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瞻远瞩安国强军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特征分析 赵恒(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毛泽东的核战略思想是其军事思想与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一整套极具特色的中国核战略理论,并付诸实践,实现了安国强军的目标。他的核战略思想体现在发展中国核武器的战略坚定性、适度发展核武器的战略远见性、高瞻远瞩的战略创新性、具持久生命力的战略延续性等方面,已成为中国与世界核战略理论与实践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关键词毛泽东;核战略;创新性;延续性中图分类号A841A1001-8999(2012)02-0048-04收稿日期2011-12-15作者简介赵恒(1965),男
2、,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核军备控制与裁军。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出现的超级武器核武器给予高度关注是非常正常的。他提出的许多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核战略,不仅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的核战略指导思想,在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日世界,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此问题,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他们分别就毛泽东核战略本身的发展、毛泽东的核武器观、发展核武器的原因、毛泽东的核伦理思想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但从整体而言,还少见对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也少见对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意义进行认真的评价。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文中对此
3、问题进行阐释,以求教于方家。一、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坚定性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毛泽东深知核武器的极大威力,因而,他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对核武器的重视。1955年4月29日,他在与英国共产党主席波立特的谈话中就指出:“美国手里有几颗原子弹,如果说不怕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搞和平运动呢?”1同年10月15日,他在同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会谈时,又指出:“丢原子弹谁也害怕,日本人怕,中国人也怕,所以最好还是不打,尽一切力量争取不打那么一炸,炸一个大窟窿,从中国炸进去,从美国炸出来。”2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深知,中国必须拥有这种先进的武器,在有了这样的决心后,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早在19
4、54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就表示我们(中国)正在开始研究原子弹,这可能是他最早向外国领导人表达中国要发展核武器的信息。到了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更加明确地表述了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3。从此以后,我国就加快了核武器的发展步伐,毛泽东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注意力,对有关核武器发展的计划和报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1962年10月30日,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交了题为关于成立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领导的报告,建议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以便加强领导,取
5、得各工业部门、科学研究单位的密切配合,并在必须的人力、物力上进行具体调度,及时解决(原子弹)在研究、设计和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毛泽东在11月3 日即给予了批复:“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4从批复的语气就可以明显看出,他对此事的关切、满意之情。1964年9月21日,毛泽东对周恩来总理的关于立即准备进行核试验的报告用十分罕见的速度,在当天就给予了答复,且语气十分坚决:“已阅,拟即办。”5可见,他对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视和急切程度。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很困难,国内有放慢或停止发展核武器的主张。但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后,主张坚决把核武器的发展搞下去。1960年7月18日,毛泽
6、东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1962年,他仍然坚持必须把核武器的发展摆在战略位置上,并提出争取在1964年或1965年上半年实现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我国分别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别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成为第五个核大国。这一地位的获得,从政治上讲,首功非毛泽东莫属。二、适度发展核武器的战略远见性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正式下定决心,做出了研制中国原子弹、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启动了我国的核发展计划。1956年3月14日,中央军委做出了发展中国导弹试验的重大决策。然而,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一穷二白的国家从事原子弹、导弹研究,到底该怎么搞?该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研制、拥有以
7、“两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之间的关系?谁也没有答案。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远见,在这种情况下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论十大关系的第三对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他是这样阐述的:“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6明确地表达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辩证关系,即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要加强国防,就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这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然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基础。20世纪60
8、年代初,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出现了“两弹”是“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对此,毛泽东是十分审慎的。他在听取了聂荣臻的坚决上马的决心和理由的报告后,当即同意了聂荣臻的意见。并说,在科学研究中,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这对于困境中的核科学研究、研究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种鼓舞,使得中国人民在三年后看到了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在这一点上,看似与上面的论述有矛盾的地方,实质上是一致的。如果因为两年的暂时经济困难而放弃正常的科学研究,这种目光是短浅的,损失将是很难予以弥补的。而三年后的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困难很快克服了,原子弹也搞成了。
9、在其他场合,包括外交场合,毛泽东也多次表达了这种思想。1961年9月24日,他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进行了内容广泛的谈话,在回答蒙哥马利的“我在想,在你们的各项事业的安排中,发展核武器恐怕要摆在很后的地位”这个问题时,他说:“就是,我们用很少一点钱搞试验。我们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工业才开始有一点。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我们像穷人、叫化子,穿上漂亮衣服,到外面跑一跑。”7他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正是由于毛泽东的远见卓识,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在发展我国核武器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十分克制的负责态度。只发展了数量极为有限的核武器,采取了最低限度的有限自卫反击核战略。英国学者
10、劳伦斯弗里德曼在其著名的著作核战略的演变中指出:中国发展核力量的目标始终是很有节制的。据世界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报告,2010年美、俄、中三国核武器的数量分别为:约9600、约12000、240枚。相比美国核武器拥有量最多时的32000枚,美国核弹头的裁军幅度是很大的,苏联(俄罗斯)的情况与美国的情况差不多。而按照2011年2月5日正式生效的美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美、俄双方各自拥有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不能超过1550枚。美国、俄罗斯(苏联)几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似乎走了一个大弯路,期间所花费的精力、金钱是无法统计的。而我国由于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影响,核战略既捍卫了
