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p r.2 0 2 4V o l.4 4N o.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2 0 2 4年4月第4 4卷 第2期 作者简介王乐源,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霍佳禄,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王乐源1 霍佳禄2(1.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2 2;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 1 0 1 6 9)摘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既蕴含文学层
2、面情与理的故事矛盾,又兼具法学层面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作品通过塑造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主角形象,反映了时代的思潮变迁与人们的内心思考,可从文学角度剖析出情理矛盾的核心线索。同时,文学又是历史事实的反映投射。独特的时代背景塑造了独特的法律观,主角的思想行为亦可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视角进行检视分析。本研究从文学和法学的双重角度,通过解读 罪与罚,旨在揭示这部作品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意义,揭示情理矛盾与法律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关键词 罪与罚;情理矛盾;超人哲学;法律道德 中图分类号I 1 0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8 6 1 0(2 0 2 4
3、)0 2-0 0 7 2-0 9 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6 7 2-8 6 1 0.2 0 2 4.0 2.0 1 0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 罪与罚 蕴含着文学层面情理矛盾与法学层面法律道德之关系探讨的双重张力。一方面,陀氏自身对于情理的认知与感受使其在文章创作时融入了自己的一套哲学论辩,他将自己在流放伤病时期的省思融入小说行文落笔中,并将自身对于社会与人性看法通过塑造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迷惘年代塑造了特殊的法律观,包括陀氏在内的俄罗斯人民对于道德法律关系的感到迷茫,他们因旧道德根深蒂固而故步自封,又因新道德观尚且稚嫩而无所适从,于是便混为
4、一谈而展开讨论。当陀氏笔下的主人公企图用道德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合法性时,富勒的“法的道德性”理论对其提出了有力的反驳。罪与罚 核心人物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身份定位为贫穷困窘的法律系大学生,其朴素的公平正义感使他的“罪与罚”充满着撕扯与痛苦,外在秩序的规训与刑罚的制裁使他的“正义审判”充满愤恨与后悔。与此同时,他悲苦的命运和极端的观点又在陀氏的人生体验中获得解释与投射,这些具体反映到 罪与罚 中便是主角身上的杀人逻辑,以及他所谓可以实现合法性证立的道德依据。在文学视域下,罪与罚 中可以抽离出情与理的纠缠作为行文线索,通过展示情理之间道德判断的两难困境,引发读者关于文中人物的共情与反思。然而跳出作品本身
5、进行有距离的审视,即可发现其实际潜藏着当时道德氛围之于法的深刻影响:当人们企图从事或已经从2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事悖逆法律的行为,会如何从道德角度为自己寻求一种“合法性”依据,以求自己的内心宽慰与外在的认同,而这恰可以在富勒的 法的道德性 中寻得答案与论据。在此意义上,探究 罪与罚 的情与理具有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本文从文学视角切入,观察其内容意涵、文学风格及此种风格缘何而生,探求情与理的“超人”纠结是如何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体现的;而从法学视角审视,根据法律观塑造的物质决定原理,揭露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何有此想法,并运用富勒的“法的道德性”原理分析其所
6、谓的“合法性”根据。一、情与理的复调:罪与罚 的文学之维 罪与罚 立足于1 9世纪的社会现实和哲学思想,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前后的情理矛盾,宗教与法律何者才能拯救灵魂、规范道德等问题,映射出陀氏本人对于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思考。狂妄自大的人性之“罪”与自我放逐的人性之“罚”背后似乎隐藏着超人哲学与庸人哲学的激烈斗争。在文学世界中,陀氏抽象出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行为与心理为代表的情理矛盾,并将这一矛盾延伸到波尔费里与索尼娅两个角色塑造上。(一)人性之“罪”:自命不凡与英雄崇拜西方文学中,自命不凡的主角似乎很多都崇拜拿破仑,拉斯柯尔尼科夫像是一个更卑弱、更底层而更缺乏才华的于连。在 查拉图斯特拉如
7、是说 一书中,尼采数次提到全新的概念“超人”:“我教你们何谓超人: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17于尼采而言,在“上帝死了”的阴霾下,唯一的出路似乎只能依靠出现全新的“超人”引领人类继续向前。“超人”的内核本应为人的不断自新与超越自我,然而从这一意义上讲,也将所谓不懂得自我超越的大众打入了地狱 “我要对他们讲述最该轻蔑的人:这就是末等人”11 2。1 9世纪中叶的西方文艺复兴走向了更加激进的道路,以“上帝死了”为思想背景,加之现实社会的多重矛盾促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文学中自然流露出类似的倾向 对于领袖和伟人的主观期待,并将其视为时代巨变下的“依靠”。罪与罚 中的“超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先于理论诞生
