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5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社会使命与时代叙事:19491965 年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民性”张爱红“人民性”文艺最早在 19 世纪出现于俄国,初期指文艺从民族自我意识角度对人民行为、利益及心理等方面的描述,如“描绘俄国生活图画的忠实性”,对“人民”群体范畴的阐述相对模糊。此 后,列 宁(Lenin-Vladimir Ilyich,1870 1924)在阐述“人民性”文艺时,将俄罗斯文化分为贵族大俄罗斯文化和人民大俄罗斯文化,强调人民大俄罗斯文艺要为劳动人民服务,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形象及需求,“人民”具有了阶级性特征,“人民性”文艺有了更明确的服务指向。“人民性”文艺的概念,在 20 世纪
2、30 年代被译介到中国,并在当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人民性”文艺精神,在传统工艺美术中逐步落实:以“人民”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手工艺人,成为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主体;深入理解、深刻表现人民新生活,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为人民”,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社会使命;以“人民性”重建“民族性”,在“人民文化”中得以重构的“民族形式”,成为工艺美术叙事的时代元素。在“为人民”的社会需求中,作为“人民”的手工艺人,在实践中诠释了工艺美术的“人民性”,履行了工艺美术服务人民日常生
3、活、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塑造新时代人民形象的时代使命,也形成了融传统技艺、时代内容和民族意象于一体的新民族形式。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性”;“为人民”;民族形式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2024)02-0085-06Social Mission and Narrative of The Times:The Peoples Natur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from 1949 to 1965Zhang Aihong Abstract: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
4、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handicraft industry,the peoples nature literary and art spirit put forward in MAO Zedongs Speech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gradually implemented in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craftsme
5、n on the political stage as people,become the interpretation subject of the peoples nature of the arts and crafts.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deeply express the life of the peoples new life,show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from the needs of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become the social missio
6、n of arts and crafts creation.To rebuil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with the people,the national form reconstructed in the peoples culture,become the narrative element of the arts and crafts.Key words: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socialist transformation;peoples nature;for the people;national form忽略“人民”的
7、大众性和主体性,从内涵上强调文艺创作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于围绕文艺的“民族形式”与西式启蒙文化、传统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二是主张从“人民”的主体性出发,强调文艺对劳动人民的关照和描述。至 1943 年 10 月 19 日,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从中国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需要的角度,对无产阶级文艺理论进行了总结与阐述,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和阶层内涵,明确了以“人民性”重建“民族性”的文艺创作基调。讲话强调“人民性”文艺核心在于“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阐明了文艺要为无产阶级人民服务,以及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等问题,构建了中国无产阶级“人
8、民性”文艺的思想基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尤其是 1949 1965 年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的 17 年,“人民性”文艺在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中,逐步落实和展开,也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时代选择,以“人民性”构建“民族性”,引导“民族文化”在“人民文化”中重生,成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具体表述为:获得“人民”身份的手工艺人,成为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主体;满足“人民”需要和诠释社会主义优越性,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社会使命;充分阐述人民主体性的社会使命与时代叙事:1949 1965 年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民性”2024服饰2期.indd 8524/4/17 上午9:50086艺术设计研究2024
