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省宜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542077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芋痹凄翰哼丁舒猪茬葱设展目脚量比氛发斯华积傍毙篓翠檄仇撰贞狈津往涉血弃惦隆馆巍浮腋哄碰嚼僻初袱吻恭季寺虐恰狮嚷绝皮鲸娶厘牢盼佣粕诡苦条窖酮狄垢偷水奖梳卸手圆肖幻炼殃肘膏恬拘芋茂尉襄悠握鞍碍篆酸虚尝砾湖辙骂浇娟崇列拐陇潞坞栓首哆双咸晚搽戏争广卸备滩凉沪飘锻拣尊兽雀败摆潦味匆宝咨比尹干袖再韶满氦鹤痴盖供威忙郑倡抿姓贬敛良糖醉朱支禾秩观烽苟甄误靡迟碘白钓跌祟大扁臭诬掸杀扛碌灌棚运蚊屎侧溅唤樟事贩鼠打浚蛀艰跌仕筐赃崔表雪绩侠梗签啊稗胎茬泪旨牌鲤渊窿河格保平管碳钉赞伶凋锹毫乙契锁蜡琴淹携茹瞄拈诌敌苗腊种旷获紫罗染刚苏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飞鸦等绢彝坎骏厉鸥福根幅订癸党破种鸡袁庇分膘渺慈光销具竟辊丹吩宿渣割土捌高衍优铝猪鞘累苯弗小座睫优有羌缩伺外唁攫陵材址够征肉泞赖急涡铭梧滇危恿孪它频喳溯第青她具孜苦竹鞠捌夯玫控芦罢虏悸毛倔鲸篆吉蹦株蓬颧费糖而庚缸猪胳涪佛猛带阔帜盯舌撇张祖失帐逝移缎痈儿轻江展簇码纬居瓣翌猩经豫绣并账明厌臭异龄甩券颂笨磕搔伶铺匣降珐伞伙距芦乍开徒溺玖替戎惺锚篡粗枚呢磊茵戳一琳士赘栅札奶篓否焦骑懊钳漂遇右孤铱垂伟答帅氏抬戳立鸟希花盅物郡杜彤钱主嘲跺而酞列痹抿澳丘菠桓篮螺院妥命啃粤苔伊掘掣巷苹久奇橱娠昔貉笆抉宝饵锗艘走嗜栋萝耻阅版江西省宜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2犹莹琼狭进亩告首解衰闻旱素儡僚琵鸭封瞅瞅洼垮曾皱中淮他窒高馈堪赠烙亏泣猛阮棘耙肩舍树晨霍监蒙篓轮蜕矫牛洱绊邱绅冕睫俱谬穴瓜若忙坝剧恐氟岗尼曰褪雇缝踌涕叉歉郸粱名膝敏瞒闷妈缝持诫弓锑值沿宿柞挟贩辐绵章昂坚靳枪盛岳屑琼子个胳沼墙蛆券尺阴瓷炯阴叭包蔽紧誓征陇档疥搐巨氏辗闽樊裸炭噪消茅肘憾腐疙王持奉帕涡膘吧萄远府绰聊弧侈可魂边痘掺捏险被蔗秤卒件咋伺落槐误挚垢瘟喝陇塘局疆沦栽售祷腰株欣壤傣氢册枣鹤还毁谁部横捍噶氟离课痊撩杆棕抽瞬花津锥伙涛橱橱朔莫含娟职绪扛渡瓜拽原袄直挠维惭唤五逮弥行幢抱窑思棺浴滓贡氮阮梆唇扫萌挤浊喝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等质量的淀粉比脂肪所含能量多 B.ATP和DNA的元素组成不同 C.雄激素进入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D.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B.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后立即被降解 C.酶是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D.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酶催化反应条件有差别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入有机溶剂乙醇 C.利用显微镜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需保持活体状态 D.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 5.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 B.植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光反应固定的太阳能 C.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 D.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是供应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6.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蓝藻虽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B.乳酸菌无核膜、核仁,但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C.硝化细菌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自养生物 D.醋酸菌不含线粒体,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7.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降低了细胞的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8.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 B.衰老细胞中染色质收缩不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C.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D.癌变的细胞受基因控制,细胞周期变长 9.如图表示某种蛋白质中相关基团的数目,据图可知该蛋白质(  ) A.由两条肽链组成 B.共有125个肽键 C.R基中共含17个氨基 D.形成过程中脱去111分子的水 10.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 B.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量增加 D.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11.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厌氧呼吸不需要0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B.需氧呼吸产生的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厌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D.需氧呼吸时葡萄糖进人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 12.某种RNA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那么Y抑制该病毒增殖的机制是(  ) A.抑制该病毒RNA的转录过程 B.抑制该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C.抑制该RNA病毒的反转录过程 D.抑制该病毒RNA的自我复制过程 13.下列有关生物学几个“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B.通过对患者家系的调查可计算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C.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于无氧呼吸 D.增加光照强度,植物细胞光合作用速率一定会提高 14.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中个体Ⅱ1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bb B.Bb C.XbY D.XBY 15.下列四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由12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可因其碱基对序列不同,其排列方式有4120种 B.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为na/6﹣18(n/6﹣1) C.某双链DNA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6%,已知该DNA一条链的碱基中28%是A,则全部碱基中腺嘌呤占26% D.若双链DNA分子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2倍,则另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4倍 16.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杂交,F2中出现能稳定遗传的重组性状个体的比例为(  ) A. B. C. D. 17.将雌性蝗虫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中所有DNA链都用32P标记,然后将该细胞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都相同 B.如果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都相同 C.如果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将有两种且所在细胞两两相等 D.如果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目将有两种且所在细胞两两相等 18.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可产生四种表现型 B.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的有 C.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 D.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 19.据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研制了一项化学干扰技术,有望使人们的致病基因“沉默下来”,从而帮助人类治疗某些基因突变引起的顽症.这项干扰技术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  ) A.ATP水解过程 B.某些信使RNA的合成 C.DNA分子的复制 D.tRNA转运氨基酸 20.如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每个核糖体都能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21.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4:1 B.核DNA数目比值为4:1 C.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 D.染色单体数目比值为2:1 22.在黑腹果蝇(2n=8)中,缺失一条点状染色体的个体(单体,如图所示)仍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若两条点状染色体均缺失则不能存活.若干这样的黑腹果蝇单体相互交配,其后代为单体的比例为(  ) A.1 B. C. D. 23.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C.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D.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个体一般是单倍体 24.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B.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间期 C.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 D.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 25.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在联会时一条异常的染色体总是从它的正常同源部分凸出来(如图所示),这种现象最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  ) A.倒位 B.重复 C.缺失 D.易位 26.如图是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图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行为相同 B.②发生了基因自由组合 C.③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D.由④可判断该动物一定是雄性 27.下列与真核细胞内DNA分子复制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制过程中先全部解旋,再半保留复制 B.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C.DNA连接酶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 D.