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 e b.2 0 2 4V o l.4 4 N o.1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i e s2 0 2 4年2月第4 4卷 第1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关联数据的古代辞书知识组织与应用研究”(2 1 B TQ 0 9 4)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孟毅苗,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学;黄伟,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学。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 孟毅苗 黄伟(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 2 6 0
2、1 9)摘 要 韩愈七应科举,二贬南荒,是中唐“士不遇”文人的典型代表,韩诗中约有三成主题涉及“士不遇”。韩愈士不遇诗贯彻其“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在语言表达上,锻炼字词,多用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新创“虚词造语”;在艺术手法上,追求奇异,比兴意象“奇诡化”的新变背离了诗歌雅正传统,形成“奇崛险怪”的审美风格。韩愈将幕府生活、党争革新、贬地风物等新题材引入诗歌,士不遇诗在呈现新面貌的同时,更寄托着不遇文人崇高的精神信仰。韩愈在“自树立,不因循”诗学之旨引导下大变唐诗风貌,推动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关键词 韩愈;士不遇;虚词造语;比兴;意象 中图分类号I
3、2 0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8 6 1 0(2 0 2 4)0 1-0 0 4 9-0 9 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6 7 2-8 6 1 0.2 0 2 4.0 1.0 0 8 “士不遇”指古代文士在仕途上坎坷不顺、理想才华无法施展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古代社会极为常见,因而出现“悲士不遇”“感士不遇”等士人心态和文学书写,“士不遇”可谓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韩愈困于科举十余年,其自述云:“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16 4 6入仕后仕途不顺,三上宰相而不报,寄身汴州、徐州幕府,上疏遭阳山之贬,进表又
4、远黜潮州。韩愈不平则鸣,据统计,其4 2 5首诗中,1 1 8首诗述及“不遇”遭遇,约占总数三成2,可谓“唐代专力书写士不遇第一人”。韩愈穷则思变,将独创理念贯彻到诗歌创作中,倡导“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18 6 6。韩愈提出了“词必己出”的要求12 5 7 6,作出大量极具特色的“虚词造语”尝试。此外,还强调“惟陈言之务去”17 0 0,韩愈革新了比兴手法,意象呈现出“奇诡”特征。关于韩诗的创新性问题,前人已有诸多发明:韩愈七古声律奇特3;韩诗兼具怪奇、狠重诗风4;韩诗有时倾向于表现痛感审美5。至于革新诗歌语言,钱锺书最先剖析韩诗中语气词、虚词大量使用的现象61 7 3;谢思炜将韩诗“造
5、语”概括为“以古语词语素所造新词”“诗人自创的语词”两种情况7;余恕诚还指出了韩愈融赋入诗的破体现象8。再观韩诗的比兴手法及诗歌意象,吴在庆指出托物以讽和比兴寓意是韩愈常用的手法9;葛晓音发现韩诗的部分意象呈现“险怪可怖”的审美特征4。关于韩愈诗歌的“虚词造语”以及比兴手法中意象的“奇诡化”新变,前人未有专论,下略论之。94孟毅苗 黄伟/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一、文言反问、疑问词语的运用及“虚词造语”韩愈在语言上“自树立,不因循”,韩诗中虚词使用极多。诗歌存在大量虚词这一现象,可追溯至 诗经 楚辞。诗经 常用“于”“言”“维”“式”“有”“薄”“兮”“思”等虚词,楚辞 形式上的
