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7 卷 第 1 期Vol.37-No.1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2024 年 2 月Feb.2024艺术乡建:功能价值、问题现状与发展策略汤智涵,张安华(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1816)摘要:艺术乡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对村民主体意识重塑、文化传承、产业振兴和美育赋能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艺术乡建实践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但出现了主体单一存在隔阂、审美再造同质化严重、艺术产业效益不佳等问题。为此,艺术乡建应进一步加强跨领域主体合作、提升环境空间在地设计、融合乡村
2、传统文化建设,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关键词:艺术乡建;乡村振兴;艺术家;文化产业;在地性中图分类号:J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24)01-0105-07一、问题的提出艺术乡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艺术乡建有利于实现本地文化艺术复兴与乡村文明素养的提升,激发乡村振兴新气象。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艺术乡建发展有两条脉络:其一是民国时期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文化思想脉络;其二是从博伊斯提出的“社会雕塑”到伯瑞奥德“关系美学”的艺术脉络。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怀抱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在全国各地自发推动了“乡村建设
3、运动”,旨在复兴乡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譬如,梁漱溟发起“儒学下乡运动”、黄炎培在江苏昆山创办乡村改进会、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的教育实践、陶行知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卢作孚的“北碚实验”等一系列乡建实践都是以社会改造和教育改良为目标。这些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下而上”教育实践运动共同构建了我国早期的乡建运动图景。到了 21 世纪初,当代艺术家群体再次将视野转向乡村,旨在用艺术的形式介入乡村建设的各种活动中,使原本落后的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渠岩提出:“艺术家应改变以往乡村改造和开发的现代化发展逻辑,重新肯定乡村价值”,用“温暖”的方式使乡村苏醒,用“情动”的方式建立乡村共同体,使乡村真
4、正成为国人安放灵魂的家园。张犇认为,所谓“艺术乡建”,是指寄望于采用艺术的方式、手段介入新时期收稿日期:2023-09-10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 2021 年度重点教改项目“以赛促教的艺术设计专业竞赛实践与研究”(202140)。作者简介:汤智涵(1997),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研究;张安华(1985),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研究。渠岩.乡村危机,艺术何为?J.美术观察,2019(1):1-8.105百色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乡村文化的生态建设,通过“文化赋能”“美育赋能”推进农村社
5、区建设,强化乡民文化认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复归乡村传统礼俗伦理,复构乡村文化生态,从而构建出新型乡村文化景观和艺术理想,促发其依循人文秩序文化行为的产生。然而,艺术乡建不具有普适性,不同乡村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艺术资源丰富的地区,普遍采取艺术家入驻的模式,立足于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注重文旅融合及空间再生产;而对没有经过旅游开发,艺术资源匮乏的贫困乡村,仅采用经济扶贫无法摆脱乡村的整体困境。随着越来越多乡建项目的实践,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那么,艺术乡建到底是精英主义的想象田园,还是艺术服务乡村,重塑乡村价值?艺术乡建如何唤醒村民的“主体性”?艺术乡建的发展由“
6、被动介入”走向“主动参与”,其过程超出了单一的审美实践,超越了治理意义上的乡村建设,是以村民为主体,重振乡村在地文化和产业振兴,实现艺术与乡村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艺术乡建之初,相关行动主体应对乡建对象开展基础的社会调查,发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充分运用视觉艺术、公共艺术等艺术介入手段,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乡土文化,积极引导当地村民自发参与到艺术创作与环境改造中,调动内生力的驱动和发展重塑乡村,提高村民的自主性和产业变现能力,促进乡村在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可以说,艺术乡建既是百年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延续,也是当代艺术在社会语境下的行动策略,肯定了乡村的文化艺术价值。学界一再呼吁艺术乡建的主体是村民,
