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523013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浅议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80%是贷后管理造成的,且贷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如何强化贷后管理,是困扰各商业银行管理的一大难题。为此,本人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区内的某商业银行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查阅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相关资料,研习了巴塞尔协议,走访相关银行的信贷部门,与相关信贷人员进行交流,取得了实务中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参阅了中国金融、南方金融、区域金融研究、现代商业银行导刊、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

2、行学、金融工程等相关文献资料,采用个案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模式,现状、存在问题,相关银行对完善贷后管理的探索。通过了解相银行关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处置情况及责任认定的结果,结合所学的金融理论,经过总结和思索,本人认为,按照中国的国情,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和盈利点都在贷款。因此,贷款的质量是保证银行安全的关键因素,而要保证银行的贷款质量,信用风险可通过项目准入进行控制,市场风险可通过国家产业政策预警,银监检查预警等相关机制实现。唯有借款的变化是通过银行客户经理通过日常对项目的了解实现的。也就是说,贷后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银行对信贷资产管理的好坏。从调查行了解到的

3、情况看,尽管该行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受人员、机制、技术支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尽管目前资产没有出现损失,但存在明显的潜在风险隐患。本文试图所关注的问题作些有益的探索,为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促进银行科学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目录第一章 导论1.1 贷后管理的概念和意义1.2 贷后管理在银行经营中重要地位.第二章 贷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2.1 中国信贷管理体制和改革.2.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中国特色的信贷管理面临挑战.2.3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 构建专业治理贷后管理构架的一些思考3.1建设先进、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3.2 加强和完善决策支持及风

4、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3.3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3.4加强以内部控制为依托的风险管理基础建设。3.5转变风险管理的内容及方式、方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3.6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3.7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含量。第一章 导论1.1货后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贷后管理是指从客户实际使用银行信用开始到该授信完全终止前各个环节的管理。包括检查、分析与发现、决策与行动、信贷档案管理、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与贷前和贷中管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信贷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贷后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涉及体制、机制、制度,从任务上涉及风险的管理和新商机的发现

5、挖掘,从管理主体上涉及总分行、基层行的前中后台多个业务条线和人员。贷后管理涉及内容多,风险点多,同时又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据某分行统计,近三年在进行责任认定的不良贷款中,涉及贷后管理的原因超过了80%。因此,加强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2贷后管理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状态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种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高风险性。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与其经营目标相对称的是高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作为银行最重要的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有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交付

6、风险和金融风险。银行除了面对一般企业常见的风险外,在信贷资产经营中还要面对特殊的风险,即使是与一般企业相同的经营风险,也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特点而使银行承受的一般风险具有特殊性。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对于信贷风险管理,每家银行都有一套多年形成的习惯做法和思维方式,这些占支配地位的习惯和做法,对于一家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历史、传统习惯以及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等多种原因,普遍存在着重贷轻管的思想,信贷风险管理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影响了银行经营活动和收益。因此,引入科学的信贷风险管

7、理思想,建立系统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对推动我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贷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2.1中国信贷管理体制和改革1987年开始,人民银行_总行和省人行发出一系列深化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省市各专业银行也提出完善“实贷实存”的管理办法及信贷资金分层次管理办法,将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包括人民银行和各家专业银行的信贷收支计划)、专业银行信贷计划和人民银行信贷计划。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作为单独的计划,不包括在国家综合信贷计划_内,实行计划与资金分开管理原则,人民银行核定专业银行的年度信贷计划是“笼子”和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所需的资金,要

8、面向市场,通过吸收存款、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等方式筹措,人民银行不再包资金供应。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实行“合理供应、确定期限、有借有还、周转使用”的原则。人行总行核定各地人民银行分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额度,在这个额度内对专业银行按月按季灵活掌握发放,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将贷款分为两类:一类为年度性贷款(即原来的计划内贷款);一类为短期贷款,包括日拆性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再贴现。这两类贷款可分开管理和控制。并将贷实贷权下放到二级分行,增强大中城市人民银行调控资金的能力。专业银行上下级之间资金往来的调拨关系改为借贷关系,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资金往来由单纯供应资金转为实行资金调控,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宏观调

