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文化翻译理论探析英汉典故的翻译技巧 从文化翻译理论探析英汉典故的翻译技巧董静摘要 本文从历史事件、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宗教因素、社会风俗和谚语、文学作品探析了英汉典故的来源,并从文化翻译理论角度,从直译法、套译法、增译法、注释法、多种译法相结合等探析英汉典故的翻译技巧。关键词 文化翻译理论;英汉典故;翻译技巧G122:A:1672-8653(2016)06-0023-0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受到各国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高的重视。典故是绚丽多彩的民族语言的精华,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深长,每个典故背后都有深厚的文
2、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和相应的翻译技巧,对典故的内涵就会茫然,给我们的翻译就会带来一定的误解。一、英汉典故的来源(一)历史事件许多事件发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多典故来源于历史事件。在中国和英语国家历史典故比比皆是。在大多数语言中,人们引用历史人物或事件来美化他们的演讲或写作,也就是惯用表达法和一个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英语中许多习语找不到对等的汉语习语,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英语习语来自历史事件的数量远远少于中国的历史典故,因为英语是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历史只有一千年多年,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例如,“Waterloo”这个典故来源于1815
3、年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因此“Waterloo”意味着完全被打败了。再如:典故“watergate水门事件或丑闻”来源于美国政治丑闻事件,现在喻指政治丑闻。中国典故“破釜沉舟”源自巨鹿之战这个历史事件。(二)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是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西方国家,人人都熟悉灰姑娘、睡美人、皇帝的新衣、丑小鸭或水手辛巴达(菲茨杰拉德,1987)或在希腊神话中众神。寓言尤其是整个世界都知道的伊索寓言,是典故诞生的重要源泉之一,对西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的哲学和文学影响。许多典故、谚语、习语起源于伊索寓言,例如:典故“The Achilles heel 阿基里斯之踵
4、”来自于希腊神话。荷马在伊里亚特讲的故事是这样的:童年时,阿基里斯的母亲在冥河里给他沐浴,为了使他能像神一样永生不死。然而在特洛伊战争中,他死于巴黎人射出有毒的箭在他的脚跟。因此,这个典故喻指“唯一致命的弱点、小而致命的弱点,致命伤,有可乘之隙”。中国很多典故成语也来自中国神话,例如“开天辟地”来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嫦娥奔月”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源自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三)宗教因素宗教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宗教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可以说圣经孕育了西方文化,人们如果不知道圣经是无法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在西方,圣经中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圣经中提到的对象、事件、甚至
5、动物和植被认为是一个提示。宗教是典故的重要来源,是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调整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相对而言,尽管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大的影响力。中国很多典故和习语来源于佛教,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痴迷。妄想、分别、执着,才能超越自我,才能成佛) ;“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事敷衍,被动的工作态度)。很多英语习语也来自宗教,例如:“ the confusion of Benjamin (the lion´s share of)”(本杰明的混乱(最大的份额);典故“Noahs ark”来自圣经的宗教典故,意思是“诺亚方舟”,喻指“避难所或安全的地方”;典故
6、“the last supper”来自圣经“最后的晚餐”,喻指“临别之餐或临终之宴”。(四)社会风俗和谚语社会习俗和谚语是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在西方国家,猫头鹰、乌鸦被认为是鸟类的标志,被视为不祥之鸟、不祥之物。典故“birds of a feather”正是来自如此,意为“一丘之貉”;还有典故“feather on the hat”来自美国印第安人的风俗:杀死一个敌人时,他们就在帽子上插一根翎毛以显示他们的荣耀。汉语典故来自民间习语和谚语的也很多,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上梁不正下梁歪”、“爱屋及乌”等。(五)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诞生英汉典故的重要来源,很多英汉典故源自英汉文学作
7、品,例如Shakespeare(莎士比亚)、Dickens(狄更斯)、Hardy(哈代)等等。很多文学典故来自伟大作家的文学作品, 例如,典故“paint the lily”源自历史剧约翰王,意为“给百合花上颜色的人”,用来喻指“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典故“DonQuixote”源自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意为“空想家、不干实事的人”。二、英语典故的翻译技巧翻译在人类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翻译基本上可以称作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但又不是一项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因为还涉及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牵涉到种种文化因素。”1在翻译研究史上曾出现过三次转向,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
8、70年代开始的文化转向、21世纪开始的伦理转向。“文化转向”是由Susan Bassenett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 历史. 文化中提出的,他认为翻译不是简单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而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2。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原则,即“文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决定文化翻译应以丰富译语文化为原则”。3(一)直译法我国大多数翻译者倾向于“直译”和“意译”,一些译者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尽可能用逐字翻译或意译,但必须符合原文语法和语言,与此同时,还必须完成尽可能多的原文意义和风格。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就是译文既保持原文内容准确一致、又保持原文形式和风格相符的一种翻译方法。在典
