政治的阴暗与残酷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如今大师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一个伟大的导演,他的电影是不朽的。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影迷沉迷于安东尼奥尼那种直指人心的影像力量的时候,他仿佛在一片电光声影中悄悄复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也可以重新审视这部中国究竟说了什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笔者看完了中国,想从镜头画面、拍摄手法和解说词等方面来评析一下它的艺术价值。(一)拍摄的画面在整部影片中,占比例最大的,是中国的人民,远远多过了风景也多过了其他安排好的表演。中国开篇便把镜头对准天安门广场上男女青年的脸部
15、,中国人的眼睛被赤裸裸地收进了摄像机镜头。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们看到的是对那个时代的表扬,人们是那样的祥和,大家都在相互尊重的气氛里生活。这部片子的重点就在于“人”,很多的普通民众进入了画面,人们的衣着都很朴素,颜色单调款式统一,人们的行为也是严谨有序。整部影片总体上洋溢着是一种温和而友好的气氛。从拍到的破旧建筑和人们衣服上的补丁也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中国并不发达,安东尼奥尼却也对此表达出了西方人对此的羡慕:人们很贫穷,但是人们有着坚韧的内心。那个时代的人民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以很少的东西建设了工厂、医院和幼儿园,并且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导演似乎在暗示我们,这需要多大的代价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切,
16、而人们的幸福标准又是怎样的为西方和现在的人所羡慕。虽然影片里常常“不守规矩”地拍摄了一些贫穷的画面,一些比如猪圈、草棚这些遭到狠狠批评的影像,但现在来说,我们可以不承认那确实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吗?整齐的队伍,幼儿园小朋友有秩序却胆怯地表演着,工人们下班后不回家一起看毛主席语录难道我们看不出这些才是摆拍,才是违背了真实吗?安东尼奥尼是暴露了那个年代我们的贫穷,但是这种贫穷决定了一种有骨气的生存的可能性。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贫穷中的眼神清澈祥和、不带攻击性的人们。(二)镜头拍摄手法从拍摄的艺术性上看,影片用了很多变焦镜头,远远地拍摄着那些珍贵的影像,来自西方的摄影机突然就“闯进”了这个古老的、没有
17、与世界过多接触的东方国家。比如,有一段拍摄了一个偷偷存在的小集贸市场,安东尼奥尼突然闯入那个山村,把摄影机对准那里的群众。镜头的距离拉近拉远都是为了把村民们看到镜头的惊吓的反应和动作最真实的记录下来。这样的拍摄方法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多么珍贵的资料。在那个高度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居然有一个私自存在的小集贸交易市场,除了中国,我们还有其他的影像资料来保存这些过去的事实吗?安东尼奥尼一直说本片是关于“中国人”的,因而他拍了很多的面孔特写。这种极富人文情怀的拍摄手法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也传达了很深的含义。对于如何表达新中国的现状和变化的,还有比“人”更为直观的符号吗?那些惊讶的、平和的、略带着自己都没有
18、察觉的愁意的、充满着劳动激情的脸孔,还有孩子天真听话的小脸人们的脸不会说谎也不会表演,他们就是这部片子的明星,他们组合起来就是真正的1972年的中国。影片的很多段落,现在看来都略显冗长,不少镜头的拍摄和衔接似乎也比较散乱,比较随意,也许这才能代表安东尼奥尼对中国的印象。毕竟他只是一个刚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中国对他来说,确实就是“谜一般的国度”。而且在客观上,中方对安东尼奥尼的拍摄是有限制的,一些必须拍,一些不能拍。但影片大的段落构成仍然是清晰的,这并不单单指按地域划分的形式影片总体是分成了三个部分来拍摄,而是指具体事件的转换,由女人生孩子到描述学校里的孩子,而后表现了家庭,转到工作和单位,再进
19、一步展现了社会机构。在影像节奏感的控制上仍然能够看得出安东尼奥尼的用心,在色调、运动、音响上都有不同的变化。(三)影片的解说词在拍摄苏州时,旁白阐述了苏州长久的文明历史,并称它为一个美丽的、勤劳的城市。并且来了一句平实不过的意式幽默“这是市里最好的餐厅,花几分钱就能吃到面条和糕点,拌了酱油的真正的面条和宽面。我们很难接受中国人发明一切的说法,包括宽面条。”这在文革时期也是受到了批判的,认为安东尼奥尼是站在西方高高在上的角度嘲讽中国的发明。5而事实上,今天的我们看来,当年的这句话只是安东尼奥尼的一句调皮式的玩笑。在旁白里,有这样一句话:“一百万居民,世界第二大城市,上海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犯罪、毒
20、品和腐朽。”但是画面里的上海却是一片整齐和阳光。人们都散发着奋发的勤劳气息,整个城市秩序井然,嘹亮的口号也一直高喊着。这是西方国家没有达到过的地步,对此安东尼奥尼客气地表达了敬意中国有着比西方国家更高的人文素养,有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祥和的氛围,这里的人民善良上进。其实,冷静下来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对中国全无敌意的纪录片,即使没有赞美,也绝无批判与丑化。安东尼奥尼之所以遭受到浪潮般的攻击,只是因为他拍摄的时间不对,或者说环境不对。我们可以说,安东尼奥尼怀着想象,带着好奇心来到了中国,看到了一个被他看到的中国,展现给世人一个由他的眼睛转述的中国。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设想,中国是一部不带教育意图的政治纪录片
21、:“我是个观众,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游者。”6当我们站在新的世纪重新回望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安东尼奥尼这样的艺术家,正是他凭着一个艺术家的良知,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不加粉饰的一种现实。如果没有他清晰而忠实的镜头,我们或许不会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从而还会在一种虚假和夸大的宣传中自我陶醉,而在不知不觉中与整个世界的文明脚步拉开更大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应该把他忘记。四、结语在自传中,安东尼奥尼这样描述对中国的想象:“我用形象思考,而我脑中的形象主要是带有童话色彩的:黄河,有很多盐,家和路都是用盐做成,一片雪白的沙漠,还有其他沙漠,动物形状的山峰,穿着童话般
22、服装的农民。”7中国展现的当然不是一个童话国度。它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却遭受了部分人的责骂:它扭曲了客观事实。有人讨论过,中国到底是艺术价值大些还是资料价值大些。该片对不同的观众来说应该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认为中国的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是合一的,这就是这部纪录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所做的工作,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一种“资料性的纪录”。他带着热情和友善,然而又竭力克制热情,努力地再现了中国一段独特的历史空间。【参考文献】1崔卫平.安东尼奥尼与中国.北京:中国新闻社出版社,2004,42.4页2梁茂芝.纪录片中国文革中被批内幕,龙门阵,2009,8.26页3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 第一
23、版.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0页4安东尼奥尼.1972年的中国1972年纪录片中国解说词(节选).文苑(经典美文),2010,3.38页5正和.安东尼奥尼拍中国.晚报文萃,2007,20.38页6孙红云.两个中国?伊文思的愚公移山与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当代电影,2009,3.977朱珠.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奇遇.世界知识,2007,18.55页 An Analysis of Michelangelo Antonionis Documentary China Abstract: Italian director Michelangelo Antonioni shot a documenta
24、ry film about China in 1972. It is a very controversial film.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process of its shooting ,analyses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film and recalls the political storm caused by the film. The paper analyze the value and artistic style of the film China from an objective attitude. Its considered as ab objective account of China,showing a image of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Key words: Antonioni China documentary film image of Chin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