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395969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浅议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 吕 燕【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和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解体、分化,社会被分化成了不同的人群。其中,中间阶层在这场变革中悄然崛起、壮大和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对中间阶层的概念、其成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障碍作简要的分析。【关键词】中间阶层;历史背景;发展障碍自从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后,“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概念即被推广到了全球。近年来,有关中产阶级的讨论已成为中国学者和一般大众最为热衷的议题。究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传统的刚性的社会向现代化的弹性社会转型,原来固

2、化的阶级阶层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些新型的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出现了一批高收入的群体。但是,这批高收入的群体该如何定义,它的成长的历史背景如何,它发展的瓶颈又在哪?这些都是本文将进行简要探讨的问题。一、中间阶层的概念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不知不觉被分化成了不同的人群:一些新型的社会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的社会力量正在形成、壮大;相反,原来地位优越的产业工人正在丧失值得夸耀的资本,这些传统的群体正在萎缩。由此,原来平和的人际关系变得有了距离感。不同人群正逐渐被无形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所分割。各种人群逐渐有了一些层次的标识,并被整个社会热烈地谈论着。其中,中间阶层现象在近几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3、。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杂志,声称是为中间阶层量身打造的;而通过努力加入中间阶层,也成为了许多青年人的奋斗目标;更甚的是,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被社会许多人模仿。中间阶层这个概念的最早产生可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到:“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中,中间阶层的基本构成是: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富农、医生、律师和学者等。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中间阶层是指以脑力劳动为主,靠薪金和工资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

4、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其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无论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还是社会文化地位来看,他们均属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中间阶层要有很好的社会地位、职业、以及优越感是收到过良好的教育的,有良好修养的,受人尊重的这样一个阶层。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地位、声望等都是衡量的标准。中间阶层的界定与收入肯定相关,但简单地从财富上来界定并不恰当,比如一个白领每月挣三千多,一个勤快的出租车司机每一个月也可以跑出三千多块钱,可无论他挣多少,他也不属于中间阶层而白领却是。综上所述,中间阶层应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群

5、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且享有比较高的职业声望。二、中间阶层成长的历史背景中国的中间阶层从历史上来说并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中间阶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49年之后,中国的中间阶层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队伍中的成员,在经历各种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造之后,实际上已不复存在。而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有企业职工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经济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即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和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原来传统的中间阶层衰落

6、了,而新的中间阶层正在悄然崛起。在改革开放后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宣布为地主和富农摘掉帽子,并结束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代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政治的宽松,国家对经济生活和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干预的进一步弱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脱离出来,这为中间阶层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第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为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也是我国中间阶层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经济的的增长是产生中间阶层的基础,并且国民收入的提高更是造就中间阶层

7、的直接因素。国家的经济成就越大,国民收入提升越多,就意味着民众手里的财富的增多。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可以说,对文化资本的占有是中国中间阶层的根本特点,中间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而文化的多样化和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文化和精神基础。可以说,大学是制造中间阶层的摇篮。那么,在毛泽东时代,文化和艺术只可能为政治服务,只能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时代。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文化才获得多元化的发展。知识和技术的逐步升值,使得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脱颖而出,“脑体亚挂”的现象日趋普及,教育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了普遍的验证。高学历带来高收入,有力地推动了那些具

8、有良好教育背景和智商较高的人能尽快充实到中间阶层的群体中。三、中间阶层和民主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民主化论,即越来越多的威权主义国家走过了民主化的道路,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在世界各国中展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化,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举国上下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期求日益迫切,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国际交往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象的重塑,也有力地推动着政治民主化的步伐。(一)中间阶层有由合作思想产生的民主的理念中间阶层之所以能产生民主的理念,这主要与中国中间阶层的特性有关。虽说中间阶层没有上层那么富有,但他有足够的财产来维持自身和家人的生活和消

9、费。中间阶层一般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脑力劳动来获得财富,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保持一定的文化品味的。一般而言,中间阶层群体中的大部分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而市场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劳动力越来越专业化,虽然这种专业化有自愿的成分,劳动者仍然得保持互易,通过交换来维持日常所需,求得生存。由此,合作成为主题,就是说中间阶层的人们发现在现今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只有合作才有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获取更多的财富。正是在中间阶层群体中产生了合作思想,才在政治领域中有了民主的理念。我们知道,经济和政治是密不可

