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意识形态思想的阶级性研究 摘 要: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是该思想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首要特征。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系统阐述人学理论、共产主义原理的首部论著,对意识形态思想的论述更是显而易见。当前,学界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中进行探讨,这不免遮蔽了馬克思不同时期论著中意识形态思想的具体特性。本文立足于巴黎手稿,探讨其意识形态思想的阶级性是试对上述不足作出的思考,以期与学界同仁推进该问题的研究。关键词:意识形态;阶级性;私有制;共产主义毋庸置疑,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
2、重要内核,更是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形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形态主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每种社会形态的更迭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五种社会形态演变是人类历史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每个民族或国家必须“依次演进”具体道路,同时社会形态也可以说是由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思想形态的统一体。进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上讲这一矛盾运动便构成了社会存在与社
3、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基本规律,通常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这一规律就是马克思在研究、分析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探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方法。当然,马克思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创立唯物史观的历史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同样经历的长期深入的科学性研究。历史地看,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是一个重要标志。手稿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即政治立场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哲学立场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转向新唯物主义的蜕变。这种新唯物主义的转变决不是转向了一般唯物主义或传统唯物主
4、义,其“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哲学的阶级性、层面性和功能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与批判阶级经济学结合起来;把批判资本主义与构想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把哲学批判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并在以上三个结合中形成了自己最初的理论轮廓。”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自觉创建其理论体系的起点,并在其中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手稿中对意识形态思想的深刻阐述也是彰明较著,其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更起到知微知彰的作用。一、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是手稿分析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切入点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生活中
5、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所以,“国民经济学没有像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以及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由此可知,马克思在手稿中已探寻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即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正是以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问题为基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抽象的、非历史的理论进行初次批判,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非人性,并通过实证的、辩证的考察得出新结论,即“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
6、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上述表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是致使有产者对无产者进行劳动支配与思想支配的起因,是造成私有制条件下有产者与无产者利益冲突的源由,是导致有产者与无产者对立的根源。劳动是人从猿独立出来的一种生命活动,“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所以,劳动维持了人的生命存在,满足了人的肉体生存需要,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类生活成为类存在物。而“资本是积蓄的劳动”,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因此,
7、掌握更多资本的类群体在私有制条件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利益的有产者,有产者群体的扩大便形成资产阶级;而丧失资本的群体便成为无产者,无产者的联合便成为无产阶级。在两种阶级产生后,资产阶级便以卑鄙而又隐蔽的方式对无产者进行劳动的支配,但劳动支配并不是有产者的最终目的,“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这表明,有产者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劳动支配对无产者进行思想支配、思想控制,使工人(即无产者)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丧失自己的“本真”。工人(无产者)愈是劳动愈是贫穷,甚至沦为被有产者
8、统治的奴才;工人(无产者)愈是想从社会中取得与自己劳动一致的利益愈是被劳动奴役。正如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的统治下,个人从社会得到的利益同社会从个人得到的利益正好成反比,正像高利贷者靠挥霍者得到的利益绝不同挥霍者的利益相一致一样。”一句话,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与资本的对立造成了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私有制条件下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对立势必会造成有产者阶级(即资产阶级)对无产者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控制,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经济统治,更表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思想统治。而资产阶级的思想统治又着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因此,着重分析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资本主
9、义制度,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寻求人的本质复归的关键;是对“斯芬克斯”之谜唯物的、历史的回答。二、手稿意识形态思想阶级性特征及其不合理性考察(一)私有制条件下阶级性是意识形态思想的首要特征按照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同人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總和。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由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在私有制条件下,资产阶级为获取与经济统治地位相一致的政治权力不得不将自己特殊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这种普遍利益中,