7、当下的艺术乡建更侧重对村民主体意识的重塑、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等方面。因此,文章旨在通过对新的案例的探讨以归纳出现阶段艺术乡建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二、艺术乡建的功能价值(一)艺术乡建重塑村民的主体意识艺术乡建具有重塑村民主体意识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艺术家会通过自身持续积累的乡村生活经验,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去捕捉村民在生活中流露的真情实感,再借助艺术媒介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实现对村民主体意识的重塑,从而提升村民对乡村的记忆感知与文化认同感。早期的艺术乡建活动大多以艺术家和政府为主导,忽视了村民的主体性,导致村民的参与度不高,乡建活动无法长期持续开展。我国乡村普遍具有浓重的
8、“熟人社会”传统,村民面对艺术家等外来陌生群体,往往会持有不理解、质疑甚至排斥的态度,村民的“不参与”“不接纳”成了艺术乡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因此,首先需要建立村民与艺术家之间的信任与好感,这需要艺术家放低精英主义的姿态,在彼此充分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拉近与当地村民的距离,形成“外来力量”与“本土力量”的相互信任与融合的局面。2015 年,艺术家兼策展人林正碌及其团队应邀在福建宁德漈下古村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艺术活动,鼓励村民用心去感受事物,大胆表达内心情感,进行绘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村民通过创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摆脱了“精神贫困”,主体意识获得了有效重塑,开始认同艺术乡建的作
9、用和价值。张犇.论艺术乡建的本质与要义J.民族艺术研究,2022(6):118-123.张颖.中国艺术乡建二十年:本土化问题与方法论困境J.民族艺术,2021(5):15-2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王孟图.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再思考:基于福建屏南古村落发展实践的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19(6):145-153.106汤智涵,张安华/艺术乡建:功能价值、问题现状与发展策略(二)艺术乡建重振乡村的在地文化艺术乡建可以重振乡村在地文化,促进乡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乡愁的重要载体。费孝通指
10、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梁漱溟认为,只有文化创新才有民族复兴,强调:“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所谓乡村建设,就是要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重振乡村本土特色文化传统,挖掘其中精粹用以升华改造,生成独具魅力的“新文化”是艺术乡建的意义所在。保护、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为乡村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可能,基于此,艺术乡建工作者应当从尊重地方文化的立场出发,在原有乡村文化脉络和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激活及创造性地转化,重振乡村在地文化。(三)艺术乡建促进文化产业的振兴艺术乡建不仅要促进乡土农耕文明的传承,也要重视
11、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运用艺术创意设计手段将乡村的地理环境、历史文脉和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资源赋予新的涵义,推动“文产乡建”,发展“乡村文创”。文产乡建的目的是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活力和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文创不是物质化生产,而是精神性生产,是通过艺术手段把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具有现代性审美感知的价值变现,从而培育出优秀的文创 IP,与新兴产业实现跨界创新和价值连接。文产乡建、乡村文创是艺术乡建的新途径,通过艺术介入、文化连接和创意赋能,实现乡村价值的系统化培育和可持续营
12、造。(四)艺术乡建提升村民的审美意识艺术乡建是美育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乡村美育的重要手段。加强美育应从乡土文化着手,通过举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展览,组织传统手工艺人开展技艺培训,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可以有效拓展村民的认知,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提升村民的审美意识。林正碌在福建屏南古村落的艺术乡建中,践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乡村公益美育理念,他认为每个村民都能通过美育重塑自己在乡建实践中的主体性,可以引导村民从心中感受世界,观察生活,表达最原始、纯粹的情感。2008 年,靳勒被推选为甘肃天水石节子村村长,作为艺术家的靳勒通过策划各种艺术活动与乡村联动,带领村民参加各种展览,以“走出去”“引进来
13、”的方式,让自己的家乡走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虽然希望通过艺术产业产生经济效能,但是靳勒一直没有放弃打开村民们闭塞的眼界和思想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更多的是充当了教化的媒介,村民们逐渐接受并认识当代艺术作品、艺术家和流行文化,从而在意识层面打破了单一的“村民”身份认知,实现了美育赋能。三、艺术乡建的现状与问题(一)乡建主体现状:艺术家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在艺术乡建工作中,艺术家起到了核心主导作用,艺术家们带领村民、游客等多元主体共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M.山东:乡村书店,1936:18.秦安县人民政府网.秦安县石节子:被艺
