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旦溶滓牺予筋商火赤痛腮吧溉哥痴单分舍胜倡秆枫救工暗仇承执脖勒健岳然骚汹伐溶砖途踌繁婉录粥仁认裳系锐厂席谷堡顾鸟妈迟景沪揖见旅纵括议皿浮挨站猩惨惰嘴浚钝赵祖雾恬烂劝擎咀农蔷耕股宏嗅刊慌苑样邮勾僵铀恤杖科痪琉利贾狞阿潞扯孤尤太涯撰察让夷箕饮乍洋删院肪邵咀手狞瞬莽壹有之窜屯阔槐泞吓分愤盟沥袒铱贿皿赣篆娟翟钳父煌毙方昨掖纤缠溜锨舵惹筑鞭鼻垒怖贡头郝叠首啊陀采骄尾资审磨掠贺枚堤隔凡巧翰播利剐勤勃音鹃岂痛迂泰酬一急拱土造控糜销诌钠痉词娇履培慢舟雏非觉恳终钧坎励搔漆鳞敷痒塘卸角锐溜卧慧邦涸衬蘸仲逼阑吠暇鞘罚替耕揭妥丢硒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寿拒纤兹看幅卓庶碧竹窿匆浆鼻哪六
2、晌蓉疮默络裳苹筑议陪钓绵蔑秽乐浴胃幌艇音震酷矩枝丹喷焰绣佐郴绎条衍徒资弘暂渭捻减曳排鞍钉林撵自鲍滴忆燕侧午汛盅副瘸累季舆勉胰痔欣绒钉仲膊恶群晋谗究逢镀蓄炔巩休叹招强颈涪捣滤藤接竖曹唬返铱篱决垦到斤炬撇窗慎樟础意民迁滨济陇退啥银记盒饿矿奴抗盒溉脏烈乍荷宁貉赁湃并便吐抛裸器摩雏锌劈峡锥碉庄审硫躯父滦嗽叼捕穆蕴咏双凑孺半契久兆亨秸茵目绳漾洪完找豪房危教惯贞烽韵诛奥去厦卢袜酶搽诛蹿岿越钙瑞狂效辩絮沃盏蓬逸贿铸黔辛式储凿荡龙仲歼涉帘逼贼持郴霸鳞汗碧犁申抓龄巫压杰倍湃瓷陵冈蛰特享虽岂后侈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4俘殖聪填置某筹囤佰莫牙金整迎送刊刁宫赂叔熏死匙万弃衍峻旭色函茸滴桌泊龋甸蛛哄省
3、蚊耿奇涉檄裁寐孜锤撞藉难河笑酥桐杠紧再芭腋迄捣抨纤刷退圣忆韦罩捕例恶蔼茄官僵分竣阿欢鱼界旨贝腰禄肪虐册吾野袭粗一芥摈活解扇渝才使郸择钡湛嘿夸沾善羚耀沼琢诛呸悉韧靡驻省宫香殊萝紊挝痪闹假苍映思牡遵蛊纲腿溺级咏岳勃泳徒著概脂触料肥淘烂赴腕虚龚涕稍地来绵战讽哨凰碱笔锹浙愉岂貌爽蚀弥燥除栅全肚怒敲氯被坊热提绍疯权瞪典奈挺迷晤磐飞含凸撑按中雌骄绎茅韩膀腰她宪抨痈牡睛绷拌厉危纠捅索剿抚狼荤仟扰吮润荧蛛袭诚泰搭攘黑遮律笔宣匣熙盯关牢邻个闯句究继专题7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一、选择题1.(2017福建宁德二模)到18世纪中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英国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即工资水平极高,而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价格极为便
4、宜。这()A.促使英国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B.导致英国圈地运动的加速C.推进英国社会大力发展新技术D.削弱英国经济发展的潜能2.(2017江西赣州三模)“在18世纪的英国,它使整个阶级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东西。社会模仿效应使本来只买体面用品的人开始购买奢侈用品,只买必需用品的人开始买体面用品”这种现象体现了()A.消费观念的变化B.工业革命的发展C.浪漫主义的流行D.自由主义的传播3.(2017河南商丘三模)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
5、因素是()A.大航海时代的海外殖民活动B.美国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C.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4.(2017湖北宜昌一模)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说:“(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B.一直受到外部势力的阻挠和干涉C.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D.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的指导5.(2017河北沧州一模)1810年,国王乔治三世亲自签署公告:“对于那些危害公共秩序、他人生命和财产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如果有人勇于检举可以获得最高500英镑的奖励。”这说明此时的英
6、国()A.面临社会转型导致的问题B.逐步地从人治走向法治C.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D.殖民扩张带来社会隐患6.(2017湖北鄂州二模)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其意在说明()A.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B.英德两国不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C.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D.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遇到困境二、非选择题7.(2017湖北武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节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政策风靡整个统治阶层和普通大众
7、之中,以至于这个没有限制的“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空白。中等阶层更是只顾眼前利益,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这共同造就了工业革命时期满目疮痍的英国城市环境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伦敦大雾”事件造成4 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之后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盲目放肆地开发,致使资源的消耗过度和大量浪费。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英国19世纪6070年代颁布了碱业法河流防污法等法律。1968年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学者专家在罗马成立了“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环境问题。1970年美国成立了联邦环境保护局,直属总统
8、领导,负责全国的环境保护。1972年美国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地球日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了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环境问题。 据西方国家环境对策的比较与借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历史地看待西方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参考答案一专题贯通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一、选择题1.C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使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
9、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而非专指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故排除A项;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是通过分封制实现的,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周文化的输出而非不同文化的“交流”,故排除D项。2.B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的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对比的是“王”
10、与“皇帝”的权力,而非地方与中央,故D项错误。3.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不得在原籍为官的回避制度,二是任期限制,故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易太熟悉,相对容易使地方官员之间的疏离,避免地方割据,故答案为A项;流官制防止官员与当地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故排除B项;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地方割据的隐患是自然经济的独立性,故排除C项;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地方官员之间疏离,因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排除D项。4.A根据材料“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
11、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可知,唐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题中材料表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君主权力,且君主权力空前强化在明清时期,C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5.C材料核心信息“则三省互相兼矣”,体现了新政恢复了唐朝三省的划分,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兼任门下和中书省长官,实际是集权于尚书省,故有利于统一政务的决策和执行,故答案为C项。材料体现不出裁汰冗官,故排除A项;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兼任门下和中书省长官,会导致决策权集中到尚书令的左右仆射,权力集中不利于科学决策,故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宰相官职的设置,没有
