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396130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未来52023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院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的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我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绪、目的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有效对策与措施,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能力,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形势与任务(一)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规定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从当前立足国内资源为主,向国际、国内资源并重的全球发展战略转变。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

2、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必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的和历史任务,规定农业科学技术整体实力有新的突破,力争通过2023的努力,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业科学技术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规定。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赋予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的发展机遇,关键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现代院所制度与创新文化建设。上述前所未有的良

3、好机遇,标志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二)任务与需求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在淡水、耕地、能源等要素的刚性制约下,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单产,不断哺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发展适应不同生产、生态条件及种/养模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学技术保障。增长农民收入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规定围绕农产品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种/养业技术,创新多梯次增长农产品附加值的综合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延伸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价值链,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资源安全是可连续发展的基础。规定围绕土、肥、水、气

4、、光、温、生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农业资源高效运用技术、循环运用技术、降本增效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建立适合中国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农业资源高效运用技术体系。生物安全是可连续发展的前提。规定针对动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人畜共患传染病、危险性外来病(动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安全,在监测预警、检测诊断、快速扑灭和可连续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构建国家生物安全“防火墙”。生态安全是可连续发展的保障。规定加强生态、环境、资源的预警和监测,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预警技术体系。能源安全是可连续发展的关键。规定在能源植物资源挖掘、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等方面,筛

5、选、创新能源专用新品种,发展生物柴油、生物乙醇、沼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关键技术,构建农业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的使命。规定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进行部署和安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三)发展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农业科技攻关、攀登科学高峰、服务宏观决策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支撑国家农产品供应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结束短缺时代、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奉献,在科学技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管

6、理制度、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科技产业发展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围绕“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的,通过凝炼学科发展目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人才队伍、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立项和重大成果哺育力度等措施,在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三农”、创新能力建设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按照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规定,对院属38个单位施行了分类改革,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研究所18个、转为科技型公司的研究所12个、转为事业单位的4个、进入大学的4个;在优化学科与专业设立的基础上,整合了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机构和队伍,完

7、毕了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环境与可连续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的重组和筹建,推动了科研资源优化配置,机构设立更趋合理;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人事代理制等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机制;全面试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的分派制度改革,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营管理机制初步形成。2、初步完毕新的学科体系建设拟定了作物科学、动物科学、农业微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信息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等9大学科领域和“4

8、1个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84个重点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框架,组织实行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方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学科建设实行方案,初步形成面向现代农业、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重点突出、以任务带学科的新型学科体系。3、创新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实行“杰出人才工程”,面向海内外招聘到一级岗位学科带头人61人,二级岗位学科带头人156人,三级岗位学科带头人222人,“十五”期间60%以上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由学科带头人主持。目前,我院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1人,在职国家级专家10人,省、部级专家135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6

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3%,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48%,实现了新老更替。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4年以农学第一名荣列“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在校生从“九五”末的500余名增长到目前的近2023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拥有350多位博士生导师和1000多位硕士生导师;拥有40个博士授权点和52个硕士授权点,增设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硕士2个专业学位并取得自主招生资格。4、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优势和特色更加突出。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中期库)一座,新收集、保存水稻等22种作物资源3256份,长期

10、库保存数量增长2038份,使国家种质资源库安全保存资源达38.4万份,居世界第一位;收集畜禽品种资源260个(种),整编完毕全国畜禽品种志;向国内283个单位374人次共发放种质13366份,涉及80余种作物;拥有全国最多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解决设备及网络系统,新增藏书15万余册、3万余种;订阅国内外科技期刊每年新增400多种,总数达4000余种;新增外文电子期刊2023种,总数达5000种;引进各类实用型网络数据库40余种,总数达100余种;新建农业科技数据库98个、科技网站45个;每年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80余种。通过“十五”期间的工作和建设,我院在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科技文献

11、情报信息等方面的国家级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炼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在核心种质构建及功能基因挖掘与运用、重大动物疫病分子结构与功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农业微生物、农作物品质形成机理、资源可连续运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0项,承担项目课题21个,参与其他项目课题61个。获得14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和34项专利,出版专著14部,发表SCI论文698篇,培养博士生133名、硕士263名。在NATURE、SCIENCE