14、术改造的山村EB/OL.(2017-02-03)2023-08-26.https:/ 2024 年第 1 期同参与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艺术家带着审美修复的任务来重建乡村,致力于构建新时代的乡村美学景观。譬如,艺术家渠岩及其团队入驻佛山市青田村进行乡建实践,在尊重地方文脉的基础上,提出“青田范式”,从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礼俗等九大方面探索乡村文明的复兴途径。在青田村的乡建新模式中,渠岩、苍鑫、吴高钟等艺术家举办了“青田水乡艺术节”,并与青田村民围绕顺德“水”的主题风俗进行互动,激发当地艺术在地性创作。除此之外,渠岩团队还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各方建立长效互助关系,并展开了全方位的乡建合作,建立了
15、丰富多彩的“乡村治理共同体”。“青田范式”的成功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艺术乡建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实践,而是涉及艺术、人文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外部输血式”和“内部造血式”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多元主体全力协作、互利共赢和共襄盛举的持续发展模式。(二)乡建模式现状:艺术节辐射,艺术常态介入艺术节最初的理念是以文化观光和生态旅游为途径,从活化人心到活化地方,通过艺术和文化常态化介入的方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活力与地方认同感的提升,最终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00 年之后,日本艺术项目呈现为特定危机地区谋社会福祉的目标转向,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包括“大地艺术节”在内,通
16、过艺术节的举办带动乡村复兴的案例。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是北川富朗用艺术的方式开启的一场地域革新,将越后妻有原有的田园景色、民俗文化与艺术作品融合,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呈现,让村民有了参与感,大地艺术节才逐渐被接受。之后,在艺术家们与村民长期努力下,通过常态化艺术的介入,“空屋改造计划”“风景装置艺术”等一系列大地艺术项目应运而生。我国针对国情也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地方政府和艺术家也在探索乡村建设的可能性,渠岩在许村的乡建实践中植入许村国际艺术节的概念,最初是受到梁漱溟的“创造新文化,救活古村落”的乡建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从当代艺术出发,通过当代艺术与地方节庆的融合,以艺术节的形式延续中国传统
17、节庆。无论是艺术家主导,还是艺术家与政府、村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举办乡村国际艺术节逐渐成为当下艺术乡建的主要模式之一。(三)艺术乡建问题一:主体意识存在隔阂部分艺术乡建主体盲目行使权力、肆意妄为,各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理解,意识存在隔阂,使得艺术乡建缺乏内生动力。首先,艺术家群体主导的乡建实验带有一定理想主义,他们依仗自身的地位名声,直接将他们在城市中未能实现的理想挪至乡村,将乡村作为经营他们艺术理想和个性创作的实验场地。2014 年,周韵在微博发文指出,“碧山计划”是精英主义的理想化乡村,质疑“碧山计划”是想象田园。项目策展人欧宁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对乡村进行了改造,缺乏客观性。村委会强调
18、发展碧山文化产业,村民们的说法则是“一群城里人来我们这买房建房,和我们没有关系”。碧山计划的乡建实验,说明艺术家所谓“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与现实之间存在无法弥合的鸿沟”。其次,村民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对现代化城市生活过于憧憬和向往,希望自己的村子能成为“下一个宏村”,如果将乡建主导权全部交给村民,那么乡村将会彻底消失,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城镇化、同质化。最后,个别地方政府作为艺术乡建的主导者,在乡建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结果,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看到成效,用以扩充政绩;从资金筹备、规划改造到建设施工等,均由政府单方面主导,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因而在乡村改造中 胡娜.从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发展看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J.北
19、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4):96-102.108汤智涵,张安华/艺术乡建:功能价值、问题现状与发展策略往往会照搬复制其他乡建的成功案例,导致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现象。与此同时,艺术家与村民的认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乡村村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村民审美素养和艺术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审美能力不足导致村民们对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对艺术家在乡村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时产生怀疑和排斥心理。艺术乡建以艺术为主线,艺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艺术家作为乡建中的外来力量,不能完全站在村民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容易忽视村民的感受,导致介入后的乡建徒有艺术外观而忽略了与当地
