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360151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10421-2003 J291-2004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al quality acceptance of railway electric traction feeding engineering 2003.12.06 发布 2004.0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5 接触网 5.1 一般规定 5.1.1 接触网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对支柱杆位进行定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1号、2号道岔开始。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 -2~+1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 2 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软横跨支柱、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 3 隧道口的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悬挂点跨距可在+1~-2m 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4 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 5.1.2 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基坑坑形设计,并按其施工。坑形设计应包含拉线锚板坑。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共同确认变更,施工应严格执行变更设计。 5.1.3 混凝土搅拌和灌注以及直埋基础的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严格掌握水灰比和配合比。 2 在厚大无筋或稀疏配筋的结构中灌注混凝土时,填人片石的数量,不应大于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3 混凝土各种配料的拌和要均匀,灌注混凝土时,宜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断,对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间歇时间不宜超过2h。基础的灌注应水平分层进行,逐层捣实。杯形基础应连续浇制,一次成形。 4 基础回填土,每回填0.3m厚的土层夯实一次。 5 按设计规定装设横卧板和底板,横卧板应密贴支柱,不得有空隙及夹土。 5.1.4 杯形基础连续浇筑,一次成形。同一组硬横跨的两个基础,先浇筑完一个,再以该基础基准,检查、校核相对应的另一基坑位置,确认无误后再浇筑。 5.1.5 承力索、接触线宜采用恒张力架设,承力索张力2~3kN,接触线张力3~4KN。 新建接触网在架设后应进行超拉或其他措施以克服新线蠕变引起的初伸长。超拉完毕后,方可进行悬挂安装。 5.1.6 支柱装配计算,用原始数据的测量应在附加悬挂架设完成后进行。支柱装配计算应采用《支柱装配、软横跨、吊弦预配计算》软件计算。支柱装配的预配应在预配车间的专用预配台具上进行。预配完毕,应进行复测,确保预配正确。 5.1.7 整体吊弦的长度计算应采用《支柱装配、软横跨、吊弦预配计算》软件计算。整体吊弦的下料、测量、制作应采用整体吊弦制作综合装置,载流环应分别位于主线的两侧,压接应采用恒压力控制的接触网液压压力机。 5.1.8 整体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偏差积累在跨中。承力索、接触线经超拉后吊弦应竖直安装,未经超拉应按计算偏差安装。 5.1.9 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螺栓应采用力矩扳手紧固,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应为专用扳手,严禁使用活口扳手。 5.1.10 先安装绝缘锚段关节的工作支部分的整体吊弦,后进行非工作支部分的调整。非工作支调整时,在悬挂点两边采用临时铁线悬吊,再将定位装置调整到位。中性段锚段的绝缘子串安装应从硬锚端向补偿端进行。 5.1.11 接触网送电开通前,采用2500V兆欧表,进行各供电臂的绝缘电阻测试试验和导通试验。送电开通的前一天,应按调度命令进行绝缘测试。 5.2 基础 主控项目 5.2.1 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 检验方法和检验数量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的规定。 5.2.2 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50m3混凝土或每个小站一组混凝土试块(每组三块),大于500m3的车站每100m3混凝土一组试块。拉线基础每一车站、区间一组混凝土试块。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数量不少于一组。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做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查阅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试验报告。 5.2.3 基础、拉线基础位置、杯形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观察,水准仪、钢卷尺测量检查。监理单位平行检验。 5.2.4同一组软、硬横跨的杯形基础底面及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mm。同组硬横跨两杯形基础杯底中心间距允许偏差为±50mm.硬横跨两实心基础间距应符合硬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mm且每个杯形基础、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 一般项目 5.2.5 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m,低于相邻轨面 200~600mm;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顶面应高于站台面100mm,允许偏差±30mm。拉线基础高出路肩面100mm,施工偏差±20mm。 检验数量 :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 观察、测量检查。 5.2.6 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查3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2.7 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5.2.7的规定。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排水面顶点距锚杆环内沿的距离不小于100mm。 