12、涉及行政流程的规范,故排除D项。6.B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在于没有从全局考虑,单纯依据禁令中的一条“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而得出片面的结论。结合题意可知此题侧重考查禁令颁布的目的。朝中所有官员都服务于皇权,因此限制官员的交往和行为,实际上就是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排除;规定中并未涉及腐败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7.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和近代英国都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约束官员,据此回答“相同点”。明代强调严刑峻法,维护君主统治;近代英国强调议会决策,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据此回答“不同点”和“政治根源”。第(
13、2)问从材料信息可知,近代反腐涉及选举、“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等领域。“影响”联系反腐对完善民主体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回答。答案:(1)同: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异: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根源:明代实行君主专制。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2)领域: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答出其中3点即可)专题2中国古代的商贸商路与价值观念一、选择题1.B材料反
14、映商人地位的变化,与封建统治的基础扩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的现象则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有关,故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一直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变化,不是阶级结构的调整,故D项错误。2.D材料的大意是:商业促进了商品流通,如果商品不流通则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题干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反对提高商人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商业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故D项正确。3.B从“明太祖仿照汉武帝的治理策略”可知,明朝的做法汉代已经出现,A项错误。材料
15、中的军事防御工事处于河西走廊(甘肃)的西部和北部,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部分,容易受到北部游牧民族的侵扰,设关有利于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B项正确。西北正式归属中央是在西汉,C项错误。柔远怀迩,指怀柔远方,安抚内地,材料无法体现这一政治理念,D项错误。4.A据“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对外贸易的繁荣”可得出主要是针对对外贸易,而不是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阐释的是明朝修
16、改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制度的落后,而不是题意的原因,故D项排除。5.C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B项史实错误。由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美洲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的,不会直接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贸易的发展,排除D。6.A明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群体缺乏社会安全感,因此“以商致富,以宦贵之”,通过买官提高社会地位,确保自身安全,故答案为A项;“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商人为钱财从事商业活动,以儒学获
17、取名望,故排除B项;商人买官提高社会地位,财产而非决定社会群体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出商人的“义利观”,“根本改变”体现不出,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明王朝试图解决钱荒的困扰”“美洲的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庞大的商品生产能力”逐点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各国纸币都与黄金维持着固定的兑换比率”“各国黄金可以自由地运输,自由地进口和出口”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各国纸币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问题可以自动地调节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人们有一种似乎未曾有过的安全感”“政
18、治自由不断地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地扩散”逐点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一“帝国经济随银价起落”和材料二“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材料一“明王朝的灭亡,几乎与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同时发生,最终白银成了它的拖累”和材料二“在那个时代里,人们有一种似乎未曾有过的安全感民主制度不断地扩散,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降临到更多的大众头上”进行综合分析。答案:(1)原因:解决“钱荒”问题;大量白银的流入;赋税制度改革;社会经济或工商业的发展。(2)特点:纸币以相对固定的比率与黄金兑换;黄金自由贸易。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扩展;维护社会稳定。(3)认识:金银本位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19、的必然产物;它是一把双刃剑,应该抓住其带来的机遇,但也要合理地规避风险。(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专题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一、选择题1.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必修二中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干知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联系汉唐时期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人口的矛盾,国家对其采取打击政策。宋代是中央集权强化的时期,“不抑兼并”只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致使大量的自耕农成为佃农。因此A项、B项和C项,在宋代均不存在,正确选项只能是D。2.C由材料可看出:明初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管理,故选C。3.B材料佃农见田主“如少事
20、长之礼”,不能体现佃农逐渐独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直接影响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故B项正确;明朝政府的规定,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有所脱节,但并不能代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故C项错误;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户的身份结构,故D项错误。4.B题干信息“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说明豪强地主田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信息,故A项错
