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4年3 月第9 卷第1 期Applicat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Mar.2024 Vol.9 No.1从谋生驱动到生命超越:师范生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皮武(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安2 2 3 3 0 0)摘要:长期以来,在社会群体意识和个人心理中,选择教师职业的主流原因都是“谋生”的需要,区别仅仅在于对“谋生”设定的标准不同。受此影响,教师职前教育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社会适应”取向,而忽视对师范生进行超越精神的培养。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也是在塑造未来社会,其超越性根植于人的本性,内蕴于培养目标之中。因此,师范生
2、培养目标不应止步于“谋生”的需要,而要进一步体现对“超越”的追求。关键词:师范生;谋生驱动;生命超越;价值追求中图分类号:G640On the Value Pursuit of Teacher Education TrainingObjectives:From Livelihood Drive to Life Transcendenc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6-2 0 4 5(2 0 2 4)0 1-0 0 0 9-0 5PIWu(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 223300,Jiangs
3、u,China)Abstract:For a long time,the mainstream reason for choos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has been theneed to“make a living.As far as the social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are con-cerned,the difference lies only in the different standards of“making a living.As a result,pre-servi
4、ceteacher education tends to overly favour“social adaptation and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spirit.Teachers are responsible for nurturing people and shaping the future society,and theirtranscendence is rooted in human nature and embedded in their training objectives.Therefore,the
5、 goal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need to“make a living,but should reflect the pursuitoftranscendence.Key words:normal students;livelihood drive;life transcendence;value pursuit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深化,人们从不同侧面强调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创新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对于师范生关键素养的培养,有的强调知识储备,有的强调职业技能,有的强调研究能力,有的强调
6、批判反思精神等,且都宣称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大批知识精深、技巧纯熟的新教师涌现出来。但是,全社会甚至教师培养机构、各级各类用人单位以及教师自身,仍然对师范毕业生的素养存在诸多疑虑和不满。其中的症结在于,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比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 0 2 1 年度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生命化构建研究”(D/2021/01/38)作者简介:皮武(1 9 6 8 一),男,江苏淮阴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师教育;E-mail:。较起来存在关键角色差异,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工作对象是人,工作方法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专
7、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生命超越精神,就无法充分满足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人具有双重生命,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处于对超越性的永恒追求之中。教师要助人成才,更要助人成人,教育的效果来源于教师的有形的知识与能力,更决定于教师心灵深处无形的超越精神,培养教育对象的超越性,教师自身首先就要具有超越性。101!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超越性意蕴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需要,而需要是有层次的。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大类,前者和人的本能相联系,后者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因此,超越是生命的自我否定和新生,是从“实然”向“应然”的行走,一直走向生命的卓越境界、精神境界、自由境
8、界和创造境界。教师以培养人为天职,其超越性根植于人的超越性,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超越性来源于教师角色的超越性。1.1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超越性来源于人的发展本能人是宇宙精神的精华,是经历了物质进化的一切阶段之后才成为人的,因此,“不能把人归结到他曾是过的任何存在。如果他是那一切,就不过仍是一物,正由于包含那一切而又不是那一切,他才能够是“人”。2 1 7 2 简言之,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手保持生存是人的自然本性,教师也不例外。人之成人,不是因为顺从而恰恰是因为逆反了自然本性,“创造了自已的第二生命,即超越个体局限的社会生命,这就不但使人的生命突破了自然局限,而且获得可以说与日月同辉、
9、无限和绝对的价值与意义”。2 1 7 3 因此,人之为人,在于“人既不是物,也不是神,但他既有物的被动性,更具有神的自由性,他处于动物和神之间,他虽然是一个物,具有物的被动性,但又在不断地向着神性跃升。人是一个双重存在,是物性与神性、冲动与精神、种生命和类生命的二律背反”。3 人的生命与动物不同,动物的生命是单一的,因此是特定化的、固定的、封闭的,但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渗透着大自然的力量,烹赋着动物的“物性”与被动性。但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本质是不确定的,大自然在造人的时候,只完成了人的一半,生理的短缺,环境的压力,使创造性成为人生命中的天性。人无时无刻不为超越生存的局限以及成为一个“创
10、造者”的愿望所驱使,恼和同情之心,人们会感叹他们在奉献或牺牲,无时无刻不在内心中激荡着一种趋向自由的力量、但其实改变教师的物质生存环境只需要公平和正热情和憧憬。这就是来自于人的生命的特有的“超义而不需要施舍,支持教师的教育事业只需要理解越性”,是人之外的动物所不具有的根本特性,是人和承认而不需要标榜,体验幸福道德的教师默默奉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本质。献的同时也可以默默体验着收获。1.2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超越性来源于教师角色的1.3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超越性来源于教师教育的内在要求价值诉求社会再生产需要教师的超越性。教师是社会教师教育要教会师范生何以为生的本领。虽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再生产的特殊群体,原因
