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566239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6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23 级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人口社会学 论文题目: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 学生姓名: 熊智 学 号: 2 专 业: 人口学 教 师: 张俊良 成 绩: 2023 年 6月 25 日第10章 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1相关概念及涵义1.1人口行为涵义“人口行为”,是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版的一本中国人口法学著作中提出的概念。在本质上作为宏观要领的“人口”后面缀上“行为”能否构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科学概念,在当时尚有些拿不稳。现在,随着人口生育法制的逐步确立,宏观人口发展与微观人口行为之

2、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人口行为”作为一个蕴涵人口学、法学和行为学意义的科学用语,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行为活动中。人口行为活动也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着的众多行为活动的一种。追索起来,人口行为活动还是同物质生产行为活动一起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人类行为活动。由于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殖。”根据人口变动所涉及的领域,“人口行为”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人口行为,是指人们做出的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的行为,也就是直

3、接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行为,即导致人口“增殖”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涉及男女之间的性行为、生育行为、哺乳行为、维持人口生命活动的个人生活消费行为等等。广义的人口行为是指人们做出的会对整个人口过程导致某种变化或后果的行为,除涉及引起人口自然变动的人口再生产行为之外,还涉及引起人口的地区变动和社会变动的各种行为活动。例如人口的迁移流动行为、人口融合行为、移民行为、人口的经济活动行为、拐骗贩卖人口的行为、直接和间接致人口个体和群体死亡的行为等等。在没有确立规范的人口制度、人口政策和人口法制的社会里,人们的人口行为活动基本上是自由的、任意的,特别是作用于人口再生产过程(人口自然变动过程自己生命的生产和别人生

4、命的生产)的行为活动基本上是处在无政府状态的,但是仍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即使是在原始社会里,也要受到服从于自然选择规律的血缘关系的限制和约束。在确立了人口制度和人口法律制度的社会里,人口行为不仅受到特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并且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限制和约束,从而使人们的人口行为因不同性质而区分为不同的人口行为类型一一合法性人口行为、违法性人口行为、严禁性人口行为、义务性人口行为、授权性人口行为、自主性人口行为、有计划的人口行为、盲目性人口行为,等等。合法的人口行为受法律的保护,非法的人口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未纳入规范范围的自主性人口行为,不受社会规范的限制和

5、约束。这类人口行为一般是属于个人性质的不对社会导致危害的行为。反之,凡是纳入社会规范涉及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的人口行为,都是或也许会国家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具有严重不良后果的行为。1.2人口行为的主体、方式和内容 人口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两人以上的群体,也可以是社会团队、组织、机关或者国家。不同的行为主体其实行人口行为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不同样,对人口过程产生的影响作用也不同样,作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尽管实行人口行为的主体可以是多个,但是最终都须通过个人行为得以实现。国家对人口过程的施政行为、政府机关对人口过程的行政行为、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对人口过程的执法行为,最终都须促成处在人口运营过

6、程中的个人和家庭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施行某种人口行为,才干对人口过程产生影响作用。人口过程亦即人口变动过程。人口变动中最基本的是人口的自然变动,其别人口变动都是人口自然变动在社会与自然双重关系的作用下出现的各种变化。正由于如此,为维护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自然变动秩序而采用各种方式对人口生育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对人口生育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一直是国家和家庭关注的重点。从最古老的生殖崇敬到传统的生育观念,从宗法伦理制度到各种生育政策法规,从家规族规到个人。生育偏好,都反映出人类对直接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的人口生育行为的特别关注。由于人口自然变动在整个人口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人口自然变动直接受制于家庭

7、及其个人的生育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个人和家庭施行何种人口行为对整个人口变动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的大多数活动可以通过公民以个体形式单独地实行。可是人口行为却并不完全如此。特别是在人口生育行为活动中,公民个人的单独行为不也许对人口变动产生作用,必须以男女之间共同的婚姻关系为基础、以两性之间的性结合为前提条件,方能实现人口的再生产过程。当然,即使是个人自由度很大的人口迁移流动行为,离开了人口的群体活动和互相依赖也是无法进行的。因此,人口行为的基本特性无疑是群体的和社会的,但是实行这种行为却是通过具体的个人活动进行的。21.社会规范的涵义211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标准。价值

