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第1页经 典 晨 读第2页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专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第3页【作者背景】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张籍家境贫困,官职卑微,又害眼疾,孟郊寄张籍诗戏称他“穷瞎张太祝”。他诗广泛地反应了当初社会各种矛盾,如塞下曲痛陈穷兵黩武之害;凉州词描述唐朝同当初少数民族战争;求仙行吴宫行嘲讽了统治者思想愚昧、生活荒淫;山农词贾客乐则以农民艰难困苦反衬了商人奢侈豪华。第
2、4页此诗另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初藩镇之一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伎俩,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拉拢而写名作。通篇利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将拒绝之意表示得极为委婉,李师道读后,也觉无可奈何。第5页【主旨感悟】此诗是张籍为拒绝节度使李师道拉拢而写,利用
3、比兴手法,委婉而坚定地表明自己忠于朝廷,不愿依附李师道坚定立场。【艺术鉴赏】1委婉含蓄,意蕴深沉。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首二句诗是说这位君子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词,含有训斥之意。这里“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李师道别有专心。第6页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李师道知己;假如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富贵气象,丈夫是执戟明光殿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
4、意谓自己是唐王朝士大夫。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激对方,抚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事夫誓拟同生死”!第7页最终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果断,“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示,可是它表示得这么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2富有民歌风味。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细腻地刻画诗人心理,“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深深地感激你知遇之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和不安。但必须要把这明珠还给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直接以口语入诗,将一个女子婉约心事说得十分明白。第8页学 习 目 标第9页1掌握基础知识及主
5、要诗词名句;了解作者说明中国诗特点,把握文章说理层次。2学习本文利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对待中国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正确态度,反对诗歌研究中本位思想。把握作者阐述中国诗特点。学习和借鉴本文写作方法。第10页课 前 预 习第11页1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第12页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
6、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经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含有开创性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经、史、子等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比较上阐发、辨析。第13页2了解背景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个清醒头脑和一个深刻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个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7、。他一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总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不足和地域不足。第14页他既批评中国人因为一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因为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偏见。钱钟书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学术及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起了很好作用。本文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一次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不一样,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正确态度。第15页(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第
8、16页2掌握词义(1)严正:严厉、正当。(2)羡妒:羡慕、嫉妒。(3)凑泊: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心灵与客观反应对象二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到达物我合一境界,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意思。(4)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感人。也说“荡气回肠”。(5)拔木转石:能把树拔出来,能把大石头推转起来。形容力量非常大。(6)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事物或脱离实际理论、计划等。(7)一蹴而就: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4积累熟语心广体胖: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
9、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如:摩羯座一向脚踏实地,做人极稳重,没有大起大落情绪困扰,自然,精神爽利啦!数见不鲜:数,一再;鲜,新杀禽兽,引申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经常见到,并不新奇。如:有些人戏言,是长沙楼市“促销年”,买房送家电,送汽车,甚至送房,都已。第21页进 入 课 堂第22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作者论诗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方面了解诗人,用详细事实作证据,而且必须在相对比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观点来对待,只有这么才公平。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谈中国诗发展特点和规律。先中外对比,直接概括;再类
10、比中国其它学术艺术门类,说明诗并非特例。最终归结原因,比喻、类比生动诙谐。(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第23页1作者为何认为“发这个问题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观赏外国诗中国读者”?答:这句话是作者针对发问者立场来说。一个只读中国诗人,他会区分,但不会笼统地概括中国诗普通印象。“他要把每个诗人特殊、独个美一一分辨出来”,“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特点”,极难形成整体印象,绝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只有读过外国诗中国人和外国人才会利用比较文学方法去求证这个问题。第24页2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含有哪些特点?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比较叙述。答:特点原因或
