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386188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 本文在阐述案例学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程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类课程在结构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类课程在教学及管理、学生选课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课程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选课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关键词】 公共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课程现状公共通识选修课是贯彻通才教育理念、实现综合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1,在促进学生文理思想互补、完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社会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不仅是我国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中也具有重要地位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公共通识选

2、修课开设时间晚,开课次数少,目前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整合的阶段,在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课堂讲授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本文将结合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分析其课程教学、管理等过程中的不足,探讨优化课程管理、提升共通识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该校公共通识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借鉴。一、公共通识选修课概况1、课程构成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由学校面授课程和尔雅在线网络课程两部分构成(尔雅在线网络课程不在本次研究的范围之内,后文不再提及),首批面授课程于2017年7月建立并于当年9月开课,至今共开设97门面授课程,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32门,33.0%)、自然科学与技术类(14,14.4%)、人文与艺

3、术类(23门,23.7%)、生命与健康类(10门,10.3%)、教师教育类(13门,13.4%)、创新与创业类(5门,5.2%)等6类。目前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在构成上存在如下三点问题:(1)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哲学社会科学类和人文艺术类课程共占课程总量的55.7%,远远超过了其余四类课程的总和,而且占比最高的课程(哲学社会科学类)与占比最低的课程(创新与创业类)相差5倍有余,课程资源分配严重失调。(2)创新创业类课程发展滞后。该类课程目前仅占课程总量的5.2%,数量构成上明显落后于其他课程,一方面表明该类课程在建设速度上明显滞后,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

4、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总要求4。(3)与学校教学特色匹配度较低。该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学校专业构成上占有较大优势,但当前教师教育类课程门数过低,与学校教学特色相差较远,不利于发挥本校教师资源的优势。2、建设速度该校自2017年开始推行公共通识选修课建设以来,每学期都有大量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因此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的建设速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截至目前平均增速约为40.5%。虽然后期增速有趋于平缓的趋势,但可以大胆推测,如果校方政策允许,这种增加的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放缓。这一现象说明:(1)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建

5、设工作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初期,教师参与该类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依然较为强烈;(2)课程建设还处于外延式增长阶段,尚未进入内涵式发展即精品化选育阶段,即当前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原始积累,尚未从群课程建设转向课程群建设,对课程的教學质量、课程的品牌、课程的特色、教师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建设管理相对薄弱。二、公共通识选修课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知识体系零碎由于很多老师对公共通识选修课的功能与作用认识有偏差,导致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过于关注课程的趣味化与通俗化,教师在组织课堂时更多以吸引学生视线为主线,再加上该类课程课时设置有限,因此教师在知识结构组建上便出现零碎化、浅显化趋势,不仅缺失了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6、,而且也很难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规模过大,教学效果受限由于校方和各个院系对学生的选课没有过多干涉,因此多数公共通识选修课的课堂规模较大。以该校2019-2020学年秋季学期选课情况为例,在开设的39门课程中,学生人数接近120人的行政班有26个,占总开设课程的2/3;学生人数少于60人的行政班仅有8个(含学生人数有明确限制的特殊课程,如XX实训课、游泳课等),尚不足1/4。较大的班级规模不利于教师管理课堂,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更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或讨论,因此多数课堂演变为“教师讲授+视频播放”型课堂,教学中缺少实

7、践环节、缺少团队合作的教学形式,教学的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较大的班级规模,间接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掌控能力,增加了学生自由散漫的可能,容易滋生较多的课堂纪律问题,最终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3、考核难度较低目前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论文+作业”为主,试卷考核为辅。其中试卷考核中又以开卷考试为主,鲜有闭卷考试。特殊的课程性质、简易的考核方式和较低的教学要求,造成该类课程的考核难度普遍偏低5。较低的考核难度进一步助长学生混学分的心态,也使教师很难借助课程考核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并容易让教学陷入“学生不认真听教师成就感降低教学积极性下降课堂状态下降学

8、生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听课状态下降”的恶性循环中。4、教学管理与配套政策陈旧通过调研,不少教师反映了该校在教学管理和相关配套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课程管理政策不清晰,教务部门在是否开课、授课班级规模等问题上与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不足,进而影响到相关老师的整体教学安排;(2)学校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部分教学楼没有教师休息室;课后没有校区通勤车,导致部分教师长期为夜间的交通及安全问题而影响教学。三、学生选课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选课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校学生选课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绝大多数学生在选课前对备选课程的有关信息,例如教师情况、课程概况

9、、考核方式、知识背景、学科类型等信息几乎不了解,选课仅凭自己对课程名字的理解、兴趣和周围同学是否选择等,仅有少数学生在选课时会参考已修同学的介绍或者建议。整体而言,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呈现出了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优质课程资源有限,被迫选课明显目前学生主要通过学校教务系统选择公共通识选修课,学校开放选课权限后,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确定选修课程,同时规定选课人数低于30人的课程取消开课。据学生反映,由于选课人数众多,优质课程资源有限,因此部分课程的名额很快就会被学生占满,甚至会出现系统刚开放名额就被抢占一空的现象。出于对自己所选课程是否开课的担忧,同时为保证本学期有一定的学分入账,“抢课”行为