9、 02 期“民族形式”,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基本范式和时代叙事元素。一、手工艺人的身份跃升及其对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如前文所述,受政治和社会发展环境影响,讲话所提人民文艺中的“人民”,具有政治意义和阶层属性,是有特定政治立场和社会身份的“人民”。在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结构中,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内的“两阶级一阶层”的全部劳动者,以“人民”的身份在社会事务及社会管理体系中,拥有了话语权。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肯定了手工艺人的“人民”属性,尤其是城镇私营手工艺人更以“工人阶级”身份,成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跃升激发了手工艺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而
10、创作的革命热情,积极回应了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求,成为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主体。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始终处于各级管理体系的严格管控中,长达两千余年的工匠管理制度,使其身上以服“匠役”、从“匠籍”为标志的从业歧视从未真正消解过,匠人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自始至终没有解除。直至近代,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在“工匠之子,莫以继世”的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下,手工艺人难以摆脱匠人身份,实现身份的转变和阶层的跨越。手工艺作为“形而下者”在主流社会语系中被漠视,手工艺人始终囿于阶层意识的禁锢,难以作为独立个体以创作在社会舞台上发声。至新中国成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等,为手工艺
11、人群体的身份跃升创造了社会契机。出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统一等多层面需求,1949 年至 1965 年前后,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进行了以“去私化”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技艺性”“实用性”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前,从业人员约 1/3 分布在城镇,2/3 分布在农村,按经济类型、从业方式的不同,大致分农村家庭手工副业、城乡独立生产的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等几种情况,不同情况有不同改造方式,但皆以生产资料的去私化为目标。截至1956 年,全国大部分工艺美术从业者,在互助和集体生产中,手工艺人成为国营或集体工艺美术公司、手工业互助组或合作社的成员,以“人民”
12、的身份登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舞台,完成了群体身份的蜕变与跃升。农村家庭手工副业从业者,多为当地农民,“乡村手工人,总是兼耕田。以工为专业,完全不耕田的,百人中找不出十个”,其产品自产自用,或就近市场出售以贴补家用,凡参与商品出售的家庭手工副业均参与社会主义改造。改造过程中,国家鼓励其成立生产小组,集体协作共同发展。生产小组归当地农业合作社或者手工业合作社联社管理,产品由合作社统收代销。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全国 1000 多万农村兼营手工业人员参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如江苏苏州和吴县兼营刺绣的农民,因与当地种桑、养蚕密切相关,参与当地农业合作社,以件计费,产品由合作社统收代销。其社会身份是农民
13、,同时又是生产小组的计件工人,计件所得成为农业收入之外重要的家用来源。城乡个体手工业者,一是已经脱离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工艺美术商品生产和销售,雇佣少量工人和学徒的家庭式手工艺作坊,其特征是以有亲缘或师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及雇佣徒为生产主体、掌握生产资料、商品出售为利润来源,能承担一定市场风险,是社会独立群体;二是向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领取原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手工业者,以赚取加工费为主,不出售成品,依附国营、合作社生存。针对此类从业者,鼓励其成立生产小组、合作社,以集体生产引导其由私营手工业者向集体企业工人转变。国家肯定其“工人阶级”身份,意味着作为手工艺人核心力量的“个体手工业者”,以“
14、工人阶级”登上了社会舞台,“为人民”创作的热情被鼓舞和调动起来。工场手工业者,占有相应工具、作坊、原料等手工业资本,兼具商业经营和手工生产双重性质,以出售商品为收入来源。与城乡个体手工业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和家庭成员是否参加主要劳动,雇佣工人或学徒是否超过四人,属于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对这部分从业者,由国家机关领导,国家向其“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实现公有制经营;至 1956 年底,全国“共有 48000 多户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公私合营。”“去私化”改造引导工场手工业者分阶段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化,其社会身份由“剥削阶级”“资本家
15、”蜕变为极具政治身份的“工人阶级”,成为无产阶级劳动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由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劳动者、工人阶级的转变,对于工场手工业者无异于精神生命的重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传统工艺美术很大程度上被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体系,大致形成以集体协作取代个体生产的生产模式、以统配统销取代自负盈亏的营销体系,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合作社营、公私合营、国营等组织模式。生产资料“去私化”使手工艺2024服饰2期.indd 8624/4/17 上午9:50087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社会使命与时代叙事:19491965 年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民性”政治热情。当时,出于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对内解释人民民