8、是社会成员或团队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价值观念则是社会成员或团队对这种存在意义的结识。价值标准是社会成员或团队对社会存在如何才算好、如何才是合理、对的和令人满意的问题上的一致结识与见解。而这些认知和见解,又是通过社会规范表达与体现出来的。例如,国家政府机关的工作规则与章程就体现着政府机关追求工作高效率的价值标准;公司的流水作业线生产程序的规范就体现着公司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我们结识和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行为,往往是先从结识社会规范开始的,评价一个事物与人的行为也是从符合与不符合社会规范开始的。例如,在日本,遗产的分割制实行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则实行均分制。这种遗产分割制度,有助于

9、我们结识为什么日本可以在近代积聚起相称的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的分散的小家庭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发育。概言之,社会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念是千差万别的,为了使社会生活保持一定秩序,就必须将那些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以一定的形式固定化,使之稳定而持久地指导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成员行为的价值导向和评价事物的一种标准。212社会规范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况下,应当如何待人接物、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的行为期待。假如社会成员按照社会结构中为其拟定的规范行为,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就可以获得社会赞许,为社会或群体所接纳。假如违反社会规范,就会受到社会的指责甚至处

10、罚。所以,本质上社会规范既是一种对社会成员行为限制的手段,同时也是社会成员获得行为自由的保证条件。很清楚这里所称的行为准则就是社会成员公认和遵循的行为模式,即实践标准,与它相应的是实践角色。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教师的实践角色。又如,“为官清廉,为国为民”的行为准则,就是官员的实践角色。诸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扮演者对行为准则认可与遵从的限度,社会与别人是依据该准则对其扮演者作出评价的。213社会规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对社会关系肯定化和固定化的手段。它使人们的行为与关系一致,使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和规定相一致。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

11、动,社会关系是人们互相作用的产物。当人们彼此交互作用的社会性活动或行为经常发生、反复性发生时,就会模式化、程序化、固定化,社会关系是由这些互相作用的秩序的组合和模式构成的。为了使程式活动沉淀下来,在人们之间建立稳定的互动秩序,保证社会交往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社会往往会制定某种社会规范(涉及规则、纪律、法令等等)加以确认和肯定,从而赋予社会关系的合法性、稳定性和普遍性。这样,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彼此遵循着特定的模式进行社会交往,合法地去获取自己的利益,使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相一致。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与佃农的关系就是通过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的法规将两者的关系固定下来

12、,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法规规定农民必须向地主按一定的比例交租,从而也规定了地主有权向农民收取一定比例的租子。又如,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养互扶的关系,即“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社会通过制定这样的法则将人们的血缘关系提高到伦理关系,并以法规的形式将其关系固化,规定父母与子女都履行其义务,维护家庭稳定及家庭秩序,进而达成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的互动都是凭借对社会规范的遵历来进行的。任何人参与社会生活,一方面都必须熟悉了解其中的规范,通过对规范的掌握和运用,才干进入到一定的关系之中去,从而达成

13、自己行动的目的,即获得一定的福利。 22社会规范的种类社会规范的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具体化的直接表达。它涉及习俗、礼仪、道德、制度、法律、宗教等形式。社会规范的各种形式之间互相补充、印证,从而起着综合治理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221习俗习俗是社会规范体系结构中最原始最悠久的部分,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关系的反映,是社会成员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群体的行为模式。它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联系密切,重要协调婚丧嫁娶、节日盛典、人情往来等方面的行为。习俗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习俗规范的遵从是依赖社会成员的信念、习惯和社会舆

14、论的力量实现的。因此,在对社会秩序与治理的作用范围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形式能与之相比,甚至在法律、道德无法作用的领域,习俗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体现了习俗的广泛性、自发性和普遍性的特性。习俗具有继承性,一个民族的习俗总是相沿成习的,因而它对社会的制约作用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习俗又是发展变化的,任何社会继承以往的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能否安定社会的秩序为准则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应当充足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习俗,提倡移风易俗的精神文明,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提高为民德,消除那些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陋俗,这对于端正

