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RT&LIFESerial No.230(总第2 3 0 期)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652022年No.62022第6 期艺术生活广西艺术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维耦合研究广西高校艺术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维耦合研究一一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王颖(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 3 0 0 1 1)摘要:本文分析了广西高校艺术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认为一方面艺术学科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宏观系统的理论支持和专业实践指导,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理论交叉上为艺术学科建设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展了艺术学科发展领域。在
2、对艺术学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耦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高校应在制订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评价标准上加强两者之间的耦合度,从而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开拓领域,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提供可行性途径。关键词:艺术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耦合;广西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3-9 4 8 1(2 0 2 2)0 6-0 0 6 5-0 6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现有壮、汉、瑶等1 2 个民族。广西多民族长期交往融合,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门类繁多、厚重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底,广西地区有7 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代表性的有五彩斑斓的壮锦技艺、多声部和鸣的侗族大歌(柳州市)、舌尖上的米粉的制作工艺、京岛海韵的独弦琴艺术、羽光绚丽的壮族百鸟衣故事、刚柔并济的桂剧、山水清音的广西文场、壮族创世史诗的布洛陀、苗寨年节盛典的坡会群、传承千年狂欢的宾阳炮龙节、壮族欢歌盛会的歌圩、火与土交融艺术的钦州兴陶烧制技艺、舞动鼓点的瑶族长鼓舞、勇者游戏的抢花炮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人民精神的承载,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血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学科是指系统性研究关于艺术各种问题的科学,包括了艺术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电影学等。1 9 9 5 年,张道一先生指出我国艺术学
4、停留在分类研究,缺乏整体宏构,提出形成艺术学整体学科门类 2 4 8.5。2 0 1 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第1 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标志着艺术学已经和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一同身于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 0 2 1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收稿日期:2 0 2 2-0 7-1 9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非遗”课程
5、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 0 2 1 JGB256)阶段性成果;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传统手工艺转换文创产品途径”(项目编号:2 0 BMZ018);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壮族传统工艺转换文化IP研究”(项目编号:2 2 EG211)。作者简介:王颖(1 9 8 0-),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装饰、视觉传达。66通知,艺术理论新设一级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艺术学从原有的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凸显了艺术学的学科独特性,将艺术学的原始疆域从仓储之学科拓展至旷野之门类,纵向提升了它的发展层面面 3 1 4 1 6。近年来国内非物
6、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学科教学的研究已成研究热点,平均每年有上百篇研究学术论文发表。如冯艺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1 4 1 6-1 3 9;杨慧子立足于艺术学的学科架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发展提出建议5230-232综上所述,艺术学科建设已久,诸多学者对艺术学的分类以及学科体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一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大多就某一个具体课程或者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开展研究,缺乏对艺术学科门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系整体性、系统性的
7、研究。2 0 2 1 年,艺术理论新设一级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这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升到更高层次。本文着重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探寻二者的耦合机制,为高校的艺术学科建设寻求新的文化增长点,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研究思路。一、艺术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耦合的关系分析耦合关系来源于计算机概念,指某两个事物或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艺术学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理论性、整体性、实践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艺术学科又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交叉途径,艺术学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图1)(一)艺术学科建设
8、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1.艺术学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理论指导艺术理论研究与非遗传承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共性,如艺术理论的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文献,形成科学认识,通过新的手段及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比较研究法艺术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指导耦合关系研究对象整体指导研究视角实践特点交叉途径建立耦合模式高校具体实施途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评价体系图1艺术学科建设与非遗传承耦合关系图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方法比较非遗传承个体之间的差异并找出研究共性,进行演绎研究;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重点采录、采访非遗传承人,掌握技术传承及工艺流程;案例研究法研究非遗保护传承的先进
9、案例,对案例进行梳理、研究、推广;多学科交叉研究法通过艺术学下级多学科之设计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电影学对非遗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研究。2.艺术学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整体指导艺术学理论已形成体系相对成熟、可以通过整体观避免非遗传承中只注重个案而不成体系的现象。如艺术史可以通过历史维度纵向梳理非遗传承的历史溯源,艺术比较学以世界观横向维度比较中外相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艺术风格学可以从宏观把握艺术规律及艺术的提炼。这些系统的研究理论能解决传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美术与设计领域的学者多从工艺、技术、纹样等方面研究壮族的
10、服饰、织锦,提炼图案研究制作技艺;音乐类学者研究壮族的歌圩、瞭歌、天琴、铜鼓等;舞蹈类学者研究壮族的采茶舞、绣球舞、扁担舞、铜鼓舞等;戏剧类学者研究壮族的壮戏、彩调等。但这些研究都缺乏对壮族整体性、宏观性的把握,不能基于“通感”性对壮族不同形态、不同领域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提炼,也缺乏对壮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梳67理。而艺术学理论的整体观研究,对于我们挖掘民族文化的基因、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有提纲挚领的作用。3.艺术学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实践性特点除了艺术理论,艺术学科一级学科都具有实践性特点。音乐学中的声乐极其重视技法与表演,美术学中的绘画通过不同技法的实践