8、,成为展现这一时代风貌的生动实践。前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雄心壮志一如年轻的于连。他认为,“例如人类的立法者们和领袖们,从远古时代起到莱喀古士们、梭伦们、拿破仑们等等,毫无例外地都是罪犯人类的这些恩人和领袖大部分都是可怕的嗜血成性的人”23 2 1。这几百万人中才能出一个的、可以为所欲为的人就是“超人”,这也正是他对于自己的定位。他认为人类生命的价值可以比较,“超人”更凌驾于人类之上,可以决定其他人类的命运。拉斯柯尔尼科夫自认为是“超人”,他在杀人前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论:“根据自然法则,人一般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等人(平凡的人),也就是,可以说吧,只是一种繁殖同类的材料。一类是名副其实的人,即
9、具有在他们自己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的才能或者禀赋的人。”23 2 1自命不凡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杀死一个有钱却危害社会的人,并用他的钱造福社会,这是正当的行为。然而,一个生命并没有轻易审判其他生命的权力,拉斯柯尔尼科夫也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般勇敢伟大。在他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时,旗号是为了造福社会,却最终选择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当时独自在家的老太婆,而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恰好就是他的债主,一切都如此巧合。当现实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仍然选择实践抽象的理想,这种行为3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更像一种逃避,一种不愿承认现实境况的退缩,一种不愿承认自己
10、也是一只“虱子”的心理。而落入困窘的现状也并非拉斯柯尔尼科夫自愿,如果可以,他自然期冀完成学业、有所建树,看母亲安享晚年,看妹妹嫁给爱情与幸福,和朋友们谋一份正当的差事然而当他对幸福的期望都遥不可及,处在卖儿典妻的社会底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理论对于他而言,正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最后的那一根火柴 划着便能窥见瑟瑟寒夜中一抹希望的火光。当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他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杀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崩溃地发现:“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就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25 1 9他本要拿高利贷老太婆的钱去拯救自我和大众,更要证明自己的不平凡,然而他在杀人后拿
11、走的钱袋因慌张仅仅丢在了某块石头下面。在杀老太婆的过程中,他还意外杀死了无辜的丽扎维塔,如果说杀死第一个人还可以解释为对于理想理论的实践,杀死第二个人则更像是为了逃避法律惩罚而慌不择路的行为。从杀人是为了“逃避”的那一刻起,拉斯柯尔尼科夫大部分行为的“正当性”就荡然无存了:他从一个“执行正义”的“超人”变成了一个杀人越货的犯罪分子。至此,陀氏塑造的“超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完成了从诞生、纠结到毁灭的过程。“超人”的反叛与独立使其与传统秩序为敌,他们面对世俗眼光的评价往往感到压抑与被侮辱,更不屑与之为伍。上帝已经死去,在这一维度下,“超人”无限放大自我的力量,超越自我被视为真正的人生目的。陀氏明显对
12、于“超人”持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并敏锐地意识到当“超人”降世,随之而来的是世俗批判与传统秩序的重压,“超人”因此而伟大,更因此而毁灭。所以,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超人”毁灭了,他在“超人”的困境中回到了旧秩序庇护的怀抱:上帝的救赎与法律的判决。(二)思想之“罚”:放逐与救赎拉斯柯尔尼科夫投向宗教信仰寻求解脱,同时索尼娅作为人性中美与善的象征,更是引导并帮助他的“救世主”,于是在流放的苦役中,世俗定义下的杀人犯和妓女在宗教的光辉下走向新生。当拉斯柯尔尼科夫想起索尼雅的话“到十字街头去,向人们跪下,吻一吻大地,因为你对它也犯了罪,再大声向大家说:我是杀人犯”23 2 1时,拉斯柯尔尼科夫“心里的一切立
13、刻软化了,他泪如雨下。他怎么站着,就怎么扑倒在地上他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26 5 0。流放西伯利亚的结局虽然使人身体受苦,其精神却在忏悔后获得了救赎,“超人”的灭亡反而使其回归了平凡与解脱,这正隐含着俄罗斯民族的宗教观念。在基督教中,人类是具有“原罪”的,亚当和夏娃受到诱惑偷食禁果,拥有了上帝的智慧,人类的“原罪”便始于此。一个人若想在死后进入天堂,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赎罪”,“赎罪”的过程不会是舒适的。而在东正教中这样的“原罪”观念格外突出,封建农奴制下的俄罗斯人民视人生中的苦难为上帝给予的磨砺,在“苦赎”的过程中人的灵魂才能得到净化,这无疑是民间朴素
