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章借款费用7-17.1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7-17.2借款费用资本化暂停7-17.3借款费用资本化停止7-27.4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7-27.5特殊借款费用处理要求7-3第8章非货币性交易8-18.1非货币性交易定义8-18.2换入资产确实定和计量8-18.2.1未包含补价8-28.2.2包含支付补价8-28.2.3包含收到补价8-28.2.4换入资产中包含应收款项时,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8-38.2.5非货币性交易披露8-3企业应在财务会计汇报中披露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类别及其金额:8-3(1)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类别,是指企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以什么资产和什么资产相交换。
2、8-3(2)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金额,是指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应确定损益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8-3第9章外币业务9-49.1外币业务定义9-49.2外币业务确实定计量9-49.3关键外币业务会计处理9-5第10章会计政策、会计估量变更及会计差错调整和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10-610.1会计政策变更10-610.1.1会计政策变更定义及条件10-610.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10-710.1.3会计政策变更披露10-810.2会计估量变更10-810.2.1会计估量变更定义及条件10-810.2.2会计估量变更会计处理10-910.2.3会计估量变更披露10-9
3、10.3会计差错调整10-910.3.1会计差错定义及产生原因10-910.3.2会计差错调整10-1010.3.3会计差错调整披露10-1110.4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10-1110.4.1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定义及内容10-1110.4.2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会计处理10-1110.4.3特殊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处理方法10-13第11章或有事项11-111.1或有事项定义11-111.2或有事项确实定和计量11-111.2.1或有事项确实定11-111.2.2或有事项计量11-211.2.3或有事项披露11-2第12章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12-312.1关联方关系12-312.1.1关联方关系定义
4、12-312.1.2关联方关系披露12-312.2关联方交易12-412.2.1关联方交易定义及类型12-412.2.2关联方交易披露12-4第13章第12章 特殊业务处理13-113.112.1特殊业务定义及范围13-113.212.2清产核资方法及账务处理13-113.312.2.1清产核资范围13-113.412.3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账务处理13-513.512.4破产清算账务处理13-913.612.5其它重组业务账务处理13-14第7章 借款费用借款费用,是指因借款而发生利息、折价或溢价摊销和辅助费用,和因外币借款而发生汇兑差额。因借款而发生辅助费用包含手续费等。除为购建固定资产专门借
5、款所发生借款费用外,其它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定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本制度所称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7.1 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当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所发生利息、折价或溢价摊销、汇兑差额应该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资产支出(只包含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负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需购建活动已经开始。7.2 借款费用资本化暂停假如某项固定资产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止,而且中止时间连续超出3个月,应该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其中止期间所发生借款费用
6、,应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直至购建重新开始。假如中止是使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需程序,则中止期间所发生借款费用仍应计入该项固定资产成本。7.3 借款费用资本化停止当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该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以后发生借款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财务费用。假如某项建造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每部分在其它部分继续建造过程中可供使用,而且为使该部分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需购建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则这部分资产所发生借款费用不再计入所建造固定资产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假如某项建造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但肯定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使用,则应该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其所发生借款
7、费用不再计入所建造固定资产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本制度所称“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是指固定资产已达成购置方或建造方预定可使用状态。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认为所购建固定资产已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 (1) 固定资产实体建造(包含安装)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实质上已经完成;(2) 所购建固定资产和设计或协议要求相符或基础相符,即使有极部分地方和设计或协议要求不相符,也不足以影响其正常使用;(3) 继续发生在所购建固定资产上支出金额极少或几乎不再发生。假如所购建固定资产需要试生产或试运行,则在试生产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生产出合格产品时,或试运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营业时,就应该认为资产已经达成
8、预定可使用状态。7.4 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所发生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摊销、汇兑差额,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应该给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所发生,应于发生当月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每个月利息资本化金额计算公式以下:每个月利息资本化金额至当月末止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资本化率当月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为每个月月初资产支出余额和当月资产支出算术平均数之和,即: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月初资产支出余额+(当月资产支出总额/2)资本化率确实定标准为: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只借入一笔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利率