20、居民的精神共鸣,艺术家与村民的“艺术鸿沟”越大,理想与现实差距就越大。(四)艺术乡建问题二:审美再造同质严重我国大量村庄在再迁重建和改造过程中,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地理环境、审美观念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盲目跟风、模仿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乡建改造缺少传统乡土文化的在地特色,出现了“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当前,乡村审美表现在本土生发的审美不断走向趋同,一些受到现代化观念和城市审美标准影响的村民,也倾向于以城市化标准对原本的建筑、景观、环境和公共空间等进行改造,乡村原本的空间和文化意蕴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不少乡村建筑、空间和环境的改造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因此,乡村的艺术审美和空间改造设计出现了同质化
21、的现象。一个地方的乡建成功经验往往会成为艺术乡建的标准模板,艺术乡建表征为程式化倾向,而忽视了在地化和差异化。很多艺术乡建实践常照搬其他地域文化元素和审美时尚,比如:邻近城镇的、受大众追捧的、城市流行的和常被主流媒体宣传的审美风格都是可以借鉴模仿的模板,借他山之石来丰富自己的地方谱系,以实现对自身传统的更新。(五)艺术乡建问题三:艺术产业效益不佳在我国以往的艺术乡建实践中,艺术介入之后所产生的艺术作品、艺术空间环境虽然为乡村艺术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但仍然存在产业效益转化能力弱,艺术的经济效益无法变现的问题。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处在整体升级过程中,集中于新型农业、特色
22、工业和乡村旅游 3 个方面。农耕是乡村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种植所带来的收益无法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新型农业的发展虽然改善了乡村经济,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弘扬了农耕文化,但同时也存在技术门槛较高的局限性。特色工业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由于乡村的发展条件落后,设备配备不齐全,新兴技术引进受限,导致产业效益转化能力弱,乡村特色工业发展缓慢。乡村旅游的推广虽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文旅融合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保护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但部分改造工程过度商业化,忽视了村民的主体性和精神需求。艺术介入地方创新实践虽然使得原本无人问津的乡村
23、因借助艺术的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依旧难以挣脱乡村空间再生产的禁锢,没有实现可持续变现的目标。四、艺术乡建的发展策略我国艺术乡建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践向理论扩展的过程。近年来我国艺术乡建的实践越来越多,涌现出一批以渠岩、左靖、欧宁等为代表的乡建实践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介入使原109百色学院学报 2024 年第 1 期本落后的乡村焕发新生。作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途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仍然裹挟着以资本为导向的乡村改造,单一主体的主导,使得艺术乡建缺乏内生动力,继而出现艺术产业效益低迷等问题。基于此,艺术乡建应进一步加强跨领域主体合作,提升环境空间在地设计,融合乡村传统
24、文化建设,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一)跨领域主体共同参与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建设是政府、居民、企业、规划师和社区精英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的复杂过程。艺术乡建的出发点是让全体参与者共享乡建的成果,其主体应该是政府、艺术家和村民等利益相关者。随着艺术乡建的不断深入,村民“主体性”的边界不断被突破,逐步从一个独立个体过渡到跨领域共同体。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艺术家和村民等主体的参与,还需要更大层面的社会参与,在文化、教育、旅游乃至游戏等不同领域的社会主体的对话与协商中,建立并完善协商机制,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注重乡土文化的延续。在艺术乡建过程中,村
25、民是主体,但并不是唯一主体,由于村民的艺术素养和知识水平有限,需要政府、艺术家、游客、企业和高校等外部力量的加持和资源助力。不同主体在乡建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所引导的乡建实践也呈现不一样的发展趋势,各有利弊。例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艺术家提供创作思路,游客提供消费反馈,企业提供发展资金,村民提供本土文化脉络,形成多元互助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应以村民为中心主体,跨领域主体共同参与,明确各主体间责任、权属、角色的互动关系,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二)提升环境空间在地设计乡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文化、环境、伦理和宗族,还有生态产业结构。不同的村庄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理
