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 社会研究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经济发展落后样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大势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为指导,毛泽东领导全体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实践,在中华大地上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机制三大领域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新中国进步兴旺的根本经济制度基础。之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大规模建设发展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把握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时代大势,通过调整完善社会主
2、义经济制度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大规模建设发展这段历史时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壮阔历史进程,绘就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发展亮丽的新历史图景。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演进脉络;历史内在逻辑中图分类号F09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1010506作者简介彭一鸣,男,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实习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新中国经济史。引言1850年,马克思在 1848年至1
3、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中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他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1。毛泽东同志就是中华民族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伟大历史人物,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付出艰辛努力,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持续推动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幸福安康,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历史贡献,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习近平同志在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强调,“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4、。”2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历史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3,这一“理想境界”便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到达这一理想境界”归根要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经济上的内驱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演进脉络与内在逻辑彭一鸣(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经济稳态增长与共同富裕同步实现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BJL025)、福建省习
5、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化研究”(项目编号:FJ2023XZB001)阶段性研究成果。-1052024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6期)积极引导下,新中国的农民、手工业主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主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转变为自食其力、勤劳努力致富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此同时,公有制经济逐步在中华大地上发展起来,成为新中国经济的主要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革在此基础上展开。新中国成立初国内“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迫切要求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经济体制机制作出社会主义层面的全方位建构,以促进
6、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高质量完成并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规模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探索实践秉持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价值意蕴,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探索实践重点聚焦于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制度的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全民按劳分配的探索实践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机制的探索实践三个领域。这三大领域的探索实践有机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同时也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大历史发展标识,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历史贡献。任何一种领域的历史演进发展都有其“历史灵性”,这种表现
7、为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展现的传承、延续、革新以及超越的精神4的所谓“历史灵性”,正是历史进步的内在否定性的生动诠释,亦是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5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构筑起“历史进步文明大厦”的“地基”。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的深入透视,可以清晰窥见该伟大历史进程背后蕴藏的深刻历史内在逻辑,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借鉴。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制度的探索和实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支柱,更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集体生产制度主
8、要表现为公有制经济,其在城市体现为国有经济,在农村体现为集体经济。国家通过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飞跃;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改造,将私营经济转变为国营经济,实现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飞跃。致力于改善新中国落后生产力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一五计划”需要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先进生产关系。“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这一重要经济任务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基础,为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9、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前进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在城市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力量,在农村采取公社组织形式发展农业。在工业方面,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中,高度计划性集中性使得政府和国企具有全面、绝对的垄断经济权力,为实现经济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变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逐步退出我国历史舞台。国家通过两次立法将单一公有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在1954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首次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在1975年通过修改宪法再一次被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10、度,进一步将完善了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形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写入宪法。可以看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资料公有制以自身“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制度效能最大限度凝聚民心、民力,极大地激活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有经济、国民产业体系等快速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但长期生产经营权的高度集中削弱了广大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禁锢了社会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农业合作化程度不断提高。公社包揽统购统销的本意是利用人民公社促进农业增产,但当时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状态下一味追求农业产值的高指标,违背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农
11、民生活水平的边际效能和幸福感下降,甚至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经济-106经济 社会研究困难。19561966年间我国意识到单一所有制结构的缺陷,着手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陈云同志指出,“一化三改”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主要体现为: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6陈云同志的报告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单一公有制产生的问题,被党的八大采用,一定历史时期内优化了所有制结构,促进了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此外,毛泽东同志在八大后也说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7但这些正确意见受经济领域“左”的思潮影响遭到废弃,导致我国对所有制
