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比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340241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比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比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比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11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比兴赋比兴”于阳(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050000)【摘要】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叶嘉莹的心物论作为研究方法,将“心”理解为作者的主观认知和表达方式,将“物”理解为原文中的环境、背景等客观要素,以分析汪榕培的诗经翻译。通过主客观的统一,探讨汪榕培译本的准确性、贴近度、对于诗经研究的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对于汪榕培的诗经翻译以及诗经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在传统诗学中,作为“诗之法”的“赋比兴”手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而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且具有特殊性的诗学理念。汪榕培的译本很好地把握住了英文

2、诗歌的结构和节奏,使得原文中庞杂的画面变得整洁和有条理,这是其译诗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关键词】诗经英译;汪榕培;赋;比;一、引言一、引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风俗和思想,也是中国文学、音乐和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诗经的翻译历史和翻译学问题,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也能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中国典籍英译领域,汪榕培先生是一位全面的翻译家,他的翻译在形式上注重双行体式,强调形式整一,对于诗行长短控制比较讲究,内容上提倡主题革新和典故淡化,表达方面吸取和借鉴英文诗歌的词语和意象,并提出了“传神达意”“文化摆渡”等主张。汪榕培先生

3、的这些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诗经英译实践当中。这个译本在总结以往译者得失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入自己对诗经及其时代文化的理解,结合个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诗性思维,使译诗在形象的再造、美感的传达、意趣的阐发等方面流露出清新自然、流畅洗练的风格。在传统诗学中,作为“诗之法”的“赋比兴”手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现方法,而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且具有特殊性的诗学理念。从形式上看,似乎现代诗歌和现代文论中找不到完全与之对等的修辞概念,但是现代学者叶嘉莹先生提出的“心物”论,可以很好地诠释“赋比兴”的诗歌作法,她用“心”与“物”的关系帮助区分和定义这三者的修辞核心。在此理解的基础上,笔者

4、通过依靠对汪译本的鉴赏来进行详尽地概念阐释,同时对翻译理论和未来学者的翻译实践也是一种全新的补充。二二、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赋赋”(一)(一)作为诗学修辞的作为诗学修辞的“赋赋”关于赋的解释,综合各家,主要有:“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刘勰,198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朱熹,2015)等说法,用更现代点的话说,所谓赋,就是陈述或铺叙的基本意思,它通常被理解为是古代最简单常用也最具基本表现力的写作手法,多偶见于小大雅中和小颂词赋之中,如郑风溱洧和邶风静女 周南芣苜等。然而正是这些解释会使人认为赋只是在正言直

5、书,只是一种具有逻辑概念的语言修辞,因此难以建构意象创造意境,对诗歌的艺术感、形象性帮助不大,实际这是一种误解。(二)(二)汪榕培对诗经汪榕培对诗经 中中“赋赋”的英译的英译在翻译过程中同样要重视“赋”的体现,下面以汪榕培英译诗经(“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中的郑风女曰鸡鸣为例,分析在韵律和结构特点上译诗是如何表现的。原文如下:译文如下:女曰“鸡鸣”,Says wife,“The cock just crows.”士曰“昧旦”。Says man,“The dawn is close.”“子兴视夜,“Rise,Sir,and watch the night;明星有烂。”The morning st

6、ar is shining bright.”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12“将翱将翔,“Ill go out on a chase,弋凫与雁。”To shoot wild ducks and geese.”“弋言加之,“Back home you bring the prey;与子宜之Ill cook it for the day.宜言饮酒,Together well wine and dine,与子偕老To make our life eer fine.琴瑟在御In peace and love well stay,莫不静好。”Ever happy,ever gay.”(汪榕培,2008)对话

7、的铺列是诗经叙事诗中常用的手法,译诗中的前两行直接以“Says wife”“Says man”开头,来表示整首诗的突出形式。我们熟知,“赋”通常通过排比、对仗的修辞方式来表现,译诗中“crows”“close”,“night”“bright”,“chase”“geese”形成 aabbcc 的韵脚,韵律十分工整。诗行中词语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第一句中的主语“cock”对应动词“crows”,第二句的“dawn”对应“close”,第一句直述雄鸡啼鸣的现象,第二句紧接着阐明时间上已是黎明迫近,此两句的格式上也极为相似,形成了彼此的照应关系。第三句和第四句的“night”“morning sta