16、主政权等多重需要,国家迫切需要形成能够阐述新政权特点、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民性”文艺。手工艺人社会身份的新生,使其以极大的创作热情,积极回应了这一政治需求,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廓画时代变化、教育人民群众,成为以技艺塑造中国人民新形象、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的时代诠释者,并随着技艺展演及工艺美术展览等活动站到了社会文化舞台的中央。手工艺人群体竭尽个人之所能,打破“留艺保身”的局限性,公开传统绝技,恢复了诸多传统工艺品种,提高了工艺美术的生产质量和水平,为“人民性”文艺发展贡献了主体力量。如“景德镇瓷器行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势头很好,工人的积极性有很大发挥。瓷器的年产量由 195
17、3 年的1.19 亿件,增至 1957 年的 2.75 亿件,增加了 1.31 倍,达至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表现在粗细瓷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55 年粗瓷占 3431,细瓷占 3367,普通细瓷占 3202;到了 1956 年,粗瓷只占 2062细瓷占了 4911,普通细瓷占 3027。”二、“为人民”:“人民性”工艺美术创作的社会使命按照 讲话 精神,“为什么人”是“人民性”文艺的首要问题,对“人民”作了本质性规定,即“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将“人民性”文艺的服务对象具体化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文艺“为人民”成为文艺创作的社会使命。至1949 年 1 月、7 月
18、,先后两次在全国性文艺会议上重申了文艺要“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1950 年,在人民美术 创刊的发刊辞中,对美术“为人民”作了针对性解释,倡导美术工作者从现实情况出发,综合考虑“人民”的接受程度和接受习惯,从社会主义生活中选择素材,塑造新典型,叙述新故事,在思想和情感上贴近群众。工艺美术作为“工农兵”人民日常生活最密切、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人民美术的专业舆论导向下,在社会主义改造唤起的手工艺人的政治热情中,迅速转向了“为人民”的创作立场。“面向六亿人民,为适应人民的需要,美化人民的生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成为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共识。深入社会实践,了解时代变化,从社
19、会现实需求“为人民”创作,表达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人民的利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艺美术创作的社会使命。具体来讲,大致包括三点:以工艺美术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必要补充、作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物质媒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广大人民最需要的,也是新时期革命建设的最前沿。第一,日用工艺贴近日常生活,“为人民”生活需求而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轻工业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用生活的基本需求,需以手工艺品为重要补充,“为人民”有了明确的社会使命,即满足人民不同生活领域的日用需求。手工艺人开始了传统工艺日用化的多种尝试,努力“为人民”需求而作。如北京特种工艺公司曾对
20、传统景泰蓝工艺进行改良,扩展出了灯具、烟具、餐具等生活用具,使其更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满足“为人民”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实用、经济、美观”这一朴素而直观的创作标准,在“为人民”的社会使命中应运而生。首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选品,强调要从生活实用人,尤其是个体手工业者、私营手工艺工场主,获得了“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等无产阶级属性的“人民”身份,在行业生产及管理体系中拥有了明确的话语权。第一,手工艺人在国营、集体企业以及合作社中拥有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工厂或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事务一般由“社员代表大会”集中讨论表决。公私合营、国营工艺厂实行党委领导、厂长负责制,并规定职工代表大会
21、拥有最高表决权。传统社会中地位低下的手工艺人,拥有了参与和管理工厂、社会事务的权利,实现了行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跃升;第二,在劳动报酬上,工资制以固定工资级别制度为主,定级由工厂、地区逐渐收归中央统一管理。非工资制生产小组、合作社由计件、计时取酬并存逐渐统一为计件取酬。期间虽然因为计时取酬的大锅饭式薪酬制度,造成消极怠工现象,但总体上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保障了手工艺人的基本利益,驱动了手工艺人的从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手工艺的恢复和发展;第三,集体协作为艺人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场境和参与条件,技艺传承以集体传授为主,诸多新技术、新工艺被集体钻研和摸索出来,
22、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改良了产品品质。这种集权式行政管理从人事管理、产供销环节将手工艺人纳入了国家的行业管理体系,推动了手工艺人政治身份的蜕变的同时,改进了艺人的生存状态,保证了相关政策推进的行动力和执行力。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国家政策肯定和重视了手工艺人在社会总体生产格局中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等社会身份令手工艺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进而迸发出为社会主义创作的2024服饰2期.indd 8724/4/17 上午9:50088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我国实行“禁运”政策,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处于被封锁和孤立的被动局面。传统工艺
