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ed Educ Manag 2024,Vol.10,No.2 2024年 第 10 卷 第 2 期http:/以新医科带动医学教育体系的创新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严治1 吉训明2*(1.首都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部,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摘要】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新时代的新医科建设内涵主要体现在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体系3个方面。在医工交叉融合、公共卫生、药学等领域亟需发展新医科。明确新医科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组建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创新交叉的师资团队,开发一批有特色的新医科创新课程体系,是医学教育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与实现办法。本文以首都医科
2、大学为创新样板,推进中国新医科建设,为其他医学高校提供探索之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关键词】新医科;医学教育;创新【中图分类号】R-1;G642 【文献标识码】ADriving the innov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new medical sciencetaking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Yan Zhi1,Ji Xunming2*(1.Department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3、s,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2.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Abstract】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State Council clearly put forward that new medicine should lead the innov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cal science is mainly
4、 reflected in the new concept,new model and new system.It is urgent to develop new medical science in the fields of medicine-engineer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public health and pharmacy.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the innov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to defin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5、of new medical education,build a team of teachers with cross-boundary knowledge and skill innovation,and develop a number of distinctive new medical innovation curriculum system.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ak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innovation model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
6、on of new medical science in China.【Keywords】new medical science;medical education;innovation1 新医科的发展背景及内涵1.1新医科的发展背景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三部委按照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1要求,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动中国教育的“质量革命”,在把握“提高质量、推进公平”两大时代命题内容下,全面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DOI:1
7、0.3969/j.issn.2096-045X.2024.02.018 院校管理 第一作者 严治,医学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医学、医工融合、法医学。Email:*通信作者 吉训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神经疾病、医学教育。Email:234Med Educ Manag 2024,Vol.10,No.2 2024年 第 10 卷 第 2 期http:/见2,明确提出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
8、求,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至此,中国新医科建设全面进入提档升级阶段。1.2新医科的内涵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广大民众对健康的最新的时代诉求。新时代的新医科建设内涵主要体现在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体系3个方面3-5。新理念是指面向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加快布局未来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教育与培养,既注重对现有基础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临床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加强对“医学+X”交叉知识融合的深度学习,培养懂创新和技术融合的跨界型高素质医疗专业高科技人才。新模式是指按照新医科的建设内涵和时代需
9、求,研发新课程,探索医教产研协同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医教产研协同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懂医学、懂科技、懂应用的卓越型医学人才。新体系是指在中国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医学教育既要紧盯国际医学创新前沿和发展方向,又要解决国内基层医疗水平低下的问题,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标准,顺势打造既能立足中国现实又能面向世界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医科教育体系。2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体系创新学科领域2.1医工交叉结合领域顺应世界科技浪潮发展趋势,新医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应为医工交叉结合领域6。新医科的教育应将物理、数学、计算科学和电子工程等学科知识更快、更深地融入医学教育。
10、王庆稳等7研究发现,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医学与机械工程的结合已成为医工交叉学科的重点学科,智能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人体生物力学、生物医药制造和生物材料等领域是医工交叉重点研究方向,医学新材料、生物学统计与生物物理学、器官修复与移植、类器官研究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医工交叉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对PubMed及中国知网文献研究时发现,很多医学领域交叉学科的创新来自美国。美国医生在成为医学生之前已经完成理工科等本科阶段的基础教育,医工结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经深入思维习惯中。所以,加强“新医科-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学习,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医疗的当下,改变中国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设
11、置,加速理工科专业知识的弥补和同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刻不容缓8-9。2.2公共卫生领域在公共卫生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突发疫情的处置、管理与后续应急医疗的体系建设值得重视。张馨月10研究了中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问题:中国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战略认识不够;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和师资水平整体不高;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不科学;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明显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体制不顺畅等。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2021年发布的 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11文件精神,指出新医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应加大对应急公共卫生人才方面的培养,创新中国特色公共卫生教育模式,
12、包括建立高标准的公共卫生院校准入、专业准入和职业准入制度;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公共卫生课程体系,促进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协作;构建以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平台,推进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需要建设公共卫生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公共卫生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推动公共卫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235Med Educ Manag 2024,Vol.10,No.2 2024年 第 10 卷 第 2 期http:/2.3药学及中医药领域在药学领域,医改政策进一步推