6、最大特色即是大量使用语气助词“兮”。此后,诗歌渐趋格律化,诗歌中虚词使用的频率也逐渐降低。这一趋势直至唐代方有转折。杜甫诗歌中约有四分之一的诗句含有虚词,“不”“无”“何”“自”“未”等虚词使用频率较高。杜甫自觉地以虚词入诗,在诗歌遣词造句方面,韩愈师法杜甫,进行了大量“虚词造语”尝试。清人方东树曾言:“杜、韩尽读万卷书,其志气以稷、契、周、孔为心,又于古人诗文变态万方。”1 0方东树指出杜诗、韩诗都存在文体互参现象,将先秦诗文视为杜甫、韩愈诗学之渊薮。杜甫创辟出诸如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征 等叙事说理诗歌,其中蕴含的“以文为诗”之法,为韩愈所熔铸光大。虚词的广泛运用是散文特征之一,以散
7、文句法入诗必定会将大量虚词带入诗歌。现对前人未述及的文言反问、疑问词语的运用以及“虚词造语”进行论述补充。将韩愈士不遇诗中所有的虚词及词频全部统计出来,虚词共有1 8 6条,“不、我、有、自在、此、吾”等排行前2 0的虚词词频较高,较典型地反映出韩愈的造词、用句习惯。词频排名前2 0的虚词如下。表1 韩愈诗中词频排名前2 0虚词表 词频排行(1-1 0)词频排行(1 1-2 0)虚词词频实词词频不2 1 9之4 1我1 2 0与4 1有9 3谁4 1自5 9未4 0续表1 词频排行(1-1 0)词频排行(1 1-2 0)虚词词频实词词频所5 8以4 0其5 7虽3 8相5 3且3 3何5 3在
8、3 2岂4 9此2 8已4 9吾2 7 表示反问、疑问的文言词语在士不遇诗歌中的运用非常多。表示反问的“不”字结构的词语有“曷不”“胡不”“缘不”“肯不”“岂不”“敢不”6例;“有”字结构的词语有“岂不有”“何有”“岂有”“爰有”“安 有”“安有”6例;“岂”字结构的词语有“岂不”“岂识”“岂无”“岂敢”“岂肯”“岂徒”“岂谓”“岂即”“岂得”等3 4例。上述表示 反 问 的 文言 词 语 共 计4 6例。表示疑问的“何”字结构的词语有“何由”“奈何”“几何”“何能”“何时”“如何”“何为”等3 9例;“谁”字结构的词语有“谁能”“谁复”“谁云”“为谁”“谁肯”等2 9例。上述表示疑问的文言词
9、语共计6 8例。由统计可知,韩愈士不遇诗中大量使用反问词语和疑问词语,且表示疑问的词语约比表示反问的词语多三分之一。韩愈造句偏爱反问句、疑问句,除了追求生新的效果之外,反问句、疑问句具有陈述句无可比拟的特殊功效。其一是更有效地抒发韩愈复杂多样的思想情绪;其二是更符合“以议论为诗”的表达习惯,且有助于发挥批判和规劝的效果。例如,“谁能”一词在韩愈士不遇诗歌中一共出现7次: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21 4 4兹道诚可尚,谁能借前筹?(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21 6 1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送李翱)23 6 105孟毅苗 黄伟
10、/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感春五首)23 7 4归来殒涕揜关卧,心之纷乱谁能删?(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24 4 9天意固有属,谁能诘其端?(龊龊)24 0问谁能为御?旷世不可求。(驽骥)24 8上述7句句意分别为:谁能穷绝顶?谁能出谋划策?谁能定归期?谁能裁掉心中之恨?谁能删掉心中烦恼?谁能细究上天的缘故?谁能够驾御这匹马?分析可知,韩愈借助疑问句,强调其仕宦生涯中复杂多样的心境:攀登仕途高位之艰难;漂泊在外之孤苦;心中烦恨之多;怨恨上天不公。另外,韩诗精髓还在于以议论为诗。韩愈借助表示反问、疑问的文言词语创造了许多议论句,具有批判和规劝的效果。
11、例如,“奈何”一词的运用: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嵚。(孟生诗)21 7弃去可奈何?吾其死茅菅。(题炭谷湫祠堂)28 4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感春四首)21 8 7奈何君独抱奇材?手把锄犂饿空谷。(赠唐衢)23 4 1奈何任埋没?不自求腾轩。(送进士刘师服东归)24 4 4-4 4 5上述诗句均带有“奈何”一词,为韩愈的议论之辞:韩愈劝谏科举落第的孟郊入张建封幕府;韩愈对中唐黑暗政治发出“可奈何”的 强 烈 抨 击;韩 愈 又 以“奈 何 君 独 抱 奇材”23 4 1规劝科举落第的唐衢上书自荐;韩愈以“奈何任埋没”24 4 5劝勉遭受流贬的刘师服积极寻求功名。这些诗句语气强烈,情感喷
