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3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以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中“冬冬”的母语习得过程为例束定芳摘要:普遍语法学者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虽然语言刺激存在许多缺陷,但儿童依然能够从这些充满缺陷的语言输入中获得语法能力,这说明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假设遭到认知语言学的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建立在一般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记忆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帮助儿童通过日常接触的语料掌握语法规则,获得构
2、式;推理能力则帮助儿童利用原有知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增强其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对儿童实际语言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与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有密切的关系。儿童获得的语言刺激来源广泛,其丰富性、针对性和高频次也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概念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互影响:概念能力可以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关键词:语言习得;语言能力;语言输入;刺激贫乏论中图分类号H319 DOI:10.12002/j.bisu.4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4)01-0003-16引言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李宇明,
3、2019)记录了女孩“冬冬”从出生到掌握语言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首先通过感官认知世界,然后通过语言与世界互动,进而掌握语言,并使用语言进一步认知世界,与周围的人展开互动。本文将考察“冬冬”06 岁半期间的语言学习过程,在对相关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刺激的特点,并结合部分认知语言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1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西交流背景下汉语词汇学的建构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D310)的阶段性成果。名家论坛4学家和心理学家近年来的相关论述,论证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语言刺激和儿童一般认知能力(或者说学习能力)之间互动的产物。一、“冬冬”表
4、现出的语言能力在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的“致读者”中,李宇明(2019:XV)发表了自己对女儿母语习得过程的感慨:“冬冬”还不到两岁半,就基本可以回答“5W”的问题,亦即新闻的 5 要素。这意味着她已经具备了全面描写一个事件的能力。例 14 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冬冬”五六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在例 4 中,“冬冬”不但连续用了 4 个明喻,而且分析了这 4 个明喻都不能成立的理由。这从几个方面反映出“冬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比较明确的交际意图:向听话者表明她掌握了这些动物的知识,带有一点“炫耀”的意思;有非常完整的推理过程:“我”之所以称这块饼干为“四不像”
5、,是基于对其不同特点的考虑;这段话一气呵成,说明她是先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关的话语结构,“成竹在胸”,因而可以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例 1冬冬:“从前,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蘑菇。蘑菇发芽了,从里面跳出来一个姑娘,别人看她是从蘑菇里跳出来的姑娘,就叫她蘑菇姑娘。有一天,北风刮刮,小雨流流的。”故事没有讲完,冬冬就跑出去玩别的了。爸爸按:这个故事里有拇指姑娘的影子。(1989-12-03,近 5 岁)例 2 晚上,爸爸带冬冬出外散步。路两旁的教学楼上,灯光闪烁。冬冬吟道:“远处的灯光,到深夜,还是那么亮。像一个个萤火虫;像一眨一眨的,明亮的小眼睛;还像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5爸爸按:这一段话是“吟”出来的,有“诗”的韵味,也有儿歌特有的、熟悉的味道。(1990-01-03,5 岁)例 3冬冬把她的小人书,一本本装进书包里:“妈妈,好鼓呀!像那一样,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进去!”妈妈:“没听懂。什么像那一样?什么进去出去?”冬冬:“围城上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爸爸按:借用钱锺书围城中的名言来联想,有点水平了!(1990-12-10,6 岁左右)例 4一盒动物饼干。冬冬拿出其中的一块,说:“我这块饼干四不像:你说它像骆驼吧,它没有驼峰;你说它像羊吧,它没有羊毛,没有角,也没有胡子;你说它像海豚吧,它有腿;你说它像长颈