11、我国的主权、尊严,又没有参与美国、苏联之间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没有进行大规模核裁军的必要与损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核威慑的作用,确保了我国的安全,更没有因此伤及我国的经济,避免了苏联式的经济崩溃,维护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远见性得到了时间的验证。三、高瞻远瞩的战略创新性二战后初期,如何看待原子弹这种划时代的武器成为当时世界各国政府、各国人民面对的现实问题。有极力欢呼的,其结果是鼓动了很多国家加入拥有核武器的行列;有极为担忧的,这是国际反核运动的基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直到今天仍有意义的创新观点。第一,“纸老虎”理论。“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
12、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8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讲的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经典名句,成为核战略领域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第二,“无核战争”理论。1961年9月24日,毛泽东在同蒙哥马利的两次谈话中指出,“我对核武器不感兴趣,这个东西不会用的,越造得多,核战争就越打不起来”9。第三,核武器的“常规”理论。针对当时人们对核武器的迷信,毛泽东又以他的睿智,用简单、具体的比喻阐述了他对核武器作用的理解。他说:“(冷兵器和热兵器)基本的差别就是,冷兵器杀伤的人较少,热兵器杀伤的人多一些,原子弹杀伤的人更多。除了死伤的人数
13、以外,没有什么差别。过去,冷兵器和热兵器双方都有,现在,苏联和美国也都有原子弹。因此随着武器的变化,无非是死伤的人数更多而已。”10当然,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核武器与常规的冷、热兵器一样可以在任何冲突中使用。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针对一些美国人害怕中国一旦有了原子弹,就会马上不负责任地使用它的担忧,明确地表示:“不会的。原子弹哪里能乱甩呢?如果我们有,也不能乱甩,乱甩就要犯罪。”11第四,核武器的“埋葬”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期间,美国曾先后四次对中国威胁使用核武器。面对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毛泽东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概充分显示出来了。他多次强调指
14、出,对于美国的威胁、赤裸裸的核讹诈,我们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反对美国的讹诈政策。同时,号召全国人民不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威胁,不怕美国对中国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核攻击,要坚信东风会压倒西风,坚信只要美国敢于反动核战争,结果只能是帝国主义被打平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化了。因而,不要每天怕战争,把战争和和平两种可能都估计到,该从事建设时就一定要从事建设。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这种气概在鼓舞了全国人民斗志的同时,也给试图用核武器威胁中国的敌对国家以强烈的警告,从而保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第五,全面裁军理论。毛泽东虽然在战略上藐视核武器,也主张发展中国的核
15、武器,但他对核裁军也有极深的认识,提出的一系列裁军理论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1950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指示明确指出:“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杀人的武器,因此必须禁用。”12在当时的世界政治家中,有这种认识的,可以说是寥若晨星。1960年5月,他在同非洲国家代表团会谈时,又指出:“现在世界人民要裁军,我们赞成,看你美国裁不裁,你裁,那很好,不裁就证明你是欺骗。”13后来,他在同斯诺谈话时,又谈到了裁军问题:“现在不是在说裁军吗?过去苏联讲,现在美国也讲,我们也赞成普遍裁军。事实上,现在是普遍、彻底扩军,嘴里说普遍裁军,实际上普遍扩军。”同时,他又指出:“(美国、苏联)就是不许
16、可中国有原子弹,我们也不希望自己有那么多原子弹,要那么多干什么?稍微有一点也好,做些科学实验。”14从内心讲,他是希望实现核裁军的。只是由于核大国的虚伪,才使得他的真正的核裁军思想无从实现。毛泽东不仅仅主张核裁军,还提出了更加大胆的建议:“是不是能够像禁止化学武器那样达成一个协议,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样,大家都不用?核武器也不用?”15当然,从这句话里,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既然不想用,为什么还要制造呢?他老人家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国家将来可能生产少量的原子弹,但是并不准备使用。既然不准备使用,为什么要生产呢?我们是用它作为防御的武器。现在一些核大国,特别是美国,拿原子弹吓唬人。”16可以
17、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对核武器的这种态度、提出的这些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中国人民的士气,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了对核武器的恐惧,消除了对美国、苏联力量的迷信,对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巩固,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都起到了其他言语和行动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四、具持久生命力的战略延续性最能完整体现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文献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政府在核武器试制成功后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包含以下主要思想: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美国对中国威胁的结果。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如果这个主张能够实现,中国本来用不着发展核武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
18、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在核武器问题上,中国人民是可以信赖的。我们衷心希望,核战争将永远不会发生,核战争是可以防止的。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作为第一步,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保证不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无核武器区使用核武器,彼此也不使用核武器。我们深信,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一定能消灭核武器。若与2005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中关于核武器问题的内容做一比较,就可以感受到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延续性。白皮书主要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作为核武器国家,中国从不回避自己在核裁
19、军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在核武器的规模和发展方面始终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中国是核武器国家中核试验次数最少的;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呼吁其他核武器国家,无条件向所有无核武器国家提供安全保证,并就此尽早谈判缔结国际法律文书;核武器国家应尊重无核武器区的地位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份文献的基本精神甚至部分表述都是一致的,时间已经对毛泽东的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评价。弗里德曼也指出:在核战略问题上,中国的观点是所有核国家中最始终如一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核政策与毛泽东领导的时代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在核军备控制领域
20、,具体表现为加入不扩散核武器(NPT)、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CTBT)、加入防止核扩散机制、向特定国家和地区提供安全保障等。但这并不是对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否定,相反,更说明他的正确:毕竟,在没有核武器的时候,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是不允许放弃国家发展核武器权利的,只有完成了这一进程,才有可能加入防止扩散的进程中。毛泽东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气魄与眼光,对新出现的核武器的军事作用及政治局限性都有清楚的认识,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以上极具特征的中国的核战略,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家的安全需要,对现今国家的核战略仍具指导与实践意义。参考文献12789101113141516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05,224,476,6061,476,171,453,410,555,477,540.3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47,247.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65.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46.(责任编辑:裴亮亮)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