9、;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借入一笔以上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这些借款加权平均利率。加权平均利率计算公式以下:加权平均利率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利息之和/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100%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专门借款本金X每笔专门借款本金占用月数/12)在计算资本化率时,假如企业发行债券发生债券折价或溢价,应该将每期应摊销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对应调整,其加权平均利率计算公式以下:加权平均利率=(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利息之和(或)折价(或溢价)摊销额)/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100%企业每期利息和折价或溢价摊销资本化金额,不得超出当期为购建固定资产专门借款实际发生利息和折价或溢
10、价摊销金额。在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和专门借款相关利息收入不得冲减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所发生利息收入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7.5 特殊借款费用处理要求(1) 企业以非借款方法募集资金专题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如专用拨款、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等,在募集资金还未抵达前借入专门用于购建该项固定资产资金,其发生借款费用,在募集资金抵达前,按借款费用处理标准处理;募集资金抵达后,在购建该项资产实际支出未超出以非借款方法募集资金时,所发生借款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实际支出超出以非借款方法募集资金时,专门借款所发生借款费用,按借款费用处理标准处理,但在计算该项资产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时,应将以非借款方法募
11、集资金扣除。(2) 企业发行债券,假如发行费用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利息收入,按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利息收入减去发行费用后差额,视同发行债券溢价收入,在债券存续期间于计提利息时摊销。(3) 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外币专门借款,其每一会计期间所产生汇兑差额(指当期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所发生汇兑差额),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给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在该项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后,计入当期财务费用。(4) 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专题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将发生金额较大发行费用(减去发行期间冻结资金产生利息收入),直接计入所购建
12、固定资产成本;将发生金额较小发行费用(减去发行期间冻结资金产生利息收入),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金额大小判定标正确定为:超出发行债券金额1或超出100万元为较大金额;不超出发行债券金额1且金额不超出100万元,为较小金额。(5) 向银行借款而发生手续费,按上述同一标准处理。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除发行费用和银行借款手续费以外辅助费用,假如金额较大,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应该在发生时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于金额较小辅助费用,也能够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财务费用。第8章 非货币性交易8.1 非货币性交易定义非货币
13、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包含股权换股权,但不包含企业合并中所包含非货币性交易)。这种交换不包含或只包含少许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是指持有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货币收取资产,包含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和准备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资产,包含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和不准备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等。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金额。在确定包含补价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交易时,假如支付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百分比(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支付货币性资产之和百分比)不高于25%(小于等于25%)
14、,则视为非货币性交易;假如这一百分比高于25%,则视为货币性交易。其计算公式以下:收到补价企业:收到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支付补价企业:支付补价(支付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8.2 换入资产确实定和计量在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核实时,不管是一项资产换入一项资产,或一项资产同时换入多项资产,或同时以多项资产换入一项资产,或以多项资产换入多项资产,均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上述换入资产如为存货,按上述要求确定入账价值,还应减去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假如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该根据换入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百分比,对换出资产账面价
15、值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8.2.1 未包含补价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用公式表示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8.2.2 包含支付补价非货币性交易中,支付补价,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相关税费8.2.3 包含收到补价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应按以下公式计算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和应确定损益: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入账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教育费附加应