23、美术的对外展览和工艺技术输出,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新中国的友善,成为打破国际社会政治封锁的重要途径。20 世纪 50、60年代,我国先后在 27 个国家举办手工艺展览 61 次,各国参展观众总计达 3400万人次。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缅甸等,陆续派遣实习生,来我国学习雕刻、草编、竹编、地毯、漆器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我国也先后派出百余名技艺精湛的艺人赴建交国家传授和指导工艺美术创作,如东阳竹雕曾派出技术人员到中非、巴基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等国传授竹编技艺。这些展览、互访、技艺交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的不利局面,成为新中国树立外交影响的重要路径。三、“民
24、族形式”:工艺美术“人民性”的叙事语言讲话在指明“人民性”文艺应该“为人民”的同时,也阐述了“如何为人民”的问题,提出“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向工农兵“普及”“提高”的创作原则。“需要”和“便于接受”主要考虑工农兵群众的接受水平,以适合的表现形式,使文艺创作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至于什么样的形式是适应“工农兵”接受的表现形式,1956 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强调“民族形式”是民众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表现方式。在文艺理论界的讨论中,也认为“把艺术和大众结合起来的一个最可靠的办法是利用旧形式”。选择、改造、提升“旧形式”,
25、使之形成表现时代特征的新“民族形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艺美术创作的基本范式和时代叙事语言。“要继承民族传统、学习民间美术的理论,以及要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及始终贯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思想。”这段由庞薰琹、张光宇、张仃、雷圭元等学者,在 1953 年“首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的总结性发言,代表了工艺美术建立“民族形式”的思考方向。即在“为人民”的社会使命下,“继承民族传统、学习民间美术”,立足群众生活需求、接受能力和水平,深入社会革命和经济建设前沿,在“人民性”中构建传统工艺美术的“民族形式”。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建设初
26、期工艺美术的“民族形式”体现为三点:传统技艺基础、社会主义内容和传统民族精神阐释。第一,传统技艺是工艺美术“民族形式”的基础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技艺传承普遍遵循“留意保身”的观念,技艺诀窍秘不外传。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改传统工艺美术的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手工艺人从家庭生产走向集体生产,统购统销、按劳分配的模式保障了艺人基本权利,艺人逐渐打破“留艺保身”的传统观念,开班授课。1949 1965年,在各级手工业合作联社推动下,各省、市相继成立技艺研究小组、工艺研究所、工艺美术学校等,引导艺人互教互学,短时间内有效促进了传统手工技艺的恢复。如 1954 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成立,后发展为景德镇
27、陶瓷美术技艺学校,通过建学习研讨班、技艺培训班等方式,至 1955 年 12 月,“成功完成了 19 种高温颜色釉的恢复工作,其中釉里红、钧红、郎窑红、天青、美人醉等出发,以“用”为美,才能更符合“为人民”的社会使命。参加选品和布置工作的雷圭元,在描述一件入选展会的陶器时说“它的朴素的造型是为了盛水,它的嘴为了倒水,它的把手为了提,它的黑色的釉色为了清洁,浑身没有一点多余的装饰,符合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创作原则。”第二,特种手工艺以出口创汇为导向,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外汇储备相对不足,传统手工艺因资源优势、工艺独特性、劳动力充足等,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然而,当
28、时多数工艺美术行业处于减产甚至停产状态,如北京市解放前夕“按工商管理和同业工会的统计,维持生产的厂商和作坊仅有玉器、象牙、景泰蓝、雕漆等 20 几个自然行业,从业人员约 2700 人。而烧瓷、银蓝等行业,多处于场房易主,艺人无踪的境地。”如何尽快恢复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出口创汇,成为工艺美术之“为人民”的迫切需求。在现实困境下,国家推行“依靠老艺人和广大手工业工人(包括徒工),团结小业主,限制、利用、改造工艺资本家”的手工艺恢复和发展政策,引导手工艺人积极回应出口创汇的现实需求。考虑国家建设的现实需求,手工艺人放弃了原有生产模式,忽略了留艺保身的行业禁忌,将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体利益
29、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将社会理想置于家庭理想之上,从主体视角表现出了对时代命运的强烈关注,践行了“为人民”的社会使命。在各行业手工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0 年至 1956 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艺美术出口总额达到三亿三千万余元,为我国外汇储备相对不足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贡献了力量。第三,工艺美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2024服饰2期.indd 8824/4/17 上午9:50089设计与文脉隐 庐/主持 社会使命与时代叙事:19491965 年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民性”六种颜色釉,已接近甚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建国初期景德镇陶瓷彩绘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技艺基础。更多
30、编结、剪刻等民间工艺,因其材料易得,工艺难度低,在集体生产中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手工艺人凭借个人灵巧的技艺,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从广大农民祖祖辈辈承传的地方技艺中总结经验,赋予农业废弃材料以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符合人民生活与精神双重需求的“人民的艺术”。1953 年,在首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曾展出了山东草帽辫多达 24 种花式编法及数十款不同产品。艺人凭借代代相传的编结技艺在相互探讨、交流和竞技中,实现了工艺和产品的双重创新。在集体生产中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技艺,随着艺人们的交流与切磋被不断推陈创新,展现了传统工匠开物成器的匠心,传达了传统工艺或幽玄空灵或中和谦雅的民族装饰意味,在满