9、控,确定对专业银行贷款。为增强资金间接调控手段,1987年初将建设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30%降为10%后,同年10月又对各专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0%提高到12%。同时还规定财政性存款归人民银行管理,市人民银行系统的资金管理也实行指标管理。各专业银行分别制定信贷资金分层次管理的具体办法,增强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专业银行管好用活信贷资金_的积极性。 1988年,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严格信贷资金管理的通知,及省人行与各专业行下发的关于加强贷款规模的通知,各行再次完善、充实“实贷实存”的管理办法,加强信贷规模的考核和监控,采取双线管理条块考核,实行层层负责,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存

10、款准备金率从12%提高到13%,对专业行再贷款实行期限管理的新办法,积极开展清仓挖潜,调整信贷结构,如期收回超限额短期贷款,通过各项措施回笼货币,稳定金融,信贷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抑制。 1989年,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认真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的货币信贷政策。市人行提出“瞄准市场,管紧存量,搞活滞量,用好投量,优化总量”的指导思想和相应措施。市政府向有关部门批转福州市调整信贷结构的意见。各专业银行围绕盘活滞量,调整存量,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清仓挖潜,清拖欠,全年盘活资金近3亿元,压缩一般贷款0.5亿元。市政府成立“整、治、改办公室”,调整企业和产品结构

11、,对前景欠佳、严重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淘汰没有发展前途的产品,银行信贷结构有所改善。同时加强对福州开发区基础设施贷款的管理,提出将每年开发区归还的基础设施贷款,列入区财政预算,以区年财政收入的40%和土地回收全数安排还贷。为调节好各个时节的资金,按专业银行资金松紧和经济部门对季节性资金供求情况调节,中央银行再贷款。 1990年,根据省人行进一步完善1990年信贷资金管理的意见,市人行继续完善分层次信贷计划和全社会信用规划的管理。分四个层次进行管理和监控。第一层次是对银行、城乡信用社、各类信托投资机构和企业各种债券、股票、集资等信用活动进行总量控制;第二层次是包括人民银行、专业银行、

12、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信贷计划;第三层次是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等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第四层次是企业各种形式的债券、股票和集资活动。继续实行贷款限额管理,控制好信贷总量。对贷款限额继续实行“全年亮底,按季监控,按月考核,适时调节”的办法,并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控,各家银行“以条为主”,同级人民银行负责监控;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块为主”,由同级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和监督。全年贷款限额为指令性计划,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各家银行的季度贷款限额为指导性计划,由各自上级行适时调控。是年,市人行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

13、适时调节,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政策,以及五家总行联合召开的“从紧方针不变,适当调整力度”的电话会议精神,先后制定关于当前贷款掌握的十点意见,关于支持企业生产的几点意见、福州市金融部门支持企业技改的优惠法、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资金融通暂行办法,及时把握各家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合理增强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发展。支持重点工业生产企业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一、二类企业。扶持商业、粮食、外资部门的经营,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主要支持春耕生产和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副食品基地生产等。促进企业技改升温,调整全市产业、产品结构。 1994年,市人行贯彻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

14、称办法),办法规定,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按照总行的授权,负责辖区内的信贷资金管理。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总量的控制,要由信贷规模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逐步转向运用社会信用规模、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基准利率、比例管理等手段的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原则,实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以金融机构的资本及负债制约其资产总量及结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有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率、备付金比例、单个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股东贷款比例和贷款质量比例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

15、接受人民银行对其资产负债比例及其资产质量的检查和考核,以提高信贷资金效益,减少资产风险。 2010年,央行拟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将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信贷投放速度,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将纳入考量范围。分析人士预计,明后年银行或会有资本充足率压力,而若真的与这些指标挂钩,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将更加精细化、更有针对性,也会更有效地从宏观上控制信贷投放。 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是将信贷管理方式从行政管制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转变。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2.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中国特色的信贷管理面临挑战国内研究现状我

16、国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界、理论界,都对信贷风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理论界来看,有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的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出现,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信贷风险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如阳洁、胡静(1999)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评价进行了研究。武剑(2000)从包括风险内控机制、风险转化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监管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等几方面内容,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快建立我国的信贷防范机制。高伶(2000)认为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的控制,并借鉴国外银行对企业违约风险的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

17、法,建立起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国内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巴塞尔协议,并开始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模型。沈沛龙(2001)对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詹向阳、张兴胜(2001)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发表了研究成果。许燕(2002)从骆驼评价体系(CAMEL)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关系。于泽献(2002)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内部风险组织建设、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及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创立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朱德标(2003)认为在目前的