12、、PLANT CELL、TAG、PNAS等知名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作物发育与器官建成、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改变了以往我院基础研究薄弱的情形,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比例趋于合理、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新局面,提高了我院基础研究的竞争力,初步奠定了在农业基础研究领域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三足鼎立”的格局。现代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主体地位逐渐凸现,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立足自主创新,以解决事关国家农业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方向性的现代农业高技术和常规手段难以突

13、破的重大技术难题为选题,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主持863计划课题172个、参与课题167个,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转基因三系杂交棉、双低油菜、鲑鱼降钙素高效表达技术体系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成果,获得专利345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10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70篇,出版著作128部,培养博士394名、硕士846名,全面提高了我院在国家现代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全院科研力量从科技攻关研究为主向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研究并重的战略性转变。应用技术攻关研究成果显著,保持了传统领域优势,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发展中平稳实现

14、了代际转移,目前科技攻关队伍的主体为改革开放后培养的3050岁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研究重点从农业资源与种质创新、农作物育种、农业区域综合治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奶业、农产品质量与标准、节水农业技术、环境控制与修复、生物质能源等国家重大需求与新兴技术领域,研究方向与内容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五年来我院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育成各类农作物、动物新品种187个,涌现出超级稻、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西门塔尔牛、大通牦牛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连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5、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支撑“三农”发展

15、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哺育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占全国种植面积比例,从“九五”末的5%上升到“十五”末的70%,达3000多万亩,彻底取代了以往国外抗虫棉品种的地位;双低油菜新品种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推广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比例从“九五”末的30%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占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的80%,年播种面积达3500万亩以上;育成超级稻新品种8个,百亩示范片亩产均超过800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达1800万亩,占全国超级稻种植面积的11%;果树、蔬菜、西甜瓜等园艺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甘蓝新品种种植面

16、积占全国年播种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亩左右;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成为我国及东南亚等部分国家、地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核心支撑技术,已累计应用65亿羽份,占全国用量的70%(其余30%均由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技术进行生产),其中出口到越南3.4亿羽份,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兴农、科技下乡、科技展览活动和科技合作,一批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提高了我院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科技支撑力与影响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围绕种子种苗、疫苗兽药、饲料及添加剂、蜂产品与功能食品等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组建各类科技型公司32个,其中注册

17、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5个,取得各类注册商标38个,拥有各种特许生产经营权证书27个,22个公司取得了高新技术公司资格认证,全院科技产业累计实现产业收入25亿元,收入年均增长28%,纯利润年均增长7%,促进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中试和转化,科技产业开始步入规模化的稳定发展轨道。6、基础设施与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建成了“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重大项目;完毕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质量检测中心、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和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的项目设计;新建成或在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8个、国家农作物改良(育种)中心6个、改良分中心1个、国家级野外台

18、站5个、部门重点野外台站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6个;科技图书文献保障能力增强,建立了NIAS农业科技文献信息集成平台;建成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庄)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完毕2023亩规模的核心区规划和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5.4亿元,新增科研专用仪器设备1.1万台(套),价值2.16亿元,分别较“九五”增长0.5倍、2.4倍和1.8倍,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条件保障。7、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基本形成新设立4个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的亚太区域、国家或项目办事处,“十五”末依托我院设立的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办事处总数达成11个;积极开拓南美洲、亚洲周边国

19、家、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合作渠道,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及20多个国际组织和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5份;新引进各种资源15000余份,项目658个,已覆盖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教单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国际协作网;主办或承办各种大型国际学术会议51次,接待外国官员及专家来访3700多人次,向国外派出专家3000多人次,为促进我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的地位逐渐显现。(四)存在的问题当前,制约我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重要挑战有:一是一些体制性障碍急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二是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

20、提高;三是领衔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需要一个大的发展;五是系统的国际化战略有待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六是社会公益类现代院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七是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的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的(一)战略定位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肩负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高级农业科研人才、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协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宏观决策的历史使命,在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

21、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与转化,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行使“国家队”职责,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和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2023、2023年中央一号文献精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农业部提出的“三

22、大战略”、“九大行动”任务目的,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契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统筹设计和重点部署“十一五”科技工作,着力提高我院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三)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与以研为本相结合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自由探索,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充足发挥创新团队和科研协作的优势,坚持以研为本,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相结合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出发点,以掌握市场竞争积极权、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为目的,以形成重大突