15、社会风气,治理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22道德道德规范是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它是由习俗规范中与共同生活关系联系较紧、较为重大的一部分提高、演化而来。但又与习俗不同。习俗对社会作用的范围较大,人们有一定的自由可选择。而道德作用的范围相对习俗较小,是必须遵从的,不道德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与法律、纪律也不同,它重要是通过教育、示范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社会成员内心的信念来实行约束的。尽管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但由于道德较之法律、纪律有着更大的感召力,作用范围更为广泛,也更为自觉,较之习俗有更大的约束力。因此,历来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在维

16、持和治理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作为治国的法宝。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和道德之邦的国家,很多人更是深谙此道。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应当以德育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以德施政,提高国家治理社会和管理社会的水平;以德治序,实现社会秩序连续稳定发展的目的。223宗教宗教规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思想中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某些宗教规范只是调整与之相应的宗教团队中人际关系的特定教仪和教规。宗教规范的基本精神就是教导人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所以,历史统治阶级非常重视通过宗教宜传维护社会政治的现状他们往往以重新解释宗教教义的手段,达成用宗教进行社会控制

17、的目的。这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宗教观念对生活方式和经济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起了固定化的作用。”在古希腊和古代东方世界普遍存在着这种人格化的宗教形态,这表现为自然观上的万物有灵论和社会心态上的祖先崇敬。到了古罗马时代,西方宗教逐渐呈现出一种“非人格化”的趋势。古罗马的精神有着明确的分工,并且不再是一种“为所欲为”的非理性存在。人们甚至可以理性地预见神灵的作为。这使得宗教逐渐走进了理性的疆域。 224法律和制度制度规范是随着国家和政权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初期社会学者孙本文认为: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的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与习俗和道德不同,制度是由人们自觉制定的系统的行为规则,它

18、是一种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比较系统的、具体的社会控制形式。制度的规范作用集中表现在:它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纳入统一的轨道,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派制度,它就给人们提供了行为方向努力劳动,通过自我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制度规范就是这样通过导向作用,使人们的行为呈现出秩序性。制度的建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各种具体的规则。但要使制度规范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实现,还要有更加严格的某些强性手段来保证,于是产生了以法律为中心的诸强制性规范。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的,由国家政权强制实行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主线性的强制手段,即刚性控制。它是将外部世界的意志,即国家意志加于每个社会个体。法律

19、是社会规范的特殊形式。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治理的作用:第一,告示与教育社会成员,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从而使社会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更充足地发挥自我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人民无一例外地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第二,制止不守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法律的颁布和实行,增强了公民守法守法、执法的自觉性,但总是有一些人存着这样那样的违法犯罪心理或动机,尚有一些人在思想冲动之下,也往往会莽撞行事。通过法律教育,在法律的威慑作用下,少数不守法分子就会冷静下来想一想,以身试法将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中止犯罪或打消犯罪的念头。所以,从这

20、个意义上说,法律的威慑是对社会成员内心世界的意念控制,最终达成对社会控制的目的。第三,不仅如此,法律对社会成员的越轨行为具有处罚与制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当很少数人无视法律,违法犯罪,侵犯国家、集体或个人安全和利益,破坏社会安定期,法律就要追究这些人的法律责任,警示社会成员谁敢以身试法,代价是沉重的。简言之,法律对社会治理的作用表现为强制控制。是最高层次的社会规范,它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制度化的权力维持和治理着社会秩序。总之,社会规范的各种形式是客观地存在着,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对社会秩序起着相同性质的作用。只但是各种形式的规范所作用的范围与力度不同样。但习俗、道德、

21、宗教、纪律、法律等社会规范形式之间在对人的行为 控制时不是机械的结合,而是互相联系的展开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规范的各种形式对社会秩序的治理也起着相同性质的作用。3.1社会规范的作用311维护和控制作用社会规范的维护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人类共同社会生活的稳定性与秩序性。由于社会关系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共同形式的社会生活。这就规定一套完整的个人行为的标准社会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生活的标准,这在客观上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控制也就是依据这些社会规范为标准进行的,从而拟定一定的社会秩序。只有在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时,社会稳定才干得到保证。二是惩办反社会行为。这是社会规范维护功能