16、支付相关税费或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确定损益应支付相关税费补价应确定损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教育费附加8.2.4 换入资产中包含应收款项时,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1)以一项资产换入应收款项,或多项资产换入应收款项,应该根据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款项入账价值。假如换入应收款项原账面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该根据换入应收款项原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款项入账价值,换入应收款项入账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差额,作为坏账准备。(2)企业以一项资产同时换入应收款项和其它多项资产,或以多项资产换入应收款项和其它多项资产,应该根据换入应
17、收款项原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款项入账价值,换入除应收款项外各项其它资产入账价值,根据各项其它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入其它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百分比,对换出全部资产账面价值总额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假如包含补价,还应该减去补价加上应确定收益,或加上补价),减去换入应收款项入账价值后余额进行分配,并按分配价值作为其换入各项其它资产入账价值。(3)包含补价,如收到补价小于换出应收款项账面价值,应将收到补价先冲减换出应收款项账面价值后,再按上述标准进行处理;如收到补价大于换出应收款项账面价值,应将收到补价首先冲减换出应收款项账面价值,再按非货币性交易标准进行处理。8.2.5 非货币性交易披露企业应在财务会计汇报中
18、披露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类别及其金额:(1)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类别,是指企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以什么资产和什么资产相交换。(2)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金额,是指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应确定损益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第9章 外币业务9.1 外币业务定义 外币业务,是指以记账本位币以外货币进行款项收付、往来结算等业务。企业在核实外币业务时,应该设置对应外币账户。应设置外币账户科目包含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以外币结算债权(如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和债务(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长久借款等)。各科目外币账户应该和非外币
19、账户分别设置,并分别核实。9.2 外币业务确实定计量企业发生外币业务时,应该采取业务发生时汇率将相关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记账。企业发生外币业务时,如无法直接采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等基准汇率作为折算汇率时,应该根据下列方法进行折算:(1) 美元、日元、港币等以外其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依据美元对人民币基准汇率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纽约外汇市场美元对其它关键外币汇率进行套算,将套算后汇率作为折算汇率;(2) 美元对人民币以外其它货币汇率,直接采取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纽约外汇市场美元对其它关键货币汇率;(3) 美元、人民币以外其它货币之间汇率,按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纽约外汇市场美元对其
20、它关键外币汇率进行套算,将套算后汇率作为折算汇率。多种外币账户外币金额,期末时应该根据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根据期末汇率折合记账本位币金额和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差额,应按以下标准处理:属于筹建期间,计入长久待摊费用;属于和购建固定资产相关借款产生汇兑损益,根据借款费用资本化标准进行处理;除上述情况外,汇兑损益均计入当期财务费用。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外币专门借款,其每一会计期间所产生汇兑差额(指当期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所发生汇兑差额),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给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在该项固定资产达成预定可使用状态后,计入当期财务费用。9.3 关键外币业务会
21、计处理(1) 外币兑换:借:银行存款人民币户(实际收到金额)财务费用(差额)贷:银行存款外币户(根据兑换日汇率折算金额)购汇时:借:银行存款外币户(实际收到金额)财务费用(差额)贷:银行存款人民币户(按购汇日汇率折算金额)(2) 外币借款业务收到借款:借:银行存款外币户(实际收到金额)贷:短期借款外币借款(按收到日汇率折算金额)归还借款:借:短期借款外币借款(账面余额)借或贷:财务费用汇兑损益贷:银行存款外币户(实际支付金额)(3) 收到外币投资借:银行存款外币户(实际收到金额)贷:实收资本(按收到日汇率折算金额)(4) 期末计算汇兑损益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短期借款、长久借款、应
22、付账款等 贷:财务费用汇兑收益借:财务费用汇兑损失贷: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 短期借款、长久借款、应付账款等 第10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量变更及会计差错调整和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10.1 会计政策变更10.1.1 会计政策变更定义及条件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实时所遵照具体标准和企业所采纳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取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行为。会计政策变更,必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相关企业财务情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会计信息。下列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1)本期发生
23、交易或事项和以前相比含有本质差异而采取新会计政策;(2)对首次发生或不关键交易或事项采取新会计政策。10.1.2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10.1.2.1 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企业根据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时,应按国家公布相关会计处理要求实施,假如没有相关会计处理要求,应该采取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假如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应采取未来适使用方法。企业为了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会计信息而变更会计政策时,应该采取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首次发生时就开始采取新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方法。在采取追溯调整