8、r”“shining bright”词语中可以看出黑夜已过,启明星照,紧接着引出第五句和第六句中主人公动作状态的变化“go out”和“shoot”,叙事的意味环环紧扣,很好的体现出“赋”的手法的使用。同时整首诗采用三音步抑扬格,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从记述夫妻间起床的对话开始,到人物间劝诫、起床、整装、出发等活动,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使人感受到这首诗里小夫妻床头悄悄话的挚爱甜蜜之美。另外,诗经中赋的使用不仅局限在婚恋家庭诗上,在农事礼俗诗上也有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豳风七月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原文如下:译文如下:五月斯螽动股,In Month Five the grasshoppe

9、rs hop about;六月莎鸡振羽。In Month Six the crickets start to skip out.七月在野,In Month Seven they live in the fields;八月在宇,In Month Eight they stay under the eaves;九月在户,In Month Nine in the room they keep;十月蟋蟀入我床下。In Month Ten under the bed they sleep.(汪榕培,2008)这是一首先秦时期的农事民歌,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全诗基本次序清晰,按季节的先后

10、逐月描写,译文中忠实了原诗中对月份的表达,选用“In Month Five”“In Month Six”的方式,诗行间排列整齐。在句子结构的安排上,每句也是相一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主语“the grasshoppers”“the crickets”以及动词“hop”“skip”互相对应,第三句和第四句中选用动词“live”“stay”对应地点状一个是“in the field”,另一个是“under the eaves”,富有空间变化感,第五句和第六句中状态又发生改变“keep”和“sleep”,地点则改变为“in the room”“under the bed”。整首诗善于利用物候特征来表

11、现节令的演变,采用赋的手法形象生动,可以表现出全诗的发展之意,另外在词语的选用上具有真实的乡土气息。(三)(三)“即心即物即心即物”的翻译理念的翻译理念叶嘉莹先生的心物论是她在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她看来,人的感性经验不仅仅来源于外部的物质世界,也来源于人的内在主体性的“心”,或者说其灵魂、思想和观点。叶嘉莹认为,“心”是人类感知、认知和思考的本质,而外部的物质世界只是一个“心”所感知的客观世界。她强调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即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此外,叶嘉莹还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她认为,知识和实践的分离是错误的,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则是

12、知识的验证。因此,人的感性认识应该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只有在实践中,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更好地体验“心”和“物”的统一。总而言之,叶嘉莹的心物论强调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提出了人类感性认识的本质在于“心”的思想,为中国哲学界注入了重要的的思想和理念。女曰鸡鸣主要通过女子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美好观念。其中,“心”和“物”的分界比较明显。诗中的“物”指的是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如鸡鸣之晨,明星灿烂,弋凫与雁等等。这些描写表现了女子身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为她的内心独白提供了一种背景和语境。同时,这些“物”也能帮助读者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13更好地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环境,并侧面

13、衬托女子的心情。诗中的“心”主要指女子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悟。她通过对自己的期待和对生活中的小事的喜爱的表达,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向往与尊重。例如,与子偕老,莫不静好”等。这些表达展现了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柔情脉脉的感觉在豳风七月中,我们可以看出,“心”和“物”的关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首先是“物”,诗中的“物”主要指自然景观和气候,如流火授衣,春日暖阳,草木摇动等等。这些描写表现了一年四季自然界的景象和气候特点与人类行为,也是这首诗的基本框架与核心画面。其次是“心”,诗中的“心”主要指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其对四季农业生产活动的爱恋之情。在这首诗中,“心”并不是一

14、个特定的人物或主体,而是指对整个人类群体的集体情感。这些人对自然界的景象和气候变化感到惊叹,同时也通过祭祀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例如天恩无疆,至爱至喜等等。这些表达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感情之外,同时也展现了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氛围。在汪榕培的英译本中,他将“心”和“物”结合在一起,使得译文中既有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他的译本很好地体现了英文诗歌中的主体节奏与其对应的“心”和“物”。在典籍英译方向,研究者们往往更注重诗人本身的“感觉”和“意图”,而不是使得读者能够与“心”共鸣。此外,强有力的画面和精彩的意象也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对一首好诗的要求。如果直译诗经,那么其必

