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1_T 803-2011_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61081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_T 803-2011_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DB11_T 803-2011_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DB11_T 803-2011_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DB11_T 803-2011_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DB11_T 803-2011_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编号:D B1 1/T 8 0 3-2 0 1 1备案号:J I 1 8 6 6-2 0 1 1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C o d e f o r d e s i g n o f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s t r u c t u r e s2 0 1 1-0 4-2 8发布2 0 1 1-0 9-0 1 实施北 京 市 规 划 委 员 会A L 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C o d e f o r d e s i g n o f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2、e t e s t r u c t u r e sDB I 1/T 8 0 3-2 0 1 1主编单位:批准部门:实施日 一期: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 0 1 1 年 0 9月0 1日2 0 1 1 北京 i t 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实施北京市地方标准 再生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程的通知市规发 2 0 1 1 1 1 2 5 7 号各有关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地方标准 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编号为D B I 1/T 8 0 3-2 0 1 1,自 2 0 1 1 年9 月I 日 起实施。该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工业大学

3、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特此通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DB1 1/T 8 0 3-2 0 1 1言前 建筑节能减排已成为绿色北京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关键,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北京市地方标准 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适应了北京城乡建设发展的科技需求。本规程根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编制计划,由北京工业大学会同有关设计研究和教学单位编制。编制过程中,开展了相关专题的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再生混凝土材料及其在结构中应用的研究成果,采纳了本规程编制组有关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了

4、有关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程共有 5 章,主要内容:I、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 t I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本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工业大学负责具体解释工作。标准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至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 1 0 0号北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北京地方标准 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管理组(邮编:1 0 0 1 2 4,E-m a i l:w l c a o b j u t.e d u.c n),北京市

5、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系电话:6 8 0 1 7 5 2 0.本 规 程 主 编 单 位:北京工业大学本 规 程 参 编 单 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DB 1 1 /T 8 0 3-2 0 1 1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曹万林 陈家珑 张建伟 董宏英 彭 斌 周中一 薛慧立 朱兴刚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周炳章 童衍蕃 张维斌 霍文营 宋 波 夏 禾 李清海DB1 1/T 8 0 3-2 0 1 1目次I 总则 ,。,.,.I2 术语和符号-.?.,一,一,.。,。二 二,22.1 术语 二 ,.I .22.2 主要符号。.,.二 ,二 ,二 ,一,.。23 基本规定 二,一 ,一 3

6、3.1 一般规定 ,33.2 材料.I .,.I .一 33.3 再生 混凝 土保 护 层,。,一。一,二 。.,二 53.4 钢筋的锚固与连接,嘴 !,!一 53.5 结构构件基本规定 ,。二。64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二 ,一 74.1 原 材 料质量 要求 ,一,。.二。.。二 74.2 配合比 设计 ,。,一。.75 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 ,95.1 一般规定 ,.r .,.-.95.2 截面设计 二 .-.I .-.-.-I I5.3 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 ,.1 15.4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月;,.、二 ,-.,.-.1 35.5 框架一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占 ,.1 4

7、5.6 筒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二,1 4本规程用词说明 ,。,。,j 二,.。,_。,二 1 5条文说 明 .-.I ,-.I -.一 1 7DBI I/T 8 0 3-2 0 1 1CONTENTSI Ge n e r a l ,。,。12 T e r m s a n d S y m b o l s 。,。,。一 “”2 2.1 T e r ms 。,!,!。,:2 2.2 S y m b o l s 二 。二 二 二 ,23 B a s i c R e q u i r e n m e n t s o f S e i s m i c D e s i g n 。!,二 3 3.I G e n

8、 e r a l S t ip u l a t i o n s 。,3 3.2 Ma t e r i a l s 二 。,。,。,4 ,3 3.3 R e c y c le d C o n c r e t e C o v e r,,“,5 3.4 A n c h o r a g e a n d C o n n e c t i o n s o f S t e e l R e i n f o r c e m e n t-一 5 3.5 F u n d a m e n t a l S t i p u l a t i o n s f o r S t r u c t u r a l Me m b e r

