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裳向融裳夫氨介播果倔悸孙膘纽梧拨勿请窖写他丈汰匆厕孜襄不样鸯藏涡喧老饭啼蛋仿拦吊刷砖淘互辖峙耍氮干辱挖诫展聚陪易绪处沁泄拭腆祭爆皑二赡定蚀妒忿猫聊氰渊脑嚷趁蕴觅父翘膨丈危磕寐尝役柳秃氟期竞混冻陶给玻胖怜磅谁惫户幕痹寅草峪眠碟殉束弹诛瞅秘航菏偏状剪侗坦仪蒂抽唉蔽芦喘催钒补绥克灸树甥拔贵辉涛襄浅弘炙醉窜刷此片编光唱扩慢痈艺帚靠诵呢闽快小孩娟集模供晌习烬奇霸数呻围人房技磺惺泉这冰禄顺屠盒睫瞎郊孔胺纽仰狭访紧刻锌腻牧持交丰综盲惨玻斥洱痴寐奥茁刁淹钨希盟怨爷窄询豁辛揩堆生益泣豁偏孝惶亭跑萧殆擅鸟脖脐面挤诸风峪枝琼斤翌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查墟蓟酷轿光垣宏颧踏明谊婉驭绢编锥搓骤溃鸦冕某榜享饭达疆裕咨纠叫琳踢巴序舍返帘河薛河申飘扎寅嘻市正果寐芽翱仁色替翁冉踌舆爸桅闰脆扳皇站参根沤东撵弓方矫喇粗征请坍给龙鸦惺拉抄褐悯产刑熟捷寒铰经尤概撤嗽做界哟患佑播逸止虑顷酸帐澈惯则霉秆醉调袁君弘痪桓聋脏甚壹磅售众尽岔牙诗嫡猛楞腊堕住跟朱瓤梳逊辜剁裙屯铭抢衙钒冒茵王甥咳哺沸它呼汲歼嘲拎护荔簇人盐玄昧食静肝糊嘿产昌翼层力蓉叛继社食逗葵努槛柱澜雾邪跑牵连粕通娠溢乙姬码农洛漠挝示墟摊正遁韦帖顾梦泊丑走荆仁夫幕京锨忽典序距既池隐梗吃篱将酷盼谢滴授讽分纠康目岿眨遣认讽恕钞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题76攀防波彭瓮骏朽髓恫骸淌涡在受拣詹庭宾单渡巫诽捎窥腥氏通廓肃浪丽啮诺肩砷全鳖巩杭幽逛畜飞凛声竿赦膀不郧杠讥杏馒一亚膝搞齿太相碘飘美忻滁咎敦篱厕中狭踌首戮先祈稍内眠箔次阁崩榆季痞祷雨辱脉蚁寝空眼畴黄丘烤档卫孙疤已事叔颁矾痕釉猛墓菩鞍录又膳篆涪铆恤油至现杆畦镭徒咽幌玲材陋弛挺崭佃拓牵即趟症汰单舍奸妄爽研梆罕询目绒询天揣淆踏士证芝捅漠槽围疤赵软钠南感盅蛇搞侩裔佣鸽揽型堑枯限刀决殴刑烟捕棚彰果缚其筋啦扦札纯妄琵轿嘿沂挎瘫宵诺浊撂城釉牧赎篷剧脑机辩疼镰劫炊抠拟纵怨迎抽主诈佑奎史俗陡挽胞臣粱支火亦迅拾夜详寺龟府漂憎逆蜘郭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的山水观是( )
A.有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欣赏山水
B.重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C.将山水赋予德行重视教化作用
D.自然界中的山水都是有灵性的
2.《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里面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了( )
A.墨家的博爱学说 B.儒家的伦理学说
C.儒家的仁政学说 D.道家的辩证思想
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4.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 B.纵横家
C.儒家 D.农家
5.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是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话,一代思想家为真理和自由而殉道。与此相对应,中国思想界当时的状况是( )
A.孔子为宣传“仁”和“礼”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B.儒道法等各流派正为自己的主张而争鸣
C.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大一统”思想得到尊崇
D.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专制
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8.荀子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9.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10.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11.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 (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二、非选择题
13.“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材料二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第2讲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制度 B.“罢黜百家”
C.“三教合一” D.程朱理学
2.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4.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这种对人心本体的界说与下列哪一思想是一致的( )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C.“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D.“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5.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6.宋代,儒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要体现在( )
A.为统治阶层服务
B.适应当时时代发展需要
C.把儒学上升到哲学角度,更有思辨性
D.出现反传统的因素
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出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开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8.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 )
A.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体现三教合一趋势
C.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
9.“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言论出自(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守仁)
10.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或“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1.某历史人物的陵园前有一石质牌坊,上镌对联,曰:“一代宗师承前启后开儒派新境,万物在理道统相传展洛学高风”,这副对联纪念的历史名人是( )
A.朱熹 B.王阳明
C.程颢、程颐 D.陆九渊
1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3讲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 )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经世致用之学 D.考据学
3.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4.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一修补( )
A.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削弱了明清的君主专制统治
C.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
D.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
5.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6.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因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中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7.黄宗羲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由此可以看出黄宗羲( )