11、创作作品,舞蹈学中的舞蹈表演通过形体的训练、编舞、表演等实践活动创作作品,设计学通过创意设计实践来完成作品。这些艺术学科下属门类丰富的实践性特征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坚实的载体。一方面,在这些实践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教学内容,可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展演、音乐创作、工艺设计创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另一方面,各门类的实践教学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谱、画谱、曲谱、戏谱、影像志等资料起到收集、归纳、整理的作用。特别是数字媒体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基因库的归档保存,对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冷门绝学类尤为重要。(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艺术学科建设的促进1.非物质
12、文化遗产为艺术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目前,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纳入艺术学科的研究视野,但因为以往艺术学科主流的研究方向是主流艺术、精英艺术、文人艺术,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仍然处于边缘地位。究其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种类给艺术学科各门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及教学素材。如艺术史提炼某一时代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多基于有留存的作品、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而非遗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多为无名无姓的普通劳动者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弥补以往艺术理论中民族民间底层艺术缺位的空白。此外,非物质文化艺术是活态传承的艺术,可以通过行为观察法记录研究传承的实地活动过程。如壮锦的编织工艺,采访者通过
13、观察人物、组建、环境、时间、行为及互动过程等现象并系统记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能补充艺术学理论,以文本、作品为切入点的研究,丰富了艺术学理论内容。2.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艺术学科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几乎涉及艺术学科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具有精神感召、精神凝聚、族群记忆的功能,这些功能是成就民族性格的重要支撑堂 6 1 2 3-1 2 8以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壮族天琴艺术、侗族大歌(柳州市)、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京族独弦琴艺术、吹打(广西八音)、壮族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那坡壮族民歌、壮族喙歌、刘三姐歌谣、么佬族古歌主要对应音乐学类;骨角雕(合浦角雕)、贝
14、雕(北海贝雕)、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对应美术学类;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柳州市)、壮族织锦技艺、钦州兴陶烧制技艺主要对应设计学类;壮族打扁担、瑶族金锣舞、铜鼓舞(南丹勒泽格拉)、瑶族长鼓舞、田阳壮族狮舞、藤县狮舞、田林瑶族铜鼓舞主要对应舞蹈学;侗戏、桂剧、桂南采茶戏、壮剧、剧、粤剧主要对应戏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美学价值、音乐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科学价值,蕴藏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元化的形态体现了各民族非凡的智慧以及创造力,是各民族多元化文化融合的体现。因此,从艺术学科角度对多元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收集、保护、再创造,于艺术学科本身也
15、拓展了研究的视角。3.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艺术学科提供了理论交又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多本身是跨界和交又的,虽然专家在研究对象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分类,方便对它有一个精准的定位,但是实际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民间的文化现象,它由生活的需求而来,不受特定分类的制约和影响。通常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几个分类选项,是混合交叉的项目。如广西著名的刘三姐歌谣,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上被纳入民间文学类,但同时也和传统音乐、民俗类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民族历史感情表述方式的文史价值,还同时具有民俗学、美学、68构图2 元素提取图3 文创产品设计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广西最具有特
16、色的戏曲种类彩调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上归类为传统戏剧,但具有声乐的“腔”“板”“调”及乐器中的“伴奏风牌”“锣鼓牌”,还能根据腔调不同配合以不同的舞台行为动作,而它的剧本以劳动、生活、爱情、悲欢离合为主要内容,也具有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可见,“当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该在单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形成多学科、跨学科和交74-11又学科研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的交又价值给艺术学科提供了新的方向。二、艺术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耦合的实现路径(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艺术教育培养目标耦合在制订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应注意厘清专业培训目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符合
17、学科特点培养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培养目标。以南宁师范大学的艺术学科培养目标为例,南宁师范大学的艺术学科定位为民族艺术专业群,根据“文化广西”“民族文化强区”“服务广西“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现代服务新兴产业中的文化产业”等广西文化战略要求,艺术学科的总体培养目标为深挖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推动广西-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和产品交流;培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为把广西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就培养目标“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
18、西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达形式,艺术学科培养目标中明确深挖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标保持一致。具体实践中,下属学科专业可以根据自已的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入。如视觉传达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具备创新地方民族设计文化素养,掌握审美判断、设计思维、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国际、国内和区域设计业发展策略,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素养复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动画专业依托广西区域民族特色,探索民族艺术融入动画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掌握动画、漫画、游戏设计的创作、制作及相关工具应用的基础
