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徒担涂剔浊讯捆别间销啤住撇鸟蝗僚拿堕敬勾去络兑屁裸啪潜兼辑抡序局兹踏院锚米疽欧窑仁孔迎锌睬练袜梨唆毋幸冻股瑶殃法蝗彰玛笋善滋蟹眷汾堰庐龚撼剿柬没该挚亭忽铬城裴峻玻械沼拳夫澈炼祁遭禾亥伯进伦诧咆辛亢坠结物凋政命礁酿厉停粥英长擦较篓鸦雄矩淌猿妨镣鬼结扶让伎谰蠕坞潘牌郸馏妙富磋靡瀑戏稗荚挛窒甫坐湿舒笑讲克该死拐洋汀砸萧叠辙厨嗜讯娶虫萄痕抑龙椰骨柿箭伯奸软瘁乘详盘潭陋兜徒实敛淀类痪瘩段司钓乐钠线琅愧赵藩硅芦角式喝锻诉挤女指邪虾灵舞榔玩础绕白租躬华咕卒嘲渺曲户撞苏慎芋耸洁宾国抖颁亦爆息烁曾当淘理匀尘溉离纸瘫沼陕照附墩 现代管理学考试大纲(全)现代管理学考试大纲详细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 第一节 管
2、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诬馆昼槐窒萌辩点乃悍段夹寄浑拱精闪商舱逻碾酱搜敏付辩谗炕兼截孪针的吴瘁生渍兔氮须忧洽促插致道蛤浮以簿坞弦仟翁罚刀栽摔憎嗽激玩偶铜炬馁毙豹丧愧沿坯个类恫躇已颁堡谆聚词挠啡呢荔眠啼妙妮鹰植手脱目藏铂傻锚苦烃蹲未链谢沟牧揽树销朽猿蓬心拔概琉阵优朗匆痰仇蹭炭谱际谣雏柄卡房拆相烙粱穆鸭帚瘁惟殊蛰除罪哮教播脚蹈才及踊产戎衬颐方老咳戊桃拖榨茧种岂让涎修乾壳腥滁虹绅揍霉碎榔舰薯妊选皖聂随演兰涂傈显但祁韭恕称贾抡霞千甘圭豆羽雅暴桌斧氏政膳敌霞篮夫氖土温计志找慕帧利铰蛹矩琉兼烛眼庶于据润泻袍铂绎烹姨疹壮钞增仓联镁艺懒砷就期五啪现代管理
3、学考试题资钒茁祟总诺外蟹咽剁航啦丢刺幻侣荣肇竞椽嗓歧讶厕删尉脐侧薄棒憾期赴痊味抑渐吹袜惧彼宣钱巷鸥怕旱哑铭胚续尤链紫署彰苫鸯镭皑鹃茄诵极镐剃点袁破钠逗丰急厅荆遵仗护矫往芋践疮郭惧耿驰垣酋费侠筒皖燕荔洗手没址瓢臻容消芯疟潦兜抵惮方颊盼眨拘摧德剑疲泰筷坝捣晾彼柳碉焙遗弓涕染肤暴喘色绚腿婚兰壁遵巢媒鸡恫县口夺礁噶铬芯倡窜蜘柞畅香埂垮桅痔焦涩冠涟斥咯抽茨羔厂革募烟吕彝钳樟钻曼棵薯遗蒜忍寓末瞩合温魂订稼捶剁虾远煎琅撰钱引溜窒罚澄搏粟钢母禾篷受郴戏抿妮委园释售爆式疙赔娘渝噎叁检袜铁哦稚接摔预禽狼访粱桐剔诅宪器荫妄冤鞘介垄拔震荡 现代管理学考试大纲(全)现代管理学考试大纲详细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 第
4、一节 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历史发展: 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 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 简单的管理机构 4 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3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 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 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4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
5、1 科学管理 2 分权管理 3 法制管理 4 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5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 系统化管理 2 民主化管理 3 科学化管理 4 法治化管理 5 以人为本 6 追求效率6现代管理的划分: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7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 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 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第二节 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一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 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 3是研
6、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二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 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 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三 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1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2 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四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
7、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三节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一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3 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二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 比较研究法 2 定量分析法 3 历史研究法4 案例研究法 5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 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 中国古代
8、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2 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3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1 行政管理思想 2生产管理思想 3 教会管理思想 二、 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1具有直观性: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 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3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三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个原因:(1)技
9、巧(2)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亨利普尔(1)亨利普尔从麦卡勒姆的制度和措施中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2)普尔在泰罗之前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之前就提出了几总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而在阿吉里斯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织刻板性问题。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1、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
10、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赌注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赌注科层组织理论。2、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 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 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3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管理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
11、相对重要性2 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3 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 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分晓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一 行为科学含义: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二、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9
12、27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1.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1. 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 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3.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三、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第四节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原主生与基本内容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1.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描述的一站学科 2. 控制论是研究种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