表 5.2.7 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 (mm) 项目 允许偏差 螺栓外露长度 ±20 螺栓相互间距(法兰式混凝土支柱) ±2(±1) 螺栓中心位置(法兰式混凝土支柱) ±2(±1) 螺栓埋深 0+20 混凝土保护层 ±10 基础横断面尺寸 ±2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2.8 腕臂柱杯形基础的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3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2.9 腕臂柱杯形基础杯底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 0+100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卷尺测量检查。 5.2.10 腕臂柱杯形基础杯底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00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水准仪、钢卷尺测量检查。 5.2.11 杯形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表5.2.11的规定。 表 5.2.11 杯形基础外形尺寸允许偏差 (mm) 项 目 允许偏差值 杯口直径 +50 0 杯 深 +50 0 顶面高程 +50 0 杯壁厚度 ±2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3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 主控项目 5.3.1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全部检查隧道下锚埋入杆、拉线锚栓,抽检桥钢柱和隧道定位埋人杆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5.3.2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应牢固可靠,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标准养护条件下,任一组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300组锚栓、埋入杆作一组试块,数量不足300作一组。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抽取数量不少于一组。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试验,监理单位检查试块的抗压极限强 度试验报告。 5.3.3 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其粘结剂类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查不少于20%。 检验方法:查阅出厂证明、合格证。 5.3.4 桥钢柱、拉线及隧道膨胀和粘结式锚栓的锚固抗拔力应不小于设计值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查不少于20%。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进行锚栓抗拔力抽检试验。 5.3.5 桥钢柱预埋螺栓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 0+50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丁字尺、钢卷尺测量检查。 一般项目 5.3.6 桥钢柱锚栓螺纹完好,拉线和隧道锚栓埋入杆无锈蚀。砂浆表面平整、无脱落现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3.7 桥钢柱、拉线锚栓及隧道埋入杆灌注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3.7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表 5.3.7 桥钢柱、拉线锚栓、隧道理入杆位置及灌注允许偏差 (mm) 项 目 允许偏差 拉线锚栓埋深 +20 0 拉线锚栓间距 ≥500 隧道内悬挂点、定位点、中心锚结点、下锚埋人杆垂直线路方向 链形±100 简单±50 隧道内悬挂点埋人杆横向布置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纵向 布置应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其偏斜度 ≤30 隧道各类埋人杆的间距及埋深 ±20 桥锚栓埋深 ±20 桥锚栓间距 ±2 桥锚栓组纵向轴线顺线路偏离桥台(墩)设计中心线 30 桥支架错栓至轨面高度 ±100 隧道门墙下锚埋人杆对线路中心线、轨面高度 +100 0 5.3.8 桥钢柱预留基础顶面高程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丁字尺、钢卷尺测量。 5.3.9 桥钢柱预埋螺栓顺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垂直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两个方向的允许偏差均不大于30。螺栓呈竖直状态,螺栓外露长度、螺栓间距应符合表5.2.7 的规定。基础螺栓预埋顶部向下300mm应采用一级热镀锌。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4 混凝土支柱 主控项目 5.4.1 混凝土支柱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TB/T 2286)或《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TB/T 2287)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外观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检10%。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4.2 横卧板、底板、锚板、坠砣的进场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抗压强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无设计要求的,不应低于C15; 2 外形及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外表光洁平整,无破损、掉角、裂纹等缺陷; 4 横卧板Γ形螺栓,锚板U形螺栓应符合设计要求: 5 坠砣每个重量误差应不大于±2%;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外观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查10%。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4.3 混凝土支柱、横卧板、底板(底盘) 的型号、规格、安装位置及横卧板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法兰式钢筋混凝土支柱与基础连接应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用力矩扳手检测。 