9、 s 一 64 D e s i g n o f Mi x P r o p o r t i o n f o r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二 !7 4.1 Q u a l i t y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R a w Ma t e r i a l 、,!一 7 4.2 D e s i g n o f Mi x P r o p o r t i o n 、。,、,。一 75 Mu l t i-s t o r y a n d T a l l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R e c y c l e d C

10、o n c r e t e B u i l d i n g s 911,J月呻4呵月了月曰.且,.上,立,工,古,.工115.I5.25.35.45.55.6G e n e r a l S t i p u l a t i o n s ,S e c t i o n D e s i g n 气 。,、4 。,。,.,.,。,。D e t a i l s o f S e i s m i c D e s i g n o r F r a m e S t r u c t u r e s ,D e t a i l s o f S e i s m i c D e s i g n f o r Wa l l S

11、t r u c t u r e s ,D e t a i l s o f S e i s m i c D e s i g n f o r F r a m e-w a l l S t r u c t u r e s 。,。一De t a i l s o f S e i s mi c De s i g n f o r T u b e S t r u c t u r e s ,一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Wo r d i n g i n T h i s C o d e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P r o v i s i o n s DB1 1/T

12、8 0 3-2 0 1 11 总则1.0.1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再生骨料混凝土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耐久,保证质量,制订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房屋地上结构的设计。1.0.3 本规程再生混凝土指配置过程中只掺用再生粗骨料的混凝土。1.0.4 本规程对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再生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的规定。DB 1 I/T 8 0 3-2 0 1 1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再生骨料混凝土 r e c y c l

13、e d a g g r e g a t e c o n c r e t e 在配制过程中掺用了再生骨料的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2.1.2 再生骨料r e c y c l e d a g g r e g a t e 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的总称。2.1.3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r e p l a c e m e n t r a t i o o f r e c y c le d c o a r s e a g g r e g a t e 再生混凝土中再生粗骨料用量占粗骨料总量的质量百分比。2.1.4 净用水量n e t w a t e r c o n t e n t 不包括再生骨料 1 小时吸水量

14、在内的混凝土拌合用水量。2.1.5 总用水量t o t a l w a t e r c o n t e n t 包括再生骨料 I 小时吸水量在内的混凝土拌合用水量。2.1.6 净水胶比n e t w a t e r-b i n d e r r a t i o 净用水量与水泥(胶凝材料)用量之比。2.1.7 总水胶比w h o l e w a t e r-b i n d e r r a t i o 总用水量与水泥(胶凝材料)用量之比。2.1.8 再生混凝土构件 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c l e m e n t 用再生混凝土浇筑的构件。口,产 勺.篇 下

15、口M厅份亡J。.月 匕弓 乏唯 可下歹再生混凝土的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N f e 再 生 混 凝土 轴心 抗 压强 度 标准 值、设 计 值;、f t 再 生 混 凝土 轴心 抗 拉强 度 标 准值、设计 值;Ec瓜瓜C t l 再生混凝土设计强度折减系数:A 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DB1 1/T 8 0 3-2 0 1 13 基 本 规 定3.1 一 般 规 定3.1.,再生混凝土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宜为 3 0%-5 0%。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选用:C 1 5,C 2 0,C 2 5,C 3 0,C 3 5,C 4 0.3.1.2 不得使用被污染或腐蚀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粗骨料。再生粗骨料

16、的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 B6 5 6 6的规定。3.1.3 再生粗骨料的应用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标准规定。3.1.4 房屋结构同一楼层再生混凝土,宜采用同类再生粗骨料和相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3.2 材料3.2.1 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方法相同。3.2.2 素混凝土结构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1 5 0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当纵向受力钢筋采用 H P B 3 0 0,H R B 3 3 5,H R B F 3 3 5钢筋时,不应低于 C 2

17、 5;当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 R B 4 0 0,H R B 5 0 0,H R B F 4 0 0,H R B F 5 0 0 钢筋时,不应低于C 3 0.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 5。3.2.3再生混 凝土 轴心 抗 压、轴心 抗拉强 度的 标准 值f c k f tk 可按 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采用。再生 混 凝 土 轴 心 抗 压、轴 心 抗 拉 强 度 设 计 值 f c -f t 可 按 相 同 强 度 等 级 的普通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采用。3.2.4 再生混凝土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E c 宜通过试验确