7、鹿吧,它的脖子又不长。”(1991-01-04,6 岁)二、儿童何以获得令人惊叹的语言能力?在上一节中,我们看到了“冬冬”在五六岁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语言能力。这一语言能力不仅是“组词成句”的能力(或者说语法能力),更是明显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语言获得预期交际效果的能力。在“致读者”中,李宇明(2019:XV)写道:“我常赞叹:儿童都是天才。”他(她)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学会一门语言(一般都是母语),由不会说话到能言善辩、会作“诗歌”编故事?1.生成语言学的解释乔姆斯基指出:“儿童以此(语言输入)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构的原始数据可能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Chomsky,1965:210)他认为,儿童能
8、够从贫乏的语言输入中获得语言能力,说明其大脑中存在一种语言习得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普遍语法。Norbert&David(1981)提出了“输入数据的缺陷”(the defi ciency of the data)这一概念,指出语言输入存在 3 个缺陷:语言输入中存在口误、重复、句子不完整等缺陷;语言输入是有限的;语言输入不提供解析同义关系、名家论坛6歧义和不合语法性等问题的关键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输入缺陷三分说”,它进一步说明了“刺激之贫乏”的具体表现。Norbert&David(1981)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在语料未提供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儿童也能掌握某些语言规则;在儿童所接触到的语料中,没有
9、足够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建立某些语法规则。正因如此,儿童才能够从贫乏的语言刺激中获得语言能力,这说明了普遍语法的重要性。针对 Norbert&David(1981)的观点,反对者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回应或反驳。第一,确实,几乎所有正常的儿童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基本都能掌握某些语言规则,但是这一学习能力也可用于其他技能的学习,如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不仅限于语言的学习;第二,不同的儿童接触的语料也不同,其获得的语言知识或者建立的语言规则是不同的。Norbert&David(1981)所谓的“没有足够的信息”缺乏依据,原因在于:研究者并未穷尽地观察和分析儿童赖以建立某些语法规则的语料;实际上,儿童
10、所接触的语料之丰富、针对性之高都超出人们的想象;儿童接触实际语料的渠道是多样的,不能排除其从观察者未注意到的渠道获得语言刺激的可能性。认知语言学家坚持认为,用于语言习得的认知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心理学家则通过观察儿童在实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与周围人的互动,指出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社会交往和学习的产物。2.认知语言学的解释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对普遍语法提出了挑战,其主要理论主张包括:语言不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能力;语法就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使用。Tomasello(2003)提出了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
11、ition),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论证了语言能力的获得基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语言结构的知识和使用能力均来自语言使用。这一观点既适用于词汇层面,因为词汇的交际功能来自其使用;也适用于语法层面,因为结构来自由多个单位组成的话语的使用规律。Hamrick et al.(2018)通过元分析法,对 2016 年之前发表的数十篇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儿童的母语习得和成人的二语习得都与一般学习系统有关。如果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那么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的过程就应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不同在于:第一,输入的质和量;第二,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
12、从输入来看,二语习得输入的语料可以很丰富,但其针对性远不如母语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7得。从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来看,在母语习得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经具备的元语言知识固然会对二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但有时也会成为二语学习的障碍,尤其是当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时。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在听到个别的话语后,会(重新)建构语言的抽象结构。这时,他们利用的是一般认知手段。语言结构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是相同的。Tomasello(2003)提出,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可以归为两类:第一,识别意图的
13、能力(intention-reading),这是人类独有的社会认知能力,是习得符号和语言社会功能的基础;第二,发现规律的能力(pattern-fi nding),这是灵长类动物普遍具备的一种抽象能力。具体而言,这两类一般认知能力与特定的习得任务产生互动,形成 4 种习得过程:意图识别和文化学习(intention-reading and cultural learning):儿童获得常规的形式-功能组合,包括简单的词和复杂的构式;图式化和类推(schematization and analogy):儿童从听到的具体句子中创造出抽象的句法构式(以及如主语和直接宾语之类的句法角色);固化和优先使用