12、多种结构和形式的探索实践也处于停滞,经济发展出现滑坡。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制度探索实践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历史阶段,中华大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居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领域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水平有序运行发挥着“定海神针”的支柱作用,是毛泽东同志对推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大历史贡献。一句话,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制度的探索实践成果奠定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
13、义全民按劳分配的探索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受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制约,需要通过按劳分配提升社会生产力,进而实现向按需分配质的规定性的根本转变。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的确立,决定了我国公民不能按照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参与分配,只能遵循各尽其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相关工资等收入。此外,在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劳动未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只是人谋生的手段,人们长时间固定在比较稳定的劳作岗位上,人的劳动存在后天和先天,智力和体力的差别,需要劳动者的工资等收入体现劳动差异,所以只有按劳分配能公平稳定地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按照马克
14、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实践,但这种方案只是宏观层面上的方法论指导,还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配实践。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国务院通过 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 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 关于工资改革方案实施程序的通知 等文件,并确立了依据技术、职务、行业、区域等要素发放工资的全国分配标准。同年9月,国家出台了 关于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领导和组织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这些文件的出台以及全中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推行,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理同新
15、中国具体经济发展实际的有机结合,激活了全体中国人民投身于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内在主体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按市场价值规律进行的社会主义分配不仅难以满足我国民众的分配需求,还容易导致较大的贫富差距乃至产生两极分化。而由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分配主动权进行的全民分配,则有效缓和了分配不均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向前发展。分配权由国家掌管,逐步形成了平均主义式的全民按劳分配,其主要以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为原则,以定额定量的票据进行物资和财富分配,维持经济社会健康运转。当时国家以实现绝对公平为分配取向,民众的收入差距整体上均维持在相差不大的区间内,是
16、新中国探索实践分配公平正义路径的一次伟大尝试。毛泽东意识到平均主义分配对生产的消极影响,对分配进行了一定调整,指出:“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8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具体的分配实践中未能坚持下去,最终导致平均主义式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占据上风。平均主义式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确保了经济社会领域的稀缺财富、资源能够维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加速了人的再生产,为人力资本的高效转化准备了一定规模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其-1072024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6期)在当时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全
17、体劳动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加快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但因平均主义分配违背了价值规律,加上未充分考虑到对经济效率进行提高,导致商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依靠布票、粮票等各种票据进行定额分配,弱化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主导作用,甚至一段历史时期内一度取消商品经济和市场,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伤。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全民按劳分配探索实践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历史阶段,中华大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居于分配制度领域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是毛泽东同志对推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段时
18、期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贡献。一句话,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全民按劳分配的探索实践成果形塑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动能。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机制的探索实践马克思曾经指出:“设想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9这是马克思关于计划经济的基本设想,即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共享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市场交换丧失存在价值,社会普遍实行按劳分配。这时,“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所占份额的尺度。”换言之,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时间成为计划经济分配的核心指标,依据劳动
19、时间长短直接获取劳动报酬。随后,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中又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10即在公有制社会,价值和交换价值失去存在的必要,个人劳动直接转化成社会劳动,不用再经过商品、货币、价值和市场等一系列中介来实现,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也将失去对经济的支配作用。恩格斯也持有类似观点,他在 反杜林论 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1恩格斯认为建构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物对人的奴役,生产者的劳动被异化,要实现人的自
20、由和解放就要消除商品生产产生的异化劳动。概括来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市场经济的弊端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取代私有制的公有制及立于其上的计划经济将消灭经济领域的剥削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确保社会化大生产有序进行,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模式、按劳分配为分配模式,按社会需要而对生产进行计划管控,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选择了计划经济的体制机制。19491954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先后成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工作小组等中央计划经济管理组织机构。1950年国家出台了 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21、,并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大典更是在第十五条直接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12,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机制在我国正式确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机制在中华大地的确立意味着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力量的弱化,这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人力最大限度最快调动全民生产劳动积极性做强国家总体实力的需要以及排除资本的剥削等因素有着极大关系。一句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旨在通过社会主义的“纯洁度”13在最大限度保障中国人民公平正义的框架内快速发展
22、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推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尽管国家在主要发展领域和环节大规模大范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机制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但也经常对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进行实践调研和一定程度的反思调整。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推动我国独立自主探索实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经典著作 论十大关系 中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要有统-108经济 社会研究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14周恩来同志也指出:“一切东西都靠国家生产不行,各方面都应该有百分之几的自由