14、的精神寄托,因此对于罪恶与苦难的“认可”便广泛渗透在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这种虔诚的宗教文化意识自然会影响1 9世纪的陀氏,长达九年的苦役和兵营生活,对作者本人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陀氏曾谈道:“把犯罪称作不幸,把罪人称作不幸的人,就属于俄罗斯人民的这种蕴 诸 内 心 的 思 想 俄 罗 斯 人 民 的 思想。”32 4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形象正是这种“苦赎”思想的具象化,他决心去受苦,在自首并被流放的过程中承受着身体的痛苦,又在认罪、忏悔和受刑中获得了精神的自我救赎。4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他一如 复活 中的聂赫留朵夫,投身上帝的怀抱 以苦难来救赎原罪
15、,在人世间用苦难来净化自身的罪恶。陀氏同样的流放与苦役经历使他对于受刑中的人们有了较为直接的体验:“大概,你们以严厉的惩罚、监狱和苦役拯救了他们中间的半数人。减轻了他们的痛苦,而不是加深了他们的苦难。”32 7陀氏塑造了一个通过苦赎而获得救赎的人物形象 拉斯柯尔尼科夫,其中饱含他对于当时俄国法律惩戒的认识 对于法律基本持否定态度,他似乎认为法律的惩处结果对于犯罪的人而言,既不是彻底的惩罚,也不是彻底的救赎。(三)文学视域下法律的“退位”在 罪与罚 中,陀氏塑造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形象时总是带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悲悯意识。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却选择用个人审判的方式来践行自己的理论,虽
16、然在完成犯罪后的时间里几近崩溃,却仍然不遗余力地掩饰自己的犯罪事实以求自保。他时而像实践个人正义的“超人”,时而像恐惧法律裁决的“庸人”。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的自首与赎罪,也并不是其对于法律的认识有了新变,而是因为他个人在理想崩溃后,面对人性与良心的拷问,促使他选择了符合道德的忏悔。同时,他又在索尼娅所代表的神学“苦赎”思想烛照下走向了自我放逐和新生。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行为的规范作用微乎其微,主人公作为一个知法犯法的人,我们也很难找到他因违反法律而感到后悔的桥段,甚至在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向妹妹坦白时仍然怒道:“我杀死了一只可恶的、有害的、对谁也没有用的虱子,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
17、婆,她吸穷人的血,杀了她,就是四十桩罪孽也应该被赦免,这是犯罪吗?”26 4 1这是“超人”走向灭亡时的不甘呼号,也体现出陀氏并不专注于事件正面的写实,而是更专注于洞悉人的本身、剖视人性以及挖掘人生本义的特点。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杀人罪行后,读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对其产生厌恶之情,反而能联想到他在社会上卑微的处境,联想到他所居住的斗室、老迈的母亲和要为他牺牲自我的妹妹,甚至联想到他第一次去敲老太婆门时的低声下气 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陀氏塑造的是一个在生存困境和心灵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人,而非描写如何审判一个罪人。历经磨难的底层生活,长期的流放和苦役,都给予陀氏对人生苦难和社会阴暗面更深入的认识。而
18、广泛根植于民间的宗教意识也深刻影响了他,当时的法律之于陀氏,表现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对于法律的态度。陀氏认为法律的惩罚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怨怼,提倡内心的、道德上的自我惩罚,他相信无神论会导致道德理念的丧失,“上帝在人间”。于是在小说的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向了宗教的怀抱,正隐藏着陀氏对于主角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意识在 罪与罚 的其他角色身上也有所体现。作品描写油漆工在狱中承认了莫须有的罪行后,警察波尔费里还是察觉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才是凶手的蛛丝马迹,在警方没有强有力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他选择对拉斯柯尔尼科夫进行精神上的拷问,来试探真相:“好,就假定当时他有病吧,但还是有这种事呢:他杀了人,却自以为是正人
19、君子,还瞧不起人,摆出一副无辜受害者的样子,不,亲爱的罗吉昂罗曼诺维奇,这跟米柯尔卡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米柯尔卡干的!”“怎么是谁杀死的?”波尔费里重复了一遍,好象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是您杀死的,罗季昂罗曼诺维奇!就是您杀死5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的”他几乎是耳语一般用十分有把握的声音加上了这一句。25 6 5然而,波尔费里得知真相并得到确认后,并没有选择将拉斯柯尔尼科夫当场逮捕,也没有对其进行控制,他认为对于理想崩塌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而言,逃亡是“卑劣的而且困难重重”,并认为他就算逃亡也一定会回来。于是他索性给予拉斯柯尔尼科夫选择的机会,劝导他在几