10、迫使很多学生放弃对备选课程进行全面地思考与对比,被迫选择那些已有一定学生报名,确定能开的公选课程。“抢课”行为一方面加剧了学生在选课时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还演化出先“占课”后“择课”的现象,即先占上某些课程,在上课时再做选择并放弃其中的个别课程。“先占后择”不仅使课程资源紧张的局面雪上加霜,还加剧了“抢课”现象对学生选课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使选课行为陷入更加盲目的恶性循环中。3、学生到课率较高,但学习状态较差通过调查,目前该校学生公共通识选修课的平均到课率约为86.7%,排除个别“占课”学生长期旷课后,平均到课率可达94.2%,即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每堂课准时到课。由于多数公共通识选修课的考核都会

11、与考勤直接挂钩,因此几乎没有学生会选择连续旷课。虽然学生的到课率较高,但学生的学习状态却并不如意。在调查中发现,正常上课时仅有约43.5%的学生上课时会认真听课,且该数值会随着课程的延续逐渐下降,即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加,认真上课的学生数量会不断减少,个别课程甚至还会出现断崖式下降。较差的学习状态导致了较低的学习效果,因此有接近52.1%的学生认为公共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收获较少。这种不良的学习状态源于“混学分”的心态和较低的课程考核难度,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会直言选课的主要目的在完成相应的学分任务,仅有不足4.8%的学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学习状态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直接对教

12、师积极的授课心态产生致命的打击,这也是导致教学进入恶性循环的核心原因。四、建议与措施1、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资源体系,扶持优质课程近三学期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面授课程的平均开课率仅为48.2%,表明课程累积的资源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规模,学生在选课时已经有了较为宽泛的空间,因此后期的建设应注重优化课程资源、调整课程结构等方面,具体建议包括:(1)明确公共通识课程的教育标准,加大占比较少的课程类型的建设力度,优化课程资源,尤其加大有明确选修要求的教师教育类和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的建设力度;(2)结合学校已有的传统和特色,明确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发挥本校的优势,挖掘已有教学资源,形成与学校专

13、业教育、公共基础教育相辅相成的公选课教育体系;(3)调整学生公共通识选修的最低修读分数,例如由8分调整至10分,增加学生选修的频率,提高课程的开课率,使已有课程资源发挥出更大地效益;(4)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剔除连续三年未开或测评效果较差的课程,支持开课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并适度增加课程的教学班级数量。2、改善公共通识选修课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后勤保障措施首先,积极与授课教师沟通,改善公共通识选修课管理办法,逐步优化开课、授课的程序,充分利用现有教室资源,设置合理的班级规模,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措施,定期对公选课程进行检查,加强对公选课程的质量管理。其次,制定相应的奖

14、励机制,对积极承担公选课的老师给予额外的奖励,并设立教学基金,鼓励其对相关课程进行相应的教改研究,鼓励其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再次,校方应协调相关部门完善相关后勤保障,例如:增设教师休息室,提供较舒适的休息空间;确保有充足的热水供应给任课教师;统筹调度各校区间的通勤车,保证教师夜间授课后的交通需求等。3、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改善教学环境具体措施包括:(1)改变教师授课观念,强化教学设计,避免知识的零碎化,使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通俗性;(2)鼓励教师使用更多的教学工具,吸收更多的教学资源,采用形式更丰富的授课方式,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

15、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提升课程考核方式的难度,设定最低不及格率,改变学生混学分的心态,以督促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4、提供选课指导,提高学生选课质量学校应该根据以往面授课程立项情况和开课情况,制作公共通识选修课指南,附加课程介绍和教师简介,并借助校园网络和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充分了解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课程任务、以往授课情况、教学团队特点等,改变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实现学生科学选课。五、结论本文在对某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该校在课程结构上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创新创业类课程发展滞后和特色不明

16、显以及精品课程较少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讲授知识体系零碎、学生规模过大、考核难度较低等导致学生选课盲目、学习效果差、教师讲授积极性不够等恶性循环。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调整课程结构、扶持优势课程,改善公共课程选修管理办法,改革考核方式等等建议。【注 释】 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规定的班级人数上限为120人.【参考文献】1 陶琳.高校通识课程现状与反思以南开大学为例J.教育评论,2018(4).2 刘璐.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探索与体会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32).3 周愛花.提升通识选修课程管理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研究,2019)3).4 刘稀粤.高等院校通识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研究,2019(1).5 翟璐璐,林哲,李韩琪.高校通识选修课现状及创新管理措施思考以某省属理工类本科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作者简介】霍云霈(1980)男,汉族,新疆克拉玛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