23、活动,太死了不行。”15政府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下放至工厂,一定范围的简政放权优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机制,但最终未能按照价值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推进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仍居于经济发展主导地位。计划经济体制机制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高层次的经济体制机制,需要完善的经济金融财税体系作为支撑。但当时中国经济财政金融体系不完善、生产力不发达,只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只是在形式上打造出了计划经济的轮廓,并不具备真正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的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力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政企不分”削弱了生产者和企
24、业积极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均GDP和收入增长缓慢。此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完全代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将企业在市场产生的交易成本转嫁到政府身上,增加了其组织成本,扭曲了资源配置。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机制探索实践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历史阶段,中华大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居于经济体制机制领域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机制,但也有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一些探索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是毛泽东同志对推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大历史贡献。一句话,新中国成立初
25、期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探索实践成果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作了生产力和物资储备。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程的历史内在逻辑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进步兴盛和人民富裕安乐的物质和财富生产力基础,是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进程透视出该历史过程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确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
26、济制度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化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引领着与之相适应的以制度化形式存在的现实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发展完善。概言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决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的历史内在必然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本质上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自我调整、发展、完善的先进机能,其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能够有力佐证的鲜活样本。纵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以清晰发现并深刻领
27、悟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演变蕴藏的历史内在逻辑。第一,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以全体中国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与完善的,要始终坚持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持续激活中国人民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内在主体性的一以贯之性,高质量完成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伟大历史工程。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世界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文明,以创造比资本主义经济文明更高效的劳动生产率、更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
28、和更大规模的社会财富为历史使命,为世界上渴望独立自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驱动力,其归宿是指导经济发展实践,但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亦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鲜活经验的提炼,在对经济实践经验的制度化凝练与升华-1092024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6期)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因囿于有限的经济材料、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实践等难以规避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出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前期推动、后期阻滞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具言之,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前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社会生产关系确实可以
29、通过追求平均主义式的社会经济公平推动社会生产力高效提升;而随着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平均主义和计划社会生产关系便难以满足人民对于剩余产品市场交换和财富利益私人获取增多的社会需求,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停滞甚至下降。第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身就具有自我调整、发展、完善的先进机能,当其滞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在先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归于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位”,推动社会化大生产高效运行和社会生产力高水平提升。第六,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机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资
30、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机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三大要件,作为具体的、历史的经济范畴,这三者通过“三位一体”的动态演进,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在一定历史发展时期内实现高质量发展,三者有机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整完善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同中国具体经济发展实际和时代大势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余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 希尔斯指出:“与自身社会的过去割裂,就如同与现今割裂一样,都会使个人和社会失去秩序。”16成熟的民族,总是能正确地看待“昨天”,在关于历史的客观认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总是能准确把握“新的历史特点”,在关于未来的合理规划中为民族国家的发展设定正确的发展路
31、线。1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和经济治理能力提高的源泉,对于下活中国经济棋局具有重要意义。18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通过党史学习,获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与历史内在逻辑的清晰理性认知,在思维中建构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经济发展方案,并结合具体经济发展实践和时代、世界发展现实,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努力推动其成熟定型,持续释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治理效能,推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链条中变为现实。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2、:450.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170、29.4速继明.历史意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精神向导J.南京社会科学,2022(10):9-16、24.5张雄,速继明.历史进步的寓意关于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解读J.哲学动态,2008(12):5-10.6陈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毛泽东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0.9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6-97.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
33、12:303、633.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53.13速继明.新中国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逻辑演变及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3):141-146.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0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5.16(美)爱德华 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37.17速继明.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与五对范畴J.人民论坛,2021(28):84-88.18彭一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体系的构建基于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社会结构视域J.兵团党校学报,2022(3):73-80.责任编辑:彭银春-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