20、天内前去自首 自首可以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带来减刑的机会。即便得知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犯罪事实,他仍然不以鄙视的目光看待眼前的犯罪分子,相信其会前去自首,坦言道:“您应当有一颗高尚的心,不必那么害怕!您是为了即将到来的重大判决而害怕吗?不,害怕是可耻的。既然您已经干下了这种事,那就应该挺起腰杆来。这是伸张正义的问题。照正义的要求去做吧。我知道您不相信这些,但是真的,生活会把您带到彼岸的。以后您会恢复自尊心的。现在您需要的只是空气、空气、空气!”25 6 9在 罪与罚 中同样充满陀氏悲悯色彩的人物角色是索尼娅。她饱含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期待,不论是在多么恶劣的情况下,似乎总能流露出一种“圣母”般的光辉
21、。索尼娅善良、坚毅且富有同情心,不论是面对要靠卖身才能养家的困境,还是向自己坦白的杀人凶手拉斯柯尔尼科夫 她始终宽容而坚忍。陀氏将属于上帝的无边大爱赋予了索尼娅这个角色,让她的爱拥有了“爱世人”的广度:面对曾经苛待自己的继母、不负责任的父亲,她选择牺牲自己去养活一大家子人;面对向她坦白杀人罪行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她选择用自己的信仰去拯救这个精神痛苦的人;面对最后认罪并被流放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她选择默默陪着他去往苦寒之地,而在那里她又以无边的爱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一个世俗眼光定义下的“妓女”,其品德与大爱使她拥有了神性的光辉。她不仅能给予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更能给予他人前行的勇气,成为他人生命中的救
22、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与陀氏对于法律的看法息息相关。或许在他看来,这样伟大的心灵救赎,正是法律无论如何严格规范也无法达到的高度。从这个角度看陀氏的想法不无道理,严刑峻法更多表现在约束人的行为上,法律很多时候也只是对于人最低的道德标准。在法律之外,灵魂如何被拯救始终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陀氏给出的答案不言而喻。不论是通过教化还是价值观塑造,一个社会的人始终应该拥有更高的道德追求。二、主角申辩的法理反思:罪与罚 的法律之维 罪与罚 基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展开了详尽而精彩的文学叙述与探讨,把握了人物背后深刻而本质的情与理矛盾。当主角在应对和处理此矛盾时,其主张、观点与申辩无不体现出其内心的道德观、
23、法律观,其对于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观点混淆,实则可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中寻得实质,亦可在富勒著作 法律的道德性 的论证探讨中获得答案,而主角之所以有此观点,其根本上来自时代背景的影响与塑造。(一)时代背景对法律观念的影响陀氏笔下的主角人物自然地透露出一种对规则的抵触和对法律的反抗,他们在迷茫中痛苦地寻找自我,叛逆地向社会的控制与规训发起挑战,铩羽而归而终于认识自己。回观本文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成长过程,更是陀氏认知的情感投射,凝聚着其对当时社会规则演变与历史事实的情感态度。1 9世纪,农奴制的存在束缚着生产、禁锢着思想、摧残着人性。农奴们备受残害,处境悲惨。君主发布诏令废除农奴制,试图通过自上
24、而下的改革解放农民,以避免自下而6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上的农民暴动冲击专制统治。但改革的诏令又存在矛盾与模糊之处,而新兴的资本主义尚且实力薄弱,人们在这新旧交替的时期感到迷茫困惑,思想领域风起云涌,伴随农奴制而生的思想世界被涌来的新思潮冲击动摇。极度现实的利己主义、极度理想的空想社会主义、极度虚妄的虚无主义和极度冷静的理性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破旧但尚未立新的世界难以寻得可靠可行的哲学根基,这样的迷惘、混乱与痛苦是陀氏亲身所感的,同时也是 罪与罚 设定依托的时代背景。回观当时的法律体系及其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混乱无序的,而法律规则却悬置
25、高阁、静态稳定的,人们彼此冲突的利益需求和迷茫的思想动向无法通过法律实现秩序化。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由虚无主义统治思想,人们批判和否定既往传统与现存事物,他们高举着摧毁旧世界的火炬,推翻一切旧的不堪的规则。与此同时,伴随对旧世界的强烈批判,却没有出现一致性的思想对各个思想流派进行收束,使得人们的思想在持续不断地批判中失去了可遵循的意义。理性主义思潮同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他们企图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来反抗上帝之说的侵袭,但又无法用理性解决所有的无解问题,这使得他们更加挣扎和矛盾。就是在这种相当混乱的思潮交织与撕扯中,人们感到迷茫、无措和痛苦。农奴制更压抑着社会的活力,当时的俄国社会“骨子里就有毛
26、病,存在着病态”。即便是农奴制被连根拔起,破旧却尚未立新,人们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唯利是图、厚颜无耻、阿谀逢迎,乃至卖身求荣。人们对当时法律制度是怀疑的、焦虑的、失望的,既然现有的法律制度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故他们便铤而走险。对于经历过法律制裁的陀氏而言,他深知法律制裁的威力与痛苦。于是他笔下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深知法律制裁的强硬,却又勇敢地怀疑起法律的正当性来。他质疑为何唯利是图的人于大众无益却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自己的正义之举为何在法律的目光中沦为残害生命的犯罪,辨别与挑剔法律背后的价值。(二)拉斯柯尔尼科夫法律观的探究在陀氏的故事建构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受到了
