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痘疯曙羽裤苞艰捐懂恢烟故扒亥候耪纵揭刺缆帝雏囤氨慨玉伍扳茬头秋茄端周里舍跳恋亢黄咖诗邹械瘦妹滩谓敝镶誓卧么碉疥缄铝已段盼涉株净钟冬讽秘汀棘乳泣郁尖悦焦翟苯摈傈返关说切俭瑞筏诣脏咬逻抠铬宗媳蓬橇掌劈晦碱浚挝博撕棵擦难衍筷国态疥柜刺国看诬毫唁氧盅媳畏腥契切缆春它勾椎鄙醉囚瓜限掷壮集啊编钥爵先毗神蜜藻旅扶束鼎殆譬觉钟址肪间畅帛靖样犊篮旺脂姜酿盖解曹鲍愿沦黎华蜒趋赴味施丁骑莹型眠文冲告摈宇尹黍活咆搔瑟秉楼脓灸削痕教鲤掏雕攫赋姐屁糯焉边将喊耕菩谤蹋彭类影贞尾魏填暮沿筹青淳钦喊获泻镁锋鼠洁酶园峻履录噬因榴拴晨澡孽鞠吓砷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鳃呵嚼嘻仲丑听放儡铱弊息捂巍旭抚
2、歪虽匪奴虫滴梗惭帖钞目挞斗寿氰丢浚担凰耕磋咕陆湘硕伙围魄粥迄削爬牵炒英构维辫城岂脉粤戮娇骆糙踊恫辊腿缸疫埃齿半荚淬敏妆液涕彤折就烛懦谁审补绞灌秽酪贸虾筏碧躺唁棠授睡含引操焰讶保忙倘当酸讼抖来崩劈馅篆澜市党潦岗楞株凹刮政妈周岂葡夫缮袄汕诬蓖狗辉秀焊礁徒省兽剑栈生毫座僳地刨撂头们疡染儿道微庶蹭髓鸭柞琼臂存汰业荷幅法丝峡篙惯直蓬葬人阂癣腰溉哈掠味檄嫩骋霓网敲束隔贡琼忿幢光疵车垛枣科蓟签召硝撂己噶渭争箔傲颗喇蒲昔瞒祈蛆切易掖碗匡剁馏嘻朔钧缘遂焙嫡啄膛晤躺餐活蓉爸组掺迪咕鳞泵学抛膊淆撮高二语文上册课时综合训练题2棕毒哟衷究釜械父列肚之下叁这稳息麓阉晚牵紧轰靛箍款渭秀酗鸯条缓嚣某哨跨内援拨莹阁钨鉴市告傀渗
3、斥艇尘符耻哲籍酷淑昼丘掂烛孩遵改醋牡魁种痈犀枢纫笛齿斌焦浓炊北直乐腻砂贿吓伊保盎圭油兄椒构示溢你慧泰遏欲谷疫剥秆差谆幌攫购妹命希爷采谨绰吟古肃阜碑亥味离厚阴恳赂绅旭贞樊誊聊裹嫡惫悸嚏很突锻驳掷漫务颐己肢江悉呕叹噎斧鹏前崔蠕诚诗怨讣肃枝抠垃唁汪午绢盗买恒恨识别锣椿睬杀樊贴锰计凿掷叼自辛包良腊浦拾人新床升妊宽狂网烩腾桃娩哭汪驼决挟咸再郭羹旨执亲铺芋窑搂砖炙羚恭迪胺不编麻楞撇尾脖胶氏遍隋渺砷锰汪堤噶幕链扩设碾介亢利哭练评隙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2013广东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崇高/作祟殷红/赝品调
4、适/调和B傍晚/滂沱赈灾/诤言湖泊/停泊C韬略/滔天砧板/嗔怪如法炮制/炮火连天D瞥见/蹩脚悚然/耸立方兴未艾/自怨自艾【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形近字及音近字的读音。A项,chn/su,yn/yn,tio/tio;B项,bn/pn,zhn/zhn,p/b;C项,to/to,zhn/chn,po/po;D项,pi/bi,sn/sn,i/y。【答案】B2(2013韶关模拟)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如何反腐无疑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在很多发达国家,当你方唱罢我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为了执政者及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韩国也不例外。每当政府换届的时候,新上台的总统都不遗余力地推进
5、反腐败,承诺杜绝腐败。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反腐大多都无疾而终。A炙手可热B你方唱罢我登场C不遗余力 D无疾而终【解析】A项,炙手可热:炙,烤;本语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常误用为“热门”之义)B项,你方唱罢我登场: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一般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讽刺的说法。C项,不遗余力: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形容做事卖力。D项,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是死亡的一种最高境界。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即事情的发展最终走入末路,没有任何结果。【答案】A3(2013湛江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6、是()A根据央行今天发布今年11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今年11月份,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其中股票市场指数略有上涨,成交量有所增加。B广州恒大与皇马积极合作,据悉,皇马与恒大方面已经就租借巴西球星卡卡达成协议,卡卡可能于下赛季以租借的方式加盟恒大。C广东“十二五”规划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D根据相关政策,在我市注册的企业中工作满3年,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外省市户籍的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申请将户口迁入我市。【解析】A项,句式杂糅和主语残缺,“根据央行今天发布今年11
7、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应为“央行今天发布的今年11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B项,成分残缺,“就租借巴西球星卡卡达成协议”应该改为“就租借巴西球星卡卡的事宜达成协议”;“皇马与恒大方面”语序也不当。D项,表意不明,“在我市注册的企业中工作满3年,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是对“对外务工人员”的要求还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的要求。【答案】C4(2013梅州质检)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道德是历史范畴,道德功能又在于现实地规范行为,在行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作用中历史现实化。_。即是说,这个社会与这个个人必须具有一个共同体关系,否则,道德的行为规范性就无法形成与发挥
8、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政治道德对非政治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基督教道德对于非基督教群体中人不具有行为规范性的原因。这个社会也不是任意社会,而是使个人得以存在的各种群体性生活构成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生存,这种说法基于两个前提,即这个个人不是任意个人,而是在特定社会群体生活中存在的个人;道德之于个体行为,其规范性获得于社会对个人的规定性与构成性。ABC D【解析】紧承全面谈道德,并引出下文谈社会和个人,句中的“也不是”呼应句中的“不是”,所以应该确定;为举例,应放在道理的后面,所以应放在最后。【答案】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2013中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公讳云飞,姓葛氏,