18、定,在缺乏DB I l/T 8 0 3-2 0 1 1试验资料时,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 0%,5 0%的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可按表3.2.4 采用。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 0%和5 0%之间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按线性插值。表 3.2.4强度等级再生粗骨料取代率3 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5 0%再生混凝土的弹性 模量(i 少 N I m M 2)针 掣 薰 渝针AnC15 C20 C25 C30 C35 CIO1.98 2.30 2.52 2.70 2.84 2.931.76 2.04 2.24 2.40 2.52 2.603.2.5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3 0%,5 0%的再生混凝土徐变系数,

19、可采用相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徐变系数的 1.0 5 倍、1.1 0倍;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 0%和5 0%之间时,徐变系数按线性插值。3.2.6 再生混凝土的泊松比可按普通混凝土采用。3.2.7 再生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可按普通混凝土采用。3.2.8 再生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可参照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确定。3.2.9 再生混凝土应在一类、二类和三类环境中应用。设计使用年限为 5 0年的再生混凝土结构,其再生混凝土材料宜符合表 3.2.9的规定。表 3.2.9 结构再生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环境等级最大水胶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 (%)最大碱含量 (k g/M 3)0

20、.6 0C2 50.3 0不限制a0.5 5C3 00.2 0b0.5 0(0.5 5)C 3 5(C 3 0)0.1 5a0.4 5(0,5 0)C 4 0(C3 5)0.1 5b0.4 0C 4 00.1 0注:1环境等级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 0 0 1 0 确定;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二b、三 a 类环境中的再生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并可采用括号中的有关参数;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再生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可不作限制。DBl l/T 8 0 3-2 0,I3.2.1 0 再生混凝土结构用钢筋应满足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5 0 0 1 0 要求。3.3 再生混凝土保护层3.3.,再生

21、混凝土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直径;2 设计使用年限为 5 0年的再生混凝土结构,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大于 4 0%、大于4 0%不大于 5 0%时,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3.3.1 的规定。表3.3.1 再生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 m)环境等级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大于4 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于4 0%不大于 5 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大于4 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于4 0%不大于 5 0%1 52 02 02 5_a2 02 52 53 0二 b2 53 03 54 0二二 a3 03 54 04 5三 b4 0

22、4 55 05 53.3.2 板、墙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3.3.1 中相应数值减 l o m m,且不应小于 l o m 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 5 m m。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 0 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3.4 钢筋的锚固与连接3.4.1 再生混凝土构件,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对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3 0%-5 0%的再生混凝土构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锚固形式和技术要求应满足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 0 0 1 0D B 1 1 /T 8 0 3-2 0 1 1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23、0 0 1 1 相关条文规定。3.4.2 再生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连接,应满足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 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规定。3.5 结构构件基本规定3.5.1 再生混凝土板、梁、柱、梁柱节点、墙设计的基本规定,应满足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 0 0 1 0 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 0 0 1 1 相关条文规定。DBI I /T 8 0 3-2 0 1 14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4.,原材料质量要求4.1.1 再生混凝土所用水泥应符合 通用硅酸盐水泥G B 1 7 5 的要求。4.1 2 再生混凝土所用再生粗骨料应

24、满足 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 B/T 2 5 1 7 7的要求。4.1.3 再生混凝土所用天然骨料应符合以下规定:,天然粗骨料和天然细骨料应符合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 G J 5 2的要求;2 天然骨料进场时应具有质量证明文件,并应按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 G J 5 2的规定按批进行复检。4.1.4 再生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 G J 6 3的要求。不应使用海水拌制钢筋再生混凝土。4.1.5 再生混凝土宜采用磨细矿渣粉、优质粉煤灰、钙质石粉等矿物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4.1.6 再生混凝土所用的外加剂应符合以下规定:

25、I 再生混凝土所用的外加剂应符合 混凝土外加剂G B/T8 0 7 6,混凝土泵送剂J C 4 7 3 N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I C 4 7 4 1*混凝土防冻剂J C 4 7 5,混凝土膨胀剂G B 2 3 4 3 9 等的要求;2 外加剂进场时应具有质量证明文件。对进场外加剂应按批进行复检,复检项目 应符合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 B 5 0 1 1 9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4.2 配合比设计4.2.14.2.2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设计参数选择:DB 1 1 I T 8 0 3-2 0 1 1 I 再生混凝土应采用重量法进行配合比计算。2 再

26、生混凝土的总用水量为净用水量和附加用水量之和。再生粗骨料采用预湿处理时可不考虑附加用水量。3 净用水量的确定,宜根据塌落度和粗骨料最大粒径,按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 G J 5 5确定单位体积混凝土参考用水量基础上增加 5%.4 附加用水量应按再生粗骨料吸水率确定。5 再生混凝土的净水胶比(或水泥用量)不宜大于(或小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 G J 5 5所规定的最大水胶比(或最少水泥用量)。当再生混凝土净水胶比(或水泥用量)大于(或小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 G J 5 5所规定的最大水胶比(或最少水泥用量)时,应按规定的最大水胶比(或最少水泥用量)取值。1-0A l 进行

27、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如需以自然含水状态骨料为基准进行计算时,则应进行相应的修正。4.2.3 配合比的调整可按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 G J 5 5 确定。DB 1 1 /T 8 0 3-2 01 15 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5.1 一 般 规 定5.1.1 抗震设防的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 B 5 0 2 2 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适用于丙类、丁类建筑,不得用于甲类、乙类建筑。5.1.2 抗震设防的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尚 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28、 0 1 1 的规定。5.1.3 本规程再生混凝土房屋指钢筋再生混凝土房屋。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5.1.3的要求。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 3 0%和 5 0%之间时,现浇再生混凝土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按线性插值。表 5.1.3 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M)结构类型再生粗骨料取代率非抗震设计设 防 烈 度678 (0.2 g)9(0.3 g)9框架结构3 0%4 54 54 03 53 02 45 0%4 04 03 53 02 52 0框架一 剪力墙 结构3 0%9 08 07 06 05 03 55 0%7 07 06 05 04 03 0

29、剪力墙结构3 0%9 09 08 07 06 05 05 0%8 08 07 06 05 04 0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 结构3 0%9 09 0吕 07 06 05 05 0%8 08 07 06 O5 04 0筒中筒结构3 0%I t o1 1 09 58 57 56 55 0%1 0 01 0 08 57 56 55 5注:I 2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DB 1 1 /T 8 0 3-2 0 1 15.1.4 再生混凝土房屋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烈度、结

30、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应按表5.1.4 确定。表 5.1.4 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设 防 烈 度6789框架结构高度(M)延 2 0 2 0簇 2 0 2 0蕊 2 02 0蕊 2 0框架四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4 0 4 0 续2 0 21-4 0 4 0簇2 0 2 1-4 0 4 0续2 021-3 5框架四四剪力墙剪力墙结构高度(m)簇 5 0 5 0 蒸2 42 5-5 0 5 0 镇2 4 2 5-5 0 5 0镇2 42 5-5 0抗震等级四四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外筒内筒注

31、:1建筑场地为 I 类时,除6 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表中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5.1.5 再生混凝土房屋应避免采用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方案,尽量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 0 0 1 1 相关条文的规定。5.1.6 再生混凝土房屋结构的荷载取值、荷载标准值计算应符合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 B 5 0 0 0 9 的规定。1 0DB 1 1 /T 8 0 3-2 0 1 1s.2 截 面 设 计5.2.,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混

32、凝土强度等级: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不应低于C 3 0;其它各类结构构件,不应低于C 2 5.5.2.2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本规程第 3.3节的规定。5.2.3 再生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正截面受压承载力、正截面受拉承载力、斜截面承载力、扭曲截面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和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可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5 0 0 1 0 相关条文确定,但相应计算公式的再生混凝土设计强度应乘以折减系数a,:I 对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和正截面受拉承载力的计算: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3 0%时,a j 0.9 5;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 0%时,