10、资产阶级采取机械化劳动和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他们(即无产阶级)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无产阶级无法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与之相等或相近的报酬,这便导致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的对立。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意识形态同样表现出对立性,即一个阶级为维护其本阶级的利益对另一阶级的思想支配与思想控制。正如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不懂得要把粗陋的需要变为人的需要。它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幻想、任意的奇想、突发的怪想;没有一个宦官不是厚颜无耻地向自己的君主献媚,并力图用卑鄙的手段来刺激君主的麻木不仁的享受能力,以骗取君主的恩宠;工业的宦官即生产者则更厚颜无耻地用更卑鄙的手段来骗取银币,从自己按照基督教教义说来本应去爱的邻人的口袋
11、里诱取黄金鸟”,每一个企图获取新政权的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将自己的利益说成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利益,这在观念上便表现为赋予自己思想的普遍意义,把它描绘成为一种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表明,私有制下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虚假性、欺骗性,但其虚假性与欺骗性是在意识形态阶级性基础之上存在的。没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其虚假性、欺骗性等就无从存在。一句话,私有制条件下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就成为其首要特征,除阶级性外的其他一切特征均属于从属地位并始终饱有自己的特性。诚然,手稿深刻地揭示出以阶级性为首要特征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存在。既作为历史的存在,其结果必然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
12、不断变化发展直至最终消亡。那么,阶级社会中特别是私有制条件下意识形态以何种方式存在,其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评判其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便成为我们重要考察的对象。(二)手稿中意识形态思想阶级性的不合理性考察通过手稿可知,衡量意识形态阶级性的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主要有三点,其一,意识形态为什么人服务;其二,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否赢得多数人的认同;其三,该意识形态所代表的这些人是否进行自由自觉地活动。按照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划分方法,上层建筑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武器。意识形态
13、作为思想武器主要是在经济上为统治阶级获取更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财富,在政治上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在思想文化上为统治阶级最大限度的集聚阶级共识。私有制条件下的阶级统治亦是如此。“国民经济学(也指资产阶级经济学笔者注)把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笔者注)只当做劳动的动物,当做仅仅有必要肉体需要的牲畜”,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的统治阶级仅为其代表的少数人谋求阶级利益和阶级财富,却将工人视为“异己的存在物”。诚然,其在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也仅能够代表少数人的价值诉求,不会也不可能赢得多数人的认同。同时,与资产阶级相“异己的存在物”即无产阶级绝不会从其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中寻求到合乎人性的发展。正如马克
14、思指出:“它(指资产阶级笔者注)的道德理想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存人储蓄所的工人,而且它甚至为了它喜爱的这个想法发明了一种奴才的艺术。”在那里,无产者和无产阶级只能愈来愈成为野蛮的、愚钝的奴才;只能是无休止的成为与自己劳动活动相异化的机器;只能是成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动物。一句话,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意识形态统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对人的剥削、统治和奴役。三、坚持共产主义运动是扬弃意识形态阶级性不合理因素的根本出路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
15、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 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从上述引文可知,手稿从以下方面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对扬弃意识形态阶级性不合理性的基本内容:(一)进行共产主义运动是对人的本质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历史运动过程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异化,实际上就是劳动的异化、人的活动的异化”。而劳动异
16、化的表现就是私有财产,它是作为一种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所存在。因此,共产主义对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必然表现在对私有财产的彻底消灭上。当然“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在发生,而且人们越意识到它是异化,它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所以“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
17、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马克思意识到,共产主义有其植根于经济运动中的经验基础,因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科学概括的理论体系,因此,也是一个自觉创造历史的过程。”诚然,这种历史的过程也就是在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斗争中同行不悖。(二)开展共产主义革命是走向人的本质复归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恰恰相反,无神论、共产主义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
18、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或者说,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使人对人的占有片面化,带有深厚的奴役性,人对人的占有仅仅表现为对物的占有和作为资本的占有,“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私有制使人变得愚蠢和片面,使人丧失了成为“真正人”的社会性因素。诚然,只有进行共产主义运动,人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解放,人才能真正的作为个体性的存在同时又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的在寻求真、善、美的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界和社会相交融、相统一,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对意识形态思想的阶
19、级性是以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为基点,探寻人自由自觉的统一为主线,以共产主义的历史运动为手段的整体论述。理清手稿中意识形态思想的阶级性问题不仅能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阶级性的思想发端,还能够在历史考察中不断发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更为丰富的深刻内涵,更能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手稿研究的单一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深刻表明,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其阶级性问题的研究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 王秀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5).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陈晏清 阎孟伟.辩证历史决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2.4 陈尚伟.马克思哲学中的“以人为本”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97.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19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16JDSZK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天津市社科青年項目“习近平生态科技观研究”(项目批准号:TJKSQN18-004)的阶段性成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