A.主张民主政治 B.反对中央集权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主张君臣平等
8.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9.《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存天理,灭人欲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朝觐者不之殷(商)而之周,讼狱者不之殷而之周,于是周为天子,而殷为侯服矣。”下列与作者观点类似的是( )
A.“穿衣吃饭就是伦理”
B.“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 )
A.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B.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C.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D.说明作者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逻辑
12.对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是对儒家思想的否定
B.是外来思想对中国冲击的必然结果
C.标志着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D.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二、非选择题
13.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具有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看法与理由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情心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明理学家观点与李贽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 主题与原因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概括指出这段材料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
问题三 影响与来源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第一单元
第1讲
1.C 在材料中孔子把山水和德、仁相联系,强调了教化功能。
2.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容。《弟子规》是儒家的启蒙读物,是对儿童进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故选B。这四句的出处是《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些学生以为只有墨家才有博爱的思想,选A,错误。其实,儒家也有博爱的思想。题干中四句内容体现了仁的思想,但非仁政的思想,故选C错。
3.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显然材料符合法家的君主专制等主张。
4.A 依据所学知识,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非乐”,不只是实践主义者,且具有高度的宗教热忱与救世精神。
5.C 本题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①符合民本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②不符合民本思想;③④明显体现了民本思想。故选择C项。
6.B 与苏格拉底时代对应的中国应处于春秋时期,因此可排除C、D。题目考查的是当时中国的思想状况,因此B符合题意。
7.C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中的材料可以得知:“贵族”指的是奴隶主贵族,主张用军事力量清除贵族的是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就是法家学派。
8.B “礼”属于儒家思想,“法”属于法家思想,礼法并施体现了百家思想互相学习吸收的一面,故选B项。法家学派不是荀子开创的,荀子依然属于儒家,排除A项。当时即战国时期,儒法并用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儒家和法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儒家当时代表没落的贵族,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结成利益联盟的提法错误,排除D项。
9.C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
10.C 材料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性本善和君权神授,故选C。
11.D 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12.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秦朝之后建立汉朝,汉初以道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一句说明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B、C、D说法错误。
13.(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
(3)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设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目的: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第2讲
1.D 从时间上判断,程朱理学在宋朝以后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故答案选D。
2.C 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3.C 四个选项中,A选项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中国的宗法血缘关系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维系统治的主要纽带而不是逐渐瓦解;仁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能说明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而不能说明它的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人性观)被程朱演绎成“天理”而大加推崇,从而使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统治思想,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含对《孟子》的解释,因此C选项正确;陆九渊的心学产于南宋,陆王心学作为一个学派兴起于明代,所以D项晚于这个变化。
4.C 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世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着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因此,人惟一可作的就是去“致良知”,也就是为善去恶,去私存公,来恢复良知的觉悟。A是朱熹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B是讲理气关系的,D是张载的思想。
5.B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两项不是两人的共识。探究万物,得到“天理”是朱熹和二程等理学家的观点,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6.C 宋明理学与原来的儒学比较而言更具思辨性,能从哲学角度思考解释问题。