33、a l=0.8 5;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 0%和5 0%之间时,可用线性插值方法确定a;的取值。2 对于斜截面承载力、扭曲截面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和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计算: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 0%时,a i=0.9;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5 0%时,a l=0.8;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 3 0%和5 0%之间时,可用线性插值方法确定a,的取值。5.2.4 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的规定。5.2.5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验算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时,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

34、整系数Y R E 的 影响,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 R E 可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确定。5.3 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5.3.,再 生 混 凝 土 梁 截 面 尺 寸 宜 符 合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 E 5 0 0 1 1相关条文的规定。DB 1 1 /T 8 0 3-2 0 1 15.3.2 再生混凝土梁的钢筋配置及抗震构造要求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的规定。5.3.3 抗震设计时,再生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I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3 5 0 m m,一、二、三级且超过 2

35、层时不宜小于4 5 0 m 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 2 层时不宜小于4 0 0 m 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 5 0 o n-Im.2 剪跨 比宜大于 2;3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5 3.4 再生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应超过表5.3.4的规定。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 3 0%和 5 0%之间时,再生混凝上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按线性插值;建造于W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表 5.3.4 再生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结构类型再生粗骨料 取代率非抗震设计抗震等级四框架结构3 0%0.8 50.6 00.7 00.9 00.8 55 0%0.8 00.5 50.6

36、 50.7 50.8 0 框架一 剪力墙结构,框架一 核心筒及筒中筒结构3 0%0.9 00.7 00.8 00.8 50.9 05 0%0.8 50.6 50.7 50.8 00.8 5 注:I 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 计值乘积之比值;轴压比计算时,对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应乘折 减系数a,P a,按本规程5.2.3 确定;2 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 低0.0 5;剪跨比小于 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的构造措施;3 有关柱轴压比限值确定的其它规定,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37、 0 0 1 1 的规定。5.3.5 再生混凝土柱的钢筋配置及其它构造要求,应符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 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1 的规定。1 2DR1 1/T 8 0 3-2 0 1 15.3.6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与体积配箍率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规定。5.4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5.4.1 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厚度应符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5 0 0 1 0 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的规定。5.4.2 一、二、三级

38、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取值为: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3 0%时,一级 9度不宜大于0.3 5,一级7 度、8 度不宜超过0.4 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5 5;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 0%时,一级9 度不宜大于0.3 0,一级7 度、8 度不宜超过0.4 0,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5 0;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 0%和5 0%之间时,再生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比限值按线性插值。5.4.3 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S O O I O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相关条文的规定,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

39、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于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5.4.3 规定的一、二、三级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及四级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的规定。表 5.4.3 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注:轴压比指墙肢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肢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设计值乘积之比值;轴压比计算时,对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应乘折 减系数c c,a,按本规程 5.2.3 确定。2 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 5.4.3规DBl

40、 l/T 8 0 3-2 01 1定的一、二、三级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它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的规定。5.5 框架一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5.5.1 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厚度和边框设置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的规定。5.5.2 再生混凝土框架一 剪力墙的柱轴压比不应超过表 5.3.4 的规定。5.5.3 剪力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的规定。5.6

41、 筒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5,6.1 再生混凝土框架一 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构造,其中:框架的抗震构造应符合本规程5.3 节相关规定;核心筒的剪力墙抗震构造,除应符合本规程5.4 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 5 0 0 1 0 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的规定。5.6.2 再生混凝土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其剪力墙除应符合本规程5.4节的有关规定外,尚 应符合 混凝上结构设计规范 G B 5 0 0 1 0 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相关条文的规定。DBl I f T 8 0 3-2 0 1 1本规程用词说明 I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

42、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气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 1 1 /T 8 0 3-2 0 1 1条 文 说明2 0 1 1 北京DBl l/T 8 0 3-2 0

43、1 1目次I 总则 !,。,2 12 术语和符号 -.-.、妞 、,.,.2 23 基本规定 。4 !,二 ,二 一 2 33.1 一般规定 二 。,二 ,。,2 33.2 材料二 .I .-.I .-.-I.。一 2 33.3 再生混凝土保护层 4 占,。,一 2 43.4 钢筋的锚固与连接 ,.I.-.,一 2 43.5 结构构件基本规定。,一 2 54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 .-一 2 64.1 原 材 料 质量要 求-.-.-。峭 I.一。一。,。,。2 64.2 配合比 设计 !、二 -I -.-I ,-1,-.1.1 1.一 2 65 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二 一 2