18、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下,银行对外部环境的改变能力仍是有限的,银行在此环境下,更为迫切的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练好内功,健全和完善我们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其核心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针对客户的统一授信决策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授信决策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有效的贷后管理体系。马韶辉(2004)则在对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状况跟踪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比较系统地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化解的模式和框架。杨卫山(2004)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当前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从建立、完善内控体系和提高识别风险能力两方面入手,运用动态审核原则以及

19、设置的风险管理模型系统地构建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周开国(2005)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几种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分别详尽地阐述了各个模型度量信贷风险所用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了国内外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上的差异,指出我国银行应借鉴国际经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郭战琴(2006)认为银行通过选择风险损失参数,应用参数规划模型即可确定出在风险和收益均衡状态下,不同信贷风险项目的最优组合投放权重,获得既定风险下的最大收益。由上可知,我国对银行信贷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借鉴国外的模型和技术上,很少有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的研究。另外,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国内还没

20、有形成全面管理框架,所进行的只是信贷风险的条块分割管理。基于此,本文试图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出比较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路和有效措施。0.3研究思路和方法0.3.1研究思路本文首先界定了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种类,阐述了信贷风险管理的涵义及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其次,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结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提出从构建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来防范信贷风险。2.3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金融体制改

21、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自身不断摸索以及对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对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无论从理念还是手段来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信贷风险的识别、衡量等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仍着重于定性分析,事后纠偏,静态分析及局部分析;从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来看,近几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已着手开展了信贷风险预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业信贷风险预警和区域信贷风险预警两个方面,通过对行业环境和区域经济诸多因素的系统分析,得出了综合的行业风险预警指数和区域预警指数,但还未形成完善的综合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并且无法预测信贷风险的未来发

22、展变动趋势;从信贷风险管理手段来看,信贷风险的控制与处理的机制还很薄弱,手段方法还很单一;从信贷风险补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还不完善,普遍存在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呆坏账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本文就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阐述。信贷风险识别和量化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测量主要为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观性太强。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等这些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方法来进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信贷风险的分析方法采用文字性叙述的定性的分析方法较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对信贷风险度量的模糊性

23、,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即使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一般也是静态的定量分析,受限于对财务效益和清偿能力的调查分析。而且,在调查分析中,我国商业银行只注重贷前的信用分析和财务分析等静态的定量分析,而未注重通过建立各种数理分析模型和专用的软件工具来对贷款的风险数量化、具体化,进而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的监测和控制,并根据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化来准确地识别信贷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信贷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缺乏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长期以来都是基于手工操作的。信息层层上报、指令层层下达的迂回式操作流程已经严重制约决策层对信贷业务的有效管理。由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几乎

24、无从谈起。亟待由传统信贷管理向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转变。但是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启用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近乎一片空白,主要通过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比例等反映和监控信贷质量的一系列指标来约束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从而达到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质量的控制。但这种监控偏重于对粗放型银行经营行为的质量约束,己逐渐不适应国内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并且不符合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关于行业、区域信贷风险预

25、警这两方面的研究,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已取得了较大成果。建设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组织了专家小组对全行业务涉及的行业和区域的信贷风险进行了全景式分析扫描,通过对行业的环境风险、经23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贷风险等四个方面以及对区域经济景气度、经济开放度、国家支持政策、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当地建行的信贷质量、盈利性和流动性等因素的分析,得出了综合的行业风险预警指数和区域预警指数1。目前建设银行虽然对行业及区域信贷风险预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全行尚未形成包括具体微观信贷主体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综合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综合客户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同时现有的信贷风险预警研究主要是通过设定先导性指标实现

26、风险预警功能,而无法实现对信贷风险未来发展变动趋势的预测。信贷风险控制和管理手段落后在我国,信贷风险控制与处理的机制还很薄弱,手段方法还很单一,一般传统的做法是进行抵押贷款或提供第三者担保贷款。抵押或担保贷款虽是银行防范及转移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抵押或担保并不一定能确保贷款得以偿还。虽然近几年银行逐渐增加了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抵押贷款难度很大:一是抵押手续繁琐;二是对于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来说,办理财产抵押所交纳的费用大;三是由于国内市场不健全,抵押物的处理难以实施。而对于担保贷款,银行虽然可以控制一个潜在的还款来源,但并不能确保这一潜在的还款来源就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来偿还贷款,而且