10、分的,经济和政治是内长的,即经济结构能影响政治结果,政治结果也能影响经济结构。中间阶层原先是在经济领域中通过积极合作获取更大的利益,势必会向政治领域进军,因为他们了解,向来政治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当中间阶层在经济领域强大后,比然会影响到政治结果,也就是希望通过在政治上的成功带来更多的经济的收获。当然,在政治领域他们也本着合作的特性,通过利益的互换,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或集团是无法左右社会的命运的,只有通过合作,互相依赖才有可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就是民主的理念雏形。有了雏形之后,民主的真正理念很快就会生根发芽。这样,中间阶层人员就会逐步深入到国家事务之中,促进民主的发展。(二)中间阶层通过法律的

11、方式促进民主理念的深入中间阶层因在经济领域的成功,通过合作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民主的理念。在政治领域,一般而言,中间阶层要使民主真正根植于国家之中,民主观深入人心,需要通过法律来进行。法制观念和法制环境是民主的前提,而我国民众在这方面是很薄弱的。因为民主是一套规则,需要法律来保障,不懂法会影响到民主规则的贯彻,所以法律环境很重要。而我国民众在从小开始的素质教育中很少这部分重要内容。课本上仅有的一点法律方面的知识,很不够用。相对来讲,在国外成年人考驾照执照的时候,还给小孩子模拟交通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有交通意识和知识。这就是很重要的,因为交通知识不光是司机要有,所以出门行走的人都应该具备。同样的道理

12、,民主规则不光是政客要有,一般的选民也应该有。当然,在中国的民主进程中,最重要的除了公民参与,还有职位很高的人要亲规矩,讲法治,而不是以权代法,让许多特别恶劣的事情存在、发生。例如,2003年发生在哈尔滨的“宝马案”。虽然调整社会的方式有很多,诸如道德、宗教等,但只有法律的调整在当今社会是最有效的,只有法律辅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平等、公平,权力属于人民。而这些是符合中间阶层的要求的。他们相信只有合作才能永久生存,为了维持和平的继续,就得保证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只有人人在政治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保证在未来事务上的利益共同。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法律来完成。因为只有强

13、大的法律压力下,才能使真正的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的前提就是平等和公平,如果没有这两点,市场经济是无从谈起的。所以说,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对中间阶层是一种正向的促进。四、中间阶层的发展障碍我们知道中间阶层有着相对时尚的消费观念,不保守的走在时代的前列。专为中间阶层打造的时尚杂志倡导的主题基本都是使中间阶层消费、再消费还明确提出“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包括:消费注重文化品味;普遍接受了分期付款;并注重教育、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消费。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间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不仅预示着一个富裕时代的开始,而且他们稳健有利

14、的特质也给了人们更多看到一个繁荣、更趋于合理的理性社会的希望。学术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达到了“橄榄型”的理想状态,就是富豪和权责,穷人与弱者占少数,而中间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变得稳定、理性、健全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中间阶层群体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导力量,是社会经济的主力军,在经济领域里,他们通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奋斗,为国家经济注入了活力。比如,浙江,由于中间阶层中的中小企业主多的缘故,他的经济与中西部相比就有明显的优势,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虽然我国的中间阶层群体正在快速成长,但比例还比较小,没有形成一个强势的群体,它的发展还

15、面临着很多的障碍。中间阶层发展成长的第一堵“墙”来自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如果我们把市场经济看作一个浩瀚的海洋的话,那么中间阶层中的一些企业主和白领就像海洋里的击浪者。虽然他们的收入不菲,脸上略带自信又矜持的微笑成为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让你的帮手。但他们在市场里没有保障,承受着生存压力,在他们光鲜、潇洒的背后遍布漩涡和危机。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权力有机会进入市场,形成了权力市场经济即权力过多地介入经济,导致市场机制扭曲,那么谁离权力越近,谁就会获得较多的利益,谁离权力越远,谁就会少得很多利益。这样的市场环境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中间阶层发展成长的第二堵“墙”来自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国家公民社

16、会的发展存在不足,还有不少人才不具备公民的理念,深受臣民的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人为划分中间阶层,用贴标签的方式的话,会给人们造成一种人为的负担,众所周知,中国的国家政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原来地位优越的的产业工人的领导地位遇到了挑战,可能正是这种挑战使得中间阶层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间阶层的发展。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阶层分化而产生的中间阶层,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向橄榄球型的社会结构的变迁的作用虽然很微弱,但却是积极的。他们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对民主追求更冷静务实,更富有理性思考,将会成为

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推动力量,因此,扩大中间阶层,促进健康发展是社会公正、民主、稳定和经济。注释: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39.参考文献1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吴方桐.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J.天津社会科学,2006,2,6066.5刘婵.论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107108.6杜江南.近期中产阶层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4,2,23、26.作者简介:吕燕(1985),女,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7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