12、薄而出,既是对他人失意遭遇的愤慨,又是满怀激情的劝谏勉励。韩愈常常以议论入诗,规劝他人入仕,鼓励、提拔地位卑下的寒士,或赞美其长处,或谏言其短处。诗歌中的反问词语,极大地便利了情感的抒发。正如葛晓音所说:“这种坦诚真率、爱才若渴 的个性才会转化为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一代寒士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1 1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愈拓宽了文言词语的用法,借助虚词进行了大量“造语”尝试。首先,“虚词造语”表现在创新“x其x”“x与x”“x且x”结构的合成词中,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韩愈大量使用动宾型“x其x”结构的词语,其中“其”之前是动词,“其”之后是宾语。众所周知,在文言中“其”常常用作第三
13、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但是,韩愈将“其”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此为韩诗用词之创新。略举例如下: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21 4 4行当挂其冠,生死君一访。(岳阳楼别窦司直)21 5 5我来亦已幸,事贤友其仁。(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塗中见寄)23 3 7檄笔无与让,幕谋识其膺。(送侯参谋赴河中幕)23 7 0巧能喻其诚,深浅抽肝脾。(寄崔二十六立之)24 8 8勉哉耘其业,以待岁晚收。(送刘师服)24 4 6第1例的意思是:以微薄的祭品来表达我的忠心,“其”指代作者自己“我”。第2例的意思是:我即将挂上(我的)官帽去过隐居生
14、活,“其”指“我的”。以上两例均将“其”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后4例中的“其”均作第二人称代词“你(的)”解。“友其仁”意为:我与你(裴度)这样的仁人为友;“识其膺”指:让人知晓你(侯继)可以担此重任;“喻其15孟毅苗 黄伟/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诚”意为:你(崔斯立)工于写作,善于写出你内心的想法;“耘其业”句意为:你(刘师服)还是努力耕耘你的功课吧!上述“x其x”结构的词语,可以看出韩愈变革人称代词的新尝试。其二,韩愈士不遇诗歌中新创的合成词还有联合型的“x与x”“x且x”。“与”左右连缀之字,往往意义关联不大,词义跳跃。“与”常将两个类义词相连,可译为“和”,如“
15、虎与貔”“桃与梨”“紫与绯”“彪与虥”“简与缯”“瓶与罍”“蚋与蚊”。也有将两个同义词相连的情况,如“耇与鲐”“黎与烝”。“与”有时也可连缀两个反义词,如“得与丧”“莸与熏”“张与弛”“偶与奇”。另外,还可以将两人并提,例如“柳与刘”“归与张”。再看“x且x”结构的词语,其中“且”译为“又”,常常连接两个形容词,如“严且神”“狂且醇”“愚且谆”“焕且俨”“雄且大”“清且急”“忧且思”“骄且闲”。也有将动词(或名词)与形容词相连的情况,前后词义联系小,语义生新,如“辞且苦”“德且厚”“穷且忍”“妒且热”。如果说,韩愈对于虚词“与”“且”尚且是革新了前后词性的搭配,那么对于虚词“所”,可谓进行了全
16、面的开发。其次,对于“所”字结构词语的开发,尤其值得注 意。“出 门 无 所 之”23、“所 学 皆 孔周”21 6 0、“所怀无一欠”22 4 8等句中“所”字用于动词前,表示接受动作的事物,这是常用的文言表达。韩愈对于“所”字结构词语的创新有三。其一,韩愈常在“所”字前后分别加上意义关联极小的词语,使得意义跳跃、语言凝练、意蕴丰富,造成语言奇险的效果。如“(此固)道所循”29 8意指衡山和洞庭湖是韩愈一路想要寻访的胜地,“道”“循”相连,意义跳跃,但读来又觉凝练隽永。其二,利用“所”字结构,抒发内心强烈的情感,如“(伊余)夙所慕”21 5 0道出韩愈向往隐居的想法由来已久,“夙”与“慕”通