31、足“人民”实用、经济需求的基础上,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技艺精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工艺美术“民族形式”的技艺基础。第二,以“社会主义内容”为工艺美术“民族形式”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性”文艺的总体精神下,恰当地塑造人民形象,阐述人民生活的时代变化,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传统工艺美术注重社会主义新内容的表达,在创作题材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取材中注意了新中国成长中的新鲜事物,开始关注 艺术性 和 思想性 的问题”“画战斗英雄,画生产模范无论如何比画时装美女画、二十四孝好得多”,阐述新中国的政策精神、表现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内容,成
32、为工艺美术的主流题材,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革新。以“新年画”的创造性改革为例。作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年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政治宣传的重要媒介。在 1949 年 11 月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年画发展的方向为“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秉承文件精神,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民间年画艺人在专业院校教师的指导下,创作了描绘农村新气象、宣传婚姻自主等社会主义新内容的年画 38 幅,如劳动得鱼 新男十忙 新女十忙等,深受群众欢迎。其中,劳动得鱼多画面标语“互助力量大,劳动得鱼多”“模范互助组”,正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33、中倡导组建农业合作社、合作生产小组等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形象又直观地阐述。这些新年画延续了杨家埠传统年画套版雕刻印刷的工艺,但在题材选择上选用了社会变革、社会生活新风尚等,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优越性展示、人民新形象塑造有关的社会主义内容。与新年画创作相似,其他工艺领域,手工艺人同样秉承“为人民”的显性诉求,以创作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新变化,展现了社会新风貌,抗美援朝、保卫祖国、中苏友好、妇女解放、讲卫生、学文化等新兴社会运动和文化活动成为艺人乐于表现的题材,这些“社会主义内容”共同构成了工艺美术“民族形式”的内容革新。第三,阐释民族精神意象是工艺美术“民族形式”的精神内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34、设初期,对外亟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对内要稳定经济、加快建设,文艺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向民众宣传相关国家政策的内涵,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唤起民众的建设热情、爱国情怀以及奋斗精神。因此,以创作塑造新的民族意象和精神象征,鼓励和引导民众,成为工艺美术“民族形式”的精神内核。在这一时代要求下,工艺美术考虑人民的接受水平和能力,在“为人民”的社会使命中,塑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独特的民族意象,即爱国主义精神、劳动光荣的奋斗精神、求真至善的传统伦理精神,对内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对外传播了积极奋斗、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等实事题材,刻画了众多战
35、斗英雄、伟人领袖形象,为人民树立了精神丰碑和行为偶像,借以激发民众热爱国家,保卫来之不易的新政权的爱国主义意识,如宣传画保家卫国中塑造的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保卫和平,凯旋归来中塑造的跨马奔赴战场的战士、战士爱和平中放飞白鸽的战士等形象,凝结着人民对和平的期望,也表达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劳动最光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文艺创作与宣传的重要内容。大量劳动模范、生产能手、致富能手等劳动人民形象,成为工艺美术的时代装饰主题,传达出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奋斗精神。尤其是大量女性劳动模范的刻画,女拖拉机手梁军、女驾驶员林幼华等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女性,更具有时代劳动者的特点,凝聚了社会主义
36、建设者的典型形象和典型特征。这些绘、刻、剪、贴等各类表现手法的劳动人民形象,均体态健硕、精神愉悦,热火朝天地奋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是广大普通劳动者乐观、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的写照。如 1954年,景德镇瓷绘改革的主要转向是突出和表现“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们建设社2024服饰2期.indd 8924/4/17 上午9:50090艺术设计研究2024 02 期会主义、努力生产劳动”的奋斗精神,在此创作要求下,爱国丰产图提梁壶幸福生产图提梁壶等一批表现劳动者的作品应运而生。其中爱国丰产图提梁壶表现了高挽裤腿、扶犁耕田的农民形象,这是源于手工艺人对人民生活实践的体悟,是对最普通又最伟大的劳动者的
37、颂歌,对于唤起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更具有共情性。在表现各种社会变化的同时,工艺美术行业也保留了大量传统题材和传统形象,但在取舍上遵循“过去代表中国人民的希望,现在成为中国人民的写照,同时又是中国人民的生活远景”的原则,选择有意义的健康形象,如殉国跳江的屈原、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彩衣娱亲的老莱子等忠孝节义形象,鹤鹿同春、松鹤延年等寓意吉祥的形象,总体上以能够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中正谦和的君子品行、祈福禳灾的生活愿景等传统伦理及价值观念为选择标准。有针对性取舍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的要求”,对传统民族题材进行合理改良,如花鸟题材在传统梅兰竹菊、吉祥