13、进落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创新药、仿制药的政策释放,将中国的医药市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以前佣金式、关系型、粗犷型销售为王的阶段提升到药事服务与科研并重、进口药与国产药共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医科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中医药领域发展将重点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将重点解决中医传统主流的研究方法,随机对照研究的局限性问题。借助中医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收集到的特殊疾病患者信息和中医信息,归纳出这些患者具有的共同中医证候元素;也可利用特定疾病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减少中医药传统研究的弱点,挖掘证候与症状之间的潜在关系;还可弥补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中样本抽取的缺陷和不足,结果分析中用相关性取
14、代因果关系。二是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2023年5月7日,据叶檀12财经报道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球90%的中药市场份额;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根据国盛证券的统计,国内中成药制造收入自2016年6 697亿元的高峰值连续下滑至2020年的4 414亿元,降幅超过34%。数据对比显示,中国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中医药产业的推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蔡仲德等13早在2005年就建议应在中药材资源、中医药名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方法挖掘、中药炮制技术、对中医药理论和诊疗技术等方面,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和法律保护。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剑锋指出,建立与中医药传统相结合的现代知
15、识产权保护制度,已经迫在眉睫14。三是中西医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梢等认为,以中医证候的临床表现为代表的表型网络,生物体内部的基因、蛋白的分子网络和中西药物网络之间存在着一种“宏微观模块化关联”关系;通过系列研究首次提出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生物网络、网络靶标”理论,开辟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方向,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创建了中西医药分子网络导航系统,架构了“中西医表型-细胞-分子-中西药物”之间的桥梁15。3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体系创新发展思路3.1明确培养目标,更新培养理念新医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新时代的卓越医
16、学人才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理念:一是具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二是具备较高医学人文素养,古训“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病家求医,寄以生死”,仁心仁术,缺一不可;三是具备医学最新发展理念2,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必须组建一支知识与技能创新交叉(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师资团队,具有新医科理念,政治过硬,掌握智慧教学技能,医疗水平领先,构建一批有特色的新医科创新课程,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2。3.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阶段性培养模式新医科建设
17、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了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按照新医科建设指引,作者建议,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大学学习阶段,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均应进行通识性医学基础及各自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医工交叉为例,目前,我国医工交叉学科人才稀缺,医学生理工科知识欠缺,迫切需要培养既懂医又懂工的复合型人才。与医学相关的交叉型专业应通识性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学等课程知识,具备必要的医学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好地理解、领会临床提出的问题,利用工程学的思路提出可行解决办法为临床服务。而临床专业的学生应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
18、性地选择一些理科或者工科的课程,了解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236Med Educ Manag 2024,Vol.10,No.2 2024年 第 10 卷 第 2 期http:/识,成为医工交叉学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忠实支持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有益探索16,但仍然存在医工交叉没有真正有效深度融合的问题,而是医学或者工程学科的简单堆砌,且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不一,缺乏可评价效果的培养规范与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二是研究生分类培养阶段。根据不同人才的个人意向选择类型,分类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应掌握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临床专科领域以及
19、本专业更深层次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应用型人才可面向临床和市场服务,面向临床执业的应注重对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临床实操锻炼;面向市场的应加强市场营销、商业模式设计、卫生经济学、科技转化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复合型人才应两者兼备,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三是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与学习阶段。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趋势,在完成本专业和专科通识性基础知识学习和人才分类培养后,应根据本专业、本专科的专业特性,针对性开展跨学科技术的学习,选择性地深入学习物理、数学、计算科学、电子工程等技术知识,推进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对师资团队和学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趋势已来,我们
20、必将对新时代对中国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带来新的挑战。3.3立足中国现状,培养医生核心能力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分享了中国当代医生应该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17:职业精神、患者照护、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人际和沟通技能和基于体系的工作能力。新医科教育应加强上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强调常怀悲悯心,经济时代更应奉守医生职业精神;以临床为导向,患者为中心,加强患者专业照护能力的提升;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对医学创新跨界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以应用为场景,提升医学实践与动手能力;也需要强调沟通交际能力和面对医疗体系全面能力的塑造。在注重对创新型医学人才通识性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特殊专业领域的能
21、力培养。4新医科背景下的首医医学教育体系创新探索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医)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重点医科大学,获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8。在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主动面对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引入创新思维,依据学科特色,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争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全国一流的科创中心。4.1首医阶平班,贯通培养未来医学领军人才首医自2021年起,招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阶平班),采取本科直博贯通培养模式。5年本科阶段培养合格,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合格后授予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PhD);最短培养年限8年,毕业后可在首医附属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获