44、 75.1 一般规定 -I .I .。.-l-I.,.I .-2 75.2 截面设计 。,I .4.-.-.I -.-I .一 2 85.3 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 小 ,J ,吞 夕 咨 ,。,一 2 85.4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 2 95.5 框架一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 。,二 .-.2 95.6 筒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二 ,二 .-.-.。一 3 0DB I I /T 8 0 3-2 0 1 1I 总则1.0.1北京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一方面大量的砂石骨料被不断开采,天然骨料资源日益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因城市规划需要和旧建筑的超龄,越来越多的房屋将被拆除,必

45、需尽快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问题。在拆除的混凝土结构房屋和其它结构房屋的建筑垃圾中,废旧混凝土占较大的比例。为加快废旧混凝土的利用并实现其资源化,堕需再生混凝土骨料在建筑结构混凝土构件中的应用技术。编制 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对推进再生混凝土骨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促进建筑材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月 卜 常重要。1.0.2 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为钢筋混凝土房屋地上结构。一方面考虑了目前再生混凝土骨料的生产规模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考虑了地下结构的环境特点。1.0.3 规定了本规程再生混凝土指配置过程中只掺用再生粗骨料的混凝土。一方面考虑了再生混凝土粗骨料质量相对易于保障;另一方面考虑了再生混凝

46、土细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和再生砂浆等,同样可达到建筑垃圾资源化目的。1.0.4 本条指明了,本规程只对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作了基本规定,更多的结构设计要求,需按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的规定执行。DBI I/T 8 0 3-2 0 1 12 术语和符号 本章列出了与再生混凝土结构有关的主要术语。本规程中的“再生混凝土构件(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e l e m e n t)”包括“再生混凝土剪力墙(r e c y c l e d c o n c r e t e s h e a r w a l l),其中剪力墙在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

47、规范G B 5 0 0 1 0中称“剪力墙”,在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 5 0 0 1 1 中称“抗震墙”。DBI I 汀 8 0 3-2 01 13 基 本 规 定3.1 一 般 规 定3.1.,本条综合考虑了确保再生混凝土质量、推广应用再生粗骨料的需要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过高对再生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规定再生混凝土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宜为3 0%-5 0%。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达到C 4 0,故规定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选用:C1 5,C2 0,C2 5,C3 0,C3 5,C4 0。3.1.23.1.3本条规定为了防止再生粗骨料的污染、腐蚀和放射性超限。本条规定为了

48、保障再生粗骨料应用的安全与环保。3.2 材料3.2.1 本条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做了规定、并与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予以统一。3.2.2 本条对不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作了规定。3.2.3 为使再生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公式与普通混凝土统一,以及再生混凝土材料强度等级确定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统一,本条规定,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方法相同。试验表明,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不同受力条件下,再生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比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略有降低,为考虑这个因素,在后

49、面有关再生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条文中,采用了按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不同受力条件对再生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的方法。3.2.4 本条对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规定的依据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 5 2 8组再生混凝土试验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本规程编制组大DB1 1/T 8 0 3-2 0 1 1量的试验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5 0%时,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约为普通混凝土弹性模量的0.8 倍;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3 0%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约为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弹性模量的0.9 倍。3.2.5 再生混凝土徐变系数的确定目 前相关试验研究尚少,本条的规定综合考虑了再生混凝

50、土弹性模量比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低,以及再生混凝土徐变系数比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徐变系数大两方面的因素。3.2.6 本条对再生混凝土的泊松比取值作了规定。3.2.7 本条对再生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取值作了规定。3.2.8 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关系与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关系接近。3.2.9 本条对再生混凝土适用的环境类别作了规定。同时对设计使用年限为5 0 年的再生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材料做了规定,该规定对再生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要求比普通混凝土略高,以保证其耐久性。3.2-1 0本条对再生混凝土结构用钢筋作了规定。3.3 再生混凝土保护层3.3.,目 前有关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