19、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扎实的动画制作基本技能,能在传媒及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从事动画、漫画的策划、创作、制作、传播、运营或管理的创新型专门人才,毕业五年后能够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和项目经理等方面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作出一批本土原创动画,真正的69做到“产、学、研、创”相结合。最终使动画专业服务地方文化,持续健康有序发展。这些培养目标,都基于广西的地域特点,结合民族文化特征,明确学科发展定位和目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艺术教育培养内容耦合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广西高校可根据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具体艺术学科特点制订符合本专业学科发展的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20、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设置了“非遗通识课程一非遗技艺专业课程一非遗推广课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使非遗形成纵向深度延伸点线面的课程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不同层面的高校教育中得以拓展。“非遗通识课程”此类课程属于教学面层次。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广西传统工艺美术研究等,此类课程一般设置在公共课程板块,主要以通识选修课程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非遗技艺专业课程”属于教学点的层次。这类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以非遗技艺为主,如壮锦工艺就是邀请校外导师、壮锦传承人进校直接传授壮锦的编制工艺。传承人与传统手工艺之间在精神层面及物质层面的
21、依恋关系,决定了传承人在“非遗”创意开发中的主体性地位1 8 7 1-7 4。另一类是结合非遗项目开展具体领域研究,如“文化创意及旅游工艺品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设计载体,应用产品设计方法及手段对非遗项目实现创意提升,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日常语境。在此课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广西三江侗族建筑、乐器、织锦等非遗元素进行提炼,研究三江侗族的侗锦编制技艺、侗族建筑木构架结构、侗族乐器芦笙的制作工艺,提取了侗锦的四方连续排列手法、侗锦纹样、侗族建筑的卯结构、乐器芦笙的造型等元素与字体结合设计(图2,图3)。“非遗推广课程”属于教学线的层面。这类课程一般以第二课堂的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进行,学生自主参
22、加校内外非物质文传遗产的实践活动,学校则给予学生第二课堂的学分。如学生可以去博物馆担任志愿者,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收集信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访谈等。这类课程是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的辅助,是对课堂教育的进一步补充。(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艺术教育评价耦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相耦合后,在评价体系上也需要实现耦合。对于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相适应。以南宁师范大学民族传统工艺课程为例,由于该课程采用校内导师和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双导师制度,学校应对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给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该课程校外实
23、训课时占比大半,教学评价进行课程考试或考查时,不应按常规课程采用教师出卷、学生答题、专人监考的考试形式,而应该根据本门课程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如考查本门课程实践中学生设计制作出的传统工艺产品,或者根据课程内容采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以及完成课程的调查报告都可作为课程评价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创作出不拘泥于课堂的作品。另外,在教学内容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课程作为第二课堂,这类课程虽然不在学校完成,也没有课时的计算,但是只要学生提供实践的资料证据,教学处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实践学分,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24、去。三、结语本文梳理了艺术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耦合关系。一是在艺术学门类中,艺术学理论注重形而上的理论建设,门类艺术学偏重以艺术实践为主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实现了艺术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927-33。艺O术学的深厚理论研究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有了系统的理论方法指导,改变了民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二是艺术学科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文化整体观为指导,避免了民族民间艺术重视个体研究而忽略整体的状况,整体观的研究能70对民族、地域、族群的文化内核、精神信仰、族群功能等有深层次理解。三是艺术学科
25、下属门类丰富的实践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艺术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多元化的研究视角、理论交叉的途径。最后,从艺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评价系统性方面提出了艺术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耦合的实现路径,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案例。参考文献:1吴伟峰.壮锦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 0 2 2(0 6).2张道一.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文艺研究,1 9 9 7(0 4).3曹意强。艺术门类的独立与学科规划问题.艺术教育,2 0 1 1(1 2)4冯艺.责任与情怀: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构建思考.文学教育(下),2 0 2 0(1 1).5杨慧子.
26、艺术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探索D.艺术百家,2 0 1 6,3 2(0 1).6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一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民族一教育研究,2 0 1 6,2 7(0 6).7彭锋交叉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学理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 0 2 1(0 1)8陈佳.从传承人的角度研究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的意义.艺术生活一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 0 1 9(0 5).9王星星,迟燕琼.艺术学学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4(0 2).Research on Multidimen
27、sional Coupling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xiTake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WANGYing(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11)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discipline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roug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8、in Guangxi.On the one hand,art disciplines provide methodological theoreticalguidance,macro holistic view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On the other han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tablishes a bridg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 disciplin
29、esin terms of research objects,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theoretical intersections,and expands the boundariesof art studies.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discipline an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upling
30、 degree between the two inthe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training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ways,so as to bring growth points t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lso providefeasibility research idea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Keywords:art disciplin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upling;Gua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