11、表现比较对象结论中国诗成熟早纯粹抒情诗精华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西方诗发展历程中国诗是早熟。早熟代价是早衰简短而有悠远意味原因: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诗体可能正是诗心产物,意在使读者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爱伦坡中国诗在简短篇幅中包含着悠远意味第25页特点原因或表现比较对象结论富于暗示表现:引诱读者到语言文字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静默;不了了之,引得读者遥思远怅;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令读者回肠荡气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原因:跟语言本质相关,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英语、法语、德语和惠特曼中国诗音调比较薄弱,语气较轻
12、,像谈话第26页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怎样了解?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搞清句中“尽职”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关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是“不能尽职”原因)。(二)教师点拨,引领思绪第27页“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观赏本国诗人而言。这里“尽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立场上,依据诗歌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异同优劣,进而全方面地认识本国诗特征。而只会观赏本国诗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判别。这便是作者所说“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第28页2“
13、中国诗是早熟。早熟代价是早衰”含义是什么?“早熟”指纯粹抒情诗精华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高尚境界,以后就缺乏改变,而且逐步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角度,简明地说明了中国诗艺术性和由此产生负面影响。3怎样了解“聪明”一词?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思想方法。所谓“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危害错误东西长久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流传下去,贻害无穷。第29页4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第一,中国先有抒情诗,并“一蹴而至高尚境界,以后就缺乏改变,而且逐步腐化”
14、。西方诗歌发展是先有史诗,最终才有抒情诗。纯粹抒情诗精华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早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健康发展。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需要。西方也有些人主张诗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标准比我们所说“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是在简短篇幅中包含着深远意味。第30页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这一特征。中国诗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尤其“中国”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
15、西洋”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成份。总之,诗歌本质特征在不一样国别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第31页C 第32页B 第33页第34页【解析】差强人意:大致上还能使人满意。为渊驱鱼: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能够依靠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当仁不让:泛指碰到应该做事,主动主动去做,不退让。在灾难逃:本指命中注定要遭受祸患,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防止也防止不了。别无长物:没有多出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练或做事不干脆。第35页C 第36页D 第37页A但当然 不过 然而/假如B可能即使不过尽管 却/C 所以 即使 只是/竟 即使D/当然可是而而也第
16、38页C 第39页C 第40页D 第41页A 第42页C 第43页第44页【答案】(1)在长亭旁,洒下离人泪在折柳处,涌起故园情(2)在暮霭中,沉淀夕阳色在流云里,带去岁月痕(3)在长亭外,响起马蹄声在灞桥头,落下相思泪第45页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分析中外诗歌“同中之异”:1.篇幅短小。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篇幅”。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一跟语言本质相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沉重;二是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声音又静又细”。4.社交诗尤其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
17、,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共性。(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总结全文)第46页1第3自然段中“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可能正是诗心产物,适配诗心需要”,这句话作者想要说明什么意思?答:这句话意思是指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结合:诗体正是诗心产物,适配诗心需要。比喻形式和内容相互作用,谈诗体、诗心相互制约关系是“雅”事,鞋和脚都是“俗”物,“雅”事竟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第47页2第3自然段中“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是什么意思?答:这里“易尽”指短小篇幅,“无垠”指悠远意味。借助比喻,经过比较,中外诗歌异同一目了然。3第6自
18、然段中,“可是中国诗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音调比较薄弱,只像吹着芦管。”这句话含意是什么?答:作者用“蛛丝网”和“钢丝网”,“乐队合奏”和“吹芦管”对比,指出中西诗差异。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方诗狂放,有拔木转石兽力和惊天动地神威。中国诗看似轻淡,却字字珠玑,敲人心扉。第48页4第8自然段中,“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允许我们身心在这茫茫漠漠世界里有个安置归宿,好像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一句含意是什么?答:这句话蕴涵着丰富哲
19、理,人思想、情感、理智、意志等能够有所放纵、驰骋,但最终还得有所回归,寻找定所。生动确切比喻,令人拍案叫绝。第49页1第4、5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中外诗歌名句,作用是什么?作者旁征博引,经过比较,论证中外诗歌都有富有暗示佳作,但中国诗人尤其注意含蓄之美。大量诗句,似信手拈来,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作者渊博学识。(二)教师点拨,引领思绪第50页2你能说说“怀孕静默”表示效果吗?“暗示”已经比较形象了,在作者笔下竟然还能创造出更形象、更生活化、更准确词句:“怀孕静默。”怀孕是女人一个生理现象,普通而言,将要做妈妈是一个甜蜜幸福,这里用这种生活中现象比喻诗歌暗示性分外妥帖,且别具幽默。3在论说中国诗
20、特点时,作者把什么特点说得最详细?为何?作者把中国诗含有含蓄蕴藉、富于暗示说得最详细。作者首先说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意外,耐人寻味。接着说中国诗往往在无言中蕴涵神秘;中国诗喜用疑问句发问引思,让人回肠荡气得没有下文。之所以说得很详细全方面,就是要给人一个整体印象,因为中国诗含蓄凝练、艰涩难懂特点是最知名。第51页4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为何“有意对中国诗内容忽略不讲”?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歌尽管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歌,不过中国诗首先是诗,含有诗基本特征,而且因为人类基本习性是相同,所以“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成份