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5.4.4 混凝土支柱侧面限界、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5.4.4-1 和表 5.4.4-2 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 表 5.4.4-1 混凝土支柱侧面限界允许偏差 (mm) 项 目 允许偏差 接近铁路线路支柱 +100 旅客站台上支柱内缘至站台边缘 ≥1500 吸流变压器两支柱中心连线应与线路中心平行 -60+100 安装硬横梁的支柱 0+20 5.4.4-2 混凝土支柱埋设深度允许偏差 (mm) 项 目 允许偏差 支柱埋设深度 ±100 吸流变压器的两支柱应等高 ≤50 同一组硬横梁支柱应等高 ≤5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丁字尺和卷尺测量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5.4.5 混凝土腕臂柱的轴线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大于30;软横跨柱的轴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允许偏差不大于30;接触网支柱承载后的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4.5的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表 5.4.5 混凝土支柱倾斜允许偏差 项 目 允许偏差 支柱顺线路方向直立(从地面或基础面) ±0.5% 锚柱顺线路方向端部向拉线侧倾斜 ≤1% 软横跨支柱横顺线路方向均应直立(从地面或基础面) ±O.5% 硬横跨支柱横顺线路方向均应直立(从地面或站台面) ±0.5% 同组硬横跨的两支柱中心距离应符合横梁跨长 ±20mm 曲线外侧和直线腕臂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从地面或基础面) 0~0.5% 混凝土软横跨柱横线路方向向田野侧倾斜(从地面或基础面) 0.5%~1% 大容量混凝土软横跨柱横线路方向向田野侧倾斜(从基础面) 0.1%~1.5% 曲线内侧腕臂柱横线路方向应直立,向受力反侧倾斜 0~0.5% 两侧式悬挂支柱、安装隔离开关的支柱横顺线路方向均应直立 ±0.5% 吸流变压器的支柱横、顺线路方向均应直立 ±O .5% 耐张、终端、转角支柱的中心应向受力反方向倾斜1% ±0.5% 5.4.6 横腹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承载后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柱表面平整,无脱落等缺陷。 2 支柱翼缘局部破损露筋1~2根可修补使用,露筋3~4根修补后降一级使用,露筋长度大于400mm或露筋大于4根的不得使用。 3 支柱横腹板破损露筋的修补后使用。 4 支柱翼缘与横腹杆结合处裂纹及腹板裂纹宽度均不得超过0.3mm。 5 支柱翼缘不得有裂纹,但网状裂纹、龟纹、水纹等不在此限。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刻度放大镜观测。 5.4.7 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支柱承载后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柱表面光洁平整,无混凝土脱落和露筋现象。 2 横向裂纹宽度应不大于0.2mm,长度不大于1/3周长。 3 纵向裂纹宽度小于0.2mm可不进行修补,纵向裂纹宽度在0.2~1mm之间,修补完好可使用,宽度大于1mm的支柱不得使用。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刻度放大镜观测。 一般项目 5.4.8 直埋支柱加固应符合设计要求,底板、横卧板应无裂纹破损、掉角现象,横卧板与支柱密贴、U形、Γ形螺栓连接 牢固。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4.9 杯形基础内的支柱回填整正应符合设计要求。填方地段支柱培土和高填方地段的支柱砌石应符合设计要求,片石挤砌紧密,砂浆饱满,堆砌整齐。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5 钢柱 主控项目 5.5.1 格构及实腹式钢柱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钢柱》(TB/T 2921) 及其他有关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书,外观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检10。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5.2 钢柱型号、规格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5.3 格构及实腹式钢柱侧面限界符合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基本建筑限界,钢柱承载后应直立或向受力反侧略有倾斜,施工允许偏差符合表 5.5.3 的规定。 表 5.53 钢柱倾斜允许偏差(从基础面算起) 项 目 允许偏差 格构及实腹式钢柱顺线路方向应直立 0.5% 锚柱端部向拉线侧倾斜 0~1% 桥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 0~0.5% 13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受力反侧倾斜 0.5%~1% 15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受力反侧倾斜 1%~2% 硬横梁钢柱顺、横线路方向均应直立 0.3%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用丁字尺、水平尺、卷尺、线坠或支柱倾斜测量仪测量检查。 5.5.4 桥钢柱(格构及实腹式)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得大于30,软横跨两根钢柱中心连线均应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不应大于30。同一组硬横梁两钢柱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施工允许偏差±2O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一般项目 5.5.5 钢柱底部主角钢下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Omm×100mm,片数不应超过3片,分节组装的钢柱连接应紧固密贴,中间无垫片,中心线与中间法兰联结平面不垂直度不应大于H/1000。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用力矩扳手测量检查。 5.6 基础帽 主控项目 5.6.1 基础帽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基础帽应将基础地脚螺栓和钢柱底座及混凝土柱法兰盘部分全部遮盖。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查30%。监理单位抽检10%。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观察、试验检查,监理单位查阅试验记录。 一般项目 5.6.2 基础帽的各部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偏差不大于±1Omm;基础帽表面平整有棱角,表面光洁,成形美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查30%。 检验方法:尺量、观察检查。 5.7 地线、接地极 主控项目 5.7.1 接触网支柱、隧道埋入杆件均应按设计要求接地。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如桥栏杆、水鹤、天桥防护栅等)及隔离开关、避雷器、吸流变压器、附加导线远离铁路的支柱及行人多的地方和站台上的支柱、架空地线两端下锚处等均应按设计要求设接地极。接地线地面部分涂防锈漆,地下部分涂防腐油,连接牢固可靠,连接处除锈,涂电力复合脂。