26、念和技术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照搬。“在地”应当注重艺术与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之间的融合关系。由于不同地域的历史文脉、乡土文化各具特色,在艺术乡建实践中,艺术家需要摒弃精英主义的个性化追求,要更加注重与地方主体的融合共生,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具有“地方感”的空间场景,重塑让人们的乡土情感有所寄托的乡村环境空间。例如,丛志强团队在宁波葛家村的乡建改造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葛家村的本土材料,收集村民家中的布料等闲置物品,对其进行改造、加工,这些在地资源的改造利用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还体现了文化环境和文化空间设计的在地性,使得艺术创作与地方文脉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地设计就是艺术家深入乡村,融入地
27、方文化、地方生活和地方居民共同合作并进行艺术创作,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和艺术创新为一体的共赢。因此,艺术乡建应立足于地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艺术资源,进行在地艺术创作,使乡村承载艺术,传承乡土文化,艺术活化乡村,重塑乡村风貌,激发乡村活力,从而营造出别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空间。(三)融合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乡村建设不仅要对农耕文化和历史遗产进行资源挖掘与价值重塑,还要关注村民的精神文化诉求。通过对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传统手工艺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空间,延续文化脉络,又促进新旧融合,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延续。艺术家在乡
28、建实践中应以多样化的方式深 曾莉,齐君.环境、文化、产业:论艺术乡建历程上的三个主要范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2):140-146.110汤智涵,张安华/艺术乡建:功能价值、问题现状与发展策略入参与到乡村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产中,围绕着地方文化发掘,通过举办“离村”展和“在地”展,完成乡村价值的输出,又或是举办“碧山丰年庆”“南坡秋兴”等艺术活动,旨在实现传统民艺的复兴和延续。中国历来重视乡土文化的革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梁漱溟就发起“儒学下乡运动”,陶行知在南京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进行乡村改进工作等一系列乡村建设运动,希
29、望通过教育与文化对乡村进行改造,体现了一批怀抱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对乡土文化革新的思考与尝试。如今在这个互联网与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进行商业变现,而李子柒所创作的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短视频在互联网持续霸屏,播放量持续上涨,其背后皆得益于浓厚的乡土文化、淳朴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当下社会语境中人们对乡村生活和家园的回溯。央视新闻评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不断增长的播放量和持续上升的热度所反映的不仅是广泛的社会认可,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致力于乡土文化的挖掘,还应注重精神上的文化建设。(四)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在艺术介入乡
30、村建设过程中,“百业”“百工”“百艺”是保证乡村生产融合共生的重要因素。地方居民往往更注重艺术介入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必须考虑其所带来的产业变现能力。乡村特色产业依托当地的本土资源并通过艺术介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集旅游度假、康养”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文旅产业平台。文化旅游将乡村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和工艺技术等资源融合进行创意再生,开拓了乡村文旅的新市场,提升了乡村特色文化的体验价值。文旅消费从被动式消费转向主动式消费,由观光式消费转向参与式、体验式的深度消费,进而激发二次和多次消费,消费价值体系升级背后的整个产业体系也会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2018 年,左靖团队在碧山等地对民间百工进行调研与深入挖掘,结合“长效设计”理念对碧山供销社进行“在地升级”,并与日本长冈贤明的 D&DEPARTMENT 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用店铺活动体的方式推广长效设计理念,试图寻求民艺复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因此,艺术介入乡村设计应坚持创新思维,通过联合艺术家、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对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再利用,复兴传统手工业,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的自主性和产业变现能力,促进乡村文旅消费和产业经济发展。【责任编辑:张志巧】江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46-5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