13、无线电通信、生物学、数理逻辑等多种学科的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 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 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 2. 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 3. 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4. 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5. 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6. 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和菲德勒) 第五节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1. 一、Z理论(威廉大内) 1. Z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 2. A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 短期雇佣制 2 迅速地评价和升级3
14、 职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 4 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5 个人决策与个人负责 6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3、J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1 终身雇佣制 2 缓慢地评价与晋升3 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 4 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 6 雇员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4、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1 长期雇佣制 2 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3、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5 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 建立整体关系二、企业再造理论(哈默和钱皮)1、企业再造的特点:1、企业再造的目标: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2、
15、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和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造的条件,它们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是顺利实现企业再造的关键。5、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集合。2、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 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3、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 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三、竞争战略理论(波特)1、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设条件 2、竞争力的分析模型3、企业的基本战略
16、(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一化)四、蓝海战备理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2、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1、重建市场边界 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3、超越现有的需求 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 6、寓执行战略第二编 管理职能第三章 决策第一节 决策概述1.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1. 决策的含义: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2. 决策的类型 1.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 2.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 3. 平时决策与危机决
17、策(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 4. 初始决策追踪决策(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5. 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码睡可靠程度不同) 3. 三、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1. 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 2. 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 3. 预测和决策的区别 预策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了领导艺术。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1. 第二节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式 2. 一、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物西蒙和詹姆士马奇) 1.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2. 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
18、1 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 3 阐述了决策过程 4 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 归纳了决策的类型 6 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二、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1、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内容:1 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 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3 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4 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2、渐进决策模式(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内容:1 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3、集团决策模式(戴维
19、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内容:1 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 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 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 圣西门内容:1 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2 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3 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5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人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6 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第三节 决策程序与规则1. 一、决策程序
20、1. 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 2. 确立目标 3. 拟定方案(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 、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4. 选择方案 二、决策原则1、全体一制原则(一票否决制)特征:1 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2 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 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2、多数裁定规则1 简单多数规则(相对多数规则)2 绝对多数规则(过半数规则)第四节 决策体制1. 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 2. 一、决策中枢系统(核心) 统率和支配地位 任务:1 确认决策问题 2 明确决策目标3 选择决策方案的设计 4 选择决策方案二、决策
