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及强化管理的疗效。方法: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糖尿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给予社区治疗及强化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指导,观察治疗及管理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自我血糖监测、合理饮食、合理运动、遵医用药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社区治疗糖尿病患者时,联合强化管理后,可提升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预后情况。【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治疗;强化管理;疗效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确诊
2、后需立即给予患者有效治疗,预防多系统损害的发生,同时,治疗患者期间,还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管理,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预后情况。由于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患者不可能长期住在医院中,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患者治疗及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治疗糖尿病患者时,同步实施强化管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糖尿病患者124例,男66例,女58例;年龄4682岁,平均(56.85.7)岁;病程118年,平均(10.82.1)年;型糖尿病104例,型糖尿病20例;合并症:高血压34例,冠心病16例。纳
3、入及排除标准:(1)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均为初次发病;(3)交流、沟通能力,思维均正常;(4)对本研究知情;(5)排除伴有糖尿病并发症,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照实验。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指导,嘱咐患者按时服用药物,指导患者自我护理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社区治疗及强化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2.1建立治疗及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共12名,其中,3名医生,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验;3名高级职称护士;6名护士。根据患者情况,将患者适当分组,共3组,每组配备1名医生及高级职称护士,2名护士,实施
4、治疗及管理工作。1.2.2个别指导一对一就诊教育每周开展1次,教育者为患者所在组的高级职称护士及护士,教育时间2030min。首次教育时,先评估患者,接着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制定患者自我管理方案,保证方案与患者个性化需求相符合,同时,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方案,嘱咐患者如实的填写完成或未完成情况,下周就诊时需上交表格;要密切联系患者,及时的评估患者的实施效果,以能持续的修正自我管理方案,提升管理效果1。1.2.3专题讲座以糖尿病知识、预防知识等为主要内容,举办专题讲座,每个月12次,组织社区内的所有患者参加,并鼓励患者家属参加,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1.2.3构建良好的外
5、围环境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及社会交往情况,以这些资源为依据,合理的构建外围环境,利于长期的执行自我管理方案,提升个性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达到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的目的。1.2.4标准化饮食设计饮食控制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应在让患者明确饮食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设计标准化的饮食方案,既能提升患者依从性,又可提高治疗效果。糖尿病患者饮食应低糖,在总热量中,30%为糖类,30%为蛋白质,50%为脂肪。1.3观察指标检测治疗及管理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包含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治疗及管理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合理饮食、合理运动、遵医用药的人数。1.4统计学分析3讨论糖
6、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中的医疗机构,不仅要给予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同时,还应积极的开展教育工作,对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作出强化管理,发挥综合管理的重要作用,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避免出现大幅度波动,防止发生并发症,或延缓其发生2。社区医院应对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治疗患者时,工作中心调整为长期的、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值,同时,重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运动习惯、用药习惯及饮食习惯,发挥治疗及管理的双重作用,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3。综上所述,社区治疗及强化管理糖尿病患者后,有利于有效的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稳定病情,并促使患者在生活中主动的控制饮食、合理的运动、遵医嘱用药,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诊治及回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情况。【Reference】1王雁平.社区治疗与强化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依从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2):237+239.2袁茂华.广州市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4,26(04):279-281.3郭尚红.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的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4,(9):44-4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