9、故翻译中,在不违反翻译标准或造成读者的误解情况下,直译可以完全保留英语典故隐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这种翻译方式不仅可以保留原来的意图,也丰富了英汉语言和文化。例如:出自伊索寓言典故“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可以直译为“一燕不成夏”;来自圣经典故“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可以直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二)套译法由于英汉语言的共性,在英汉典故中有一些习语虽然字面意思表达不一样,但是习语所传达的喻义相同或相近,而且英汉表达方式也很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套用目标语中意义非常接近的习语来翻译另一种
10、习语,例如“These are Greek gifts for you”这个成语的字面翻译是“当心希腊人造的礼物”成语来源于著名史诗the Odyssey奥德赛中的木马计。这个木马给特洛伊带来了灾难,这个成语由此产生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相传,提醒人们要小心敌人的伪装,警惕欺骗。这个成语相当于于英语谚语“ when the fox, taking care of your geese当狐狸来临时,请看好你的鹅”。中国类似的成语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4(三)增译法除了上文提到的直译法,翻译过程中还有一种增译法。由于英汉语言的巨大差异,在英汉典故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做到译文和原文在字词句上
11、完全对应。增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内容增加一些必要的单词、词组、小句等,从而使译文符合原文的表达习惯,以达到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相符合的目的。5认为在目标文本中原文化寓意是语用翻译的关键问题之一。例如:在翻译中国习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时,由于其中含有中国内涵的典故“诸葛亮”,整句话意味着群众有很大的创造能力,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用直译的方法,外国人很难理解其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增译法,补充说明其文化内涵,如“the three big pebble and wisdom combined with zhu ge of main beam, simply
12、 means that the masses have great ability to respond”,相当于英语表达“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synthetic a various get bright 两人智慧胜一人”。但个人认为前者增译法更胜一筹,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思,还保留了中国典故风味,(四)注释法注释法是翻译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能为原文提供附加的文化信息,处理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在英汉典故翻译中,注释法能提供典故原文化信息,解释原典故的文化内涵,为译语读者提供原典故背景知识,解释目标文化中语义不清楚现象。因此,在英汉习语中常常涉及到典故专
13、有的人名和地名,如果通过直译或增译法不能完全表达原文本意思或原文化时,建议添加一个脚注或尾注来解释文本本身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例如“see Naples and die”中有专有地名“Naples那不勒斯”,如果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读者会不解其义;若在译文后加上注释“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以其奇美风景而著称”,这样意义就一目了然了。类似的还有“Tower of Babel”翻译为“空中楼阁:巴别塔,圣经中人类试图建造的通天塔”等。中国很多典故也可以采用注释法来翻译,例如:百步穿杨To shoot an arro through a willow leaf at the di
14、stance of 100 steps, which means one is extremely good at shooting.Note: this allusion goer back Yang Youji, an excellent shooter in the Chinese Zhou Dynasty, who could shoot an arrow at a willow leaf one hundred steps away and never missed the target.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释法完整地向读者传达了原典故的内容、出处和文化内涵。(五
15、)多种译法相结合由于英汉典故含有丰富的英汉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翻译目标。有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翻译英汉典故。例如:邯郸学步To walk as the people of the state of Han Dan do, which means to imitate awkwardly.Note: This allusion can go back to a legend that a youster from the state of Chinese ancient Yang saw the walking style of the Handan
16、s was graceful, then tired to imitate the wlking manner, only finding that he did not learn anything at all and had forgotten his original wlking manner. This allusion is now use to ridicule those people who imitate blindly.在这个典故翻译中,译者运用了多种译法相结合,例如直译法(To walk as the people of the state of Han Dan do
17、)、增译法(which means to imitate awkwardly)、注释法(Note:)等生动而形象地译出了富含中国文化的典故。综上所述,英汉典故富含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典故的文化寓意,切勿望文生义,而应该注意英汉典故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译者应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再现英汉典故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参考文献1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规划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 40-442 Bassenett, S. Constructing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3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4徐行言中西文化对比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61-1035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8):24-89(责任编辑:斐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