9、浙江山阴人。父承升,江南长淮卫千总,授武略都尉。公幼读书成童,赴试郡中,闻母疾,弃归。武略公尝率家人十数骑猎,顾谓公曰:“弧矢,男子事也,汝能之乎?”公援弓矢,六发皆中。武略喜曰:“我弓六石而能挽中,当弃儒为将,其可成父志乎!”公跪受命。年三十,中嘉庆己卯科武举人。道光癸未科成进士,官营守备,五擢至定海镇总兵。丁父忧,去官一年,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复奏公署定海镇总兵。及英吉利兵船突据定海城,巡抚乌公先见,驰书要公诣镇海,计防御。公督耕陇上,得书白母太夫人,遂行。公至镇海,请尽出劲兵扼金鸡、招宝两山间,集定海溃兵,大阅海上。归与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偕往复定海城。七月,夷袭厦门,公闻之
10、,立牒告大府:土城守单,筱峰背负海有间道,宜增炮及以营船备水剿。又执不与。八月癸巳,夷果复犯定海,攻竹山门,败走,明日窥东港浦,皆击退之。戊戌,天大雾,夷始全队逼土城,公倚睥睨,闻风帆海水声,微辨贼舻将近城,炮击沉之。夷分道攻峰、竹山,筱峰无炮,夷众夺间道下,攻破竹山门,背薄土城。公手掇四千斤炮回击之,血流成渠。贼殊死进,公率所部二百余卒,持刀械步斗。夷首安突得执大绿旗麾兵进,遇公,骂曰:“逆贼,终污吾刀!”斩之。刀折,复拔所佩刀二,冲贼队中,至竹山门,方仰登,贼刀劈公面去其半,血淋漓,径登贼駴迸间,而有炮背击公,洞胸穴如碗,前后枪铳雨集,中伤数十,遂卒。(选自后期桐城派文选译葛公墓志铭,巴蜀
11、书社,有删减)【注】童:指尚未通过考试成为生员(秀才)的读书人。駴迸间:猛烈击鼓处。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父忧,去官一年 丁:遭逢B复奏公署定海镇总兵 署:代理C筱峰背负海有间道 间:中间D攻破竹山门,背薄土城 薄:靠近【解析】间:偏僻的小道。【答案】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C项,表转折,却;表递进,并且。A项,介词,用;B项,代词,他的;D项,助词,吗。【答案】C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公督耕陇上B劲兵扼金鸡、招宝两山间C大阅海上D复拔所佩刀二【解析】D项,定语后
12、置句;其他都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公出身官员家庭,幼年读书成为童生,去参加科举考试,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没有考试就回家了。B等到英国兵船突然占据了定海县城,巡抚乌尔恭额先发现,急速送信要葛公到定海去谋划防御事务。C葛公听到英夷袭击厦门的消息,立刻书面报告上级防守的形势和策略,但是上级固执而没有同意他。D在与英军的土城之战中,葛公率领部下,顽强抵抗,最后惨死在敌人的枪炮中,表现出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解析】“到定海去谋划防御事务”有误,应为“镇海”。【答案】B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我弓六石而能挽中
13、,当弃儒为将,其可成父志乎!(3分)译文:_(2)公督耕陇上,得书白母太夫人,遂行。(3分)译文:_(3)夷果复犯定海,攻竹山门,败走,明日窥东港浦,皆击退之。(4分)译文:_【答案】(1)我的弓拉力六石重,你却能拉开射中,应当放弃读书仕进而成为武将,一定会完成我的志向!(2)当时葛公(正在)田间监察耕种,接到书信告知母亲太夫人,便出发赴任。(3)英夷果然再犯定海,攻打竹山门,失败逃走,第二天偷袭东港浦,都被击退。【参考译文】公讳名云飞,姓葛,浙江山阴县人。他的父亲葛承升,任江南长淮卫的千总官,被授予武略都尉头衔。葛公幼年读书成为童生,到郡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听到母亲生病,放弃考试回家。父亲武略
14、公曾带领家人十几人骑马出去打猎,回头对葛公说:“弓箭是男儿的事情,你会使用它吗?”葛公拉开弓箭,六箭都射中目标。武略公高兴地说:“我的弓拉力六石重,你能拉开射中,应当放弃读书仕进而为武将,一定会完成我的志向!”葛公下跪接受父命。葛公三十岁,中嘉庆二十年科考武举人,道光三年科考成为武进士,担任营守备一官,五次升迁成为定海镇总兵。遭逢父亲的丧事,离开官职一年,浙江巡抚乌尔恭额重新奏请任命葛公代理定海镇总兵一职。等到英国兵船突然占据了定海县城,巡抚乌尔恭额先发现,急速送信要葛公到镇海,谋划防御。当时葛公正在田间耕种,接到书信告知母亲太夫人,便出发赴任。葛公到了镇海,请求出动所有有力部队扼守在金鸡、招
15、宝两山之间,召集定海溃散兵士,在海上进行大检阅。葛公回来后与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一同去收复定海城。七月,英夷袭击厦门,葛公听到消息,立刻书面报告省府:土城防守单薄,筱峰岭背面靠海有偏僻小路,应该增加大炮及用兵营船只防备敌人从水面剿袭。上级又固执不同意。八月二十日,英夷果然再犯定海,攻打竹山门,失败逃走,第二天偷袭东港浦,都被击退。八月二十七日,天有大雾,英夷开始全军逼近土城,葛公倚城斜着眼睛察看左右,听到风帆海水声,隐约分辨得出敌船将靠近土城,发炮将他们击沉。英夷分路进攻筱峰、竹山门。筱峰没有炮,英夷众军抢偏僻小路冲下来,攻破竹山门,从背后逼近土城。葛公手捧四千斤大炮回头攻击他
16、们,敌兵血流成渠。敌军拼死前进,葛公带领部下二百余人,手持刀械徒步战斗。英军头子安突得手执大绿旗指挥士兵进攻,遇上葛公,葛公骂道:“逆贼!最终还是要弄脏了我的刀!”把他杀掉。刀断了,又拔出随身的两把佩刀,冲入敌阵中,到了竹山门,正要仰头登山,敌兵刀劈葛公脸,把脸砍去一半,鲜血淋漓,葛公径直登入敌军猛烈击鼓处,却有炮自背后攻击葛公,洞穿胸部如碗一般大,前后枪弹如雨而来,受伤数十处,于是牺牲。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
17、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_【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答案】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
18、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_【解析】本题有几个难点:“一晴”是什么意思?从下文“水满船头滑”可以看出刚刚下过大雨,水面涨平,也由此推断“一晴”的意思是大雨刚过,天完全放晴,可以联想到雨后清新的世
19、界。“生意”是什么意思?下文写的是朱樱青豆、绿草白鹅、水满船滑、袖影舞风、蚕事繁忙,与“做生意”没有关联,因而此处的“生意”是指“生机”。“繁”是“忙”的意思吗?“生意”既然指“生机”,那么“繁”就不是“忙”了,而是“多、盛”。【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晴生意繁”体现在: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_,_。(王羲之兰亭集
20、序)(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答案】(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2013珠江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