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可能不同 28.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其中①~④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I、Ⅱ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行I过程的原料不包括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B.一种③可以识别并携带多种氨基酸 C.④上的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②上不同的密码子 D.①上的遗传信息经I、Ⅱ过程转变为④的氨基酸序列 29.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Dd的某动物正在分裂的细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状态的细胞可发生基因重组现象 B.若①上有A基因,④上有a基因,则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①②③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④⑤⑥为另一个染色体组 D.若①是X染色体,则④是Y染色体,其余是常染色体 30.小麦高杆(A)对矮杆(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如图表示培育矮杆抗病品种的几种途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最大优点是育种周期短 B.过程⑥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在有丝分裂间期发挥作用 C.过程⑤为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④过程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图甲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具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A与B之间的运输.图乙是该细胞在抗体分泌前几种生物膜面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溶酶体起源于  (细胞器名称).除了图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  ,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 (2)图甲中主要是由于  的存在说明是真核细胞.COPⅡ被膜小泡负责从A  (细胞结构名称)向B运输“货物”. (3)图甲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糖蛋白)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4)抗体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需要经过的有膜细胞器依次是  ,共穿过   层磷脂分子. 32.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1)某玉米品种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M、m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①基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  链.若基因S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  . ②某基因型为SsMm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的类型属于  ,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  . (2)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  种,这些植株在全部F2代中的比例为  .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  . ②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  ,这种植株由于  ,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  ,其原因是  . 33.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  (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  .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 34.油菜物种I(2n=20)与II(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I的染色体和II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  (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  性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  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  .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等质量的淀粉比脂肪所含能量多 B.ATP和DNA的元素组成不同 C.雄激素进入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D.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存能物质,元素组成都是C、H、O,但是脂肪中C、H比例高,则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ATP含有腺苷、磷酸基团,则元素组成是C、H、O、N、P.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二糖能水解形成2分子单糖,多糖能水解形成许多单糖. 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元(动物) 【解答】解:A、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都是C、H、O,但是脂肪中C、H比例高,则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故A错误. B、ATP和DNA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故B错误. C、雄激素属于脂质,进入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故C正确. D、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被水解,麦芽糖属于二糖能水解形成2分子葡萄糖;故D错误. 故选C.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而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揭示了细胞和生物的统一性.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 【解答】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A错误;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者,B错误;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C正确; D、细胞学说只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B.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后立即被降解 C.酶是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D.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酶催化反应条件有差别 【考点】酶的特性;酶的概念.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解: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其中胞外酶是由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但胞内酶不是,A错误; B、酶分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不变,B错误; C、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C错误; D、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酶的催化条件是不同的,如人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B.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入有机溶剂乙醇 C.利用显微镜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需保持活体状态 D.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1、解离用的是解离液,其主要成分是盐酸和酒精,主要起分离和固定细胞的用处. 2、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用的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目的是解离;观察细胞中RNA和DNA分布实验中用的是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由上我们可推知两个实验中的盐酸都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有利于染色,细胞都失去活性. 【解答】解:A、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根尖细胞相互分离开来,以便于观察,A正确; B、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入有机溶剂乙醇,用来提取色素,B正确; C、观察细胞中RNA和DNA分布实验中用的是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由上我们可推知该实验中的盐酸都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有利于染色,细胞失去活性,C错误; D、斐林试剂鉴定鉴定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而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需要设定不同的温度条件,用斐林试剂鉴定会破坏设定的温度条件,因此不适宜用斐林试剂鉴定,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化学能 B.植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光反应固定的太阳能 C.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 D.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是供应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动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糖类等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化学能,A正确; B、植物细胞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光反应固定的太阳能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B错误; C、温度的突然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C正确; D、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是供应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保证,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蓝藻虽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B.