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孙光华+李富平+刘志义+李占金摘要:以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班建设为契机,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结构、课程整合、核心课程建设、师资优化、实践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完善了专业理论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完善的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核心课程;实践教学: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7)49-0113-02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其建设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1,2。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形态日趋多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
2、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日益强烈,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养以素质为前提、能力为关键、知识为载体的新型人才成为首要问题3,4。对于采矿工程专业而言,如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构建合理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来达成大学专业教学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由理论建设到实践的系统工程。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采矿工程专业是华北理工大学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以冶金矿山开采为特色的金属、非金属矿床开采的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和矿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及矿业教育的特点,以多年来采矿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为基础,开展采矿专业综
3、合改革试点班建设。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开拓思路,确立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专业技能锻炼,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理念,针对原有教学体系开展优化改革,构建采矿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二、专业课程结构优化及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研究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的平衡关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突出了本科教学的“厚基础、宽领域”特点,在此基础上,注重专业技能锻炼,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平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训练为过程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在
4、课程结构优化的同时,基于课程知识的基础性、先进性、综合性与研究性原则,重点突出精品课程与优秀课程平台建设。采矿专业目前拥有“采矿学I”、“矿井通风与安全”、“系统工程基础”三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继续加大力度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的同时,加大了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有计划、分批次针对性的培育校级优秀课程平台,促进采矿专业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共建设了“露天采矿学”、“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等3门校级优秀课程平台。同时新增了“充填采矿理论与技术”、“数字矿山”、“矿山安全技术”、“采矿前沿新技术讲座”等多门专业课程,拓宽了选修课程平台建设。课程内容整合以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整体性为前提,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
5、、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专业前沿高新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向学生展示和讲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摒弃现已被淘汰、陈旧的内容;删除现场生产中已淘汰、高能耗的方法及工艺等内容。积极吸收采矿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增强课程内容的现时性、前瞻性,使课程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将原“采矿学I”、“地采设计基础”2门课程整合为“地下采矿学”1门课程,重点突出地下开采工艺理论与技术的同时,强化了地下开采理论与开采设计的相互结合,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打破课程之间条块分割、各立门户的教学局面,进
6、行内容有机整合。逐步由教材教学转入课程知识教学,摒弃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管理教学模式,坚持课程讲解融入多门相关知识,丰富知识体系。突出采矿专业课程的实践创新的一面,加强课程的研究性、实践性内容,针对性引入采矿教师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采矿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主动探究,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核心课程建设及专业师资优化研究1.核心课程建设。根据采矿专业发展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特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确立了地下采矿学、露天采矿学、岩体力学、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矿井通风与除尘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其他专业
7、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为补充,系统性形成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2.师资建设优化。围绕核心课程建设,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合理配置教学师资,组成一线教学、课程建设、课程设计等多梯次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加强骨干师资培养力度、营造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氛围,积极发挥教学团队各个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四、实践教学优化研究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建设力度,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紧密结合。采矿专业原有的实践教学主要由矿山现场实习和专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2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改革。1.建立穩定的矿山实习基地。在积极利用原有矿山实践教学基地的基
8、础上,加大现代化大型矿山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有效地利用实习现场资源,开辟矿山第二课堂建设,在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良好结合的同时,有效增强学生对前沿工艺技术的接触和掌握。2.筹建虚拟现实实践教学平台。以数字矿山实验室为依托,加大了矿山虚拟现实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力度,有效弥补矿山现场实习感性认识的不足,增强学生矿山开采工艺过程的三维认知感,有效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良好结合。3.强化课程设计。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建设,在“团队式”教学基础上,补充丰富课程设计环节学时,实施课程设计导师制,每名教师指导额定学生数量,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4.完善实验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省重点学科和
9、博士点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为采矿工程专业基础研究和教学搭建高水平的建设平台,开创实验室建设的新局面。丰富采矿实验教学设施设备,完善课程实验大纲,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出数量,实现实验室全天开放,有效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设计能力。在实验室建设基础上,建设采矿专业实践创新基地,以大学生创新实验为平台,以“挑战杯”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采矿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为载体,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和“本科生科技创新计划”,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现场实习+虚拟现实”、“课程设计”、“实践创新”三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探索专业知识热情高涨,对后续专业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作用。参考文献:1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2杨志成.论学校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构的一般逻辑J.裸程教材教法,2016,36(8):55-59,82.3杜才平,邢晓红,陈昌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41-44.4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58,61.endprint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