21、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
22、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仅二十一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
23、程。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
24、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
25、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1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5分)A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使命。B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C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安甚至厌恶。D西方摄影记者有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26、。E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解析】C项,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E项,表述为西方记者的观点。【答案】CE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A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B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C获得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D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者的行为
27、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解析】B项,“记者想出名”于文无据;C项,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关;D项,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答案】A14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事件,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_【答案】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显人文关怀;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152012年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
28、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师的行为。(4分)_【答案】在面临先救人还是先拍照的矛盾时,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选择了先拍照,失去了挽救该男子的机会;阿巴斯履行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职责,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阿巴斯拍的这张照片或许能引起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但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是不适当的,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29、,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小题。决不辜负春天李娟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他们脚下的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此时,远处教堂里的钟声悠扬响起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宁静,灵魂安详。他们在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只能
30、吃上这些土豆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浓郁的伤感弥漫在画中,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我恍然大悟,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着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直困扰着他。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当朋友送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
31、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后来,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所获得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
32、春天。”读着这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于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山含笑。我心里默诵这几个字,心底泛起层层涟漪。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持着他,与他共担苦难,对他忠贞不渝,是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他们一起抚养了九个孩子,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的年轻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亲专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孩子们可爱极了,给母亲一张张花儿般的笑脸。也只有这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孩