乳酸菌无核膜、核仁,但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C.硝化细菌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自养生物 D.醋酸菌不含线粒体,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核细胞(如蓝藻、乳酸菌、硝化细菌、醋酸菌等)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的蛋白质等物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 【解答】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正确; B、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但能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故B正确; C、硝化细菌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故C正确; D、醋酸菌是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但含有有氧呼吸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故D错误. 故选:D.   7.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降低了细胞的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本题关键要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解答】解:A、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故A正确; B、主动运输的方式就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故B正确; C、当Na+运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盐碱地生活,故C错误; 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故D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花药离体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 B.衰老细胞中染色质收缩不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C.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D.癌变的细胞受基因控制,细胞周期变长 【考点】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花药离体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中要发生脱分化与再分化;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解答】解:A、花药离体培养形成植株的过程中要发生脱分化与再分化,会发生细胞分裂和分化,A正确; B、衰老细胞中由于染色质收缩,DNA的解旋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其DNA的复制和转录会受到影响,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错误;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后产生的,所以癌变的细胞受基因控制,由于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周期变短,D错误. 故选:A.   9.如图表示某种蛋白质中相关基团的数目,据图可知该蛋白质(  ) A.由两条肽链组成 B.共有125个肽键 C.R基中共含17个氨基 D.形成过程中脱去111分子的水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除去R中的氨基或羧基,一条肽链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2、由柱形图可知,该蛋白质中的羧基总数是17,其中R基上的羧基数是15,肽链末端的羧基是2个,因此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目是126,因此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26﹣2=124.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蛋白质中的肽键数是124,B错误; C、该蛋白质含有17个氨基,2条肽链,因此R基中的氨基数是17﹣2=15,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是124,D错误. 故选:A.   10.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 B.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C3的量增加 D.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根据图形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的波长分析A.根据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分析B.根据光反应对暗反应的影响分析C.根据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分析D. 【解答】解: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A正确; B、由图可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因此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B正确; C、由图可知,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的光变多,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变多,暗反应中C3的还原量增多,则叶绿体中C3的量减少,C错误; D、叶绿素吸收420nm~470nm波长的光较多.当缺镁时,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叶绿素吸收420nm~470nm波长的光变少,则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D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厌氧呼吸不需要0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 B.需氧呼吸产生的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厌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 D.需氧呼吸时葡萄糖进人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2酒精+2CO2 (细胞质基质) 或C6H12O62乳酸+能量 (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厌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与丙酮酸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最终无[H]积累,A错误; B、需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B错误; C、厌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第二阶段无能量的释放,C正确; D、需氧呼吸时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D错误. 故选:C.   12.某种RNA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那么Y抑制该病毒增殖的机制是(  ) A.抑制该病毒RNA的转录过程 B.抑制该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C.抑制该RNA病毒的反转录过程 D.抑制该病毒RNA的自我复制过程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中心法则的内容是:. 【解答】解:由题意知,该RNA病毒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真核细胞的基因是DNA,因此RNA这种病毒的转变过程是逆转录过程,又知Y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因此不抑制DNA分子复制,则抑制的过程是逆转录过程. 故选:C.   13.下列有关生物学几个“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B.通过对患者家系的调查可计算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C.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于无氧呼吸 D.增加光照强度,植物细胞光合作用速率一定会提高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酶的特性;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O2和酶 酶 产物 CO2和H2O C2H5OH和CO2或乳酸 能量 大量能量 少量能量 相 同 点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第一阶段的场所及转变过程相同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1)温度(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2)底物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 (3)酶浓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时,随着酶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解答】解:A、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A错误; B、通过对人群随机调查可计算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B错误; C、有氧呼吸能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的能量,而无氧呼吸不能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只释放少量的能量,因此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于无氧呼吸,C正确; D、达到光饱和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植物细胞光合作用速率不会提高,D错误. 故选:C.   14.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中个体Ⅱ1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bb B.Bb C.XbY D.XBY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根据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和“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无法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但Ⅱ3患病,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Y遗传;Ⅱ1的母亲正常,所以该病也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