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表5.7.1的规定。 表 5.7.1 接地极接地电阻 (Ω) 项 目 接地电阻值 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 30 隔离开关、避雷器、眼流变压器 10 架空地线 10 附加导线远离铁路、行人多站台上的支柱 30 避雷线 1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不少于10%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实测。监理单位查阅接地极埋设隐蔽工程记录。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5.7.2 各种接地极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棒应离开地下电缆。避雷器的接地极距通信电缆不应小于3m,在地形受限时,应加绝缘保护,但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m,接地引线与通信电缆无法避免交叉时,交叉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5m,交叉角度为90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一般项目 5.7.3 接触网支柱接地线平直,无明显弯曲,防锈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埋入地下部分不小于100mm。隧道内地线与隧道壁、拱顶密贴,防腐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镀锌地线的镀层应完好。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7.4 接地极埋入地下深度不应小于0.6m,地面部分涂防锈漆,连接处应除锈涂电力复合脂,连接牢固可靠。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8 拉线 主控项目 5.8.1 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书,外观按品种、牌品、批号抽检。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8.2 锚柱拉线宜设在锚支的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地形受限时,按设计要求施工。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8.3 锚板型号、抗压极限强度、埋设深度及锚板拉杆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锚板拉杆与拉线在一条直线上,锚板垂直于拉线。锚板拉杆与地面夹角宜为450,特殊困难地段不得大于600,但锚板埋设深度应按设计要求相应加深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5.8.4 钢筋混凝土柱式拉线基础下锚拉线环环中心距锚柱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0mm。拉线基础中心距线路中心的允许偏差为+0100mm,且应符合侧面限界的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30% 。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8.5 拉线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断股、松股和接头,两条拉线受力应均衡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5.8.6 拉线角钢水平,应与支柱密贴,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镀现象,钢绞线拉线无锈蚀现象并涂防腐油防腐。回头绑扎牢固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5.8.7 锚柱拉线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8.7规定。 表 5.8.7 锚柱拉线允许偏差 (mm) 项 目 允许偏差 钢绞线在楔形线夹的回头长度 300~500 锚板埋设深度 +200 0 回头和本线的绑扎长度为100mm ±10 UT型楔形线夹受力后螺栓外露 ≥20 ≤螺栓全长的1/2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5.8.8 下锚拉线环应采用二级热镀锌防腐处理,其相对支柱的朝向应符合设计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9 软横跨 主控项目 5.9.1 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观质量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镀锌钢绞线、镀铝锌钢绞线不得有断股、交叉、折叠、硬弯、松散等缺陷;如有缺陷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2 镀锌钢绞线表面镀锌良好,不得锈蚀; 3 镀铝锌钢绞线镀层良好。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外观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检。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9.2 绝缘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用棒形瓷绝缘子》(TB/T 2076)、《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用耐污棒形玻璃绝缘子》(TB/T 2801)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用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TB/T 3068) 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检。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抽取数量不少于施工单位抽检的10%。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检查质量证明书、进行外观检查和复验,绝缘子交流耐压试验,可按每批产品抽样5%,但每次试验数量不少于50只,若不合格率在20%以上,则必须100%进行试验,将不合格的剔出。监理单位检查复验报告或平行检验。 5.9.3 固定角钢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横向承力索至上部固定索最短吊弦处距离为400~600mm,简单悬挂的软横跨承力索与定位索的最小距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100mm软横跨受力后,固定索及定位索应水平,允许有轻微负弛度。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5.9.4 横向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索不得有接头,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双横承力索的软横跨,两根承力索应平行,受力均匀,V形联板无偏斜。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力矩扳手测量。 