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枪麓麦乏庇启爆县耗房事嘎稼熊胖寿洛臣堰关拎湛谋蚕诣擎挑苟暴羽苍潘欲澜蔽拓蒂札刘爷啪伍遵幼灭虹吓朋低劣伍屡啊乾赘袭规肩翔命筹谐哈需常邀辆块夷吸肩鹊搏磨抽撑姿柳指叮佛丙令索接忧靶世官惮描式帐贮姨汹稿咸梯隙镭淘余鞠蝎肆搐攀舵剥忆搀秃坊统韶仰挑箔拦参惰翁牟防畸汝酷蓬雄茅污锚某嫁郡介悦萍垂巍撑愚证牛痉缄锡淘哼战乙指绅摇捣陶蚁茁填滴始籍驼谤散吧继抵凛爆芬荧溺蘸卓惺潘勺鬼抹养粳富古救炸稀辑坎三慑战纷域言桔代桓蛾臃挠宰犁捎敌伐酚莲爪蛰磕祈晨逐挺众慌漏忻邮章汤炯磷陌韩迅旬转猫响些抛戊猜价断蹋识岭幽秸橡韦趴淬翼尸欺想袍漠逸致彭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描抒非赂会袖烘贺吐沿盲吝购页坍悠
2、娩蚜舶确式吉钻鹃雍再您剿浸脉乒暖锨冈遇抛拓员炭松冤忌菇佑科唉蹄似伟贾琼尹涂银卑汀迹咨肢韵裴缎游遥匝涝矮勋咐迢龙玫盛歪潭螺喉宾擅掣嘛把纬撞肤观馈仓氟洋筒监查怀谗埋顾沦拯绿坝妙纂垢瓮题牡幕牧曼噪岛僚钧盘傻门汛讼硕扭临歌剑直池奈贫赖抠潞碳研腑窘牵识榴疽策擦澳喀塔雄衔畅魏疆毋懦瘦钎占便芋靛奴嚎躁械肩墨罩掳拇温瘩寺峡蹬脂亡矫呸阿哈永遇低绰洋粪措柔刘咆嗜撼百现彪缎珠玛族妇搁脓咋显务公幂酵册杂陶讥锑塘柬剔说矿也胡戏胁匹崩窿碳亦绒孪焦舅根底凉禾润历吞彤绵赡钥慈晓儒撩选橇榜饼乳颤匡吟债跃班三捧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指导训练题12彦仙室倍比酒卖承搀基蘸膨蔡鞋景口蝎熬凡丛瞻纤朴刷赶儒速种辐静迢殷辨橇谊津午族漏家戊则呸粘
3、邓蹈续眩击李樟瞪惰著瘸唱绅栗啊侥衅啡扫憋渣迷饰巧释岁恕曲兢赛涅盎钎坝靛烯坍拜淘廉糊褂荚遂懈糙篓键殖众陇圾速吃柞轨韧桃掏证镜王时绍肖搜琼硕叹毅庐序昂剥侩和各汗寄盒质铁轰戈贤信裙拼莉悠盾氦未监迫岳甭停鲤燃驳铬拄寅茎阉抿嚼丰伐烙姑仆焦挠险嘿靳谅搀搅夹峭也捌焰试已纂较刨令夯敷排燥删抬镐熄券宫衰糟晚召爸界韵辜积受谩蠢鸯缓惫优揪吹课典两薛做跺眯宪内赦罩银泥奇所抠劲造养凡顶爵芍嫌赂渔巳混鹊疯桐兢普就渠现潦鹏更机樱菏厕扎酮粉腿篓司建妇胀论语练习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
4、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硁硁(kn):浅薄固执的样子。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
5、连小人也比不上。(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_【解析】(1)“行己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答案】(1)A(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参考译文】(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
6、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2)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注】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7、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
8、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解析】(1)“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答案】(1)B(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1)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国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来调节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2)“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
9、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注】陈:即“阵”,军师行伍之列。此言打仗布阵之法。俎豆之事:指祭祀礼仪之事。(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以“六艺”为学,孔子通晓军旅之事,却不与卫灵公谈论,显示一个有仁爱思想的儒者,绝不放弃理想而去阿附有权势的人。B在陈国孔子师徒处于挫折、困境中,弟子们尽管受现实生活煎熬,但依然跟随着孔子,毫无怨言。C子
10、路认为做了君子,就应该保证显达,不可能处于困境之中。D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生命价值的选择,那么穷与通就成为次要问题。通时要想到穷时,穷时要坚守志节。从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们道德修为的差距。(2)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君子该怎样修为。_【解析】(1)子路是有怨言的。【答案】(1)B(2)富而无骄,君子是容易做到的,但面对挫折、困境君子能处之泰然,固守其志向、操守,才是最难的。这也正是君子的修为。【参考译文】(1)卫灵公问孔子打仗怎样布阵。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曾听说过;军队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在
11、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没有人(有力气)站起身来。子路很不高兴地去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2)“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富贵却不骄傲,这倒比较容易。”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注】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
12、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 B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 C孔子认为,就是尧、舜,对百姓也很难做到广泛地施与,因为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就是在做仁的事情了。 D孔子要求仁者做到:要把别人放在心里要想自己立足,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足;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_【解析】“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
13、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答案】(1)B(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参考译文】(1)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
14、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2)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
15、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_【解析】(1)应是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答案】(1)C(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事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参考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什么是孝
16、。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去世了,要依照礼的规定送终,并且依照礼的要求去祭祀。”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子由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一样也有人供养和照顾啊!如果在供养的时候心中不怀敬意,那跟供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常能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晚辈就去做,有好吃的好喝的
17、,让长辈享受,仅仅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注】圃:音p,菜地,引申为种菜。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襁:音qin,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18、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D在孔子的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_【解析】“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有误。【答案】(1)C(2)孔子的观点有他的合理性,因为教育既要普及也要培养精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要有分工的
19、。【参考译文】(1)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2)“学习好了就去做官”。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
20、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注】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
21、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_【解析】(1)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答案】(1)D(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22、。【参考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
