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3_T 1128-2022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高清).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52954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6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3_T 1128-2022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高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B53_T 1128-2022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高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B53_T 1128-2022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高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B53_T 1128-2022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高清).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B53_T 1128-2022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高清).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CCS B 6253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11282022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2022-08-12 发布2022-11-12 实施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3/T 11282022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DB 53/T 1128 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DB53/T 671 食用玫瑰生产技术规程、DB53/T90微型月季盆花产品等级与DB53/T 996切花月季设施无土栽培技术规程共同构成支撑云南玫瑰(月季)生产的地方标准体系。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

2、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本文件由云南省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8)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花卉技术培训推广中心、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锦苑花卉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海锦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云南智卉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禄丰勤攀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锐、杨明珊、童江云、李俊瑜、赵阳楠、聂晶、梁珈瑜、刘昕、华蔚菡、王其刚、王丽花、吴红芝、王锦、叶玉、晏

3、旭熙、王俊云、周银龙、刘溪、魏国震、邵青、商雨、陆继亮、杨红朝、崔继梅、王苏天、王佳麒、魏迪莉、伍林、李关艳、李云驹、何琼、董春富、段金辉、谭云、陈莉、杨佳。DB53/T 112820221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的品种选择、环境与设施、肥水、定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高原切花玫瑰的基质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农药合

4、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DB53/T 63主要鲜切花产品等级DB53/T 105主要鲜切花种苗和种球产品等级DB53/T 996切花月季设施无土栽培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高原切花玫瑰 cutting rose of highland宜生长在高原地区,海拔为1 600 m 2 500 m,北纬为2326,用作切花种植的玫瑰。3.2营养枝 vegetative branch特指切花植株上通过折枝或扭枝后高度低于花桩的枝条。3.3肥水控制循环系统 fertilizer control system通过施肥机用清水稀释肥料母液,配制成可溶性离子浓度(Ec值)和酸碱度(pH

5、值)适宜的灌溉液进行灌溉,并将灌溉回收液通过过滤、杀菌、稀释、调节pH值等,配制为EC值、pH值适宜的营养液后再次进行灌溉利用的系统。3.4营养叶 trophophyll指切花玫瑰植株的叶片,玫瑰的叶片为羽状复叶,主要为植株生长提供光合、蒸腾作用。3.5基质 substrate用于帮助植物根系固定,并为水肥、空气存储提供环境的各种有机、无机材料。DB53/T 1128202224品种选择选择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中抗以上、产量高的品种做为高原基质栽培的切花玫瑰品种。5环境与设施5.1产地环境5.1.1自然环境年平均气温为14 17,极端最高气温为30 35.7,极端低温为-2 6.2;年平均

6、日照为1 900 h2 200 h,年平均降雨量为700 mm1 200 mm,海拔为1 600 m2 500 m。5.1.2产地条件土地平整,水、电、路网通畅。5.1.3水源条件宜按照7 L/m2d计划灌溉水供给。露天水源酸碱度pH值为5.07.5,地下水源酸碱度pH值应8.5,可溶性离子浓度EC均宜0.5 ms/cm,且水源中碳酸氢根离子HCO3-含量应305 mg/L。5.2设施5.2.1宜为钢结构塑料薄膜大棚,大棚肩高 4m6m,顶高 6.5m8.5m,据地块条件,单跨宽度可为 8m 或 9.6 m。5.2.2顶部和侧面开窗,宜为电动控制,顶部开窗应避开迎风方向,且通风比例应不低于 3

7、0%。5.2.3大棚四周应设置 30 cm 宽散水,散水外设置排水沟。5.2.4棚内宜配置温度、湿度和遮阳等调控辅助设备。6肥水6.1肥水控制循环系统宜选择自动施肥机建立肥水控制循环系统,工作液Ec值和pH值应稳定一致。6.2滴灌系统每条栽培槽宜铺设2条滴灌带,滴头向上,滴头间距15 cm20 cm。或铺设1根滴灌管,开孔安装4个滴箭,开孔间距15 cm20 cm,滴灌带和滴箭应具备压力补偿功能及防滴漏功能,灌区滴灌点出水均匀。6.3肥料选择选择各元素之间不发生拮抗反应、不会引起pH值剧烈变化、对灌溉系统腐蚀性小的单体水溶肥。6.4施肥与水分管理6.4.1根据植株生长情况以滴灌方式浇施灌溉液,