27、,由于执行中的不规范还会出现企业间相互担保、多头担保、或担而不保的现象。这样就使银行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信用风险。因此,抵押或担保贷款虽然在贷款中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功效,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施效果打了折扣。另外,随着近年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忽视企业信用风险、盲目为企业发债提供担保的问题2。银行为企业发债提供担保,担保费率远低于贷款利率,承担的信用风险却与贷款无异,甚至因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有效的监控措施会高于贷款风险,而一旦债券到期不能偿付,银行将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其实质是以银行信用代替或补充了企业信用,掩盖了债券的真实风险。此外,银行还

28、要间接承担额外的交易对手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这就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使银行担保保护了债券投资人利益,却使债券市场的各类风险转移至银行系统,进而可能损害银行股东利益和存款人资金安全。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风险可以防范和控制,但并不能消除,风险管理的意义是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意味着银行将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风险补偿机制也将成为银行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常见的方式有:提取呆账准备金、补充资本金等方式。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呆坏账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不畅是我国商业银行

29、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章 构建专业治理贷后管理构架的一些思考风险管理上的差距,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最大差距,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面对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加强和金融竞争与创新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融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尽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应从内、外部两个方面着手,除了需要政府加强金融业监管、营造适宜的经营环境,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等外部因素外,关键还在于商业银行自身要在内部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机制、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和

30、提高。 3.1建设先进、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不同机构和全体员工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者应深刻认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把观念创新摆在首位、落到实处。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互协调、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在强调追求效益最大化时,要冠以 “ 质量 ” 二字,即追求有质量的效益最大化,也只有如此,

31、才能与国外先进银行讲求风险剔除后的利润最大化和在质量前提下的发展保持一致。如果发展不讲质量,急功近利而自损长期盈利能力,发展就等于零,甚至比不发展还糟糕。要把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变为全行公认的经营理念和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贯穿于风险控制的每一环节。其次,要构建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风险管理教育,着力推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意识和作风实现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风险管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地把风险防范与控制这一关乎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外先进银行为标准,着力实现风险管理体系

32、、机制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性转变与突破,使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并力求所有存在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了解本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构建成全行齐抓共管的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3.2 加强和完善决策支持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从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出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系统,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和

33、反馈机制,使信息系统覆盖银行所有的业务经营及管理领域,并通过建立适宜的组织架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充足的交流渠道,促进信息的充分流动,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及机构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使银行能够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识别、控制和分散风险,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二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消除信息传导失真,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三是充分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通过对数据仓库技术、在线联机

34、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数据抽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银行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实现基于各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之上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金融风险、辅助决策的银行管理。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内控机制与信息流程的优化组合,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应用,以全面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 3.3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频次和程度都在增加,导致风险原因也越来越隐蔽和复杂多样。因此,要尽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一是针对诸多风险载体,除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外,也应将利率风险、流动风险

35、、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悉数纳入风险管理范畴。二是面对多种风险类型,要全面、细致地罗列出各种风险要点和风险控制点,既要考虑内部风险,又要考虑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既要考虑动态风险,也要考虑静态风险;既要考虑操作风险,也要考虑体制和政策风险,并将承载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都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对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 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由总行一级风险控制委员会垂直领导

36、下的风险管理体制,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要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来取代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以逐步实现在各业务部门分别设置 “ 风险管理窗口 ” ,通过 “ 窗口 ” 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的控制。3.4加强以内部控制为依托的风险管理基础建设。首先,要建立一套与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相适应的完整、配套的涵盖业务各个角落和环节的内控制度体系,把预

37、防性控制落实到各业务制度中。要增强制度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严格内控制度评价、修改和制定程序,以增强 “ 立法 ” 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按照体系牵制、程序牵制和责任牵制三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其次,要理顺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关系,即结合流程整合,按照前、中、后的关系和要求,对现有业务的内控程序进行相应的调整,理顺各职能部门在内控中的职责和定位,使内控管理的层次更加清晰,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更加明确。要健全内部控制的专业部门检查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第三,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机制,并对各种风险因素保持