24、法时,应该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它相关项目标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但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会计政策变更,应该调整各该期间净损益和其它相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一直采取。对于比较会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应该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它相关项目标数字也应一并调整。未来适使用方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会计政策适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交易或事项方法。采取未来适使用方法时,不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累积影响数,也无须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企业会计账簿统
25、计及会计报表上反应金额,变更之日仍然保留原有金额,不因会计政策变更而改变以前年度既定结果,企业应该在现有金额基础上按新会计政策进行核实。10.1.2.2 累计影响数确实定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变更后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和原有金额之间差额。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假设和会计政策变更相关交易或事项在首次发生时即采取新会计政策,而得出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和原有金额之间差额。本制度所称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变更会计政策所造成对净损益累积影响金额,和由此造成对利润分配及未分配利润累积影响金额,不包含因为损益改变应该追加分配利润或股利。留存收益包含
26、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外商投资企业包含贮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累积影响数通常能够经过以下各步计算取得:(1)依据新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前期交易或事项;(2)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差异;(3)计算差异所得税影响金额(假如需要调整所得税影响金额);(4)确定前期中每一期税后差异;(5)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10.1.3 会计政策变更披露企业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政策变更内容和理由、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数,和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理由。10.2 会计估量变更10.2.1 会计估量变更定义及条件因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原因影响,一些会计报表项目不能正确地计量,
27、而只能加以估量。假如赖以进行估量基础发生了改变,或因为取得新信息、积累更多经验和以后发展改变,可能需要对会计估量进行修订。10.2.2 会计估量变更会计处理会计估量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该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交易或事项采取新会计估量进行处理。会计估量变更,假如仅影响变更当期,会计估量变更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和前期相同相关项目中;假如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会计估量变更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和前期相同相关项目中。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量变更极难区分时,应该根据会计估量变更处理方法进行处理。10.2.3 会计估量变更披露企业应该在会
28、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估量变更内容和理由、会计估量变更影响数,和会计估量变更影响数不能确定理由。10.3 会计差错调整10.3.1 会计差错定义及产生原因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实时,因为计量、确定、统计等出现错误。会计差错产生有很多原因,以下是常见会计差错产生原因:(1)采使用方法律或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许可会计政策;(2)账户分类和计算错误;(3)会计估量错误;(4)漏记已完成交易;(5)对事实忽略和误用;(6)提前确定还未实现收入或不确定已实现收入;(7)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10.3.2 会计差错调整本期发觉会计差错,应按以下标准处理:(1)本期发觉和本期相关会计差
29、错,应该调整本期相关项目。(2)本期发觉和前期相关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该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它相关项目也应该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该调整本期相关项目。(3)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觉使公布会计报表不再含有可靠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通常是指金额比较大,某项交易或事项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金额10%及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4)本期发觉和前期相关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该将其对损益影响数调整发觉当期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它相关项目标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该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标期初数。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汇报同意报出日之间发觉汇报年度会计差错及
30、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中调整事项进行处理。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汇报同意报出日之间发觉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应该调整以前年度相关项目。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重大会计差错,应该调整各该期间净损益和其它相关项目;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重大会计差错,应该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它相关项目标数字也应一并调整。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量及其变更,应该作为重大会计差错给予更正。10.3.3 会计差错调整披露企业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内容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金额。10.4 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10.4.1 资产负债表以后
31、事项定义及内容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汇报同意报出日之间发生需要调整或说明有利或不利事项。财务汇报同意报出日,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同意财务汇报报出日期。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包含应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调整事项为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已经存在,资产负债表以后得以证实事项,而且对按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情况编制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事项。非调整事项为资产负债表日并未发生或存在,完全是期后发生事项,对了解和分析财务会计汇报有重大影响事项。10.4.2 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以后至财务汇报同意报出日之间发生,为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情况提供了新或深入证据,有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情况相关