14、(entrenchment and preemption):儿童形成的抽象构式限定在所属言语社团约定俗成的范围内;基于功能的分布分析(functionally based distributional analysis):儿童形成各类语言成分的聚合范畴(如名词和动词)。Lieven et al.(2003)发现,儿童的任何一个语言创新(新的语言结构的使用),包括句法和构式,都是建立在已获得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这样的语言创新与其周围的语言刺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认知学者通过实证的方法证明了儿童和成人都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这些一般的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
15、作用。例如,构式语法学者 Goldberg&Ferreira(2022)设计了一个“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实验。在实验中,她们招募了多名儿童,给每个人都看了超过 2500 张不同事物的图片。5 小时后,请他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回忆。结果,这些儿童记忆的准确率达到87%。在另一个“逐字逐句”(verbatim)记忆实验中,她们要求被试阅读一个 300 词的故事(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周后请被试回忆所读到的内容,结果发现这些被试能够回忆出相当多的原词原句。据此,Goldberg&Ferreira(2022)提出一个假设:人们在输出时,使用最接近的证据(good-enough
16、 evidence),包括意图(intended message)、语境(context)、上下文(discourse context)和听众(addressee)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还缺乏完整地描述名家论坛8和解释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案例。三、“冬冬”案例的启发:语言输入特征+学习能力只有人类的儿童才能学会语言,这说明语言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孩子在哪儿长大,就学会哪里的语言;跟谁在一起,所学的语言就带有谁的特征。这说明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文提到,Lieven et al.(2003)发现
17、,儿童每个语言构式的创新都建立在已掌握的更基本的语言构式的基础上。儿童语言的创造性与其认知能力和世界知识相对应。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社会化,即逐渐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儿童接受的语言输入具有丰富性、针对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这在“冬冬”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儿童语言输入的丰富性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记录了 2200 余天的交流场景。每天,父母或周围的人都在不断与儿童开展互动。即便在“冬冬”刚出生的时候,父母明明知道女儿不可能听懂他们的话,他们仍然把她当作一个能“听懂”的人进行交流。例 59 是相关的记录。例 5 不论她能否听懂,(妈妈和姐姐)语无伦次地“
18、讲解”着,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两个多小时后,宝宝由惊恐愤怒,渐渐过渡到温顺安静(第 20 天)例 6只要她没睡熟,一直都要大人抱着。大人一边轻轻拍着她的脊背一边晃悠,或者喃喃细语地从天说到地,她这才不哭不闹。(第 44 天)例 7爸爸在床对面,挂上三幅图文并茂的诗画:刘禹锡的竹枝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贺知章的咏柳。爸爸提议,每天抱冬冬到诗画前,朗读这几首诗,对冬冬进行潜移默化的诗歌教育。(第 45 天)例 8冬冬的“再见”持续了三天,又经过八天的“沉默”期,今天她又开始了“再见”,真叫人高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9姐姐准备抱她外出,说:“冬冬
19、,咱们上门儿,跟妈妈再见!”妈妈招手并重复说“再见”,冬冬举起左手,连连招手。让冬冬再次和妈妈再见,冬冬又用右手频频招手“再见”。今天,冬冬跟妈妈再见了三次。(第 9 个月)例 9只要醒着,都是语言和行为的互动。(第 11 个月)从“冬冬”出生开始,她就身处“语言的世界”之中。只要她醒着,就有人跟她说话,尽管她可能听不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像冬冬这样周围一直有成年人照料、有父母亲或其他人与之进行有意识的“言语互动”。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中,其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并不像有些生成语言学者想象的那样“贫乏”。2.儿童语言输入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输入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针对性,或称
20、“共同关注”(joint attention)。周围的人与儿童的言语互动是“有意的”,是为了让其“听懂”“学会”,因此,有时是直接的“言传身教”。例 10 呈现了“冬冬”成长过程中同一天内出现的几个言语交际场景。例 10a.妈妈问:“冬冬,录音机在哪儿?用手指指给妈妈看!”她看桌上放的录音机,并用小手指给你看。b.爸爸利用冬冬想要到勺子的心理,以及扔到地下发出的声音,诱导她认识“勺子”实物。仅仅三遍,冬冬基本上认识了勺子。c.爸爸抱她去卫生间的方向,问:“卫生间呢?”冬冬眼看并用手指。(9 个月左右)例 1113 是几个语言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语言教学)的例子。例 11妈妈问:“冬冬,树呢?