38、连续性评估和跟踪监测。要汇集各种风险要点和风险控制点,建立 “ 风险库 ” 和 “ 风险工具库 ” ,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健全风险转移化解机制。第四,建立一套自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机制。承担内部控制评价职能的审计部门要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要进行连续的内部控制检查,并通过审核、评价和改进,不断提高内部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能力,实现对风险的更有效管理。第五,国外先进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更新快、技术含量高、操作流程复杂,对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渠道,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3.5转变风险管理

39、的内容及方式、方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要建立完备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与效果,就必须在风险管理上实现以下转变与突破:在风险管理内容与范围上,要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向信用、市场、操作等多种类型、综合型风险管理转变;由局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经验型管理向运用风险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等预测型管理转变;要由事后补救型管理向事前预防型管理与事后补救型管理并重、突出事前预防型管理转变;由末端治理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由风险静态评估向动态评估转变;由风险一次性控制向连续性、不间断控制转变。在

40、风险管理制度上,要由重制度建设、轻执行落实向制度建设与执行落实并重,突出执行落实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要由惩戒功能为主向惩戒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在风险管理稽核上,由合规性稽核为主向风险性稽核与合规性稽核相结合,突出风险性稽核转变;由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由定性评估、模糊控制向定量分析、精确控制转变。3.6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贷款尽职调查、审查及贷审会审议、审批相分离的制度,真正建立起贷款各岗位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权分明和相互制衡的信贷决策体系。

41、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时,必须确保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并足额扣除其资金 “ 水份 ” ,以保证资信等级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授信风险控制技术上,要运用和推广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授信额度的核定方法和财务工具,实现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接轨。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经验,确立并坚持 “ 信贷三原则 ” ,即 “ 原则上不短贷长用,坚持收回再贷;原则上循序渐进,坚持适度信用;原则上不垫款,坚持进退自如 ” ,以进一步完善授信风险管理办法。建立以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贷后管理机制,要通过授信信息系统等途径,动态监控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国家政策变化、行业发展变化、市场或产品生命周期变

42、化、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行为有无异常或不利变动,企业内部管理是否出现混乱或不利消息等。同时,对企业与银行交易方面的情况也要动态监控,包括是否发生企业存款持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款或骗取贷款、银行索要的财务报表等资料不能按时报送或回避与银行的接触等,从中注重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并及时反馈给经营部门;要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授信资产评级风险模型及数理分析技术,建立以风险评估和控制为核心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加强风险预警管理,以便适时采取控制措施,防范化解风险。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完善信贷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的保证,关键是要建立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长效机制。因此,必须强化管理责任,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定性、考核定

43、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和有关风险控制奖惩制度,从制度及机制上解决有关管理层有责不究、无人去究的“不作为”问题。 3.7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含量。从风险管理的要求出发,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构建以巴塞尔新协议为基准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是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应着重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学习和运用国际先进银行的内部风险评级方法,不仅是运用先进数学方法和 IT 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评级与主要流程紧密相依,内外结合,可及早发现风险预警信号,使贷款风险分类、客户评级和确定授信额度同步完成,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44、尚未统一启动但为期不会久远的情况下,一是要自觉学习和理解国外先进银行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理论、原则,分析和比较国际上信用评级的各种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和实践,这是逐步建立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的有效途径。二是注重内部评级系统的后续评价,以考察其是否能够很好地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要建立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内部风险评级落实到银行的授信政策、资产定价、贷后管理、绩效考核等各项业务之中,使各该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得更加紧密,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评级系统的作用,并激励内部系统的不断完善。 四、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金融。中国人民银行主办,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45、。2、南方金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主办,南方金融编辑部出版。3、区域金融研究。广西金融学会主办,区域金融研究编辑部出版。4、现代商业银行导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现代商业银行导刊编辑部出版。5、金融学。6、金融市场学。7、国际金融学。8、商业银行经营学。9、中央银行学。10、金融工程。2010年读书节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的: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和书交朋友,遨游知识大海洋”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活动

46、目标: 1、通过活动,建立起以学校班级、个人为主的班级图书角和个人小书库。 2、通过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4、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实施的计划 1、 做好读书登记簿 (1) 每个学生结合实际,准备一本读书登记簿,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容量、实现时间、好词佳句集锦、心得体会等栏目,高年级可适当作读书笔记。 (2) 每个班级结合学生的计划和班级实际情况,也制定出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书,其中要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3)中队会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展示同学们的读书登记簿并做出相应评价。 2、 举办读书展览: 各班级定期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形式,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3、 出读书小报: -精品 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