21、”,这么既对中外“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告诫了外国朋友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国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应该持有态度。第52页5课文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主要特点是:开篇明确叙述标准,然后逐层展开,分别叙述,而在叙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特点。每一个特点叙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很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尤其中国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第53页6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钱钟书散文是经典学者散文。所谓学
22、者散文,大都含有较强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表现伎俩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明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散文正是以思想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利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语言轻松、幽默,大量利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发展时,第54页以中国绘画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快速,又拓深了文章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幽默诙谐说法
23、,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高度;又说“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聪明”这种似反实正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特点,也含蓄地表示了对中国诗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人”,作者以生动比喻表示出对待“中国诗”应有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利用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琢磨。第55页第56页作者从“比较文学”立场出发,列举大量中外诗歌,从民俗学、格调学,乃至哲理学等多个角度说明了中国诗歌所含有特征,提议听众从“比较文学”角度去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地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依据
24、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叙述,只有这么才全方面、科学。第57页1举例说明和引言论证手法。整个演讲,引用广博,全文引用中外诗人谈话和诗句有30多处,引文内容甚至还包括中西方哲学和绘画,以及宗教著作百喻经,可谓洋洋大观,表达了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丰厚学术素养。第58页2形象精妙比喻。本文谈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象概念,作者不是空洞地去谈理论。而是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巧妙比喻,把一些抽象概念、道理阐述得深入浅出。如讲到中国诗歌篇幅短小时,作者以“闪电战”和“轻鸢剪掠”“樱桃核”和“二寸象牙方块雕刻者”喻之,形象生动。说到中国诗轻淡笔力和安和词气时,由“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像吹着芦管”和“像乐队合奏”这么
25、形象比喻和外国诗雄厚、沉重笔调相比,明白如话。最终讲到中西诗内容、作风暗合时,打了一个比喻:“研究我们诗准使诸位对本国诗有更深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爱恋,以为甜蜜故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设喻生动、亲切。第59页D 第60页第61页A BCD【解析】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人成规办事。句中说他“完全沿用了前任主教练打法”,故使用恰当。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局面,句中说“科技教育化与教育科技化”是两个方面,故错误。电光石火:指闪电光,燧石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句中说是“张经理语重心长一席话”,对象不妥,望文生义。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后面不能
26、跟宾语。而句中后面加了宾语“人们疾苦”,故错误。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低。实至名归:指有了实际本事或成就,对应名声自然随之而来。第62页C 第63页第64页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当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条件:那灰色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普通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个怀孕静默。说出来话比不上不说出来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话。第65页3对上面两段话内容了解,不恰当一项是()A中国诗考究艺术上精巧,简短诗也应有
27、悠远意味。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了解。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D押韵上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根本原因。【解析】“比较深奥难于了解”不对。B第66页4对上面两段话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联想,不恰当一项是()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优点,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D第67页【答案】比喻。“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禁律和中国诗篇幅。第68页名著博览三国演义人物观
28、赏(一)刘备:小说中心人物,是作者极力颂扬理想中开明君主形象,含有器识非凡统治才能。“仁义宽厚”、“知人善任”是其性格主要特征。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是标准龙颜模样,正宗龙子龙孙。在刘备性格深处积淀着古代仁君贤主种种美德。刘备诚笃忠厚,崇尚义气,不但仅表现在对待结拜弟兄上,就是对待其它部将,他也是倾诚知己,知人善任。作者还着力刻画了刘备宽仁待民品德,尤其是在刘玄德“携民渡江”中,表达得更为生动。第69页不过刘备也有感情用事性格特点,有时还见识浅陋,感情用事。至于刘备投掷阿斗,猎户杀妻等故事,都给人一个难以
29、置信、近似虚伪感觉。鲁迅说小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诸葛亮:小说中主要人物。历史上诸葛亮乃是蜀国丞相,帮助刘备打了天下,又帮助刘氏父子坐了江山。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恪守职责,为蜀国奠基立业耗尽了全部精力。他智谋超群,才能过人,在当初,不论军事、政治、外交,都有很大建树,是一个出色封建社会政治家、军事家。第70页三国演义基本上是遵照历史来创造这一形象。自然,他被加进了不少理想成份,经过精细、巧妙而又大胆艺术加工,比历史上诸葛亮更为出众。他是这部小说中创造得十分成功经典形象。作者是怎么去描写诸葛亮呢?看来,罗贯中决心要充分写出他所作所为和在这些行为、动作背后思想、性格,赋予他以封建社会这一类人物所含有思想性格上美德,如凡事开了头就绝不中途撒手彻底性,不畏艰难挫折、奋勇向前无畏气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胆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忘我精神,周密审慎分析力、判断力,坚定无比政治信念;不可随便更易高度标准性,机智多变策略上灵活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政治涵养,等等,都一股脑儿地集聚到他身上。所以,他就成了美化了、理想化了艺术形象。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