8、附录 A 给出了水肥母液配方的进一步信息。6.4.2夏秋季,棚内温度为 25 35 时,灌溉液 EC 值为 1.5 ms/cm、灌溉次数为 8 次/天,单次灌溉时长为 4 min/次。DB53/T 1128202236.4.3冬春季,棚内温度为 15 25 时,灌溉液 EC 值为 1.8 ms/cm、灌溉次数为 5 次/天,单次灌溉时长为 3 min/次。6.4.4当棚内温度15 时,灌溉液 EC 值为 1.8 ms/cm、灌溉次数为 2 次/天,单次灌溉时长为 3 min/次。6.4.5回收液占灌溉液的 25%35%。7定植7.1定植前准备7.1.1栽培槽7.1.1.1宜选择 1 mm 厚聚

9、丙烯材料栽培槽,离地设置,栽培槽顶部距离地面 40 cm60 cm。7.1.1.2栽培槽宽 30 cm40 cm,高 25 cm30 cm 的,槽间距 90 cm100 cm。7.1.1.3栽培槽应有支撑并固定,宜选用空心砖加石棉瓦组合作为栽培槽的支撑,并用铁皮或绳子固定。7.1.1.4栽培槽底部应铺设直径 5 cm10 cm 的碎石等颗粒状虑水填充物。7.1.1.5每行栽培槽应设置 0.5%1%的坡度,可利用地面坡度或种植槽支架产生坡度。7.1.2基质7.1.2.1宜选用脱盐椰糠做为基质,椰糠 pH 值为 5.06.0,EC 值应0.3mS/cm。7.1.2.2椰糠使用年限为 5 年7 年,

10、超过使用年限后宜作为普通有机肥还田。7.2种苗定植7.2.1定植时间一年四季均可定植,但应避免高温、强光时段。7.2.2种苗选择选择根系健壮、营养叶为5片复叶、芽点正常、无病虫害的种苗。7.2.3定植方法7.2.3.1定植穴深度 6 cm,直径 4 cm。7.2.3.2按营养叶以平行于槽边略向槽心的位置放入穴中。7.2.3.3将顶芽露出基质外,底芽埋在基质内。7.2.3.4双行交错定植,株距 15 cm20 cm。7.2.3.5定植密度宜在 5 000 株/亩(667 m2)6 000 株/亩(667 m2)。8栽培管理8.1温度棚内白天温度 25 30 ,夜间温度 15 18,现蕾后,温度应

11、维持在 13 15。8.2湿度DB53/T 112820224棚内白天相对湿度50%60%,夜间相对湿度80%。当昼夜温差超过12 时,应注意避免夜间湿度过大而造成病害。8.3光照白天光照强度40 000 lux80 000lux,夜间补光至6 000 lux10 000lux。晴天光照超过100 000 lux时,应及时遮光,阴天宜在夜间补光。8.4苗期管理8.4.1定植后管理定植后管理应符合DB53/T 996的规定。8.4.2去除顶端优势当植株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时,应及时摘心,摘心操作应符合DB53/T 996的要求。8.4.3压枝当植株二次摘心后出芽重新长出花头,当植株高度达到45 cm

12、65 cm时宜进行压枝处理。8.4.4切花枝压枝后7 d14 d后,植株长出基部花芽时,保留发育好、粗壮的2个5个花芽培养为切花枝,其余花芽应及时抹除。8.5花期管理8.5.1抹侧枝及时清除单头玫瑰切花枝腋芽萌发出的侧枝。8.5.2切花枝采切和留桩8.5.2.1第一茬切花枝为一级花枝,选择粗壮的枝条留下 2 个腋芽,较弱的枝条不留桩,直接剪切或留作营养枝。8.5.2.2第二茬切花枝由二级花枝和一级花枝组成,在一级花枝上萌生的花枝称为二级花枝,将二级切花枝采切后留 1 个腋芽,一级花枝留 2 个腋芽,留桩长度应让所有切口基本在同一个平面。8.5.2.3第三茬及以后采切时,在留 1 个腋芽的位置进