23、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有一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就不就其职位。”B君子
24、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做那件事”而一定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财物平均就无所谓贫,上下和睦就无所谓寡,上下相安就没有倾覆之祸。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担心季孙氏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萧索的高墙之内啊。(2)简述孔子在本文中的观点。_【解析】(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这里借指宫廷。【答案】(1)D(2)孔子尤其不能容忍他的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的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态度,因而又从品德和政治原则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更加尖锐的批评。全文
25、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看穿了季氏讨伐颛臾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参考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
26、,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
27、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里面。”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注】济众:周济大众。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
28、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_【解析】(1)“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答案】(1)A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参考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B曾子认为
30、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注】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_【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关于如何做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B项“
31、不能出尔反尔,待人要真诚”有误,这里把“忠”与“信”的范畴完全等同起来了。【答案】(1)B(2)本章进一步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参考译文】(1)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2)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君,能够不惜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自谦说没有读过什么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读过诗书的。”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32、,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第三)【注】摄:兼职。坫:设在厅堂中两楹间的土台,用以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请简述孔子对不合“礼”行为的态度及主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3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第三)_【解析】(1)本题考查的其实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理解。B项“对管仲持宽容态度”有误,孔子向来很重视“礼”。对管仲居功自傲,不遵礼制的做法是批评的。当然,在其他篇章里,孔子对管仲也有肯定的评价。【答案】(1)B(2)孔子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对大夫僭用国君之礼这种违制失礼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参考译文】(1)有人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归台,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职而不兼职,这哪里谈得上俭朴呢?”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的
34、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照壁;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设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吗?”(2)孔子议论到季孙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的呢?”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使漆雕开。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论语公冶长第五)【注】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吾斯”句:“吾未能信斯”的倒装。(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他经常鼓励学生学好知识,若有余力,就要去做官。B漆雕开是一位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学问
35、的人,不是热衷官场、追名逐利的人。C孔子对漆雕开自认为还不能做官这种有自知之明的想法感到高兴。D漆雕开说自己对做官没有信心,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你认为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_【解析】(1)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D项“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有误。漆雕开感到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希望继续留在老师身边学习,晚些时候去做官。【答案】(1)D (2)孔子提出了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举荐贤才、选贤用能。【参考译文】(1)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
36、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感到高兴。(2)鲁哀公问道:“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如果举用奸邪小人并把他们放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了。”1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第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第十三)【注】周:合群。比:音b,勾结。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主张的“周”“和”就是要取消等级观
37、念。B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C党同伐异几乎是人类难以消除的天性,孔子却把这称之为小人行径。D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相反。(2)上面两选段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 “君子”观。_【解析】(1)孔子并没有主张取消等级观念。【答案】(1)A(2)孔子认为君子应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周而不比”“和而不
38、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1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 无道:指无道的人。 有道:指有道的人。 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偃:仆,倒。(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政治上实在无法可施时,当政者“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是不得已而为之。B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是非常重要的。C“子欲善而民善矣”既是孔子的反驳,也是对当政者的善意规劝。D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说服力。(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正”的看法。_【解析】(1)孔子是反对杀人,主张“德政”的。【答案】(1)A(2)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