32、金额作出重新估量事项,应作为调整事项。以下是属于调整事项:(1)已证实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减值,或为该项资产已确定减值损失需要调整;(2)表明应将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某项现时义务给予确定,或已对某项义务确定负债需要调整;(3)表明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存在重大会计差错;(4)发生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退回。企业应就调整事项,对资产负债表日所确定资产、负债和全部者权益,和资产负债表日所属期间收入、费用等进行调整。资产负债表以后至财务汇报同意报出日之间才发生,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情况,但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汇报使用者作出正确估量和决议事项,应作为非调整事项。以下属于非调整事
33、项:(6) 发行股票和债券;(7)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对外巨额举债;对外巨额投资;发生巨额亏损;自然灾难造成资产发生重大损失;外汇汇率或税收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处理子企业;对外提供重大担保;对外签署重大抵押协议;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或承诺事项;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其它影响财务汇报使用者作出判定事项。企业应就非调整事项,披露其性质、内容,和对财务情况和经营结果影响。如无法作出估量,应说明理由。10.4.3 特殊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处理方法(8) 资产负债表以后至财务汇报同意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订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利润,下同),和宣告发放股利,其中现金
34、股利在资产负债表全部者权益中单独列示;股票股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9) 假如资产负债表以后事项表明连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则企业不应在连续经营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还应披露不以连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事实;连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原因;编制非连续经营会计报表所采取基础。第11章 或有事项11.1 或有事项定义或有事项,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一个情况,其结果须经过未来不确定事项发生或不发生给予证实。或有负债,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潜在义务,其存在须经过未来不确定事项发生或不发生给予证实;或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现时义务,推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资
35、产,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潜在资产,其存在须经过未来不确定事项发生或不发生给予证实。11.2 或有事项确实定和计量11.2.1 或有事项确实定假如和或有事项相关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该将其作为负债:该义务是企业负担现时义务;该义务推行很可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上述确定条件负债,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应。假如清偿符合上述确定条件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或其它方赔偿,则赔偿金额只能在基础确定能收到时,作为资产单独确定,但确定赔偿金额不应该超出所确定负债账面价值。企业不应该确定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11.2.2 或有事项计量符合上述确定条件负债,其
36、金额应该是清偿该负债所需支出最好估量数。假如所需支出存在一个金额范围,则最好估量数应按该范围上、下限金额平均数确定;假如所需支出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则最好估量数应按以下方法确定:(1)或有事项包含单个项目时,最好估量数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2)或有事项包含多个项目时,最好估量数按多种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11.2.3 或有事项披露单位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或有负债形成原因,估计产生财务影响(如无法估计,应该说明理由),和取得赔偿可能性:(10) 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或有负债;(11) 未决诉讼、仲裁形成或有负债;(12) 为其它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或有负债;(13) 其它或
37、有负债(不包含极小可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单位或有负债)。或有资产通常不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时,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原因;假如能够估计其产生财务影响,还应该作对应披露。在包含未决诉讼、仲裁情况下,按本章要求假如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会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则企业无需披露这些信息,但应披露未决诉讼、仲裁形成原因。第12章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12.1 关联方关系12.1.1 关联方关系定义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议中,假如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她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假如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她们之间也存在
38、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关键存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它企业或受其它企业控制,和同受某一企业控制两个或多个企业(比如,母企业、子企业、受同一母企业控制子企业之间)。合营企业,是指按协议要求经济活动由投资双方或若干方共同控制企业。联营企业,是指投资者对其含有重大影响,但不是投资者子企业或合营企业企业。关键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和其关系亲密家庭组员。关键投资者个人,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一个企业10%或以上表决权资本个人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是指有权力并负责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企业活感人员;关系亲密家庭组员,是指在处理和企业交易时有可能影响某人或受其影响家庭组员。受关键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和