15、然难以符合这些期待的标准。例如,豳风七月中的画面是非常杂乱的,而诗人本身的思路也多有跳跃。更重要的是,诗人本身并没有点明其感觉或意图,只有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出生的人才能理解这种对秋收冬藏、国泰民安的大地的深厚感情。庞杂的画面使得意象难以被理解,因此直译会完全丧失原文的结构和美感。然而,汪榕培很好地把握住了英文诗歌的结构和节奏,使得原文中庞杂的画面变得整洁和有条理,这是其译诗的难能可贵的优点。三三、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比比”(一)(一)作为诗学修辞的作为诗学修辞的“比比”“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其中“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喻事”

16、(刘勰,1962),从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现代修辞学将“比”列为比喻和比拟两种辞格,这里的比喻又包括了明喻、隐喻、借喻等几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卫风硕人 郑风大叔于田 邶风谷风等诗歌中。比拟则是指物的人格化或人格的物化,(刘筠,2002)主要代表有魏风硕鼠 桧风隰有苌楚 曹凤蜉蝣等。诗经中正是通过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方法使人从喻体产生联想,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创造出一种形象思维,使主体情感富有审美意识。(二)(二)汪榕培对诗经汪榕培对诗经 中中“比比”的英译的英译在汪榕培教授的翻译原则下,我们可知其中明确指出“诗歌中很多的比喻意象需要透过表层含义掌握其比喻要旨”。(李淑杰,2007)因此翻译实践中不

17、仅要进行形似和神似的处理,还要注意修辞方法的翻译方式。下面以周南螽斯和豳风鸱鸮两首诗为例从比喻和比拟两方面来比较探析汪榕培教授英译中的妙处。原文如下:译文如下:螽斯羽,The locust music fills the air,诜诜兮;Hum,hum,hum;宜尔子孙,May you sons and daughters bear,振振兮!Delighted and handsome!螽斯羽,The locust music fills the air,薨薨兮;Drone,drone,drone;宜尔子孙,May you sons and daughters bear,绳绳兮!With ch

18、ildren of their own!螽斯羽,The locust music fills the air,揖揖兮;Boom,boom,boom;宜尔子孙,May you sons and daughters bear,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14蛰蛰兮!With life in fullest bloom!(汪榕培,2008)这是一首寓意诗,以螽斯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和,“宜尔子孙”反复叠唱来表示祝愿,祈求多子多福,译者在这里通过“May”一词充分达意。译诗中还通过“fill”“bear”以及最后一句的“fullest bloom”来表示群聚众多之意

19、,体现出诗经中选用“螽斯”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原诗的“诜诜兮”“薨薨兮”“揖揖兮”译者在这里使用拟声词“Hum,hum,hum”“Drone,drone,drone”“Boom,boom,boom”,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打破了学者们对于汉字“图像性”和“会意性”作为翻译死穴的结论。实际上,英文也可以玩弄辞藻,通过英文单词可以明显的表现出螽斯的繁旺盛多,并且叠词的使用锤炼整齐,节奏铿锵,又忠实于原文的音韵,由此可见译者的有意安排。下面来分析第二首诗豳风鸱鸮。原文如下:译文如下:鸱鸮鸱鸮,Oh owl,oh ruthless owl,既取我子,Youve grabbed my dear youn

20、g fowl;无毁我室。Please dont destroy my house.恩斯勤斯,With love,with lots of toil,鬻子之闵斯。Ive fallen ill for my boy.(汪榕培,2008)这首诗是用鸱鸮来比拟叛乱者,表现出一个弱者在强者面前的怨诉和呐喊。诗之开篇即以突发的呼号,诗章展开的正是未知其形先闻其声的出场,译诗中则是直接以感叹句开篇,“Oh”“owl”在读音上都有哀号之意。第一句中的“ruthless”是对原诗的解读,意为“残忍的、冷酷的”将所形容的“owl”拟人化,实则暗示出诗文中的“owl”即比拟为当时的叛乱者武庚等人。了解诗作豳风鸱鸮的