23、破性科技成果为标志,组织开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进行技术集成、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3、重点突破与整体提高相结合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完整科学技术体系的协调与可连续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体系,推动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也要选择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中的重要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好点与面、阶段性与系统性之间的关系。4、支撑发展与战略储备相结合统一好前瞻性自主创新与服务近期国家重大需求的辨证关系,选择制约我国未来“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关键技术进行超前部署,为支撑服务社会

24、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5、引领未来与立足当前相结合既要立足已有工作基础和现实需求,又要把握科技发展动态与方向,瞄准农业科技国际前沿,超前部署一批有基础、有优势的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高连续创新能力。(四)发展目的 1、总体目的到“十一五”末,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流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和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十一五”具体目的自主创新:重点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运用与动植物新品

25、种哺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止与控制、农业资源高效运用、农业环境控制与生态修复、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农业经济与科技政策等领域,重点突破20个左右重大科学选题,创新100项左右关键技术,组装集成和示范20项左右重大技术,完毕20项产业技术的中试和转化,哺育500个以上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产品,获得400项以上国际、国内专利或新品种保护权,获得30项左右国家级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000篇以上。学科建设:继续哺育九大优势学科群,形成23个国际一流、3040个国内一流

26、、4050个具有我院特色的重点学科(中心);哺育建设5个左右新兴或交叉学科。力争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810个,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60个左右,硕士授权点70个左右,博士后流动站10个左右。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领军型人才和科技骨干人才,使各类专家和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形成20名左右知名科学家、50名左右具有可以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战略科学家、20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023名左右具有竞争力的科研骨干、创新编制总数5000人以上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和建设100个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全日制在校研究生3000人以上以及专业

27、学位1500人、在职300500人、在站博士后200人、国际留学生人数100 人左右的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引进100名左右高水平国内外科学家来院工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九大学科群建设,新建23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科学中心),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15个部门重点实验室、46个农业综合实验示范与繁育基地、710个改良中心或育种中心、35个国家级和58个部级(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1015个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3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新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等。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加强与省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省级农业科学院

28、联合共建一批综合研究中心;新建35个开放性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建23个国际农业研究机构或国外农业科研单位依托我院建立的亚洲区域农业研究中心或办事处、代表处,选派1000名院内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和工作;重点加强中国农业科学等农业科学技术核心期刊和依托院、所的学术团队及其网站建设,加快推动国际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现代院所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规定的院所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和分类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农业院所制度体系,优化自主创新氛围。三、重要任务与工作重点(一)创新领域与重点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三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中国农业科学院“

29、十一五”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在种质资源收集与基因挖掘、新品种选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止与控制、农业资源高效运用、农业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智能化装备、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农业经济与科技政策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组装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重大技术,中试、孵化一批有优势的现代农业高技术,大幅度提高我院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1、种质资源收集、挖掘、运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哺育广泛收集农业生物资源,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功能基因,创新动植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技术,建立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动植物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哺育一批优

30、质、专用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名、特、稀、优经济动植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新品种的奉献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方向: 特有和重要农业生物资源调查、收集、保存与性状精确评价 动植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克隆 重要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功能基因挖掘 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超级稻、优质稻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 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与新品种选育 高产、优质玉米和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 高产、优质大豆高效育种技术与应用 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选育 超高产、多抗、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 重要蔬菜杂种优势运用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优质、特色果树及西

31、甜瓜新品种选育 特种经济作物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航天育种技术和原子能辐射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功能型与加工专用型农作物新品种哺育 地方畜禽资源开发运用与优质畜禽新品种(系)哺育 特种经济动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新品种哺育 饲料(牧草)资源开发与高效运用技术研究 农业干细胞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与运用效应的基础研究 重要作物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研究2、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突破大面积单产均衡增长的栽培理论,揭示农作物品质形成机理,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技术与轻简栽培技术,提出不同生态类型的、基于农业整体调控与质量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32、和模式;创新一批标准物质、技术产品标准和管理规范,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方向: 粮棉油连续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模式研究 粮棉油两熟或多熟制连续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农作物节本增效轻简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农作物抗(耐)逆境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设施园艺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综合技术研究 特种经济作物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农田保护性农作制度研究 猪、鸡等家养动物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奶牛精确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畜产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草产品高效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 特种动物设施化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检测与源头控制技术研究 农产品农用化学物质残留高通量、多目的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农产品质