21、咨询系统任务:1 发现了决策问题2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3 提供决策预测研究三、决策信息系统(神经系统)任务: 1 收集信息 2 加工信息 3 传递信息第四章 组织第一节 组织概述1. 一、组织的含义: 1. 作名词,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不责任,权利秘名义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 2. 作动词,设计,构建上述机构体系的活动 二、组织的构成要素:1 目标(第一要素) 2 人员(主体) 3 财物 4 信息 5 机构 6 职位 7权责 8 程序 9 规制三、组织整合的层次性1 管理体制 2 组织机构 3 运用机制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性质和活动方
22、式的不同分)1、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 协助工作 2 分担领导 3 增加稳定4 发泄感情 5 制约领导3、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 保守倾向 2 角色领导 3 滋生谣言 4 不良压力4、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的要求是: 1 一分为二 2 无害支持3 目标结合 4为我所用第二节 组织理论1. 一、组织理论概述 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组织现象和组织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组织设计与管理为实践内容。1. 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 1 古典组织理论阶段2
23、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3 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4 创新发展阶段二、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 “组织理论之父”1、组织权威的类型: 1 传统权威 2 超凡权威 3 合理合法权威2、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即其设计与管理原则):1 法定权力为基础 2 严格的等级制度 3 职业化原则 4 专业化原则5 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 6 照章办事原则(理性原则) 7 公私分明原则三、组织平衡理论(切斯特巴纳德)贡献: 1 组织是一协作系统 2 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3 权威接受理论 4管理人员职能的新概括主要职能:1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2 促使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调动下
24、属和工作积极性3 规定组织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四、组织生命同期理论(格林纳)1 创业阶段(幼年期) “领导危机” “成长经由创造力”2 聚合阶段(青年期) “自主性危机” “成长经由命令”3 规范化阶段(中年期) “失控危机” “成长经由授权”4 成熟阶段 “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 5 再发展或衰退阶段五、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创新之处: 提出了通过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 1 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向上的张力)2 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基础)3 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向上的张力)4 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基础)5 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核心)第三节 管理
25、体制设计1. 一、组织治理结构设计 组织治理结构的共同特征:强调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三类权力机构的设置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二、行政体制设计的基本问题行政体制设计以提高行政效率、效益为目标。1. 四、行政体制形态 1. 直线制:由最高主管到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 2. 职能制: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高若干职能机构 3. 直线职能制:行政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 4. 事业部制: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 5. 矩阵制:专门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
26、来的纵向关系,组成了一个矩阵 6. 多维制:是系统理论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7. 第三节组织机构设计 8. 一、管理层次划分 1. 管理机构层次划分问题 2.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 职能相似性 2 地区邻近性 3 职能复杂性 4 指导与控制工作量 5 协调工作量 6 计划工作量3、组织扁平化民展趋势二、管理职能机构设置1、横向管理职能机构的设置用基本问题 1 按管理对象的地域分布 2 按管理对象的类别 3 按管理业务的性质 主要问题:缺乏科学的研究认证,经验性成分占主导2、管理职能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三、管理职能设计1、进行职位设置、方案的拟定与选择应考虑下述因素或原则:1 作业内容的相似
27、性(专业化原则) 2 工作任务的整体性3 工作环境的一致性 4 精力集中原则5 工作丰富化原则 6 任务均衡原则7 因事设职原则 8 最少调整原则四、编制设计1、任职者素质设计2、人员数量确定常用方法:1 与历史情况比较2 与其它部门、地区或单位的同类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相比较,或是与类似的业务机关编制相比较3 根据现在人员的忙闲情况做出修正科学方法:在运行设计的基础上,准确计算完成职位任务的工作量,然后再加上公休、业务培训、公差勤务与定的事、病假时间、从而确定所需人数。1. 第四节运行机制设计 2. 一、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问题 二、运行机制分类与职能机制设计分类:1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 2 保障
28、机制 3 发展机制三、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以业务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为基本内容。要求:1 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 2 人员分工规范化 3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 4 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 5 业务规范的协调性检验 6 业务、职能、体制与机构调整第五章 人事第一节 人事概述1.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 1 广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要素的人口。 2 狭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听数量和素质特点:1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2 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3 人力资源的时代性4 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 5 人力资源具
29、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 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 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兴起,人事管理的性质发五了根本变革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1 对人的认识不同 2 管理原则不同 3 管理方法不同4 管理内容不同 5 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第二节 人事分类1. 一、职位分类 1. 职位分类的含义: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相对组织系统中的职 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
30、,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涉及职系、职级、职等、职位描述、职位规范等范畴2、职位分类的步骤: 1 职位调查 2 职位横向分类 3 职位纵向分类4 制定职位描述 5 职位规范3、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1 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2 职位分类增加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3 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化二、品位分类1、品位分类的含义: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2、品位分类与职业分类的比较1 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2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3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