17、常并不连用,“夙”具有突出强调的效果;韩愈初次被贬,甘愿葬身鱼腹,用“(鱼腹)甘所葬”21 5 5句来表达,除了“甘”“葬”连用造成陌生、难解的效果之外,还突出了韩愈视死如归的决心,而且此句还是强调“鱼腹”的倒装句;“(小人)惟所遇”21 2 2批判小人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以副词“惟”字强调小人的卑陋行径。其三,借助“所”将主动关系变为被动,使得语言晦涩、陌生。“(处子窈窕)王所妃”22 3 5句极为精妙,名词“妃”在此处活用为动词,作“纳为王妃”解,“所”表示被动,“窈窕”又为“处子”的后置定语。此句解为:窈窕的处子会被大王纳为妃子。其妙处在于集词类活用、倒装、被动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古文味道
18、。还有表示被动意义的诗句,如“(风 波)无 所 苦”25 9、“(势 要)情 所重”25 9 0,这些本应以主动关系表达的句子,却被韩愈强行改为被动句,造成词义的难解与语义的陌生。这是韩愈为了追求“自树立,不因循”在语言上的创新之一。“所”字结构的词语还有“神所劳”“座所属”“命所施”“失所逢”“多所祝”“非所砭”“得所附”等,效果大致如上。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 一诗中共有9个“所”字结构的词语,不同的用法造成丰富多样的效果,是造语的典型体现:有所得(有收获);副所望(张籍的言谈符合我对他的期望);守所闻(固守听闻的学问);谬所当(“选试缪所当”23 3:考官意外地被我担任);有所成(有成就)
19、;甘所丁(甘心接受遭遇的一切);在我所(在我身边);多所经(“辛苦多所经”23 3:辛苦被多多 地 经历);焉所穷(“我怀焉所穷”23 3:我心中的烦闷怎样才能被穷尽)。分析可知:“所”字是名词“地方”的意思,引申为“身边”;“所”字用于动词前,表示接受动作的事物;“所”字前后使用关联性极小的词语,使得意义跳跃、语言奇险;突出内心强烈情感;“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动作的对象,韩愈特地将主动关系变为被动,使得语言晦涩、陌生。韩愈将“所”字结构词语玩出意义跳跃、强调情感、表示被动25孟毅苗 黄伟/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等花样,可谓精于语言锻炼,达到人工胜天然之境界。综上所述
20、,为合乎“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的诗学旨趣,韩愈进行大量“虚词造语”尝试,使其诗停顿转折、错落有致,显出散文化特征。钱锺书认为虚词、语气助词的运用使得韩诗在审美上具有“转巨石、挽狂澜之力”61 7 9。他还强调王安石五古、七古“有以文为诗、浑 灏 古 茂 之 致,此 祕 尤 得 昌 黎 之传”61 7 4,荆公善用语助,盖承袭自韩愈。此外,韩愈在士不遇诗中常以议论入诗,以哲理入诗。他常常规劝寒士积极寻求功名,在诗文中辨析说理,尊孟扬儒,排佛抑道。如谷曙光所言,韩诗主“意”,其部分议论性诗歌显出“风骨崚嶒、腕力矫变的论说气息”1 2。两宋诗歌蕴含理趣,可上溯至此。二、比兴意象的“奇诡化”新变
21、随着韩愈诗歌创作技巧的日益纯熟,其比兴手法中意象的选择趋于“奇诡化”,由草木演变为病弱、漂泊的单一动物,最终定型为新奇、怪异的动物意象群。韩诗的比兴手法具有“自树立”的风貌,奇诡的意象亦扩大运用至全诗。借助于变革比兴手法,韩愈引入幕府生活、权臣党争、南国风物等带有中唐时代烙印的士不遇诗新题材,深化了士不遇诗主旨内涵,塑造出了韩愈儒林领袖形象,凸显其坚贞勇毅的文人傲骨。韩诗创作初期风格高古,以传统的草木意象比兴,题材围绕科举落第与统治者不能养士。科举落第的韩愈与友人陈羽离别之时作 落叶一首送陈羽:“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颻终自异,邂逅暂相依。”25以落叶、断蓬、邂逅、相依、比兴,喻韩愈与陈羽
22、萍水相逢又各自飘零的际遇,此时,落叶、断蓬意象尚且合乎传统审美。韩愈中举后,诗歌意象偏向于具有力量美的动物,初露雄奇的审美倾 向。例 如“北 极 有 羁 羽,南 溟 有 沉鳞”23以“羁羽、沉鳞”风云际会起兴,比喻同时中举的韩愈、李观二人。其后,韩愈诗歌转型,风格由高古转为奇险,比兴手法较前阶段有了新变化。下述诗歌作于韩愈入汴州、徐州幕府之时,韩愈不满于庸碌的生活,又与幕主、幕僚不合,因而深感幕府僚佐生涯有志难伸、孤独不群。此时韩愈不平则鸣,隐晦地以动物入诗:裘破气不暖,马羸鸣且哀。(赠河阳李大夫)23 0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去寒就暖识所依,天长地阔栖息稀。风霜酸苦稻粱微,毛羽摧落