21、”冬冬指指窗外。那是一棵黄了叶子的槐树。去信阳师范学院院子里散步,路两边是高耸的白杨树。妈妈问:“冬冬,给妈妈指,树呢?”冬冬连着指了两棵树。(1985-10-27,10 个月左右)名家论坛10例 12昨天在大操场,冬冬忽然指着天空,惊奇地大叫。原来,远处有个烟囱,冒出滚滚黑烟,引起了她的注意。姐姐指着天上的云,说:“冬冬,看,看天上,云彩,云彩!”冬冬认识空中漂移的“云”。今天,妈妈抱冬冬在阳台上坐。晴朗的天空,有几片白云。妈妈问:“冬冬,给妈妈指指,云彩呢?”冬冬仰起小脸,向天上寻找,很快捕捉到了云,兴奋地蹬着双腿,抬起右手指给妈妈看。(1985-11-05,11 个月左右)例 13妈妈问
22、:“冬冬,你的头呢?”冬冬用点头或用手拍头来回答。妈妈问:“哪是你的肚子?”冬冬用手指指自己的肚子,或者拍拍肚子。妈妈问:“腿呢?你的腿呢?”她弯腰指腿,或拉起棉裤脚去摸腿肚儿。(1985-12-17,12 个月左右)正因为处在这样一种言语和行为交织的环境中,“冬冬”在 1 岁时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呈现出相关的特点。例 14 是她的父母所作的相关记录。例 14冬冬的语言发展,近段(时间)有两大特点:(一)语调模仿(1)祈使。她要求得到什么,或让别人做什么,常用请求的眼神看着对方,或伴以手势身姿,口里发出“嗨、嗨”或者“哎、哎”声,降调,短促有力。(2)疑问。她有疑问或惊奇时,头、眼、身、声四者配合
23、:眼神惊奇,身体微倾,左右扭动脖颈,常伴有一声细而长、尾部语调上升的“哟”音。(3)陈述。常常是自言自语。有时听到大人说了某句话,她好像在重复。(二)语音含糊地叫“妈妈”“姐姐”“家家”“爸爸”“哥哥”等亲属称谓,说话时,眼神、手势协同并用。(1986-01-04,1 岁左右)显然,“冬冬”不是在简单地模仿大人的发音,她是在试图让周围的人明白她的意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会调动自己所有可用的资源,包括语言和手势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113.儿童语言输入的多样性儿童语言的输入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从“冬冬”的情况来看,她的童年生活在 3 个不
24、同的地方来回变动,所接触的语言输入不仅包括差异性很大的多种口头语言,而且还有父母特别准备的书面语。冬冬是吮吸着普通话、河南话、武汉话三种语言文化的营养成长的,特别是古代诗词和儿歌、民谣、游戏,是她的“启蒙教材”,是她心智发展的底色。(李宇明,2019:XV)如例 15 所示,冬冬所受到的方言的影响,即便是短期的,也是惊人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儿童令人赞叹的“自动”学习语言的能力。例 15仅仅半个月左右的光景,她就变得高腔大嗓,满口的河南腔:一句一个“俺”,一句一个“中”。除了学会的方言词,声调的变化,最为明显。大姑说,冬冬在老家一直玩得很高兴,没说想爸爸妈妈。常一个人跑出去,找小朋友玩耍,少
25、了很多小性儿和娇气。(1988-02-20,3 岁左右)很有可能,同伴之间的互动为这样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而这一点往往为一些研究者所忽略。再如例 16,像“去你妈的”这样的输入,大人显然不会“有意”教“冬冬”,一般也会尽量避免在她面前说这样的话。那么,很可能便是从“小朋友”那儿“学来的”,也有可能是大人无意中说的,但其对象肯定不是“冬冬”。因此,儿童的语言输入有很多周围人和研究者意想不到的来源。例 16舅妈跟冬冬逗着玩。冬冬指着舅妈,突然冒出一句“去你妈的”。紧接着,又指姐姐,指妈妈,重复这句骂人的脏话。大家都很惊讶,追问冬冬从哪学来的。她笑而不答。(1987-07-18,2 岁半左右)4.儿童
26、语言输入的交互性几乎所有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资源后,这种好奇心就会具体表现为主动发问。如例 1718 所示,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所谓“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例 17在这个阶段,冬冬什么都问,不管是懂的还是不懂的,不厌其烦。大姑缝补一只袜子。冬冬好奇地问:“干什么的?”名家论坛12冬冬看见大姑看书,也寻找自己的书,说:“我的书呢?”电视画面里有条大鳄鱼,冬冬问妈妈:“害怕吧?”父母在谈大姑的事情。正在玩积木的冬冬,突然接话说:“我们不跟大姑说,好吧,爸爸,妈妈?”(1987-12-06,3 岁左右)例 18冬冬指着地上蠕动的虫
27、子,问:“虫子从哪儿来的呀?”她摸着手脖上的一个小疙瘩,问:“疙瘩是从哪儿来的呀?”(1987-05-02,2 岁 4 个月)到了 4 岁左右,这样的提问甚至达到了“连珠炮”的程度(如例 19)。例 19冬冬:“人为什么那么大,虫子为什么那么小?为什么蚂蚁有腿,长虫没有腿?蚯蚓为什么在地下生活?”(1990-12-22,6 岁左右)有时,这种提问还会涉及语言使用本身,即所谓的“元语言”现象。儿童在语境中学会了用相关的“词语”来应对,但有时却不知这些词语的确切意思。这时,儿童往往会通过提问来获取答案(如例 2021)。例 20冬冬说,班上一个小朋友的头碰破了,接着便问:“是不是自己把头搞破了,该
28、他自己背时啊。背时是什么啊?”妈妈答:“背时就是倒霉。”(1989-04-06,4 岁 3 个月)例 21 冬冬下床,一脚踢翻了痰盂。她追过去看了一眼,痰盂完好无损,说:“算你命大!”大姑忍不住笑了。冬冬问:“大姑,什么叫算你命大啊?”(1989-12-11,5 岁左右)儿童所接触的语言输入的互动特征还体现在话语的“互文性”上。也就是说,儿童的话语完全来自他们平时听到的故事(如例 22)。例 22在妇幼保健医院,爸爸讲大灰狼故事时,冬冬还是个听众。今天,爸爸再讲这个故事,她已是参与者。爸爸说:“一只大灰狼,嘴巴大又大,耳朵长又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29、期)13冬冬用手摸着自己的嘴巴,扯扯自己的耳朵。爸爸说:“大灰狼的肚子”她拍拍自己的肚子,接口说:“饿了!”爸爸说:“大灰狼去敲门”冬冬模拟声音:“梆梆梆,梆梆梆。”爸爸讲:“小白兔说,我有”冬冬说:“萝卜,白菜。”爸爸接着讲:“大灰狼说:我不吃萝卜白菜,我要吃”冬冬接口:“肉肉。”她不仅记住了基本的故事梗概,还突然能说这么多,很令父母惊奇。(1986-09-13,1 岁 8 个月)从例 22 可以看出,即便儿童实际上还不能完全理解,但经过多次重复,其所听到的语言输入实际上已经在大脑中被“记住”了,或者说“固化”了。在适当的语境下,就会被激活。当儿童已经具备输出能力的时候,就能够脱口而出,甚至