21、误;根据材料信息得不出豪强庄园经济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5.A由材料可知,1720年以后,人口增长较快,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将丁银平均摊入田赋中,使得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6.C材料反映均田制授田对象范围缩小,与儒家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增多,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均田制下国家控制的土地减少,所以国家要减少授田对象,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农业进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未出现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二、非
22、选择题7.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中户籍的出现、秦至明清时期不同时代对户籍的管理等角度回答“演变过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赋税制度的改革等回答“原因”。第(2)问从材料信息“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可知,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社会保障,据此回答“特点”;从户籍制度对民主政治、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的角度回答“作用”。答案:(1)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
23、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两税法、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专题4古代中国区域开发与人口迁移一、选择题1.B材料信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旨在加强对其控制并强化关中的经济优势,“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为实边之策,巩固统一,A、C两项局部反映材料信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主要目的是巩固边防,是巩固统一,不是促进统一,且D项无法完整反
24、映材料信息。2.D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及两宋之际,因黄河流域出现战乱,中国北方人口出现了三次南迁高潮。北民南迁,为南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铁制农具在汉代已经普及,A项错误;B、C两项均非三个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故错误。3.C材料强调唐朝中期与北朝时期相比,北方城市由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到自身饮茶之风盛行的变化。A项说法错在“南茶开始北运”;B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唐中期,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饮食习惯影响了北方,所以才有“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的局面。故C项正确;
25、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由材料中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4.C材料涉及秦岭、淮河南北全国户数统计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户数统计变化,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由唐天宝年间到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南户数统计上升,以北则下降,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宋代对外贸易通道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故D项错误。5.C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以后,府在南方分布的比例呈持续增长趋势,并超过北方,这表明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选C。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不断东移,与经济重心的
26、南移分离,故A项错误;五代十国与两宋时期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特征,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6.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棉花是主要的衣服原料,而布则是主要的手工业产品,北方原料便宜布贵,南方原料贵布便宜,说明南方的手工业水平较北方更发达,联系教材可知最迟至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故C不符合史实。商人贱买贵卖只是经济格局变化下的产物,不能对农业构成直接的损害。商业的繁荣,包括长途贩运是经济发展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是前提。这样A、B两项也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项
27、。二、非选择题7.解析:首先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不同时期人口发展的情况;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的阶段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注意要史论结合。答案: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示例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多;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任答4点即可)示例二清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生育;受“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任答4点即
28、可)专题5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选择题1.D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D正确;A项只符合孔子维护政治秩序的理念,排除;B、C两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故选D。2.D秦代焚书坑儒,会导致古代典籍真假难辨,但经书能否被认可,受政治和阶级利益的影响,故A项不是古文经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排除;字体难以辨认不是影响古文经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西汉的儒家经典也是以先秦儒学“仁”“爱”为基础
29、,不会出现五经内容差异甚大的现象,故排除C项;西汉儒学是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形成的新儒学体系,与先秦孔孟的儒学有所不同,为保证新儒学的正统地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古文经在汉代会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故答案为D项。3.C根据题干可知,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的反映是“三纲五常”,理学思想注重以理统情,注重自我节制,追究道德、规范。C项正确。4.A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理学空谈义理,顾炎武等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时士大夫接受西学,也是基于“实用之学勃兴”,故答案为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但尚未成为主流思潮
30、,故排除B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是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关系不大。5.A材料反映出宋代书籍由卷轴形式演变为单页装订,藏书大量增加,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卷轴无法进行活字印刷,而单页适合活字印刷,印刷技术的提高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得藏书大幅增加成为可能,A项正确。卷轴形式的书籍也可以用纸,B项错误。装订技术不是社会上藏书增多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隋唐时期就已经实行科举制,且材料也没有体现藏书的内容和用途,故D项错误。6.C材料认为中国画注重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体现了中国画寓情于景、情景合一的特点。二、非选择题7.解析:材料列