22、另一方面的体现。社会规范具有控制、制裁越轨行为的作用。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也许出现与社会秩序相左的偏离或越轨行为,如不加以制止,则必然威胁到社会发展。在此,社会规范通过教育、舆论、权力、手段对越轨行为的制裁就显示出其重要性了。312延续作用社会规范可以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使社会得到延续。社会规范的各种形式是社会文化的总结,是保存社会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言传、身教以及文字记载的方式和其他物质设备。而这些言传、身教、文字记载等方式的作用都是通过社会规范文化来保存并表现出来,是靠社会规范的实践来实现的。另一方面,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具有社会化、行为导向的功能。社会规范为个人提供了社会化的内容及其行为方

23、式。简言之,人是规范化了的人。313整合作用整合重要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对社会进行的有效管理,将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结起来。社会规范的整合是通过价值统摄与关系协调两种方式实现的。第一,价值统摄的过程事实上是消除、化解多元价值标准之间的差别或不一致性,实现价值标准基本趋同的过程,或者说是价值观念转化成社会整合的过程。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价值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管是对物质需求还是对精神需求的追求以及对需求满足的体验,不同的社会个体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式。但是,个人的需求与目的的实现,都是在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的目的实现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社会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价值(

24、社会规范就是一种价值标准),将属于个人的意愿、目的、抱负、信念引导集中在社会价值、社会抱负、社会信念、社会目的的实践活动上来,形成统一的社会目的与力量,使社会成员在实现社会的共同目的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为实现社会的抱负与目的而共同努力。价值统摄就是社会规范社会化的过程。41人口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关系411社会规范对人口行为的调整是自然自发的过程社会规范是两种生产实践的结果,规范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实践,它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运转的一种自行调节机制。自然界存在着规律,社会的发展中也包含着“自然的”规律,但是

25、,这些规律一旦被人所认可,就变成了社会规范。一切社会规范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适应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人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的规定的。然而,在历史上,一种规范的产生,是由于所调整的关系已开始成为社会的重要矛盾,并且其破坏力已得到了显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412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规范必须通过规范内化的过程社会规范要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必须通过教育、训练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意识中的规范。要使每个人的个别性在社会规范面前转成同一性,也就是说,在规范面前人人意识到自己与别人平等。另一方面,只有人们将行为规范提高出来并转化为自觉的理性规范的时候,理性规范的价值蕴

26、涵才干体现,开出价值合理性,并以此反转过来对人性从根底处加以内在的润泽。即是说,在此情况下,社会规范才真正实现了其产生的意义。理性规范的成熟涉及了规范的合理性。从主线上看,社会规范的功能仍是使得人们对掌握和保持不同的利益和价值的一种共同的默许。理性规范的产生是以取道德规范为第一要务代替以取某种利益为第一要务。此时,规范的道德价值已超越了功利取向。由于社会规范是在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不断演变的,因此人口行为受其规范和约束的限度和方式也是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原始社会里,人口制度、人口政策和人口法制等强制性规范尚未拟定,人们受到的是服从于自然选择规律的血缘关系和特定的风俗文化和道德规范的限制和约束,

27、人口行为活动基本上是自由和任意的。随着国家的产生和与人口行为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出现和完善,人口行为不仅受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约束,更开始被置于到国家强制力的限制和约束之下。413社会规范对人口行为的调控(1)受社会规范调控的人口行为人口行为的原则和规范一经产生,便作为一种善恶标准,一方面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形成人口行为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从而形成人们的内心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规章制度等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起来,成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约束人们人口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纳入社会行为的人口行为受社会规范的调控,同时对其起着反作用。(2)不受社会规范调控的人口行为

28、未纳入规范范围的自主性人口行为,不受社会规范的限制和约束。这类人口行为一般是属于个人性质的不对社会导致危害的行为。社会规范形成社会共同目的与价值,促成社会成员社会化并惩办反社会行为,社会必须通过社会规范的机制对人口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以此作为社会成员行动的指南,避免、化解也许产生的或已产生的矛盾冲突,保障社会的秩序化。现代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处在非常的紧张之中,由于它们必须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口行为以其对整个人口过程导致某种变化或后果的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这也左右着社会规范的上升变化趋势。2人口行为与习俗、道德21风俗习惯与伦理道德习俗和道德在对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治理中,属于文化性的疏

