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宁县麻扎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 年 规 划 纲 要(2023年-2023年)此后五年,是我乡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时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从我乡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此后的发展目的和战略重点,对于实现全乡经济社会连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的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此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州、县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充足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紧密结合我乡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两大主题,围绕快速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基础建设、旅游业、教育、新农村建设五项重点工作,保证社会稳定,使全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重点做好扶贫工作,突出抓经济项目、抓产业调整、抓市场运作、抓基础设施建设,搞活二、三产业,依靠市场科技,继续加大扶贫力度,采用各种措施为贫困户增长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 此后五年必须贯彻以下发展方针: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高举发展的乡帜,唱响发展的主题,抓牢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提高发展的质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
3、发展态势。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稳妥地推动城乡化。坚持在发展中推动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把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胆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公司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连续创新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坚持以富民为宗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全体人民充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继续加
4、强扶贫工作,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长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以人才为关键。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树立新的用才观,建立有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稳定为前提。对的解决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限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我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明良好的社会环境
5、。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奋斗目的是: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经济增长率接近于全县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群体支柱产业的哺育初见成效,产品进一步占领市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城乡结构进一步改善,城乡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全面完毕教育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经济社会信息化限度明显
6、提高,各项改革继续进一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资源运用渐趋合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预期目的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 -经济调控的重要预期目的。此后五年,全乡GDP年均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12%,第二产业15%,第三产业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10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的重要预期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50:23 ,群体支柱产业初步形
7、成,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高,竞争力显著增强,城乡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功能显著改善,城乡化水平达成30%以上,非农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到30%以上。个私经济比重不断增长,经济运营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的重要预期目的。此后五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和部分农村牧区人口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社会发展的重要预期目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达成30%左右;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成90%和80%。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
8、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可连续发展的重要预期目的。此后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成6.6%以上。乡内小流域治理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自然资源运用趋于合理。 第二篇 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章 巩固和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抓好以农田草牧场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人畜饮水解困和小流域治理建设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到2023年全乡共完毕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节水灌溉面积达成2023亩。进一步以农村牧区电网设施、乡村道路、通信、广播电视和农畜产品市场设
9、施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公共设施,抓好山旱区小流域治理,优化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牧区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第二节 调整农牧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灌区坚持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大力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到2023年粮经饲比例达成20:20:60,规模饲养肉羊2万只,肉牛5000头,奶牛3000头;山旱区发展豆类、薯类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小杂粮等旱粮生产;牧区要突出草原的保护与建设,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生活方式,形成以建设养畜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其中边远牧区以退牧休牧、还草增草为重点,走生态移民的路子。集中牧区以划区轮牧、短期育肥为重点,走草
10、场轮牧、牲畜半舍饲的路子。 第三节 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经营模式,高起点、规模化、优质高效地重点建设5000亩优质饲草料(涉及玉米)、3000亩优质小麦、2023亩优质棉花、2万只优质肉羊、1吨山羊绒、1千头奶牛六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哺育和发展多形式的龙头公司,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强化订单农牧业和创汇农牧业。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引导,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示范项目。 第四节 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以农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与市场相适应的
11、专业协会、产品产销、信息服务等农村牧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与农牧户利益紧密相联的运营机制,拓宽农畜产品的流通渠道。改革农牧业科技和牲畜疫病防治管理办法,改善政府对农牧业的扶持和科技服务方式,适应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引进人才,调整优化农牧业科技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大力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建立覆盖涉农涉牧部门、企事业单位重要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 第五节 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继续贯彻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草原
12、双权一制”政策。在坚持农牧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使用权流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作形式。按照规范化、公司化的原则,鼓励土地有偿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各种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贯彻以草定畜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休牧、轮牧和禁牧,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的趋势,并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应补贴,以解决减少牲畜后牧民的生活问题。继续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农牧业建设资金。认真贯彻减轻农牧民承担的政策,切实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各级政府扶持农牧业生产的各项政策。 第四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按
13、照调整布局,提高质量,保护环境,注重效益的规定,加快水利、公路、能源、通讯建设,缩小与全县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 第一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除害兴利,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努力解决旱涝灾害,水资源运用率低等问题。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和具有综合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和经营管理。全面实行博尔博松河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防渗渠建设工程。继续抓好沿山山洪沟口防洪治理和滞洪区规划搬迁工作。建立高效合理的水利管理机制,使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节 加快乡村公路建设 交通建设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运送体系为目的,统筹规划,分
14、步实行。加快乡村公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提高路面等级,重点加强与周边乡县和乡到各村的路面等级改造,努力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完善村村通路工程,方便劳动力与人才的往来和交流,保障农畜产品、工业品调运。 第三节 搞好能源建设加大主干电网建设和乡村配电网的投入力度,以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以适应全乡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用电需求,调整电源结构,加快新能源发电,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的步伐。第四节 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政务信息化步伐,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15、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建设以现代通信网络为目的,以强化干线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运用,提高综合通信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数据图像等高级信息业务的需求,加快农村通信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改善农村邮政、电信条件。 第五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扩大就业的基本渠道。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
16、的比重。 第一节 调整提高商贸业 加快建立创新经营手段,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传统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专卖店、精品店发展。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旅游精品促销力度,分层次地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以温泉电站、博尔博松民俗风情园、伊东工业园、歪思汗麻扎等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遵循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原则,科学规划,注意可操作性和战略性,突出精品意识。同时,积极开发大众化旅游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假日旅游。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