27、一种外在的规范强制,又有内在的自我规训,以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经历的“罪与罚”为推进主线。一方面是外在约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到当时社会现实塑造的刚性法律规则的拘束,可视作一种共性的社会控制规则对于其行为的评价,如违反则会招致惩罚性的法律制裁;一方面则是内在约束,即其内心层面自我建构的理论认知对其行为的评价,如内外不符则会产生一种心理层面的自我否定。对拉斯柯尔尼科夫而言,他了解甚至熟知当时法律的构成、要求与违法后果,但他实则并未因此而将自己激烈、冲动的想法与行为有所收敛,他认为有极其正当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对于创制并公开的法律规则而言,他是轻蔑的、冷漠的,尚且可以借酒壮胆而对老太婆痛下毒手;但对于了解
28、并学习法律的他而言,法律为他塑造的正义感、责任感与公平观,已经在他的内心完全扎根,当他发现杀人对于生命是何其践踏,那股热血般的正义便升腾起来开始了对他内心的折磨。拉斯柯尔尼科夫看似不畏惧法律,但他真的不畏惧吗?杀人后,他不仅恐遭残酷的外在刑罚,更是反复遭受着内心之法的拷问与折磨。此种内心之法不仅仅是他的自我察觉与省思,更是外在的法律学习与体悟过程中,塑造出了他那朴素而又真实的正义感,让他感受到触犯法律会让人多么惶恐、痛苦与矛盾。生命至上的法律观念让杀人的他自此7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陷入了无尽的内疚与懊悔之中,底线道德的真诚呼唤更让背德自私的他自觉无耻
29、与失败。在当时那般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他有着超人的自尊和高傲,但却在现实的折磨和摧残中被扭曲和撕扯,在强烈的自尊和更加反差的失败中,他遗忘了自己曾经熟稔在心的秩序法则,而将自己完全放任于一种勉强的、虚空的自我认同之中,他相信能有一种价值或一种目标为他撑腰,让他所谓的狂妄与自私成为一种法律之外的豁免。拉斯柯尔尼科夫把自己视作“超人”,认为无所不能的上层人有天然的权力对下层人进行惩罚,实则忽略了法律条文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基础。法律是由价值链条串联而成的外化规则,其意旨、模式和后果都要指向某一抽象高阶价值的具体化实现,常言为“正义”。“杀死她,拿走她的钱,然后借助她的钱使你自己为全人类和公共的事业服务:
30、你认为怎么样?几千桩好事不能抵消一件小小的罪行吗?用一条人命来换取几千个生命,使之免于腐烂和朽败,用一个人的死来换取一百人的生 这是很简单的算术啊!”28 0拉斯柯尔尼科夫可能本是无心,但当周围人的言论与他内心潜在想法呼应时,他竟一下子果断起来,勾画起了他这“为全人类和公共的事业服务”的计划。当他思量计划的合理性时,明显是想要从内心那朴素的正义中寻找慰藉与自信。最终,使其投案自首的也并非来自法律的外在惩罚制裁,而是一种内在的自省与心理压迫。他在一斧头砍死老太婆时尚且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超人无畏的处决,然而当无辜的少女被现场的惨状吓得惊声尖叫时,他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将其杀死,自此一刻他那被奉为真
31、理的理论轰然崩塌。若是杀死老太婆能被他扭曲为一种为了人类美好事业而不得不进行的自我贡献,那么杀死丽扎维塔完全就是为了他自己的掩盖罪证。若是对高利贷债主的残害是解放无数可怜灵魂的伟大之举,那杀死无辜的丽扎维塔将毫无疑问成为他自私自利的自保行为,这恰是他所鄙视的蝼蚁之辈的窝囊行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倔强骤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自我的蔑视与谴责,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内心的无尽的悔恨折磨。(三)富勒“法的道德性”视域下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行为审视富勒在法理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著作 法律的道德性 中探讨了“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的区分问题,强调道德不是自明之物,基于其与法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32、对道德进行区分论证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此类区分更是其核心理论的基本前提,即“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的区分是“法律的内在道德”“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的基本理论前提。富勒在阐述法律的道德性时,主张将法律与道德依照有无“明显的责任”区分开来,认为二者不能够混为一谈,并将道德按照其实现程度的难易划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前者属于强制的不可违义务,后者则是理想的、难以操作的。法律实践中必然也必须以义务的道德作为道德的主体,愿望的道德太过宏观、抽象,“它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 道 德 以 及 充 分 实 现 人 之 力 量 的 道德”47,且对待某一愿望的道德人们的感知程度往往不同,这往往导致