13、行采切,重点培养一级、二级、三级切花枝。8.5.2.4留桩时应保障每个切花枝有充分的空间。8.5.3营养枝管理8.5.3.1在切花产花时期,应保持营养枝的数量和健康程度,适时选择一些弱枝培养成为营养枝,方法见 8.5.3.2。8.5.3.2在距离栽培基质 2cm3cm 处的枝条基部顺时针扭曲下压,注意折断枝条木质部不能破坏枝条韧皮部,使枝条向基质槽外壁向下弯折。8.5.3.3夏季营养枝过密导致切花枝较弱、田间操作受阻时,应及时疏剪;春季及时清除枯枝和黄叶。9病虫害防治DB53/T 1128202259.1防治原则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及生物防治措施,配合

14、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参见附录B。9.2主要病害主要病害包括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根癌病等。9.3主要虫害主要虫害包括蚜虫、螨类、蓟马、鳞翅目幼虫等。9.4农业防治适时进行梳枝整形,改善通风条件,调控棚内温、湿度,避免长时间高温高湿,及时清除田间感病植株体,并符合DB53/T 996的要求。9.5物理防治设置诱虫板、诱捕器、杀虫灯等设施参照DB53/T 996的规定执行。9.6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制剂等措施。9.7化学防治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GB/T 8321的要求。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10采收及采后处理10.1采收时间春、夏、秋季每天早晚

15、各采收1次,冬季每天上午采收1次。10.2采收方法按季节、品种、采后运输距离和市场需求控制花朵开放度。高于留出的腋芽0.5 cm1 cm处切花,切口为平切。10.3采后处理10.3.1预冷切花宜在5 min内插入含有保鲜剂的容器中,并尽快放入冷库中预冷。预冷温度2 4,预冷相对湿度85%90%,预冷时长为4 h48 h。10.3.2分级、包装经预冷处理后按照DB53/T 63、DB53/T 105的规定进行分级、包装。10.3.3贮藏DB53/T 11282022610.3.3.1分级、包装后可重新添加保鲜剂,并尽快入库中贮藏。10.3.3.2短期贮藏,冷库温度 8 10,相对湿度 70%80

16、%为宜,贮藏时间不超过 2 d。10.3.3.3长期贮藏,冷库温度 1 2 为,相对湿度 90%为宜,期间应避免频繁开关冷库,冷藏时间不超过 30 d。11生产记录生产记录应覆盖品种选择、定植、苗期、花期、采收及采后处理等阶段,记录范围包含时间、天气、温度、湿度、肥水配方、施肥量及农艺措施等方面。附录C给出了记录表的进一步信息。DB53/T 112820227附录A(资料性)水肥母液配方A.1母液配方 1母液配方1适用于营养需求旺盛期,具体见表A.1和表A.2。表 A.1 母液配方 1-A 罐(1 000 L)中文名及分子式分子量(Da)用量(kg)硝酸钙 Ca(NO3)24H2O23647.

17、2硝酸镁 Mg(NO3)26H2O25615.4EDTA 铁钠3671.03表 A.2 母液配方 1-B 罐(1 000 L)中文名及分子式分子量(Da)用量(kg)硝酸钾 KNO310120.2硫酸镁 MgSO47H2O2469.84磷酸二氢钾 KH2PO41365.4磷酸二氢铵 NH4H2PO41152.3硫酸铵(NH4)2SO41322.64EDTA 锰钠3890.39EDTA 锌钠3990.16EDTA 铜钠3980.16硼酸 H3BO3620.074钼酸钠 Na2MoO42H2O2420.0484A.2母液配方 2母液配方2适用于后期花朵上色,具体用量见表A.3和表A.4。表 A.3