17、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 着力开发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托民族和地区人文资源优势,以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艺术生产力和竞技体育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繁荣和发展文化体育市场,加快文体产业发展,精心打造麻扎乡民族文化品牌,全面提高我乡文化品位。 第七章 加快城乡化进程提高城乡化水平,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环境优美的可连续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小城乡 充足发挥小城乡在人口、产业、市场方面的吸引力和集
18、聚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抓好乡城和小集镇的建设。把麻扎村建设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工矿业发展的服务基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成11平方米,油路铺张率达成90%;排水受益率达成85%,人均公共绿地达成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成 21%;供水普及率达成90%;垃圾无害化解决率达成50%。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通讯、文教、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乡经济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 第二节 消除城乡化发展障碍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积极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乡转移,对已在城乡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村牧区人口,优
19、先落户,放宽政策,给予“农转非”;调整就业政策,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建设。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增强对农村牧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改革完善城乡用地制度。调整土地运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尽快形成符合小城乡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策协调,提高城乡化的管理水平。第三篇 推动改革开放 第八章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足发挥我乡资源、区位优势,坚持“拓宽领域、改善环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开放型
20、经济,把我乡建设成为国家新的能源接续基地、储备基地及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第一节 对外开放 要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大公司、大集团,在电力、高载能及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等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引进上力求取得突破。要进一步加快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等投资软环境建设,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全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构建政策推动、政企互动、全民发动的整体招商格局。要积极参与各类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公司,采用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以资源引项目、引资金等多种有效方式,对重大项目要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提高招商引
21、资质量和实效。 第二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抓好政策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优化政策环境,就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我乡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用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民族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拓展投资发展空间。优化行政环境,要对的解决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坚持以开放促监管,牢固树立多种经济主体平等保护的意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要健全信用制度,加强信用教育,强化信用理念,整肃信用秩序,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风尚。优化人文环境,要大力宣传“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使全社会普遍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开放形象”的意识。对于在营造对外开放环境方面做出突出奉献的
22、单位和公民,进行表彰奖励,对有损投资环境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第四篇 发展教育科技 第九章 大力发展教育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最现实、最主线的生产力。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规模适当,素质优良,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第一节 全面加强基础教育 2023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重点使我乡教育实现“四大跨越”:-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跨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毕率达成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成90以上,全乡普及高中段教育,形
23、成比较合理的普、职高招生比例。-实现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健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推动托幼一体化,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成100%;积极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网络,形成覆盖全乡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使教育更好地向学龄前和学龄后两端延伸,为城乡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从承传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跨越。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规定的、科学合理的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职业中学要和各类高校试行弹性教育制度,
24、促进普高和职高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拓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实现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跨越。积极构建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并举的教育结构,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乡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和重要突破口,到2023年建成覆盖全乡的教育科研网,全乡各地学校初步形成信息化管理网络,城乡中小学与农村小学以上实现“校校通”;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优化和重组,扩大并有效运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实行优势互补,鼓励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与蒙古国教育的合作交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着力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普及限度。多渠道增长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要形成全社会投资教育
25、的机制,多渠道增长教育投入。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社会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采用特殊措施,加快发展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教育。解决好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学生辍学问题,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节 优化学校布局,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 2023年把博尔博松村哈校建成重点民族中学。2023年建成示范幼儿园, 2023年建成县级示范骨干幼儿园。第三节 充足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全面实行人才开发工程,把人才资源开发运用纳入领导目的责任制,大胆创新培养选拨任用制度,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系统。营造用好、留住、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26、的体制环境。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尊重爱惜人才,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惜才,求贤若渴的用人氛围,充足调动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发明性;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创新引智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格局。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完善职务职称评聘制度,贯彻人才待遇政策,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引进、评聘使用工作。在充足发挥乡内各级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外部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开发农村牧区人才资源,造就
27、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牧区人才队伍。 第十章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教兴乡”,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确立公司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确立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机关为技术创新工作协调服务的新观念,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乌拉特中乡逐步建立起以公司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规定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营机制,到2023年产业化有较大突破,全乡科技对农牧业的覆盖率达40%左右,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奉献率达成15%。 第一节 加快科技推
28、广与应用 抓好农业种植和现代科技示范建设,促进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乡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实验推广新品种引进、集约化设施技术、生物技术、节水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包装技术、信息技术等,力争在发展优质高效农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为加快我乡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经验。同时,在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普及、技术创新、公司制度、观念、机制及管理上,不断探索高科技示范经验,树立全新农牧业科技产业形象。 第二节 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措施,充足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积极性和发明性,大力宣传科技人员“
29、求实、创新、奉献、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继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第五篇 坚持可连续发展 第十一章 人口?资源?环境 第一节 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全乡低生育水平,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生殖保健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开发老龄产业。到2023年,全乡总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 第二节
30、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法加强土地、矿产、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可连续运用。严格实行土地运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耕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动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垦复,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证全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重视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运用,减缓耗竭性资源的消耗速度,推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发展气象、地震和测绘等事业。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荒山造林,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对公路、河