33、对于其实现程度人们往往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主观标准,若将愿望的道德作为规范的主流,则会造成其判定标准主观化,最终因标准过多而陷入判断困境。愿望的道德往往是应然层面的理想追求,其存活在完满幸福的道德社会中,是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图景,每个人的发展都能够得到全面且平等地尊重和实现。相比之义务的道德,则往往是实然层面的具体规则,“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8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界作为出发点的话,那么,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47,所维护的是一种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秩序,规定人们必须禁止的行为,从而实现一种和谐稳定的运行状态,可视为一种现实层
34、面可操作的道德。对于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外在的法律规则是他想要反抗的或规避的。他知道这些规则背后有着较为强硬的力量支撑,违反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这个层面来讲他心生恐惧。但他期待自己的行为能够获得道德某种意义上的支持,若结合富勒的观点,可视作前文提出的“愿望的道德”,而为自己获得行为的“合法性”确认。对于这样一位法律系学生而言,他更期待的是当自己挑战这些不可违的强制性规则时,至少能有一种来源为他带来内心的宽慰,或一种面对法律执行者仍然义正词严的信心和决心。他想当然地认为杀死这样一位利欲熏心的高利贷老太婆是有利于人类的,从而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然而他却忽略了,正是通过让法律对共识的、必
35、要的道德义务的因循,而使得法定义务能够与必需的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不至于损害人类所长期遵循的理想目标,道德使得被制定而成的法律规则能够在人的互动中实现其被给予的规范目的。他认为自己所具备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基础已经超越了当时的现行法,由此无惧受到当时法律的惩戒,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高尚且无所不能的“超人”,有着动用私刑的“权力”,其杀害放高利贷的债主老太婆是正当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曾试图从道德处为自己赢得犯罪的合法性,他认为自己杀死这样一个罪有应得的高利贷老太婆无疑会让负债累累的灵魂获得自由,甚至不失为一场伟大的事业,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毫无道德上的瑕疵,然而他却忘了:我们难以清晰明确地描述我们所渴望的理
36、想道德世界是如何精彩,但我们知道何种行为是这样理想的道德所禁止与反对的。他的杀人行为固然消灭了无数老太婆身上缔结的债务,貌似能为多少负债人带去轻松与福祉。然而他却忽略了:残害生命若被允许,它会如何损害这社会的良好秩序,又会招致如何的混乱与痛苦,最终让他理想的图景彻底沦为人人相互残害的血腥泡影。他企图在现实社会里实现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目标,亦即想要利用违反义务的道德来实现愿望的道德,而义务的道德是秩序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违背义务的道德而希冀直接实现愿望的道德并不现实。三、结 语本文致力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巨著 罪与罚 进行跨学科探究。通过结合文学批评与法学理论,旨在揭示这部作品在情理矛盾与法律
37、道德关系方面的双重内涵。在文学层面,作品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生轨迹与内心挣扎,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情理关系的独特见解;在法学层面,则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行为逻辑与道德诉求,探讨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张力。在文学视域下,罪与罚 展现了情理的个人复杂性。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动机源于他对“超人”哲学的信奉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他的行为虽出于正义感,却违背了法律原则,凸显了情理之间的内在矛盾。“超人”从诞生到毁灭的过程展现了“超人”哲学的现实困境,更展现了文学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在法学视域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法律观塑造可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寻得要因,其“超人”哲学的荒谬性论证亦可从富勒所主张的
38、“愿望的道德”与“义务的道德”区分理论找到依据。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一个知法懂法的法律系大学生,其杀人前关于“罪与罚”的思索权衡、杀人时内心的惊涛骇浪、杀人后内心的愧疚煎熬,以及自首后的自我救赎,则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复杂关系。97王乐源 霍佳禄/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 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 罪与罚 作为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有着鲜明的文学风格与深厚的文学内涵,也折射出作者本人甚至当时背景下某个阶层的困惑、迷茫与探索。与此同时,其将法律观的塑造与显化、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探讨潜在地纳入文学表达中,使得其含义更加丰富、引人思考。基于此,本文才得以从文学和法学的双重视角审视此部文学巨著,挖掘其在文学