30、应对如流,令成年人“惊奇”。由此可见,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很强,记忆力也十分惊人。四、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1.儿童的语言习得基于概念理解儿童出生后,虽然周围是一个语言的世界,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他(她)对世界的认识主要还是依靠视觉。通过视觉,儿童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基于其生理特点,最初的交流一定是围绕最基本的需求,即吃喝拉撒睡,交流基本上也限于看得见的身体动作。从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中的记录来看,虽然“冬冬”一出生便听得到语言,但她对世界的认识和互动主要还是依赖自己的感官认识和周围人的动作引导。一开始,她并不能真正听懂别人发出的语音的意思,她“真的听懂话了”是在 7 个
31、月的时候(如例 23)。例 23冬冬听到指令,也往爸爸嘴里送苹果。此后数次,冬冬每听到指令,都能把苹果送到他人嘴边。是的,冬冬真的听懂话了,父母十分激动。为鼓励她话语理解力的进步,鼓励她慷慨地“给予”,冬冬每“给予”一次,爸妈就一人一边同时吻她的脸名家论坛14蛋,这让她加倍高兴,兴奋得手舞足蹈,笑声连连。(7 个月)从例 23 的描述中可以看出,7 个月大时,“冬冬”听懂了大人的指令,她明白了大人的意图,把苹果送往他人的嘴边,在苹果、嘴巴和人之间建立了联系。与其说“冬冬”听懂了“冬冬,把苹果给爸爸吃”这句话,不如说她明白了伴随这句话的手势语。她明白了说话者的“意图”,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话语,更不
32、能自己说出这句话。她的反应和互动都是通过“手势语”来表现的(如例 24)。例 24在冬冬 15 个月大的时候,她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手势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爸爸拿着红霉素眼膏。冬冬夺过来,放在桌上。又指指杯子,拉拉爸爸的手。她渴了,让爸爸倒水喝。爸爸按:这个过程背后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是的,夺走爸爸手里的物件,腾空爸爸的手,爸爸才能去倒水。程序太周密了吧?冬冬手势语的语序,并不固定,但有个明显的倾向:最先指目的物。如要坐椅子,就先指椅子;要上床,就先指床;要吃水果,就先指放水果的抽屉。最有趣的是,她自己要拿东西,就用一只手,指自己的另一只手。这是什么表达方式?(1986-04-23,1 岁 3
33、个月)2.儿童的语言习得得益于其惊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儿童有惊人的记忆力。即便是婴儿时期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也许当时他(她)无法理解,但在若干时间后,他(她)还能“整体”或“部分”地对其进行提取。“整体提取”,说明场景相似;部分提取,则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语言分析的能力。例如,在例 25 中的对话发生半年以前,“冬冬”曾听过幼儿磁带月亮姑娘为什么没有衣服穿,“弯弯的,尖尖的,像船儿”便是其中的一句台词。半年后,她看见悬挂在天上的月亮,被这一情景触发,竟能从脑海中将这句话提取出来。例 25太阳西坠,一轮淡黄的月亮爬上柳梢。妈妈指着月亮说,“冬冬,你看天上的月亮?月亮出来了!”冬冬说:“弯弯的,尖尖的
34、。”“你说什么?”妈妈没听清她说什么。“弯弯的,尖尖的,像船儿!”她又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15妈妈开心极了,使劲亲吻她的小脸。她“吱吱”地笑着,再次重复了“弯弯的,尖尖的,像船儿!”(1986-10-15,1 岁 9 个月左右)再如例 26,“抹抹”是指打针前用棉签抹上酒精消毒;“不要动”是重复扎针时护士的语言;“好了”表示已经拔出针头。这三者完全是她生病打针时程序的再现。例 26冬冬常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表达印象深刻的生活经历。如:早上起床,她咳嗽了几声,便拿一根棉签,说:“抹抹,不要动。好了。哎妈妈,哎爸爸,哎姐姐!”爸爸说,你咳嗽了,去医院看
35、病吧。冬冬说:“冬冬病了,看病。抹抹,打针,不要动,好了!”(1986-10-30,1 岁 9 个月左右)儿童的语言表达还体现出其极富创造力。例如,儿童所听过的故事在大脑中形成了记忆,这些记忆往往是由一些典型的场景或动作构成的。在需要复述这些故事的内容时,儿童往往诉诸有代表性的场景。如在例 27 中,“冬冬”仅用 7 个词语便提炼出老实人与吝啬鬼的重要情节。这说明儿童在大脑中整体记忆了该故事,在相关的语境中可以创造性地对其进行“复制”。例 27她对老实人与吝啬鬼,印象深刻。大人只讲了两遍,她就能从家里八本画册中,挑出哪本是老实人与吝啬鬼。晚上,她又缠着姐姐讲老实人与吝啬鬼。姐姐事先没做准备,只