33、量安全评估技术与分析方法研究 标准物质与生产标准创新研究 农作物品质形成机理研究 农用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迁移转化规律、代谢机理及其对农畜产品营养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污染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研究3、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止与控制揭示农业重大病虫草鼠害致病机理和流行规律,突破植物高变异致灾有害生物、动物重大烈性传染病、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危险性外来生物、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检测、快速扑灭与可连续控制等关键技术,创制新产品,保证国家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重点方向: 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成灾机理及调控机制研究 重大农业病虫草鼠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 农林有害入侵生物初期预警、快速检

34、测与扑灭技术研究 农业重要转基因生物环境生态安全性评价 新型生物农药创制与应用 重要农业生防微生物功能基因发掘与运用 重要天敌昆虫保护与运用 农药新剂型研制及精确施药技术研究 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 动物源性危险病原体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 禽流感大流行多样化疫苗及免疫治疗制剂研制 口蹄疫、猪瘟基因工程疫苗与分子诊断试剂研制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构建技术及免疫增强技术研究 特种动物与家养宠物疫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新型抗禽流感病毒中兽药研制与合成 草地重大鼠虫成灾机理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基因工程疫苗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动物热带疫病快速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 奶牛重要疾病诊断新

35、技术与防治药剂研制 奶畜重要繁殖障碍性疫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动物结核病防控技术研究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免疫机制研究 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生态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基础研究 多病原混合感染机理及诊断鉴别技术的理论研究 动物重大疫病病原遗传变异与宿主免疫机理研究 重要动物疫病病原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4、农业资源高效运用揭示土、肥、水、气等农业资源高效运用机理,创新资源高效运用技术、耕地质量保育技术、肥料生产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运用技术等,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有效支撑国家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可连续发展。重点方向: 耕地质量保育与地力哺育关键技术研究 农田水肥

36、调控与高效运用技术研究 新型缓控肥料和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究 肥料资源高效运用机理与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农作物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集雨技术研究与雨水高效运用 节水高效种植结构与模式研究 作物生物性节水理论及调控技术研究 农作物产量-品质-环境要素同步协调与高效运用技术研究 农业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循环运用技术研究5、农业环境控制与生态修复揭示农业生态与环境变化规律和机理,创新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农业非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保证农业生态安全与环境安全。重点方向: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运用 草地生态监测与退化草地修复 荒漠

37、化草地建植与轮牧技术研究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测、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 可控环境下环境要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研究 水产养殖废物预测与调控技术研究 农业应用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灌区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与雨洪回补平衡修复技术研究 耕地土壤质量监测与预警 长期施肥农田生产力演化机制及调控途径 农业污染物快速监测、预警与阻断关键技术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重要脆弱领域的影响阈值及综合评估 农业旱灾机理与监测评价方法研究 设施园艺连作障碍与调控技术研究 农田水污染监测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6、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揭示农业信息资源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突破农业资源精确监测、数字农作物、数字动物、农作物生产智能作业

38、、智能化动物精细养殖、精确施肥/施药、农业环境数字模拟、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与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重点方向: 数字作物和数字动物模型构建 数字化土壤技术研究 数字化草地技术研究 数字化灌区与智能化灌溉系统研究 作物生产定量化设计与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 家养动物数字化精细养殖研究 可控环境农业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远程多媒体诊断系统研究 农业信息和科学计算网格技术研究 全球农情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与国家粮食安全预警 农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农业信息采集与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农业图书情报数字化技术研究 国家食物安全与预警技术研究 农业信息理论与预测模型研究

39、 农业信息资源形成与变化规律研究7、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创新智能化、机械化、精确化作业技术与装备,节本增效型农业加工装备和资源高效运用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重点方向: 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制 超级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与关键技术装备研制 节能、高效、多功能联合作业机械研制 智能化种子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制 块茎类机械化种植、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 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制 麻类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制 烟草育苗、烘烤生产机械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制 畜禽精细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制 油菜、棉花生产机械化成套技术装备研制 精确施药技术与新型植保机具