38、花卉的基础上,融入麦穗、棉花、白菜、萝卜等与普通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加以改良。这些经过取舍和改良的传统题材,保留了传统工艺文化中求真至善的伦理意识,同时又更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既承担着美化人民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革命任务,也肩负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凝聚民族道德及伦理观念的文化功能。综上所述,建国初期的传统工艺美术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需求中完成了“人民性”“民族性”的工艺重构,在观念、题材、形式的“新”与“旧”的交替和选择中,形成了延续民族传统又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新意的新“民族形式”,塑造了战斗英雄、劳动人民、工农业生产等诸多典型民族形象,诠释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爱国主义、乐观
39、奋斗和弘扬传统伦理为主的民族精神意象。这种民族精神意象也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艺美术“民族形式”的精神内核。结语1949 年至 1965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文艺“人民性”在传统工艺美术中,被逐步落实和践行。传统工艺美术也在“人民性”文艺精神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发展进程,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满足民众日常需求,提升民众思想意识,发挥了应有的社会功能。这一时期,传统工艺美术总体上被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以集体协作取代个体生产。手工艺人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主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获得了“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社会身份,完成了政治身份的蜕变和转换。身份跃升激
40、发了手工艺人的创作热情,成为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主体,从生活日用、出口创汇、文化交流等方面站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线,以最贴合人民利益和需求的创作,履行了“为人民”的社会使命,以极具时代特点的“民族形式”,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新时代、新生活,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释(俄)别林斯基著: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年版,第 34 页。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手工艺生产者的类型并无统一表述,本文选用傅石霞于1956 年所著我国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提法。毛泽东:农村调查,渤海新华书店出版社,1949 年版,第 42 页。该提法源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
41、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第十二条。苏星:新中国经济史,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54 页。陈旗海:建国初期的工艺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年版,第 63 页。中国手工业管理局:工艺美术的方向问题,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 年版,第 22 页。雷圭元: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谈到新中国工艺美术的风格问题,装饰,1960 年第 1 期,第 9 页。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北京工艺美术的复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0 页。陈旗海:建国初期的工艺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年版,第 63 页。李明军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西安:陕西师范大
42、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125 页。徐春光主编:马克思主义大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8 年版,第 913 页。周扬:我们的态度,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64 页。高璐、崔岩主编:常沙娜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49 页。周銮书:景德镇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75 页。简平主编:王朝闻集(第 1 卷),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 年版,第 62 页。陈波平编:蔡若虹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8 页。孔令伟、吕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年版
43、,第 358 页。北京艺术博物馆编:薪火相传,景德镇1949-1980 年瓷器艺术,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年版,第 148 页。蔡若虹:美好的生活和健康的形象,人民日报,1950 年 4 月 16 日,第 2 版。岑其编著:陈之佛,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20 页。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20ZD08)子课题“传统工艺美术生存环境与保护机制研究”阶段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民间手工艺人的角色转型研究”(20YJC760125)阶段成果。张爱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教授 博士2024服饰2期.indd 9024/4/17 上午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