21、创作背景可知,此诗为周公旦的作品,当时武王伐纣两年后驾崩,其子成王立,因年纪尚小周公辅之。而后纣王之子武庚联合弟弟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并散布流言称周公不利于孺子。(三)(三)“由心即物由心即物”的翻译理念的翻译理念叶嘉莹并未纠缠于历代关于“比、兴”的理论论争,而是首先从诗歌“心”与“物”的关系或称两个基本要素情意和形象人手,展开了对“比”、“兴”本义的探寻。叶嘉莹说:“首先就心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孰先孰后的差别而言,一般说来,兴的作用大多是物的触引在先,而心的情意之感发在后;而比的作用,则大多是已有心的情意在先,而借比为物来表达则在后。这是比与兴的第一点不同之处。其次就其相互间感发作用之性质而

22、言,则兴的感发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而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叶嘉莹,2008)在周南螽斯中可以看出,诗歌的前三句都是描述蝗虫,也就是“物”在先,“心”在后。最后一句则是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儿女们欢欣鼓舞,英姿飒爽,这是“心”的表达。但是在汪榕培的英译本中,他将这首诗翻译成了“蝗虫的音乐弥漫在空气中。愿你们的儿女们生出。有了自己的孩子!”,第二句译作“愿你们的儿女们生出”,强调了“心”的表达,将“物”和“心”之间的顺序颠倒了过来,这个译法突出了诗人的愿望。豳风鸱鸮也是同理。可以看出,在译本中,诗歌的第一句直接点名“猫头鹰”,将“物”放在了最前面。接下

23、来的一句“Youve grabbed my dear young fowl”则表达了诗人的“心”,表达了诗人对试图重建家园的母鸟的怜悯之情和其背后想要表达的政治抱负。这里“心”与“物”交织在一起,因为作者同时描绘了小鸟被抓走的具体的景象。接下来的两句“Please dont destroy my house/With love,with lots of toil”也通过非常直接地说明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母鸟愿望。这里“心”更为明显,因为其直接点明了母鸟的愿望。最后一句“Ive fallen ill for my boy”,则通过再次直接描述的方式强调了诗人的感情和母鸟的处境,呈现出“心即物

24、”的特点。这与诗经原文中作者想要体现的部分不谋而合。在汪榕培的英译本中,整个诗歌的顺序与原诗相仿,译文呈现出了“由心即物”的特点。汪榕培在翻译时,注重把握原诗中“心即物”的特点,并且在翻译时能够忠实地传达诗人的情感,从而保留了原诗的精髓。四四、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汪榕培诗经英译中的“兴兴”(一)(一)作为诗学修辞的作为诗学修辞的“兴兴”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如,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1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兴”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进

25、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二)(二)汪榕培对诗经汪榕培对诗经 中中“兴兴”的英译的英译兴的手法灵活奇变,丰富多姿,同“比”相比似乎更具有艺术技巧。兴中所包含的联想、寓托、象征、烘托之“意”因在“象”下,要比“比”自然含蓄得多,更加婉转,耐人寻味。下面分别以唐风鸨羽和秦风蒹葭两首诗来类比分析起兴中选用的意象与全诗要表达的情感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原文如下:译文如下:肃肃鸨羽,The bustards flap their wings;集于苞栩。To bu

26、shy oaks they cling.王事靡盬,Royal jobs are neer complete;不能蓺稷黍。The millet fields I neglect.父母何怙?What will my parents eat?悠悠苍天!Oh gracious Heaven!曷其有所?Where will be my haven?(汪榕培,2008)这首唐风鸨羽属于兵役怨战诗,前两句借鸨羽起兴,以鸨鸟栖于树做比喻,表达王室徭役的繁重使人不得休息,生活紊乱。译者在这里将鸨鸟直译为“bustards”,这一词在英语中也含有一种贬义之意,“flap”则形象的描绘出鸨鸟飞行的样子,我们知道鸨鸟

27、是一种水鸟,不善飞行,“flap”恰好表现出它左右移动,拍打翅膀的样子。另外,第二句中的“cling”表现出了鸨鸟紧紧抓着栩树的状态,既体现鸨鸟不能顺着本性生活而感到的不安,又在暗示本诗主旨“Royal jobs are never complete,the millet fields I neglect”,感慨农民本该在土地里从事农业生产养活父母家庭,却因战争不息而荒弃,征夫们在徭役的重压下郁愤而呻吟“Oh graciousHeaven!Where will be my haven?”。下面是第二首诗秦风蒹葭。原文如下:译文如下:蒹葭苍苍,Green reeds are thick and