18、 母液配方 2-A 罐(1 000 L)中文名及分子式分子量(Da)用量(kg)硝酸钙 Ca(NO3)24H2O23637.7硝酸钾 KNO310120.48EDTA 铁钠3671.03DB53/T 112820228表 A.4 母液配方 2-B 罐(1 000 L)中文名及分子式分子量(Da)用量(kg)硫酸钾 K2SO417413.92硝酸镁 Mg(NO3)26H2O10112.5磷酸二氢铵 NH4H2PO41159.2EDTA 锰钠3890.39EDTA 锌钠3990.16EDTA 铜钠3980.16硼酸 H3BO3620.074钼酸钠 Na2MoO42H2O2420.0484DB53/

19、T 112820229附录B(资料性)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常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常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见表B.1。表 B.1 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常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常见病害危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白粉病首先从中上部开始,在叶片、花蕾及嫩稍上发生。初期叶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出现白色粉末状霉点,随后着生一层白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全部有白粉层。嫩叶染病后翻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稍染病时膨大,反面弯曲,幼叶展不开;老叶则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状斑,但叶片不扭曲。为专性寄生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株/芽上越冬。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17 25,5

20、以下、32 以上受到抑制。发病湿度范围宽,环境相对湿度大于 97%分生孢子萌发率高。使用50%嘧菌酯 3 000 倍液和25%戊唑醇乳油 3 000 倍液喷洒于植株正反两面。霜霉病在叶、新稍、花上发生,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淡绿斑纹,后扩大并呈黄褐色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渐次扩大蔓延到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潮湿空气,病叶背面可见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叶片容易脱落,腋芽和花梗部位发生变形,出现病斑,严重时新稍基部出现裂口,沿切口向下枯死,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芯为灰白色,新稍和花感染时,病斑与病叶相似,病斑略凹陷,严重时叶萎蔫脱落,新稍腐败枯死。为专性寄生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或以卵孢子在

21、土壤中越冬。孢子囊萌发温度 5 27,最适温度为 18,高于 23 萌发率降低。病原孢子从叶背面的气孔侵入,侵入时需要有小雾滴或水膜存在,侵入过程 2 h3 h 左右;侵入后温度在 10 25,空气湿度大于 85%时,经过 18 h 开始形成新的孢子囊。降低夜间湿度,交替使用氰霜唑、精甲霜灵和霜脲氰进行药物防治。DB53/T 1128202210表B.1(续)常见病害危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灰霉病叶片发病初期为叶缘叶尖水渍状小斑,光滑稍有下陷,后期叶片变色,密生灰色霉点;花蕾上发生时花不开放,花蕾变褐色腐烂脱落;花受侵害时出现小型火燎状斑点,不久变成大型褐色斑腐烂,花瓣变褐色皱缩腐败;植株受侵

22、害时在茎节中间腐烂,枯萎而死。温暖潮湿环境下侵染部位长满灰色霉层,一般症状发生在花瓣、有伤口的茎、叶和嫩枝病菌以菌丝或菌核潜伏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浸染,周年发生。繁殖温度 2 21,最适 15,空气湿度大于 85%和叶片上有水膜是发病的必要条件,1 d2 d 即可发病。1.温棚室中注意通风,保证大棚内湿度70%,减少叶面湿润时间;2.防止大棚薄膜、水槽直接滴水于植株;3.及时清除病残,减少侵染来源,应从染病部以下处剪去;4.交替使用嘧霉胺、啶酰菌胺、异菌脲、腐霉利等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根癌病在近地面或根茎部位接穗、芽体剪口处或附近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呈木质结节状,导致玫瑰生长