29、导手段,它们的遵从依赖于社会成员的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所以,习俗和道德是社会软控方式。211伦理道德“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mores,意指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蔼恶评价等含义。道德性规范,指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风俗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性规范的基本特性是:规定一个人对自己进行自我约束,没有外在的力量逼迫其干什么和不干什么,因而是一种自律的力量;通常都规定人们具有一种利他的思想,强调的是“我为人人”。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性规范除了道德伦理以外,还涉及风俗习惯和宗教训诫。它是通过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从其生

30、活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的。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教会和学校发挥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规范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国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使中国社会规范文化有着自己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社会规范是伦理型文化,具有“泛道德中心主义”。212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群体的行为模式,是社会成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习俗和道德对人口行为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小觎的,研究道德对人口行为的作用途径和影响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习俗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对人口行为的调控与治理的作用范围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能与之

31、相比,这体现了习俗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性。212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区别道德规范是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它是由习俗规范中与共同生活关系联系较紧、较为重大的一部分提高、演化而来的。但又与习俗不同。习俗对社会作用的规范较大,人们有一定的自由,可以选择。而道德作用的范围相对习俗较小,则是必须遵从的,不道德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与法律、纪律也不同,它重要是通过教育、示范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社会成员内心的信念来实行约束的。尽管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但由于道德较之法律、纪律有着更大的感召力,作用范围更为广泛,也更为自觉,较之习俗有更大的约束力。22人口行为

32、与风俗习惯在对人口行为的影响方面,习俗的继承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个民族的人口习俗总是相沿成习的,因而它对人口行为的制约作用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人口习俗也发展变化着,但是相比而言,其稳定的趋势似乎更为明显,并且对人们的人口观念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国现有的人口形势条件下,仍然应当充足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人口文化传统和习俗,提倡移风易俗的精神文明,将优秀的人口文化传统和习俗提高为民德;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不良的人口习俗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它们对人口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恶劣的影响,如我国几千年的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下的风俗习惯至今还存在于个别地区,转变不良习俗,特别是改变人们的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

33、对于端正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人口活动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3 人口行为与伦理道德231人口行为道德人口行为的具体内容总是明显地具有伦理的内涵,我们姑且将与人口行为密切相关的道德规范称为人口行为道德。人口行为道德既是善恶标准又是行为原则;它既存在于人们内心,表现为人们的人口道德心理和意识,又外化为具体的人口道德行为和活动,同时还表现为一定的人口道德原则和规范现象。人口行为道德最突出的表现在人口行为的核心内容人口再生产(即生育行为)上,生育行为的伦理又表现为婚育年龄选择、子女数目的拟定、子女性别偏好、生育时间间隔、对子女质量的规定等方面。选择抱负的生育数目是个永恒的历史的伦理主题;人们对子女

34、性别的需求也是随着人们不同的道德标准而变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评价,如此等等。在引起人口的地区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行为方面,也离不开伦理的评价和约束。在人口流动迁移行为中,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是人们作出去向抉择的重要评判标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和解决各种人际关系的意识和行为也包含着道德伦理因素。人口行为道德意识现象,涉及人口道德意识的一切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人口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和理论的总和。道德观念即人们的善恶观念;道德情感指人们的爱憎好恶;道德意志,是人们根据善恶正邪荣辱的功能观念产生的一种道德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道德信念,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

35、观念、情感、意志而形成的对抱负目的的坚定信仰。人口道德意识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它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口行为道德活动现象,指根据一定的善恶观念,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个体人口行为,人口行为无一不是在一定的善恶观念下进行的善恶评价活动和行为。同时,它们又总是和各种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精神的等一切活动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并且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社会条件和人口状况决定,归根结底,由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决定。232人口行为的道德因素人口行为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形式多样而复杂,以人口再生产行为为中心,还涉及引起人口的地区变动和社会变动的各种行为活动,从整个理论体系上讲,