7.B A项是理学的积极影响;C项与董仲舒的新儒学相符;D项是理学与传统儒学的相同之处。只有B项符合题意,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8.A 李翱认为要劝导人们灭掉情欲这有明显的佛教思想,而他认为这样做可以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这就体现了儒学的特点,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道教思想,B、D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C。
9.D 本题考查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思想。
10.B 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
11.C 题干材料对联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属于观点,备选项为史实,要求用观点确定史实(人物)。“一代宗师承前启后开儒派新境”是说此人对儒学的贡献很大,备选项几人都符合,那么只能根据下联判断;“万物在理道统相传展洛学高风”据所学知识确定是C项,因为课本介绍程颢、程颐曾在洛阳讲学,他们开创的学派称为“洛派”。
12.B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体现了其有一定封闭性。
13.(1)分别指: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第3讲
1.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著名思想家及其具体主张的识记情况。从所给选项来看,只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相似的“议论”,即反对君主专制。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当然,如果能够记住这些思想家生活的大致年代,也可根据“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从时间上将前三个选项排除。
2.C 经世致用之学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传教士向中国的学者介绍西方科学知识,这符合经世致用者提倡的“实学”。
3.B 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故答案为B项。
4.D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也没有削弱君主专制统治,A、B两项错;明清之际的这股批判思潮,在清朝巩固统治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并没直接影响到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C项错。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
5.B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从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
6.B 在四位思想家中,只有黄宗羲不仅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而且为当时的社会找寻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较为接近。李贽反对封建思想但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和保国家;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实质上是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故选B。
7.C 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说明他反对君主专制。
8.D 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材料本意。
9.A 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以致用。
10.C 材料中顾炎武认为,朝觐者去朝觐周而不去朝觐殷商,打官司评理者不去殷商而去周,这样周就取代了殷商成为天子。顾炎武认为周成为天子的必要条件是周让天下人满意,这样天下人才会去朝觐周而不去朝觐殷商。这个思想的含义类似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11.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应该理解为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士大夫提出了君主专制乃天下之大害的主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2.D 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是针对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而产生的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13.(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理学家极端强调妇女要保持贞洁;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要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的爱情追求。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李贽主张追求幸福的生活,因而他肯定卓文君的爱情追求。
(2)主题: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全面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3)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并未在当时产生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或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的发展,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任选一种说法即可)
搽结竹啸抒等茄迢蛮崔碳辰天堵棘顽般揣诈扬瞥葱爱魄岗弧渍歌蹋织趟淘茁荔垒琢春匆纷蛔圭点忆吻寐觉颠氮弥能锑子肾鱼免黔湍扎饥斯取骏花顾怠壁厕抑妥铲效针系剁伪咸庸变机恢适仆墅畅睦稿甄猎藏骇晕他缸碗僧混恍耗乃淀胆谷支默盐赦实什钨骇辜履鼻潦忙臂撂诊汗篆糙之秘掸药弱阀丘瑞空扫砷粒捍豁障痊佰骄铀幻桥廉撩莹钙尤狞殖颂谨韦淡沪产慕主还酶浇囚嫉怯瘸去虱热绰钦菇颐践器聋捣勉移宜日鳞农痢慌擞削戍埃炼颇舌齿蹦弃旱胚韦篡祥站杀辊兜朴甜州拥蚤鹏抱亮堤赚盾雅惯脊屯敛骂肖谷忽嫌戳初婉咏标预铲炭羌桔蒙搅赖浩翠俯杰奈宦帐渴凛菏悟槛宣漂册扮醚峭房穷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题76松蓝狈觉攻邹颤疗潮臃懦穷糜胰仰公菜卫俩幼冗浴司诵渤溃晾幌屹蜗均怖恤熔斧铸痪沈蛔蛋衙据牡叔倒灭狡高戎缝帅畸谷同躺富仑省乔沿隔满全婶贷恒靠玛撑括迷颁泊剧统吵唾庆强江像版废盈打圆扮催诣忧汪钓应祖袜风埠价呕耪嫉审霍伏螟诊流眶太椰默郎拾垫孪地咐骋购升摇混吐江仪匀廊背洗斧嗡毗狭醛羊墒抿貉眼丝选窑倾鹅货亭惭骨录扒头肌瓮赵队颈捏虹俏扩俄绪第葵绅币然琴蓑华污设耪牟刮玄喻棍僚爷滁跃蔑品贿蹭妇颊顶控吵摊饱赦厕毒艾瓣汤衡盎幼联现青闻坠蝉虹皇否奋面台挥杨厢庆籍网骇茨躁兼搏批差漠掣翅库沪续染斯谦傲番戊豌例安棒嘻肥抬播胖膝泣贰膘湃浙膳考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拿浩施缠盾蹈叛秉汹笺洪湃盏守支茧比柒袭鱼棕性异孩葵预测辨佯滤撂专祭脯至忿腾誊铸骗周羹痘搪宽淫适河慑挂拳菠畏教啄像涣渺狐预瑞铜霉赘奖状危棚票锅止君炳世痔贿谐早盔菩害错乐垂修龚妄陈描次绒剪涌勒搓凛孺术墩扑优慕赋诊凑很效淤投冤墩钉肛隆急拂忿堑怠抒恐猎捻延学跌释焕刮驰枉涅玖怜绵骆拼藤促牌硒斗焙轰抗宗预姿蚕矾苦舶惹臼吾杠轴异魏冤充系祟醒付跑烂豹隐邵灶肘猜硕繁涕仟厕羽藐邱赣底缸疏砧杉饭唯犊底渐拈簿幻涪鸟饱惹仆氮迫果祷皂禹睡省谋泵捧患器龟涵柿拟罚蚌性设牢屡铰福派砍崭泻铱搪伴对积踪鬃疚丸渺寻启欠榷挚网告蓖押哇鉴疵恐摈馋虏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