31、渠、堤坝沿线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化,建设“绿色通道”。切实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采滥伐等工作。采用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到202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5000亩。 第四节 保护治理环境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把防治工业污染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重点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使工业污染排放达成规定的标准。加强水资源保护,抓紧治理水污染源,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有机物排放量。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
32、险废弃物集中解决。开展农村环境监测,重视防治乡镇公司污染源,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农村化学污染。开展环保教育,完善地方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第六篇 改善人民生活 第十二章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初步建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多渠道扩大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力度支持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公司,努力发明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倡自主就业、家庭就业、非公有制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就业方式。努力开拓劳务市场,扩
33、大劳务输出。加强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职工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继续实行自谋职业的小额信贷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范围,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的运营,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完善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险费用分摊机制,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鼓励有
34、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农村牧区救济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第三节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发展社会福利、救济、优抚安顿和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足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的监管。重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老年人活动场合建设。贯彻贯彻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35、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发明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动员各方面力量对口支援,扶贫济困。 第十三章 增长居民收入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全体人民充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合理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牧民和城县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节 千方百计增长城乡居民收入 采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多渠道扩大城乡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措施,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机关公务员和由财政开支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以及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公司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准时足额发放。通过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36、提高农牧业的后续效益;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大力发展小城乡,促进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增长农村牧区服务设施建设,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全面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牧民承担。 第二节 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社会化、市场化,把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繁荣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医疗服务、防止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止,保证城乡人民的基本卫生需求,进一步减少婴幼儿、孕产妇死亡率。进一步加强农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加强乡村两级级卫生
37、网,发展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牧民基本医疗问题。抓好疾病、疫病控制、医疗应急体系,远程医疗及卫生信息管理网络等项目的实行。继续抓好农牧民健康工程,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快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 加强防灾减灾 坚持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一起抓,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强防御地震、旱涝、白灾等自然灾害安全网的建设,搞好预测和预报。逐步健全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管理防灾减灾工作。抓好救灾物资储备仓储设施紧急救援体系和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加大重灾户救济力度。推广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
38、民防灾减灾意识。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增长安全设施投入,消除事故隐患。 第四节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重点改善居民住和出行条件。促进社区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和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扩大服务性消费。消除不利于扩大消费的体制障碍,改革福利型消费方式。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拓宽消费信贷。积极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商品住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质量和覆盖率,提高电话普及率。提高城县供水质量和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供电质量,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第七篇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四
39、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扬“爱国爱乡,知难而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塑造麻扎乡“山川秀美、经济繁荣、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新形象。不断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弘扬主旋律,培养“四有”新人。进一步强化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氛围。探索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加大
40、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体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结识和引导。加强对新闻舆论,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深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强化公民诚信教育,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限度和管理水平。 要继续进一步开展文明城乡、文明村队、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到全乡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心中,继续抓好“文化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充足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繁荣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41、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抓住建设“民族文化乡”的机遇,把握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足发挥麻扎乡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扩大对外交流,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运用,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使文化产业的增速接近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规律与文化规律的统一,充足发挥我乡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注意文化与教育、科技、新闻、体育等事业及旅游产业相结合,积极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走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产业化道路。 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及文物的保护、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突出展示麻扎乡多样性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独特风韵,
42、大力扶持和开展各民族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性的文化精品,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水平。 第三节 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多形式、多渠道增长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体育、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公共设施的投入,继续搞好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卫生三项建设,高度重视治理农村牧区的脏、乱、差现象;加强城乡老年人和职工的文化、体育设施以及青少年活动场合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十五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3、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定,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切实推动依法治乡。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继续实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坚持多方案择优决策等民主、科学决策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促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的制度与方法,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充足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加强社区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大力推动政
44、务、村务公开。继续做好信访工作,强化群众监督。 第二节 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全面推动依法治乡,实现执法、守法、护法的同步发展。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用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行为,实现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和行为的法定化,促进政务公开,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要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各环节的内部约束机制,从严治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约束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营的监督,推动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政法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继续从技术装备、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政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建设, 第三节 维护社会稳定 对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防
45、止和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持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和做好帮教工作相结合,坚决查处非法宗教活动。增强群众辨认抵制邪教,封建迷信和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切实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有效遏制“黄、赌、毒”的滋生蔓延,净化社会风气。积极探索治安管理的有效办法,防止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全面保证社会政治稳定。进一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第八篇 五年计划实行 第十六章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乡级经济调控体系,加强计划、财政、金融、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