36、人口行为可引起人口过程、人口迁移流动和社会流动、人口结构等各方面内容的变动,这些人口行为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如人口数量膨胀、妇女地位问题、家庭婚姻观念和赡养问题、人口素质等,都与道德的影响密切相关。(1)婚姻家庭观念和人口行为道德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对与之相关的人口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意义之重大远远胜于其他社会规范。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主张早婚早育,这种习俗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其重要因素是为了提前生育的时间从而提高人口数量。在我国旧社会,“早生儿子早享福”一直是普遍支配人们思想观念的人口行为伦理标准,这种观念至今在一定范围还存在于我国一部分特别是农村人口心中,它的直接影响后果

37、就是早育导致的人口数量增长。早婚早育的观念并不符合现代医学对健康生育的规定,并且也不利于计划生育的实行,也不符合人口现代化的规定,因此这种不良的风俗习惯必须被逐步改变。良好的道德文化对人们的人口行为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有助于优良的社会风气和秩序的形成,还能使一个国家的人口行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便是如此。“孝”文化是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周,发扬于春秋的孔孟之说,对中国传统家庭中解决和长辈、老人的关系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国在解决对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和对子女的抚养问题上,具有与西方显著不同的特点:稳定的家庭辈分层级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养育义务。

38、它教育人们具有起码的尊老爱友的品德,这对社会安定和家庭和睦发挥的功效是利大于弊的。直至今日,以封建宗族思想为内容的家长制已被剔除,但作为优良民族文化内核这一部分的“孝”文化应当被承袭和发扬。传统婚育观念和习俗的惯性作用导致早生早育。任何观念和习俗都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虽然解放后由于婚姻法的贯彻实行和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人们的传统婚育观念发生了变化,但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思想空前活跃,农村中行政方面对农民的干预却日益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也相对薄弱,使一些已被抛弃了的传统婚育观念和习俗又死灰复燃。而人口和劳力多的家庭一般地说经济收入多、致富快,这种情形强烈地刺激着人们

39、早婚早育,以便“早养儿子早停甜、“早结婚早成家,早生孩子早发富”.“早生贵子”“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封建思想观念,重新占领了一部分人的头脑,他们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搞买卖婚姻、包办婚姻,为未成年的子女攀亲娶媳。 尽管导致早婚早育的因素十分复杂,不同地区有不同情况,主导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治理办法亦应分别情况有所不同,但采用如下对策是必要的。1. 健全婚姻法规,严格婚姻登记制度。解决早婚早育问题,一方面必须增强祛律的干预。国家应尽快修订增补婚姻法或制定婚姻法实行条例、计划生育法,对早婚、私婚、包办买卖婚姻等一切违法婚姻和违法行为作出比较详尽具体的处罚规定,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婚育行为,并为

40、司法部门执法提供法律依据。2. 建立健全限制早婚早育制度。在控制早婚早育工作中,经济杠杆不容忽视。应结合实际,制定一些向晚婚晚育者倾斜的切实可行的奖励措施,以克制早婚早育,鼓励晚婚晚育。 3. 加强宣传教育,推行晚婚晚育。强化宣传教育,转变人们的早婚早育心理,是治理早婚早育、实行晚婚晚育的重要措施。(2)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行为道德人口数量膨胀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子女数量的需求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具有多育的传统,“多子多福”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直到80年代,“多子多福”的观念支配着为数不少人的生育行为,如四川农村地区认为“多生子女光荣”的青年占被调查

41、者的29.6%,认为“人多势众标志家庭兴旺”者占5.6%。但是,自70年代初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和发达农村地区,“少生优生”已经进一步人心。近几年在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丁克”家庭。这也表白这种道德观念在一定限度上有了转变。此外,前文所提及的“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和“重男轻女”的道德对人口数量问题也是危害甚大。前者的影响已在前文作了论述,在后者,重男轻女的社会生育规范对人口行为的负面作用是极大的。农村地区的多胎生育家庭90%以上是纯女户。虽然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和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经济上的考虑是对男孩的需求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大限度上仍然有男孩“传宗接代

42、”的思想在作祟。这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势必导致超生、多生,直到生育的男性数目令人满意。(3)妇女地位、人权保障问题和人口行为道德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我国旧有的人口权利的道德衡量标准在今天是与真正的道德相悖的。妇女在家庭、社会中承担的任务并不逊色于男性,现代社会主张男女在权利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平等,但是按照旧有“道德伦理”的观点,女子总被看为出嫁后就脱离族谱的“外姓人”。旧时我国民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直是在对待妇女在家族中地位的问题上占有统治地位的伦理观念,这不仅是导致妇女地位普遍低下的主因,也是妇女的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甚至被看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的根源;类似的观念尚有我国古代认