23、身不肥。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舟渚非。(鸣雁)24 7骐骥不敢言,低徊但垂头。人皆劣骐骥,共以驽骀优。(驽骥)24 8归来戎马闲,惊顾似羁雌。(归彭城)25 3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海水)25 9上述比兴可作如下解:韩愈避乱入汴州幕府,以哀鸣的羸马自喻;在徐州幕府有志难伸,遂以“毛羽摧落身不肥”24 7嗷嗷鸣叫的鸿雁自喻;韩愈自京归徐与幕僚不合之时,又以“低徊、垂头”的骐骥、羁旅漂泊的孤雌鸟自喻;在辞别徐州幕府之际,以宽广的海水、辽阔的邓林比喻幕主张建封,以“鳞不盈寸”“羽不盈尺”的鱼、鸟自喻。要之,韩愈二入幕府期间,比兴手法呈现新变,不再
24、局限于草木等景物,而大胆地以马、鸟、鱼等动物自喻,且动物具有老病、弱小、孤独、漂泊等审美特征,比兴手法中意象审美的异化倾向显著。此时,韩愈塑造了自己科举失意、寄身幕府但不甘沉沦的失意文人形象,拓宽前代士不遇诗歌哀叹生不逢时、无人赏识的题材,全新的“幕府”元素得以展现。贞元十八年(8 0 2年),德宗朝权臣王伾、35孟毅苗 黄伟/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王叔文日渐得宠,韩愈隐忧。次年,韩愈上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谏免赋税,因李实进馋于德宗,被贬为阳山令,韩愈对于幸臣党人遂深恶痛之。其后,权臣用事愈演愈烈:“然(德宗)居深宫,所狎而取信者裴延龄、李齐运、王绍、李实、韦执谊洎渠牟”,
25、甚至“皆权倾相府”1 3。被排挤在朝政之外的韩愈将忿忿之情抒之于外,遂诗风愈渐奇险。此时,比兴手法呈现出动物意象群“奇诡化”的新变,且常以怪僻、罕见、冷色调的字词入诗。韩愈作 苦寒 题炭谷湫祠堂,二诗风格激变,以丑怪之物作比,选用奇诡意象入诗,字词追求奇异、生僻。韩愈此类诗歌深化了士不遇诗歌的题材与内容,是反映中唐幸臣争权、祸及朝士的“奇险”力作: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隆寒夺春序,颛顼固不廉。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寒鼻莫齅,血冻指不拈。虎豹僵穴中,蛟螭死幽潜。荧惑丧躔次,六龙冰脱髯。芒砀大包内,生类恐尽歼。啾啾窗间雀,不知已微纤。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不如弹射死,却得亲炰燖。(苦寒)2
26、7 8-7 9万生都阳明,幽暗鬼所寰。嗟龙独何智,出入人鬼间。巨灵高其捧,保此一掬悭。森沉固含蓄,本以储阴奸。鱼鳖蒙拥护,群嬉傲天顽。翾翾栖托禽,飞飞一何闲。祠堂像侔真,擢玉纡烟鬟。群怪俨伺候,恩威在其顔。吁无吹毛刃,血此牛蹄殷。石级皆险滑,颠跻莫牵攀。尨区雏众碎,付与宿已颁。弃去可奈何?吾其死茅菅。(题炭谷湫祠堂)28 4“隆寒夺春序”这一怪异气候别出心裁地被韩愈用在 苦寒 中,来比喻权臣用事、朝政昏暗。题炭谷湫祠堂 一诗以鱼鳖、禽鸟、群怪拥护湫龙比喻阴奸的幸臣党人群体,比喻新奇,呈现“以丑怪为美”的审美特征。“虎豹”“蛟螭”“六龙”“鱼鳖”“禽鸟”“群怪”等多为新奇、怪异的动物,且数量庞大
27、、凶猛奸险,散发出邪恶愚昧气息的同时,又极具震荡乾坤的强力之美,是韩诗“狠重”风格的核心特征1 4。此时,韩愈语言追求奇、异、僻,大量运用稀见、血性的冷色调词语。例如“鳞甲”“刀镰”“寒气”“冻血”“吹毛刃”“殷牛蹄”等名词,“僵”“死”“丧”“脱”“歼”“弹射”“炰燖”“储”“嬉”“伺候”等动词,“幽暗”“险滑”“众碎”等形容词,造成了诗歌在审美上的奇诡效果。意象选择与字句锤炼是韩愈刻意雕琢的技巧,也是韩诗人工之美的重要成因。遭遇阳山之贬的韩愈,比兴意象新变,由传统草木意象,演变为病弱、漂泊的单一动物,定型为新奇、怪异的动物意象群。意象趋于奇诡,字词力求怪癖。出现幸臣夺权这一全新的士不遇题材
28、,具有中唐党派争斗的特殊时代烙印,韩愈士不遇诗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争奇斗险的韩愈,傲立于中唐文化顶峰,其高情胜气是对丑恶世俗的极大蔑视4。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是韩愈奇险诗风的扩大期。韩愈不再满足于仅对动植物意象进行“奇诡化”改造,而是将范围扩大至各种类型的意象。五感皆具,声、色、形皆备,纷繁罗列,烘托渲染,手法愈加纯熟,呈现“奇诡瑰丽”的审美特征,可谓“非诗之诗”,代表性诗歌节选如下: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