36、能一边掀画册一边讲述。冬冬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说:“老实人,吃包包,馍馍,肉肉,完了,走了,哭了。”(1986-11-17,2 岁左右)3.儿童语言发展是学习能力和语言输入双向互动的结果如果说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一般学习能力和语言输入互动的过程,那么,在一般学习能力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对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出生之后的一两年时间是其语言能力实际上也是一般认知能力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周围的人与儿童的互动特别是语言输入的丰富性和针对性极为重要。其中,父母的角色是无法取代的。父母的拳拳爱子之心可以激发大量的优质语言互动,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从父母
37、那里得到的语言输入的质量、父母子女之间名家论坛16互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及思维发展的水平。对于人类语言的发展及其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达尔文曾这样论述道:通过他(人类)的种种理智的能力,演化出了有音节的语言,而语言是他所以能神奇地突飞猛进的主要的基础和力量。正如恰腊埃特先生所说的那样:“语言能力的心理学的分析表明,在语言方面,哪怕是最小的熟练之点所要求的脑力(都)要比任何其他方面最大的熟练之点所要求的为多。”(达尔文,2017:65)一旦半属艺术、半属本能的语言开始通用之后,理智的发展就跨进了一大步,因为语言的持续使用会影响大脑发生反应而产生一番遗传的影响,而这又转而反映到语言的
38、使用,使之逐步处于完善。语言是台奇异的机器,会在各种各类的事物和品质上粘贴不同的符号,从而激发仅仅是感官所得的诸般印象所永远不能引起的一连串一连串的思想,或(后者)即使引起一些,也是些无头无尾、无法追踪下去的活动。人的一些较高的理智能力,诸如推理、抽象、自觉等等的能力有可能是从其他的心理能力不断地改进与练习而发展起来的。(达尔文,2017:921)“冬冬”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这一见解的最好注脚之一。结语本文考察了“冬冬”06 岁半语言学习期间所接触到的语言刺激,发现以下特点:语言能力以概念能力为前提,语言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水平;儿童所获得的语言刺激具有“丰富性”“针
39、对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了惊人的“好奇心”(反映在其“善问”上)、“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些既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因”,更是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果”。本文在对相关语料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部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学者近年来的相关论述,论证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语言刺激和儿童一般认知能力(或者说学习能力)互动的产物。儿童何以“轻松”地获得语言能力?从“冬冬”的成长经历来看,这是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他(她)所获得的语言输入之间互动的结果。儿童先有概念能力。他们首先通过感官初步认识周围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概念能力发展的过程,概念能
40、力与语言能力互相促进。虽然每个正常儿童都会经历这一过程,但其所获得的语言输入的质量却可能大不相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总第 297 期)17当然,生成语言学者会说,儿童所获得的语言刺激总体看来是“贫乏”的,“冬冬”仅仅是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体。然而,即便是个案,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体。胡建华(2019:序一)指出:“个体的本质属性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它具有绝对性,而靠统计得来的所谓的普遍性仅是一种倾向性,并不具有绝对性,因为倾向性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属性。”从“冬冬”的语言输出来看,她能说的和实际说出的都完全取决于所获得的语言输入。也就是说,从家长和周围人那里得到的语言
41、输入决定了儿童概念系统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生动程度。如果除了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还有文学等书面语言以及电视之类媒介的介入,儿童的知识输入还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冬冬”在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家长、同伴、电视、故事(大人读的)和画册等的影响非常大。有些输入,如古诗词或难一些的故事,儿童未必能够立刻理解或输出,但后来都成为其概念系统和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因此,儿童的学习和经验没有一样是浪费的。参考文献:1 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IT Press,1965.2 GOLDBERG A E&FERREIRA F.Go
42、od-enough language production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22(4):300-311.3 HAMRICK P,LUM J A G&ULLMAN M T.Child first language and adult second language are both tied to general-purpose learning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8(7):1487-