43、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在受教育的问题对女性的严重歧视,使女性的受教育权被大大束缚。类似的这些旧有“道德”不仅存在于我国,还普遍存在于旧时的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可说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糟粕。直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由于“男女平等”标语的提出,这些道德标准才渐渐推出历史舞台。(4)人口质量和人口行为道德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涉及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生存能力素质等方面,人口素质的高低和人口行为是密切相关的。除了后天的伤残和社会经济上的因素如医疗卫生条件、人们受教育限度等导致的人口素质低下,低素质人口产生与婚姻行为有关的道德有密切联系。“亲上加亲”的近亲婚配,其必然结果就是产

44、生体质和智力都较差的后代。据记录,家庭遗传或是近亲结婚导致的听力语言残疾占该类残疾的2.26%,占肢体残疾的0.78%;此外,先天遗传导致的视力、智力残疾中这两类残疾的比重分别为4.28%和13.86%。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和近亲婚配和狭小的通婚圈导致的。其实,在原始社会和传统社会,人们已有近亲婚配易产生畸胎或者低能儿的结识,但是作为一项习俗,许多人仍然坚持这种联姻以壮大家族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主义条件下,尽管法律对其做了更为严格的限制,一些落后地区还是残存着该意识,足见旧有风俗对生育行为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对待人口受教育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将读取圣贤书和参与科举考试作为升官发财,获得功名利禄的最

45、直接途径。认为“十年寒窗”才干“金榜提名”,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思想影响着一部分人口的社会流动,在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但是在另一方面,在农村,很大限度上子女是不也许苦读“十年”的,劳动力才最能为家庭带来实惠,因此在这里起支配作用的习俗就是仅仅让孩子受到的教育达成“脱盲”的限度,这种习俗是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限度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民已经看到科技致富的重要性,阻碍农村人口受教育的观念已经在逐渐转变。再次,如前文所言,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也被“重男轻女”的道德左右,使得大部分女性沦为宗族观念和家庭的牺牲品,主线不懂如何保护自己,就更不要谈

46、优生优育,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了。233道德对人口行为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指一定社会按照一定的人口道德原则,对人口行为进行干预和影响的过程。人口道德原则指人口行为总体价值取向,即“人口行为为公”还是“为私”;人口道德规范,则是制约和调节人口行为的具体行为准则;人口道德责任,指人们对其行为所必须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道德对人口行为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责任和义务、良心荣辱以及社会习俗等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来实现的,通过精神的手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而行政的、法律的和政策的调节,一般都依靠物质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实行,如法律上的处罚、经济上的制裁、行政上的处分等。因此,道德对人口行为的调节通

47、常是靠人们内心的信念,引起人们一定的内心活动来实现。由于道德对人口行为的调节是运用影响思想的手段,因而它的调节不仅涉及对行为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对行为的直接指导和影响,还涉及外在的道德对个人的意识、内心活动的直接干预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方面,人口道德具有评价功能。对人口行为,人们可以按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方式,对别人或者自己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善恶行为作出褒贬判断。因此,人口行为道德的评价功能,就是指可以用它来对人们的人口行为进行善恶是非判断。这个判断标准是个历史范畴,并且总是具有阶级性,因此,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之间,这个标准总是有差别的。但是,

48、不管这个标准如何,道德总会对人口行为作出是非评价。社会舆论通过人们的荣辱和功利心等心理因素对人口行为发生作用。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群体或社会中,因而一个群体或者社会对一个人如何评价,决定着这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行为得到舆论赞赏的是为光荣,反之,是为耻辱。久而久之就能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以一定的人口行为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的荣辱观念,并将其作为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当风俗习惯与社会舆论相一致时对人口行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此外,功利思想也是社会舆论发生作用的内在心理因素之一。功利是一种实在利益,一切足以导致利益上损失的考虑,都能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防线。道德评价作用于人的自身,反映在人的内心信念上就表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的内在力量,它的作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以道德伦理为评价手段对自身行为做裁判;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人口行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