一般项目 5.9.5 半斜链形悬挂软横跨的直吊弦在直线区段应在线路中心,曲线区段与接触线(拉出值)在同一垂面内。直链形悬挂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面内,调整螺栓螺丝外露长度应为2Omm至螺纹全长的1/2。钢绞线在线夹内的回头符合本标准5.8.7条的规定,软横跨固定索受力均匀。钢绞线和螺纹外露部分涂油防腐,电分段的绝缘子在同一垂面内。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5.9.6 软横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9.6的规定: 表 5.9.6 软横跨安装允许偏差范围表(mm) 项 目 允许偏差 固定角钢安装高度 ±20 站台上方的绝缘子裙边与站台边缘齐 ±100 杵头杆螺栓外露 20~80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5.10 硬横梁 主控项目 5.10.1 硬横梁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硬横跨技术条件》(TB/T 2920)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10.2 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结合密贴,连接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硬横梁呈水平状态,梁的挠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0.2的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力矩扳手测量。 表 5.10.2 硬横梁安装允许偏差 项 目 允许偏差 硬横梁安装高度 +1000 mm 铰接硬横跨的硬横梁挠度 ≤梁跨长的1/200 刚接硬横跨的硬横梁挠度 ≤梁跨长的1/360 5.11 支柱装配 主控项目 5.11.1 金具、零配件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 2314)、《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TB/T 2073)和《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TB/T 2075)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规格应相符,零件配套齐全; 2 表面光滑,无裂纹、伤痕、砂眼、气泡等缺陷; 3 线夹与线索接触面应平滑、平整;并应与线索截面规格相符; 4 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属零件,均采取防腐措施。凡经热镀锌的零件,锌层均匀,无锌层剥落、漏镀、锈蚀现象; 5 螺杆与螺母的配合良好,并具有防缓措施。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外观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检。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11.2 全补偿、半补偿链形悬挂的腕臂安装位置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温度变化时的偏移不得大于计算值。腕臂无弯曲,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 检验方法:尺量、测杆、力矩扳手测量检查。 5.11.3 简单悬挂的单腕臂安装位置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腕臂宜水平安装,允许偏差±20mm。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温度变化时的偏移不应大于计算值。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测杆、力矩扳手测量检查。 5.11.4 双线路腕臂安装高度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腕臂无下俯。允许偏差0~100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1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用力矩扳手测量检查。 5.11.5 平腕臂受力后应呈水平状态,允许偏差为+030mm; 定位管的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 。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测杆、坡度尺测量检查。 一般项目 5.11.6 底座与支柱密贴,底座槽钢(或角钢)呈水平。腕臂各部件处在同一垂面内(不包括定位装置)。顶端管帽封堵良好, 螺纹外露部分均涂防腐油。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12 隧道内悬挂及跨线建筑物 主控项目 5.12.1 器材进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本标准第5.9.1条、第5.9.2条及第5.11.1条的规定。 5.12.2 隧道内悬挂装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各部件连接牢固可靠,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可调部件应有调节余地。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力矩扳手测量检查。 5.12.3 隧道内悬挂带电部分与隧道壁、接触悬挂与跨线建筑物的空气绝缘距离不应小于表5.12.3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抽检30%。。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表 5.12.3 空气绝缘间隙值 (mm) 序号 有 关 情 况 正常值 困难值 1 绝缘锚段关节两悬挂点间隙 一般情况{适用于任何高程} 450 一 吸流变压器处 300 一 2 同回路自耦变压器供电线带电体距接触悬撞或供电线带电体间隙 500 450 3 25KV带电体距固定接地体间隙 300 240 4 25KV带电体距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间隙 350 一 5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间隙 200 160 6 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悬挂时}及自耦变压器供电线,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 330 一 7 在对向风吹,风速为13m/s时,25KV带电体与自耦变压器中线或保护线的间隙 250 一 8 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适用于任何高程) 瓷及钢化玻璃绝缘于 100 75 复合绝缘于 50 一 9 25KV带电体距跨线建筑物底部的静态间隙 500 300 注 :1 污秽地区的绝缘泄漏距离增大时,表5.12.3中所列的空气绝缘间隙值可不增大; 2 在高程大于1000m的地区,表5.12.3中所列空气绝缘间隙值应进行修正; 3 在既有的低净空隧道、跨线桥等建筑物范围内,采用正常间隙确有困难时,方可采用表5.12.3中的困难值,并应相应采取防雷措施,但重雷区及海岸线1Okm以内的区段的空气绝缘间隙,应采用正常值。 