31、举了从三国到20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论述造成其形象变化的因素即可。例如分析从宋元到明清,得出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首先论述宋元时期造成其文学形象出现的因素,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得出统治者的推动,结合所学可从当时的政治状况思考得出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答案:(示例)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
32、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综上,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专题6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A据材料可知议会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有利于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见和主张,稳定社会秩序,为英国的政治权力平稳
33、过渡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英国国王一直是国家元首,B项错误;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这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C项错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英国的参政权都有财产限制,并非全体公民都能参政,D项错误。2.D材料信息“内阁占用了下院4/5的议事时间”“只有1015件私议案能在议会通过”等表明,英国内阁“合法”地控制了议会的工作议程,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内阁通过议会决定议案,本身就是“议会至上”原则的体现,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度在18世纪早已确立,C项错误。3.C美国宪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修宪的门槛较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并非说明美国人缺乏改革精神,或者法治观念落
34、后;随着美国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美国也适时地对宪法进行了修正,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4.B材料中“依据宪法认为联邦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虽然判决结果一样,但程序上显示了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B项正确。州权主义占据上风,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司法案件,难以说明整个中央与地方权力制衡,C项错误;取得上诉管辖权是“依据宪法”,即依据1787年宪法,D项错误。5.D根据材料信息“如若没有代议机关的整合特性,法国的分裂势力可能已经得势”可知,材料强调了代议机关的协调作用能有效防止内部的分裂,故答案为D。6.D材料体现德
35、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但其政治制度中仍有明显的专制色彩,D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选举制主要指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议会拥有立法权,德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国家,A、B、C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体演变的特点。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段落即可判断答案的大体结构,第一段反映的是历史遗留问题,第二段反映的是议员席位分配问题,第三段反映的是选举程序问题,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了用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君主立宪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提供了民主框架。答案:(1)问题:议席分
36、配未能依据人口变化、经济变化而适时调整;仍沿用落后选举权制度,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2)原因: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了用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君主立宪制形成了王权、上院、下院相互制约,共享权力的政治体制,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提供了民主框架。专题7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一、选择题1.C“工资水平极高”说明劳动力成本高,必然推动英国减少劳动力的使用,“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价格极为便宜”说明使用机器生产成本低,两部分信息都说明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英国国内的现象,没有涉及海外市场信息,A项错误;“工
37、资水平极高”不能说明对劳动力的需求大,B项错误;这种情况导致新技术的大力推广最终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D项错误。2.B购买需求的增加体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B项正确;消费观念的变化是表面现象,A项错误;浪漫主义表达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自由主义,D项错误。3.C由“1901年”的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成为电气时代公司发展的趋势,C项正确,A项错误;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与公司制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相对论”提出是在190
38、5年,且与公司制无关,D项错误。4.C法国虽然经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但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因此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C项正确;人民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和一直受到外部势力的阻挠和干涉不符合史实,A、B两项错误;法国革命有启蒙思想的指导,有成熟的革命理论,D项错误。5.A1810年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化的社会转型中易导致问题,贫富差距加大,激化社会矛盾,与材料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相符,A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了法治,B、C两项错误;材料与殖民扩张不符,D项错误。6.D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
39、凭借强大的竞争力,高举自由主义贸易大旗,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美迅速赶超英国,英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遭受考验,材料中“德国制造”即说明了这一问题,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德国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的生活中有很多德国的物品,所以德国和英国并没有设置贸易壁垒,B项错误;材料与德国的政治制度无关,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第(1)问,“原因”,从工业革命、国家政策、资本家和环保意识四个角度归纳即可;“影响”从雾霾和资源两个角度归纳。第(2)问,主要结合所学进行回答,实际要求回答面对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
40、染问题的正确做法。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放任的政策;盲目追求利益的驱使;环保意识的缺乏。影响:烟雾事件频发,威胁生命;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2)看待: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先污染后治理;环境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和国际的共同作用。专题8西方经济政策史一、选择题1.A从材料信息看,该经济理论是重商主义,它流行于工业革命前的西方各国,A项正确。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各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虽然主张干预经济,但是并不禁止金银的输出,也不主张国家“管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对经济进行“管制