28、dense;白露为霜。Clear dews become frost thence.所谓伊人,My love lives far away,在水一方。Oer there across the bay.溯洄从之,Seeking her up the stream,道阻且长。The way is hard and long,I deem.溯游从之,Seeking her down the streams,宛在水中央。Shes in the water,it seems.(汪榕培,2008)诗的象征,并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其中运用了意象和情

29、节相结合的方法。“蒹葭”这一意向象不仅交代诗作的时间和环境,还是“伊人”的化身,译者将其译为“Green reeds”以及其形态“thick”“dense”,通过当时芦苇生长的浓密茂盛,来确定时间、环境问题以及伊人模糊不清的形态,表明当时已是深秋时节,眼前是弥望的茫茫芦苇,思慕的人好像就在其中。通过起兴的手法,构建意境,引出下文诗人的追寻和迷茫所表现出来的行为“Seeking her up thestream,the way is hard and long,I deem”“Seeking her down the streams,shes in the water,it seems”,逆流而

30、上或是顺流而下,周围淌着波光,依旧是无法接近,充分展现了原诗蕴含的空幻虚泛的阐释,可见对诗经兴的手法在英译上做到传神,可以使诗歌更具有丰富的灵动性。(三)(三)“由物即心由物即心”的翻译理念的翻译理念上面这两首诗中,汪榕培的译本很好地体现了“由物即心”的思路。在第一首诗中,汪榕培译本是“由物及心”的。首先,他描述了鸨鸟飞扇翅膀的场景和它们集中在栩树上的景象。这是“由物”的部分。然后,他提到了王事未能完成,自己没有时间耕种稷黍,这是“由物及心”的过程,将自己的状况和心情表达出来。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父母生计的担忧,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忧虑,最后提出了对天的呼唤和疑问,表达出他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1

31、16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整首诗都是通过描写物象和情感交织来表达的,汪榕培的译文准确地传达了这种“由物及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第二首诗中,汪榕培的译文亦有同样的效果。他首先描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自然景观,然后将“伊人”放在这个背景之中,通过“在水一方”来形象地描绘出爱人所在的位置。接下来,他描述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以及“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通过这些描述来表达寻找爱人的难度和决心。这样做既能展示自然景观的美妙,也能表达人们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坚定。五、五、结语结语综合全文来看,诗经中赋、比、兴三法,都是翻译中化境的要求,为了让译诗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从汪榕培教授英译的诗经(“大中华文库”汉英

32、对照)便可以看出赋、比、兴手法的转换中所体现的意美、形美和音美。笔者通过对汪榕培诗经译本的分析较为系统地指出了诗经中的不同手法和心与物的关系,并指出了汪榕培译本的优势和亮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活在不同文化中所造成的认知环境上的差异,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0.2朱熹.诗经传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2015:2.3汪榕培译.诗经(“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4.4刘勰.文心雕龙注比兴篇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602.5刘筠.论

33、诗经“比”的艺术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4):24.6李淑杰,聂春阁.汪榕培诗歌翻译述论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3.7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林奉先.诗经兴诗研究A.诗经研究丛刊(第一辑),2001:12.9汪榕培,王宏,主编.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9.10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21.11姜书阁.诗学广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于阳(1996),女,学士,汉语国际教育双学位,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典籍英译与文学、民族典籍英译。

34、E-mail:。The“Fu Bi Xing”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of Wang Rongpeis“Book of Songs”YuYang(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China)Abstract In this study,the author will analyze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with theresearch method of Ye Jiayings mind-matter theory.The“mind”in

35、 this study will be understood as the authorssubjective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and the“material”as the environment,background and other objectiveelements in the original.Through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this study will investigate Wang Rongpeistranslation accuracy,faithfulness and sig

36、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Book of Songs so as to contribute to WangRongpeis translation 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Book of Songs.In the traditional poetics,“Narrative,Analogy,andAssociation”as an expressive technique of the“method of poetry”plays an important role.It is not only an artisticexpres

37、sion method,but also a poetic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nd particularity.While Wang Rongpeistranslation has grasped the structure and rhythm of English poetry to make the complicated scene in the originalneat and well-organized.This is an admirable advantage of his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 Book of Songs;Wang Rongpei;Fu;Bi;X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