29、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猿鸣钟动不知曙,45孟毅苗 黄伟/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杲杲寒日生于东。(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21 4 4-1 4 5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意欲刻画衡岳庙中色彩斑斓、面积巨大、附墙盘柱的鬼物图,正面描写却只有“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21 4 4一句,其余篇幅均在烘托其阴森奇异的氛围。例如,开篇介绍
30、衡岳偏僻的地理位置。衡岳与其他三山环布于嵩岳的四方,衡岳地处荒野,作为主宰南方的权柄,镇压诸多妖魅鬼怪。其后,描写周围阴气逼人的山景,韩愈远观衡岳,其仿佛与鬼怪共融,近望觉其巍峨险峻,只见“喷云泄雾”“阴气晦昧”,衡岳山景化为鬼物图的陪衬。最后,叙述自己谒岳经历,韩愈迫其森然威势“魄动”而“下马拜”,进“灵宫”衡岳庙后,通神意的老人“手持杯珓”为韩愈算得最吉佳卦,引起韩愈“窜逐蛮荒幸不死”21 4 5的仕宦之叹。韩愈可谓将烘托渲染技巧运用到了极致。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踔较健壮。声音一何宏,轰輵车万两。犹疑帝轩辕,张乐就空旷。蛟螭
31、露笋簴,缟练吹组帐。鬼神非人世,节奏颇跌踼。阳施见夸丽,阴闭感凄怆。(岳阳楼别窦司直)21 5 5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21 3 7韩诗意象之奇诡,常常体现在对于贬地风物的描摹之中。上述 岳阳楼别窦司直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二诗着意刻画岳阳、郴州等地奇异的风物景色。岳阳楼别窦司直 写洞庭湖奇异巨大的海涛声,其声仿佛千万辆马车奔驰而过,又似轩辕帝“张乐”,乐器笋簴露出雕镂的蛟螭纹,节奏“跌踢”。激越阳刚之音与平缓阴柔之乐,给人以“鬼神非人世”21 5 4之感。此诗前半写景,后半叙事,阳开阴闭,以洞庭湖
32、浩森之景,反衬诗人忠直被谤之心曲,笔力矫然。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摹出郴州荒蛮图景,蛟龙出没,猩鼯号叫,毒蛇、虫豸乱窜,毒药遍地,海气湿重,鱼虾腥气熏人。仅以4 2字写了7种奇物,罗列堆叠意象,打破诗歌和谐蕴藉美。韩愈末期诗歌总体呈现回归传统的趋势,但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 答柳柳州食虾蟆 等诗尚且保有奇崛险怪的韩诗本色: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初南食贻
33、元十八协律)25 9 4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虽蒙句践礼,竟不闻报效。(答柳柳州食虾蟆)25 9 6韩愈摹画的潮州古怪海鲜,实为贬地日常所见之物。“鲎”状如惠文,雌雄相负而行;“蒲鱼”尾似蛇状,口眼分离;虾蟆别名“蛤驮”;“章举”“马甲柱”亦甚奇特;旧时所识之蛇,口眼狰狞。韩愈以戏谑调侃的口吻向同遭贬谪的柳宗元讲解潮州当地的蛤蟆,不厌其烦地描述蛤蟆的丑陋样貌、生活习性、鸣叫之声,上溯周公绞杀蛤蟆的历史,
34、甚至分享烹食所感。上述怪奇的意象,取材自韩愈周遭的环境。正如莫砺锋所说:“中唐诗坛上成功地将日常琐事引入诗歌的恰恰是被世人认作好奇趋怪的韩、孟诗派,其中尤以韩愈的贡献最为突出。”1 51 3 5韩诗中所谓“怪奇”的意象,55孟毅苗 黄伟/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源于生活中日常所见之物,韩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刻意加工,方使之奇诡。韩愈另辟蹊径,不再满足于文化内蕴早已固定的传统意象,而将动植物、人文景观、自然风物等一切日常之物引入诗歌,此亦为韩愈对比兴意象的一大开拓。韩诗在语言及比兴意象上追求新变之因,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韩愈嫉恶甚严,骨相崚嶒,性格“棱角不平,锋芒毕露,不能随俗俯