39、和法学领域的研究价值。【参 考 文 献】1 尼 采.查 拉 图 斯 特 拉 如 是 说 M.钱 春 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4:7.2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3 2 1.3 托斯妥耶夫斯.作家日记:上M.张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1 0:2 4.4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7.T h eT e n s i o nb e t w e e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a w:T h eA r g u e m e n t o fQ i
40、 n g l i a n dt h eD i m e n s i o no fL a wi nC r i m ea n dP u n i s h m e n tW a n gL e y u a n1 H u oJ i a l u2(1.I n n e rM o n g o l i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o h h o t,I n n e rM o n g o l i a,0 1 0 0 2 2;2.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y a n g,L i a o n i n g,1
41、 1 0 1 6 9)A b s t r a c t:D o s t o y e v s k ysC r i m ea n dP u n i s h m e n tn o to n l yc o n t a i n s t h es t o r yo f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e m o t i o na n dr e a s o n i nl i t e r a t u r e,b u t a l s od i s c u s s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l a wa
42、n dm o r a l i t y i n j u r i s p r u-d e n c e.T h r o u g h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i m a g eo ft h ep r o t a g o n i s tR a s k o l n i k o v,t h ew o r kr e f l e c t st h ec h a n g e s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t r e n d so fT h eT i m e sa n dp e o p l es i n n e r t h i
43、n k i n g,a n dc a na n a l y z et h ec o r ec l u e so f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 r e a s o n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l i t e r a t u r e i s a c t u a l l ya r e-f l e c t i o na n dp r o j e c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44、 s.T h eu n i q u eo r i g i n so fT h eT i m e sh a v eg i v e nr i s et o i t su n p a r a l-l e l e d l e g a lo u t l o o k,a n dt h et h o u g h ta n db e h a v i o ro ft h ep r o t a g o n i s tc a na l s ob ee x a m i n e da n da n a l y z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r e l a
45、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o r a l i t ya n dl a w.T h i ss t u d ym a k e sa ni n-d e p t hi n t e r-p r e t a t i o no fC r i m ea n dP u n i s h m e n t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a w,a i m i n ga tr e v e a l i n gt h e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f a
46、r-r e a c h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i sw o r k,r e v e a l t h ec o m p l e x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 r e a s o na n d l e g a lm o r a l i t y,a n dp r o v i d e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t h i n k i n gp a t hf o r i n t e r d i s c i-p l i n a r yr e s e a r c h.K e yw o r d s:C r i m ea n dP u n i s h m e n t;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Q i n g l i;t h e i d e ao f t h e b e r m e n s c h;l e g a lm o r a l i t y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