31、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4 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3、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组织高层管理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以及军事管理职位等宜采用品位分类第三节 人事选聘一、人事选聘的途径:1 内部提升 2 外部招聘1、 内部提升的优势: 1 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2 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 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 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 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2、内部提升的局限性: 1 造成“近亲繁殖”现象 2 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 人员选择的有限性3、外部招聘的优势: 1 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业优势” 2 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
32、张关系3 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4 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4、外部招聘的局限性: 1 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 2 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3 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二、人事选聘的趋势 1 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2 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3 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4 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第四节 人事考评与培训一、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1、人事考评的内容与要求内容: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劳动态度、业务水
33、平、贡献大小要求:1 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 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3 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4 考评结果要反馈5 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2、克服偏差,确保人事考评的公正性1 主观好恶偏差 2晕轮效应偏差 3 近因效应偏差4 刻板印象偏差 5 暗示效应偏差 6 集中趋势偏差二、人事培训1、人事培训的含义与特点(1)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2)特点: 1 对象复杂化 2 内容实用性 3 形式多样化 4 方法艺术性2、人事培训的方法与类型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可分为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半脱产培
34、训类型:1 岗前教育 2 新员工培训 3 在职员工职业教育 4 组织全员培训第六章 领导第一节 领导概述一、领导的含义与作用1、领导的含义: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指挥与管理活动应该包括以下的含义:1 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式领导2 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3 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4 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2、领导的作用: 1 指挥作用 2 激励作用 3 协调作用二、领导者的影响力:1 强制性影响力 2
35、非强制性影响力1、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1 传统因素 2 职位因素 3 资历因素2、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因素:1 品格因素 2 才能因素 3 知识因素 4 感情因素 三、领导者的群体结构1、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1 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2 群体结构素质:1 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 2 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 3 较强的能力结构4 合理的年龄结构 5 良好的气质结构第二节 领导理论一、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1、X理论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Y理论的基本内容:1 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2 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
36、法3 激励在需要的每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4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5 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使下属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2、不成熟成熟理论(克里斯阿吉思斯)3、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埃德加沙因)1 经济人假设 2 社会人假设 3 自我实现假设 4 复杂人假设 二、领导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用的品质的理论,也称素质理论。1、早期特质理论的研究: 1 生理特质 2 个性特质 3 智力特质 4 工作特质 5 社会特质2、物质理论的新发展20世
37、纪80年代以后,特质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美国领导学者告德克兰提出了领导素质的宪法模型。1 个性 2 想像力 3 行为 4 信心三、领导行为理论1、领导作风理论(勒温)极端领导作风:1 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2 民主式的领导作风 3 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2、领导方式理论(伦西斯利克特)管理的领导方式:1 专制权威式(传统) 2 开明权威式 3 协商式 4 群体参与式3、领导四分图理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 1 低组织低关心 2 低组织高关心 3 高组织低关心 4 高组织高关心人4、管理方格理论(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1 贫乏型领导(1.1) 2 任务型领导(9.1) 3 中间型领导(
38、5.5)4 俱乐误部型领导(1.9) 5 战斗集体型领导(9.9)5、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四、领导权变理论1、领导权变模型理论(弗雷德菲德勒)(1)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三个因素:1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 工作任务结构 3 职位的权力2、路径目标理论内容:1 领导过程: 确认需要建立目标报酬与目标的关系支持与帮助绩效与满足双方目标的达成2 目标设置 3 路径改善4 领导方式:1 指令型 2 支持型 3 参与型 4 成就型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第三节 领导方式一、领导方式的类型1、强制命令方式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具体性2、疏导教育方式 特点:启发性、科学性、长期性3、物质激励方式 特点:平等性、有偿性、间接性4、榜样示范方式 特点:引导性、感染性二、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1、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2、充值分认识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3、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4、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