43、1492.4 LIEVEN E,BEHRENS H,SPEARES J,et al.Early syntactic creativity:A usage-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03(2):333-370.5 NORBERT H&DAVID L.Explanation in Linguistics: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Longman,1981.6 TOMASELLO M.Constructing a Language:A Usage-Based T
44、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7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潘光旦,胡寿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 胡建华.一粒沙子看世界M/李宇明.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序一.9 李宇明.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收稿日期:2023-05-04作者信息:束定芳,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83,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电子邮箱:名家论坛18Language Input and the Dev
45、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An Example of the Mother Tongue Acquisition Process of“Dongdong”in The Language Diary of a Chinese Girl in the Early Years of LifeShu Dingfang(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universal grammar,
46、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language stimuli,but children are nonetheless able to develop grammatical abilities,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n innate language acquisition mechanism in the brain.This hypothesis has been challenged by cognitive lingu
47、ists,who believe that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language is based on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ies,especially memory,abstraction,and reasoning.In recent years,experiments have revealed that children have excellent memory,abstraction,and reasoning abilities.Abstraction helps children to grasp
48、grammar rules and acquire constructions through daily exposure to language materials,while reasoning helps children to use existing knowledge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thereby enhancing their expressive abilitie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ctual process of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uggests th
49、at the acquisition of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language input.The sources of language stimuli that children receive are extensive,and their richness,specifi city,and frequency far excee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Moreover,childrens la
50、nguage abilities interact with their conceptual and thinking abilities.These conceptual abiliti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ies,which in turn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bilities.Keywords: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ability;language input;stimulus poverty(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