40、研制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制 劣质水安全高效灌溉技术研究与新材料/设备研制 灌区末级渠系工程防渗新技术研究与量水设备研制 农产品贮藏、分级、分选、保鲜及商品化解决设备研制8、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贮藏、物流等关键技术,开发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剂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支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产业发展,为培植新兴农业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支撑,促进农产品增值。重点方向: 果蔬物流、保鲜重大关键技术与智能化系统研发 农产品分级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 植物蛋白分子改性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功能性多糖及短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功能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果品加工关键技

41、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双低油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薯类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烟叶调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新型、安全饲用抗菌肽及生物制剂研制与应用 优势农产品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食品全程质量控制与安全技术体系研究 重要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研究9、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揭示生物质构成与转化机理,挖掘能源植物资源,创新能源专用新品种和生物柴油、生物乙醇、沼气高效生产技术,以及可降解农用生物质新材料、新型酶制剂产品等关键技术与工艺,支撑生物质产业发展,拓展现代农业新领域。 重点方向

42、: 能源植物资源筛选和种质创新 能源植物分子改良平台构建与新品种哺育及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能源微生物筛选和菌剂研制 生物柴油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生物酒精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沼气高效发酵技术与设备研制 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与装备研制 可降解生物地膜成膜技术与多功能产品研究 生物高效表达技术体系研究 麻类与作物秸秆生产精制纤维和乙醇关键技术研究 麻类及草本植物生物加工关键技术与脱胶酶制剂研制 农作物副产品能源化、材料化运用技术研究 作物栽培基质新材料研制 生物质能源构成与转化机理研究10、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围绕区域农业生产要素与关键技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研究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与要素的优化

43、配置,创新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超高产组合技术、节本增效技术模式和种植、养殖、加工技术规程,开展示范和推广,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三大战略”、“九大行动”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方向: 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综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畜禽新品种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农业水资源高效循环运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设施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综合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 大宗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 畜禽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特种动物重要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出口创汇型优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精确农业综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生物质能源转化运

44、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蜜蜂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优质安全高效饲料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高品质果蔬汁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 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 灌区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技术集成与示范 劣质水安全、高效灌溉技术集成与示范11、高新技术中试与孵化围绕建设一流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的战略目的,以我院优势技术为依托,加大种子种苗、疫苗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特产与功能食品、灌溉与加工机械、农业软件与传媒等技术中试与孵化力度,发展现代农业新产业。重点方向: 杂种优势运用与农作物高效制种技术 畜禽和特种经济动物新品种集约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高效生产技术与特种菇开发 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 重大畜禽疫病和人畜共

45、患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 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技术 口蹄疫疫苗生产技术 家畜寄生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技术 特种动物和宠物基因工程疫苗生产技术 畜禽用高效天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 生物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技术 生物农药技术与精细农化服务 新型肥料技术与工艺 蜜蜂、鹿茸、人参等特产品开发技术 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与加工工艺 鲑鱼降钙素等生物医药(原料)技术 生物质能源(沼气、生物柴油等)转化技术 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农业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技术 农业信息资源与管理软件 农业科技书刊及农业科技信息传媒技术 农田灌溉设备与节水型产品12、农业经济与科技政策揭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农业经济理论和方法,开展农业科

46、技政策与评价、农村发展政策与评价、农业经济政策与评价,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农业发展、农业可连续发展、农业全球化战略等重点、热点问题研究,为宏观决策服务。重点方向: 农业科技与管理政策研究 基于农业重大举措的技术经济理论分析 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评价 国家贫困与发展政策研究 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发展政策研究 农业经济模型与政策效果预测评价研究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 农业标准化发展与全球化战略研究 农业财政、金融体系与政府行为研究 农业市场与国际贸易研究 农业风险管理、预警与政策研究 GMO的经济、生态、社会效应与政策选择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政策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政

47、策研究(二)学科建设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科调整与建设方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学科建设实行方案,重点选择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动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动植物分子标记与分子设计育种、植物营养与耕地质量、动物营养与健康、动物繁殖与生物技术、植物保护与农业生物安全、草地资源运用与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控制与修复、防止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节水与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与农业环境工程、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食品科学与农产品加工、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农业应用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特种农产品与生物资源运用、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农业经济与科技政策等重要领域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一级、二级重点学科,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加强队伍建设,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