39、其关系亲密家庭组员直接控制其它企业。国家控制企业间不应该仅仅因为相互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但企业间存有上述(1)至(3)关系,或依据上述(5)受同一关键管理人员或和其关系亲密家庭组员直接控制时,相互应视为关联方。本制度中,将神华集团有限责任企业及其下属各子企业存在关联方关系定义为内部企业,其中,神华集团有限责任企业及其下属二级子企业组成集团内部企业,各子企业及下属子企业组成本级内部企业。12.1.2 关联方关系披露在存在控制关系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时,不管关联方之间有没有交易,全部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改变、企业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
40、其改变。12.2 关联方交易12.2.1 关联方交易定义及类型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事项,而不管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类型关键有:(1)购置或销售商品;(2)购置或销售除商品以外其它资产;(3) 提供或接收劳务 ;(4)代理;(5)租赁;(6)提供资金(包含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提供贷款或权益性资金);(7)担保和抵押;(8)管理方面协议;(9)研究和开发项目标转移;(10)许可协议;(11)关键管理人员酬劳。12.2.2 关联方交易披露在企业和关联方发生交易情况下,企业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含:(1)交易金额或对应百分比;(
41、2)未结算项目标金额或对应百分比;(3)定价政策(包含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交易)。关联方交易应该分别关联方和交易类型给予披露,类型相同关联方交易,在不影响财务会计汇报使用者正确了解情况下能够合并披露。下列关联方交易不需要披露:(1)包含在合并会计报表中集团组员企业之间交易;(2)和合并会计报表一并提供母企业会计报表中母企业和集团组员企业间交易。神华集团及其各级子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汇报时,应按上述要求对本级内部企业和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发生关联方交易进行具体披露。第13章 第12章 特殊业务处理13.1 12.1特殊业务定义及范围(1)特殊业务,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碰到清产核资、主辅业分离、破产
42、清算、其它重组业务等。(2)清产核资,是指依据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措施(国资委令1号)要求,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益认定、资金核实、完善制度活动,从而真实反应企业资产价值。(3)主辅业分离,是指依据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措施(国经贸企改859号)等相关要求进行辅业改制。(4)破产清算,是指依据破产法和国有企业试行破产相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要求(财会字199728号)对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企业进行资产处理和会计处理。(5)其它重组业务,是指股权重组、企业合并、企业分立、企业出售、资产置换、债转股等。13.2 12.2清产核资方法及账务处理13.3 12
43、.2.1清产核资范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进行清产核资:(1)企业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等经济行为包含资产或产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动情况;(2)企业账务出现严重异常情况,或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3)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超出全部者权益,或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账实严重不符;(4)企业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包含资产核实方法发生关键改变情况;(5)企业受重大自然灾难或其它重大、紧急情况等不可抗力原因影响,造成资产严重损失;(6)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特定经济行为必需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企业在以前清产核资中已经进行资产价值重估或因特定经济行为需要已经进行资产评定,能够不再进行价值重估。12.2.
44、2清产核资内容(1)账务清理:是指对企业多种银行账户、会计核实科目、各类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等基础财务情况进行全方面查对和清理,和对企业各项内部资金往来进行全方面查对和清理,以确保企业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促进企业账务全方面、正确和真实。(2)资产清查:是指对企业各项资产进行全方面清理、查对和查实。在资产清查中把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结合起来,把清理资产同核查负债和全部者权益结合起来,关键做好各类应收及预付账款、各项对外投资、账外资产清理,和做好企业相关抵押、担保等事项清理。(3)价值重估:是对企业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较大关键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根据国家要求方法、标准进行重新估价。(4)损益认定:是指
4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企业申报各项资产损益和资金挂账进行认证。(5)资金核实: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企业上报资产盘盈和资产损失、资金挂账等清产核资工作结果,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要求,组织进行审核并批复准予账务处理,重新核定企业实际占用国有资本金数额。12.2.3清产核资要求(1)集团企业因为国有产权转让、出售等发生控股权转移等产权重大变动需要开展清产核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并负责委托社会中介机构。(2)子企业及所属企业因为国有产权转让、出售等发生控股权转移等产权重大变动,由集团企业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对相关资
46、产损益和资金挂账处理,按要求程序申报同意。(3)企业参股但有实际控制权被投资企业,应作为其所属子企业统一纳入清产核资范围;对于企业参股且无实际控制权被投资企业,应作为长久投资进行清理。(4)企业清产核资中产权归属不清或有争议资产,能够在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后,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向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另行申报产权界定。(5)企业在完成清产核资后,应该全方面总结,认真分析日常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对应整改方法和实施计划,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建立相关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责任人离任审计制度。12.2.4清产核资账务处理(1)对盘盈资产,以重置成本计价入账:若数额较小,冲抵资产损失后,按损益处理;若数额较大,按清产核资政策要求及程序报批后,对应增加全部者权益。1)盘盈资产数额较小,直接做损益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累计折旧期末处理或经同意后转销: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管理费用 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2)盘盈资产数额较大,应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复后作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 贷: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累计折旧(2)对盘亏资产:若数额较小,按会计制度计入损益;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