35、仰,也自然不能为朝廷世俗所容”。对于韩愈嫉恶如仇的性格致使其屡遭贬黜的论断,前人已有共识4。另外,从韩愈的碑文对于忠义奇崛者的极度推崇中,亦可以看出韩愈思想上的“尚奇”倾向1 6。再者,韩愈以孟子继承者的儒者领袖自居,创立了道统与文统。然而,他一生屡遭打击,七应科举,二贬南荒,困苦的境遇为韩愈提供多样奇异的素材,亦使其提出“不平则鸣”的主张。比兴言志、托物以讽的传统诗歌写法,已难以满足其强烈的抒情议论需求,故而对诗歌语言及比兴手法进行全面革新。如葛晓音所 论:“他将岭南风物妖魔化的怪异想象,则是忠正君 子 的 政 治 逆 境 在 自 然 环 境 中 的 投影。”4其二,士大夫普遍对于中唐衰败的
36、国势感到失望、幻灭,诸多士人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以重振李唐盛世为目标。盛唐至中唐,审美由外拓到内敛,由天然到锻炼,由昂扬到低沉1 7,审美趣味的巨变为文学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时流之下,韩愈不满于当下诗文风尚,参与文学革新,提倡古文运动,开创奇险诗派,达到“复古”与“革新”的天然统一1 8。其 三,从 诗 歌 自 身 发 展 来 看,自李、杜以来,诗歌已尽翻六朝窠臼,臻于完备。挣脱盛唐诗风桎梏、廓清大历余风之重任,便落于文坛领袖韩愈肩上。韩愈大变唐诗风貌,“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1 9韩愈开创
37、诗歌奇崛险怪的美学新范式,其奇险诗风于后世之沾溉可见诸欧、苏、王、苏、黄等北宋诗人。欧阳修写景长诗铺张扬厉,苏舜钦七古风格雄豪,王 安 石、苏 轼、黄 庭 坚 喜 押 险 韵、用 僻典1 51 5 8。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追求生新的诗法,亦为江西诗派所吸收。韩愈推动了诗歌从唐音至宋调的转型。三、结 语综上所述,韩愈诗歌语言、意象贯彻“自树立,不因循”的诗学之旨,其诗大量引入文言反问、疑问词语,并借助“其”“且”“与”“所”等虚词进行“虚词造语”,造成韩诗顿挫转折的散文化效果。韩愈还变革了诗歌比兴手法,意象由传统的草木变为新奇怪异的动物意象群乃至人文景观、自然风物等一切日常之物,使比兴中的意
38、象偏离雅正审美,趋于“奇诡”,呈现“奇崛险怪”的韩诗本色。韩愈对于诗歌的革新及其士不遇诗创作均具有巨大价值。韩愈对于诗歌语言、艺术手法进行了全面改造,此乃韩愈革新传统文学的成功尝试。对韩诗创新语言、手法做出深入剖析与探讨,于追求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而言,具有极大启示性。更重要的是,韩愈的士不遇诗歌创作,揭示了士不遇现象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在韩愈看来,好诗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穷困的际遇。中国诗学精神主体始终强调诗人的社会责任感,穷困的遭遇为诗人提供了契机,使其将用世之志寄寓于诗文。失意者之诗往往比得志者之诗更具价值。韩愈为表达穷愁困顿而作的士不遇诗歌,超越个体的遭遇,而与历代不遇文人群体的情感
39、相通,从而能超越时代引起普遍共鸣。诚如吴承学所言,“(诗)更是高尚的精神寄托,是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神圣信仰”,韩愈的士不遇诗充分体现了诗歌寄托崇高精神的价值所在,“诗人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65孟毅苗 黄伟/论韩愈士不遇诗虚词造语与比兴意象之新变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韩愈亦为承受苦难、浴火重生的真正成功的诗人2 0。【参 考 文 献】1 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0.2 方 世举.韩昌 黎诗 集编 年 笺注 M.北 京:中 华 书 局,2 0 1 2.3 蒋寅.韩愈七古声调之分析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1).