一般项目 5.12.4 隧道内立柱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倾斜度不得大于10旋转腕臂安装应符合本标准第5.11节的有关规定。螺、纹外露部分涂油防腐。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测杆、力矩扳手测量检查。 5.12.5 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定位管伸出支持器的长度为30~8Omm,定位管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定位管的倾斜度应保证支持器处导线工作面与轨面连线平行。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塞尺测量检查。 5.13 上承桥支柱装配 主控项目 5.13.1 上承钢梁桥上的旋转腕臂安装质量应符合本标准第5.11.1~5.11.5 条的有关规定。 一般项目 5.13.2 上承钢梁桥上的旋转腕臂安装质量应符合本标准第5.11.6条的有关规定。 5.14 定位器及定位装置 主控项目 5.14.1 器材进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第5.11.1条的规定。 5.14.2 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应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大于180。定位器倾斜度应保证定位线夹处导线工作面与轨面连线平行。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塞尺测量检查。 5.14.3 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定位管应水平,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定位管在支持器外露应在50~80mm范围内,定位线夹处的导线应与轨面平行。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随温度变化可自由移动,不卡滞,接触线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螺栓紧固力矩值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力矩扳手测量检查。 一般项目 5.14.4 定位器各部螺栓紧固牢靠,螺纹外露部分涂防腐油防腐(不锈钢除外),软定位器回头统一顺直。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 30%。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用力矩扳手测量。 5.14.5 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应水平,稍有上抬,定位管的斜拉线顺直,定位管外露部分大于100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5.15 承力索架设 主控项目 5.15.1 线材运达现场的质量检验除符合第5.9.1条外,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铜、铜合金及铜包钢绞线、镀铝锌钢芯铝绞线不得有断股、交叉、折叠、硬弯、松散等缺陷;如有缺陷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2 铜、铜合金及铜包钢绞线、镀铝锌钢芯铝绞线不得有腐蚀现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外观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检。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15.2 承力索的线材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镀锌钢绞线、镀铝锌钢绞线镀层良好。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监理单位抽检不少于10% 。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15.3 承力索每个锚段内接头数:正线不超过1个,站线不超过2个(不含锚支上的接头)。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5.15.4 承力索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绞线和铜绞线在楔形线夹内的回头长度应符合本标准第5.8.7条中的规定。半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设计安装曲线o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一般项目 5.15.5 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和拉线现象,坠砣完整无损。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检30%。 。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16 接触线架设 主控项目 5.16.1 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铜接触线》(TB/T 2810)、《铜合金接触线》(TB/T2821)的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外观按品种、牌号、批号抽检。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和进行外观检查。 5.16.2 120km/h以上区段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站线接触线在一个锚段内允许有一个接头。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悬挂点距离不应小于 2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16.3 接触线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线夹处应平滑不打弓,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力矩扳手、冷滑车检测检查。 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5.16.4 站场正线及重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下方,侧线及次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上方。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5.16.5 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或拉线现象,坠砣完整。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17 中心锚结 主控项目 5.17.1 器材进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本标准第 115.1 条的规定。 5.17.2 中心锚结应安装在设计指定位置上,接触线中心锚结所在跨距内不得有接触线接头。直线区段的中心锚结线夹端正,曲线区段中心锚线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铁路地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