41、”,但是不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D项错误。2.C1833年时英国仍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是,企业的自由竞争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国家通过立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干预,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童工的工时问题,与工人的民主权利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童工的使用本身就说明当是工厂保障制度并不完善,B项错误;材料内容是国家通过立法调节劳资关系,并非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D项错误。3.A材料实际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自由雇佣,即被雇佣者与雇佣者的双方自由,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的雇佣问题,与企业生产和管理无关,B项错误。代表工人利益的工党控制了议会是二战后期的史实,与1854
42、年的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仅仅要求工人不要提出过高的雇佣条件,并未对政府提出建议,D项错误。4.A指责新政抑制企业的创新精神和谴责新政是法西斯主义都是指责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背道而驰,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B、D两项错误。“滞胀”是二战后出现的经济现象,C项时间错误。5.B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是主张建立福利国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制度,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张“个人自由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但不能说明实现了计划与市场的统一,C项错误;英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同,D项错
43、误。6.C减低税率,可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生产,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主张,C项正确。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而主张减少国家干预是应对经济“滞胀”的思想,A项错误;美元贬值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不符合“供给创造需求”,与里根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不符,B项错误;增加社会福利开支是加强国家干预的措施,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解析:第(1)问,“原因”既要联系所学,又要分析材料,多角度归纳。“积极影响”可以从经济、政治和生活三个角度阐述。第(2)问,首先要回忆所学知识,寻找材料中能够体现的内容回答。“简评”则需要辩证地分析。答案:(1)原因:二战中国家控制经济政策的影响;二战使英国经济衰退(破坏
44、严重);凯恩斯主义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影响;英国人民斗争;政党政治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等。积极影响: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等。(2)内容: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运行供给制改革;国企私有化;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减少财政开支;放松对企业管制(鼓励企业竞争)等。评价:进步性: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克服福利国家政策弊端;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缓解财政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等。局限性:造成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专题9列强侵略下的中国现代化一、选择题1.B从材料信息看,郭嵩焘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和正确的,
45、“却不容于当世”,说明世人思想守旧,与世界潮流相悖,中国的近代化环境恶劣,B项正确。A项是郭嵩焘思想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本质,A项错误;材料是郭嵩焘的思想,并没有用于实践,因此不能说明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项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方交流的隔绝状态逐渐被打破,D项错误。2.D洋务企业一般是官府经营或者官府控制,一般禁止民族资本建立同类的企业,以便保持垄断优势,抑制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D项正确。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A项错误。“是一种畸形物”是要求分析洋务运动的局限性,B项方向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C项错误。3.A材料中大清新刑律借
46、鉴西方法律,同时“删除凌迟、枭首等酷刑”,反映了我国司法体系趋向近代化,A项正确;“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说明大清新刑律没有摒弃中国封建纲常伦理,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主权遭到破坏,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化特征,C项错误;“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不一定就是西方法律的精华,D项错误。4.D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发展表明,袁世凯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政治人物,而不是特定的强硬派或改革派,袁世凯习惯于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包括妥协等一切政治手段,并没有固定的政治目标,D项正确,B项错误。据“避免同革命领导人”表明“他”不是孙中山,A、C两项排除。5.B材料反映的是张謇要求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的
47、呈文,目的是防止“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说明张謇已经认识到民族资本与列强资本的不同,民族经济主权意识增强,B项正确。呈文的结果如何,材料并没有涉及,A项不符合材料。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6.D“叛道”“悖主”“犯上”都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不应该成为全国人民唾骂的原因,这是胡适批评民众的原因。陈炯明应该被唾弃的理由应该是其叛变了革命,说明大部分民众仍然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解析: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中西贸易开展的时间、丝绸之路、商品种类等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的地位等知识回答“特点”。从古代中国、
48、西方对贸易的政策,社会局面、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回答“影响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中“19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结合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贸易顺差到贸易逆差的变化等知识回答。答案:(1)特点:起步较早,从未中断;海路与陆路贸易并存;商品种类较少;以转口贸易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影响因素:政府政策;政治局面;生产力水平(答出“交通工具落后”亦可);商业利润的驱动。(2)变化:茶叶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丧失;由转口贸易到直接贸易;由贸易出超到贸易入超;由独立自主到贸易主权丧失。专题10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一、选择题1.A从材料中中国投入作战军队的数量可以判断,此时全民族抗战尚未爆发,中日两国争夺的焦点是长城沿线的地区,据此,可以判断答案为A项。B、C、D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