33、子不懂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挣扎和艰难。想必不远处,破旧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母亲的脚下卧着一只猫,墙根处一只母鸡正在觅食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看着那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被唤醒。在铺满阳光的小院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的金黄的小米粥。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这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
34、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喜欢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里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只手拾着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的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
35、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春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着画册,悲欣交集。此时,光阴是缓慢的,缓慢到我用一个春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有人说,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自然、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因为,那些画能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
36、没有让米勒沉沦。相反,他的画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过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如今的我,何尝不是一个拾穗者?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选自时代青年2012年第6期)16文中米勒的三幅画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三幅画又分别给作者什么样的不同感受?(4分)_【解析】本文是作者对米勒的晚钟、喂食和拾穗三幅名画的鉴赏而写的一篇优美
37、的散文,作者观察细致、体味深刻、想象丰富、描述生动。该题的要求是概括作者对三幅画的体味与感受,只要细心阅读文本,就不难概括:第一问答案就在第一段中,三幅画的感受概括要难一些,尤其是后面两幅,描述的较为分散,穿插的内容较多;还要注意抓住各幅画给作者最主要的感受。如晚钟,抓住表达感受的“伤感”、“宁静”、“悲悯”等词语;喂食,抓住“苦难”、“温暖”、“安宁”、“祥和”等,拾穗中的“虔诚”、“欢喜”和“感恩”等。【答案】总体感受是静谧和悲悯。晚钟,宁静中的伤感;喂食,苦难中的温暖;拾穗,苦涩中的虔诚。17结合全文,谈谈题目的内涵?(5分)_【解析】题目是散文线索、内容、主题等的概括。散文围绕“决不辜
38、负春天”的主题,选取了与土地、爱、坚守有关的晚钟、喂食和拾穗三副画面,展现了画家一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展现了其“决不辜负春天”的坚定信念,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美好春天的追求。解答时要扣住“决不辜负春天”主要指向的是米勒,同时也指向自己。抓住文中“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等语句。【答案】画作的内容都是表现贫苦而辛劳的农人不放弃播种希望的信念;米勒身处苦难依然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不放弃对生活、对土地、对农人的温暖的爱;作者在对米勒画作的欣赏中,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追求和热爱生活的美好信念。18“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体现了作者怎样
39、的思考?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6分)_【解析】引文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肯定并赞颂了米勒画的价值,如中国的李、杜等诗人一样,他们的作品是“不朽”的。第二句是对现实的思考,这里的“欣赏画的眼和心”应该指的当今的人的“眼和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中人们对艺术的漠视和对物质的追求的情形的思考和忧虑。第二问要求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针对第一句话,也可以针对第二句话,后者的难度要低些。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只要围绕话题说几句即可。其实,当年米勒不被理解,可是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和接纳他吗?假如时光可以重来,是不是还会将他放逐在大地上和贫穷中呢?是否我们现在能够真正理解和珍惜他所描绘的那
40、些美好呢?历史往往会重演,现实中的“米勒”何其多也。【答案】(1)米勒远去了,米勒的画依然给人以温暖的启迪,但作者对世人还有多少能读懂这样的画充满疑惑和担忧。(2)(示例一)在当今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人们很难拥有这样一种宁静和悲悯的“向下”的眼和心,像米勒以大地和农人为主题这样的画作被欣赏恐怕已经成为奢望。(示例二)对大地的眷恋,对底层人的悲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人类灵魂的底色,而米勒的画作正充分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所以永远都会有这样的欣赏者。(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013汕尾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一代演员”于是之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
41、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
42、”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深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
43、自己。”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
44、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1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当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