23、不良、叶小株矮,花瘦弱或不开花。属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病害,以病残体或土壤中的根癌农杆菌通过水流、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或剪口侵入。最适瘤体形成温度为 22,低于 10 时不表现症状。1.选用抗病玫瑰品种;2.定植前种苗用 1 500 倍松脂酸铜消毒处理;3.发现病株及时挖出集中无害化处理,并更换该病株根际基质或用 300 倍 10亿孢子枯草芽孢杆菌处理。蚜虫蚜虫集中在花蕾、嫩稍及嫩叶,幼叶集中在叶片背面危害,少数在老叶片危害,受害花蕾、幼叶、嫩稍不易伸展。蚜虫大发生时排泄大量蜜露,易发生霉污病。成蚜和若蚜在叶芽和叶背取食越冬,2 月3 月早春在月季新稍嫩叶上繁殖,危害嫩稍、花蕾及嫩叶。3 月4

24、月平均气温 20,相对湿度 70%80%时繁殖最快,5 月为第一次发生危害高峰期。9 月10 月为第二次发生危害高峰期。在冬季蚜虫的危害较轻。1.每次剪花高峰过后剪去有蚜虫的枝叶;2.化学药剂防治用敌敌畏和拟除虫菊脂类烟雾剂防除,每 2 天7 天一次;3.虫口密度较大时,可同时使用敌敌畏和高效氯氟氰菊脂。DB53/T 1128202211表B.1(续)常见病害危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蓟马蓟马是刺吸性昆虫,蓟马通过刺吸花瓣吸取养分。花瓣受害轻时不易被发现,为害重时开始从花瓣有粉色或红色不断扩大的斑点,甚至花瓣变褐,花朵逐步萎缩成球状,切花失去商品价值。蓟马以各种虫态在月季上越冬,每年高峰期从3月

25、11月,特别在高温期间危害比较严重;12月至次年2月危害减轻。蓟马生长繁殖较快,在 20 25 温度下,完成一代需要 25天28 天。1.用敌敌畏和拟除虫菊脂类烟雾剂防除,每 2 天7天一次;2.虫口密度较大时,可同时使用 5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花蕾喷雾,浓度为 2 000 倍;3.喷雾时间以晴天10点至下午 4 点间为好。鳞翅目幼虫成虫在叶片背面产卵,居在叶背取食,造成叶片穿孔或缺刻;花蕾、花朵受害时,出现花蕾穿孔或花瓣缺刻,影响植株生长和切花的商品价值。在每年 3 月开始发生,5 月8月危害高峰期,9 月后危害逐步减轻,害虫以蛹在土里越冬。夜间活动,经过迁飞进入温室内,在叶片背面产卵成

26、块;1龄2 龄幼虫喜群居在叶背取食,3 龄后分散取食且食量暴增,同时对农药具有较强抗性,易造成暴发性危害。1.使用电子杀虫灯诱杀成虫,每 2 000 放置一盏灯;2.幼虫可交替使用除尽 8ml、安打 4 ml、歼灭 10 ml兑水 15 L 喷雾,不允许喷洒采收部分。螨类初期叶正面有大量针尖大小失绿的黄褐色小点,后期叶片从下往上大量失绿卷缩、脱落,造成大量落叶。有时从植株中部叶片开始发生,叶片逐渐变黄,不早落。螨类在叶背吮吸汁液,主要通过空气飘散或爬行传播和人为携带传播。干旱高温时是螨类的繁殖高峰,叶子发黄的地方先出现。在大棚内首先点状发生,最早危害植株基部的成熟叶子,随后蔓延扩散从枝叶一直危害到花头。用 20%乙螨唑悬浮剂 3 000倍液和 50%丁醚脲可湿性粉剂 3 000 倍液交替喷洒,叶片正、反面均需喷施。DB53/T 1128202212附录C(资料性)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生产记录表(日志)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生产记录表见表C.1。表 C.1 高原切花玫瑰基质栽培生产记录表(日志)基地名称:记录区域:时间(前一天 18:00-当天 18:00 情况):记录人:技术负责人:天气温室环境灌溉情况棚内作物情况农艺处理措施完成情况加温情况补光情况采收情况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次数单次时间回水情况采 收数量包装数量DB53/T 1128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