22、取执业医师证,而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可进入医师职称评定序列。阶平班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储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融合和实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未来有竞争力的医学高水平人才。阶平班配制以院士、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为主体的卓越型导师。每位学生均有两位导师全程指导学习,一位临床学科导师,一位基础学科导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设置分流淘汰机制,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未来医学领军人才将从这里起航。4.2“医教研”与“传帮带”协同培养儿科人才,推动全国儿科发展梁頔等19报道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模
23、式,发挥国家儿童中心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医、教、研”平台,建立“内培外引”人才保障制度,全方位“传、帮、带”全国其他儿科医院,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平台支持下推动全国237Med Educ Manag 2024,Vol.10,No.2 2024年 第 10 卷 第 2 期http:/儿科发展。4.3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全程有机融合,培养传承创新并重的卓越中医人才高彦彬等20报道了首医中医学专业新医科的典型做法,首医中医学专业依托学校国家医学创新平台和一流的中西医临床资源,全程全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全程有机融合,传承燕京医学,实行“衷中参西”精品教育,培
24、养面向全国的传承创新并重的卓越中医人才。4.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建概念验证平台,提高首医科技转化效率首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部牵头组建医疗器械及创新药概念验证平台,提供医疗器械成果评价、筛选、商业评估、技术验证、样机开发,以及创新药物成果评价、成药性评估和临床有效验证等服务,组建了一支涵盖 22 家附属医院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构建了“项目研发-概念验证-转化-市场应用”的科技项目创新体系。近5年来,首医及附属医院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项目累计332项,转化的直接金额约为6.5亿元,其中以技术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的项目116项,转化金额为1.25亿元,有80项
25、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北京,占到总成果转化数量的69%,取得了较好的成绩。5展 望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以患者为中心,基础是科学,内核是医学人文素养,内容是医学专业知识的临床实践应用。以医学生为本,创新新医科教育体系,组建跨界师资队伍,开发系列创新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卓越医学人才。以首医为实践样板,数字医疗、精准医学、医工交叉融合,传统医学学习为基础,创新研发及应用为手段,探索“政产学研用”体系建设,创新“新医科”医学教育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坚实的医学力量。首医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之上,充分释放现有资源优势,借助和大兴区区政府合建的“首
26、医大科技园”平台载体,还将在新医科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力。一是数字医学的研发及应用。数字中国的建设在2023年2月纳入地方领导干部KPI考核指标后,国家数据局随之成立,标志着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数字医学、数字健康是数字中国建设任务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首医借助众多全国有影响力的临床专科资源,将搭建基于数字医学的临床专科研发及应用平台,重点推进互联网临床专科、远程卒中、远程病理、远程影像等线上医疗服务,加强数字卒中、数字检验、数字妇幼、人工智能(AI)制药、数字疗法、数字法医学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校企联合,以市场应用问题为导向,解决企业专业技术问题为核心,逆向研发,聚合北京其他高
27、校医工交叉专业资源,项目联合立项,定向突破,申请国家重大研发计划。探索基于“市场问题-逆向研发”的“逆向转化应用医学研究”体系的解决方案,产出批量成果。组建基于“新医科-医工交叉”联合研发团队,提升跨界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新医科医工交叉科技型创新医学人才。二是创建一批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依托首医现有的40个临床专科院系和前沿诊疗技术平台,打造3050家精准医学研究及转化中心,筛选一批项目进行重点研发及转化,如佑安医院肝癌精准诊断项目、同仁医院眼底肿瘤精准诊断项目、宣武医院老年痴呆脑脊液精准诊断项目、中日临床医学院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项目、朝阳医院精准麻醉项目、天坛医院脑白质
28、早期基因诊断和尿液蛋白分析项目等,这些项目将有力地推动首医新医科的创新实践。三是医学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持续与拓展。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是解决现有广大基层医生临床经验不足、临床诊疗技术亟待提高等问题的有力手段,又是学校学历教育的补充。未来首医计划依托大兴科技园,开展包括神经、心脏、消化、儿童、呼吸、骨科、烧伤等全国性的线下医师技术238Med Educ Manag 2024,Vol.10,No.2 2024年 第 10 卷 第 2 期http:/培训,为全国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新医科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同时,借力北京市大兴医药园已有的器械和医药企业,每年完成50100家医疗企业培训,加强北京市大兴区医药健
29、康类人才培养,推动北京市新医科产业发展。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声明 严治: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论文;吉训明:提出研究思路,总体把关,审定论文。参考文献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EB/OL.(2019-02-23)2023-05-03.http:/ 新华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EB/OL.(2020-09-23)2024-03-11.http:/ 医学与哲学,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与内涵 EB/OL .(2020-07-31)2023-05-03 .htt
30、ps:/ 沈瑞林,王运来.“新医科”建设逻辑、问题与行动路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2):69-73.5 王辰,马超.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15-17.6 何珂,汪玲.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 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98-102.7 Wang Q W,Cui T T,Deng P W.Medicine-engineer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a case study on medicine-engi
31、neering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J.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2023,28:841-856.8 王卫平.漫谈医学教育的完整性 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10-13.9 范舜,谈在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医科”建设的挑战与变革 J.中国高校科技,2019(7):56-59.10 张馨月.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政策探讨 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181-184,19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
32、改革委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疾控局筹建组.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 EB/OL.(2021-12-28)2024-02-11.http:/ 叶檀.百年中药老字号被日本收购:究竟发生了什 么?EB/OL.(2023-05-07)2023-05-09.https:/ 蔡仲德,雷燕.建立中医药“专有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 J.中国药房,2005,16(14):1046-1048.14 曾德金.内外兼修加速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 N.经济参考报,2023-03-29(6).15 王美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医药 N.人民日
33、报海外版,2022-09-23(9).16 谷士贤,何培欣,乔杰.新时代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J.科教发展研究,2022,2(3):19-35.17 看医届.王辰院士:中国医学教育存在几大问题!EB/OL.(2021-03-11)2023-05-03.https:/ 武艳,朱淼,郭蕊,等.加强顶层设计培养不同类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J.医学教育管理,2023,9(1):1-7.19 梁頔,初平,江大红,等.儿科人才培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J.中国卫生人才,2021(9):15-18.20 高彦彬,龚慕辛,刘长利,等.系统地进行中医学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1,7(5):491-495.(收稿日期:2023-06-13)(本文编辑:高健)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