40、4 葛晓音.从尚古到求奇:韩愈险怪诗风形成的内在逻辑J.文学遗产,2 0 2 1(1).5 周裕锴.痛感的审美:韩愈诗歌的身体书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7(1).6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8.7 谢思炜.试论韩愈诗歌的“造语”J.文学遗产,2 0 1 5(5).8 余恕诚.韩愈诗歌对赋体成分的吸收 兼论跨文体鉴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0(2).9 吴在庆.论韩愈的忧谗畏祸心理及对其创作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8(1).1 0 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41、 6 1:2 1 2.1 1 葛晓音.韩愈古诗中的“性情面目”与人物百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1).1 2 谷曙光.韩诗之变与苏诗的变中之变 论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与宋代新诗格的确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5(5).1 3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3 7 2 9.1 4 刘宁.韩愈狠重文风的形成与元和时期的文武关系J.文学遗产,2 0 2 0(1).1 5 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1 6 刘宁.从对才性品评的疏离看韩愈碑文的艺术创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42、3(1).1 7 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5 6-8 1.1 8 张鹏飞.“惟陈言之务去”乎 韩愈诗赋创作习用 昭明文选 之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 0 1 4(1).1 9 叶夑,著.蒋寅,笺注.原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2 3:6 9.2 0 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 0 1 0(4).O n t h e N e w C h a n g e s o f I m a g e r y i n I m a g i n a r y W o r d C r e a t i o n a
43、 n d C o m p a r i s o n a n d I m p r o v i s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i n H a n Y us F a i l e d P o e t r y o f W r i t i n gM e n g Y i m i a o H u a n g W e i(C o l l e g e o f L i t e r a t u r e,N a n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t o n g,J i a n g s u,2 2 6 0 1 9)A b s t r a c t:H a
44、 n Y u i s a t y p i c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i o f t h e M i d d l e T a n g D y n a s t y,w h o t o o k p a r t i n s e v e n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a n d w a s e l e c t e d t o t h e S o u t h t w i c e.A b o u t 3 0%o f H a n Y us p o e m s a r
45、e r e-l a t e d t o t h e t h e m e o f“t h e u n l u c k y”.H a n Y us p o e m s f o l l o w h i s s e l f-i n n o v a t e d t h e o r y o f p o e t i c c r e a t i o n:i n t e r m s o f l a n g u a g e,h e u s e s a l o t o f r h e t o r i c a l a n d q u e s t i o n i n g w o r d s i n t h e l i
46、t e r a r y l a n g u a g e,w i t h t h e h e l p o f t h e w o r d s“q i”,“q i e”,“y u”,a n d“s u o”,a n d s o o n.I n t e r m s o f l a n g u a g e,H a n Y u o f t e n u s e s l i t e r-a r y r h e t o r i c a l w o r d s a n d q u e s t i o n s,a n d c r e a t e s“f a l s e w o r d s”.I n t e r m
47、 s o f 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 s,H a n Y u p u r s u e s t h e b i z a r r e,a n d t h e i m a g e r y i n t h e p i c a r e s q u e t e c h n i q u e b e c o m e s m o r e a n d m o r e s t r a n g e a n d w e i r d,w h i c h d e v i a t e s f r o m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o f p o e t r y
48、 t h a t e m p h a s i z e s o n e l e g a n c e.M o r e o v e r,H a n Y u i n t r o-d u c e d b r a n d-n e w t h e m e s s u c h a s t h e S h o g u n a t e,p a r t y d i s p u t e s,a n d s o u t h e r n s c e n e r y i n t o h i s p o e t r y,p o r t r a y i n g h i s o w n d i s i l l u s i o n
49、 e d b u t s t r o n g i m a g e a n d e m p h a s i z i n g h i s c h a s t e a n d c o u r a g e o u s l i t e r a t i s p i r i t.U 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h i s s e l f-i n n o v a t i v e t h e o r y o f p o e t i c c r e a t i o n,H a n Y u c h a n g e d T a n g p o e t r y,c r e a-t e d t h e H a n a n d M e n g s c h o o l o f p o e t r y i n t h e M i d d l e T a n g,a n d i n i t i a t e d t h e s t y l e o f p o e t r y i n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K e y w o r d s:H a n Y u;p o o r c a r e e r;f a l s e w o r d f o r m a t i o n;p i c a r e s q u e;i m a g e r y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