11、在于: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方式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源于自身的超越性,教师才能培养更加优秀的一代新人,也才能推动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自身职业发展需要教师的超越性。忠诚于事业、有奉献精神、热爱学生也热爱自己,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应有之义,但职业发展的最终衡量标准一定还在于教师能否享用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幸福,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教师
12、才能从职业交换关系水平上的工具人身份挣脱出来,进而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精神追求,当教师感觉到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既充实又充满意志感,他就拥有了马斯洛论述自我实现境界时所说的“忘我”境界。换言之,教师的幸福无论从专业发展的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逐步跃升的进阶过程。以教师的道德发展为例,它由低到高可分为外部规定性的、非自我的、被动遵守的规范道德一一教师道德发展的基础境界;追寻内在自觉和生成的责任道德一一教师道德发展的提高境界;关注教师主体体验和专业成长的体验幸福道德一一教师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4 1 当教师的职业发展达到超越的境界,就会从仅仅关注外在评价的局限性中回归自己的主观感受,在看似平凡的工作
13、中体验到崇高和幸福。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超越性。学生发展是教师存在的理由,燃烧的蜡烛正是在照亮他人的同时辉煌自我、张扬自我的,它未必就得经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凄楚,全社会并非一定要把殉道者而不是得道者的体验强加给教师。或许,一些看上去物质环境恶劣或者经济贫困的教师会触动人们的第9 卷第1 期然历经波折,但今天人们已经承认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如果把教师看成是一般的专业,如医生、律师,则容易理解教师需要拥有教育教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但是,就教师所承担的培育人才、传递文化的社会职责来看,其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心灵、人格和精神世界成长的重
14、要资源,因而教学过程中蕴含着情感和伦理性面向。正因为教师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客观的技术性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依赖于生命互动的创造性劳动,其工作始于对学生的了解,需要甄别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教师的能力或称本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即使仅仅因未来从事教师职业而“谋生”的需要,师范生也需要永保敬畏之心。教师教育要激发师范生因何而生的追求。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或者说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重要一点是,其工作对象是“人”,而且是具有认知差异和人格差异的个人,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一个帮助差异性个体获得生命成长的志业。5 人的本质具有二重性,即工具性和超越性。对于人的工具性来说,教师把自身和学
15、生都看成是工具,教育的目的在于工具性的提高,“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论点的背后就是静止的、客观化的知识论,教育过程中充满了科学的霸权。教师还必须是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影响学生心灵与人格成长的“人师”。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它本身具有教育性,教育性是一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心灵、人格和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资源。6 2师范生培养实践对超越性目标的忽视“人是超越的,决定了教育也必须具有超越性,5否则教育就是对人之特性的悖。7 现实中,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超越性受到忽视,可以从社会、师范生培养学校及师范生自身三个层面来加以简要分析。2.1从社会层面看,课徒
16、谋生已成为人们的文化心理积淀人们为什么选择做教师?固然有许多先贤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奉献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但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对读书的价值定位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皮武:从谋生驱动到生命超越:师范生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11如玉”。大部分人走入教师这一行的初始原因是“谋生”,即维持生活,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从民间传统来看,俗语有“家有二斗粮,不为孩子王”,甚至悲叹“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作先生”,说明古代许多人只是为了糊口才去做教师,而且在众多糊口的行当里还不是一个好选择。古代农民靠耕田谋生,教师工作也同样是谋生,不过用的是舌头,读书人科举入仕失
17、意后,往往在无奈之下课徒为生,自嘲为“舌耕”,原因是“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8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较长时期,经济落后,物质乏,特别是城乡二元分割造成农村和城市生存境遇的巨大差别,农民子弟视“跳农门”为人生最大梦想,读师范就是其中的一条捷径。多数人选择读师范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考的人很多,因为管吃、管住,不用要钱(收学费),还给你钱。你上学不用拿钱了,这就吸引人才”。叫有的人是因为身体条件限制,只能读师范。一位有轻度身体残疾的退休老师的回忆就很有代表性,“国家有规定,我这样的身体条件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不能报,只有师范类专业可以报。1 0 众多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稳定,人职
18、过程花费较少,与底层家庭的孩子有着天然的“脐带”关系。2.2从师范生层面看,大多数师范生的入学初心仍然是“谋生”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显著提高,“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标准”普遍得到落实,师范专业招生形势持续走热。即以笔者栖身的一所省属地方师范院校而言,连续多年几个主要的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都超出省控线几十分,且趋势有增无减。新生入学之后的转专业申请,也基本上呈现非师范专业向师范专业的单一流向,如2 0 2 2 年从非师范专业转人师范专业的达500余人,而只有1 人从师范专业转入非师范专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据调查得知,主要还是因为与其他专业比较起来,在目前经济社会的大
19、环境下,家长和考生特别青教师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换言之,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仍然没有摆脱“谋生”的解释框架,只不过与几十年前相比,当下教师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所以充其量算是升级版的谋生驱动。正因如此,当师范生确信自己已经抱牢了教师这只“铁饭碗”之后,也就容易“滋生出一种安逸享乐的心理,学习动力12不足”。我们在数所师范院校针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开展了学习动机与行为调查,发现乡村定向师范生普遍缺少目标规划和学习动力,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自认为人生道路已经被预设,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激情。因此,总体而言,“谋生”是师范生专业选择的基础性动力,只是对谋生条件的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
20、出现波动,心理预期不断提高而已。这种情形具有合理性,因为从生命的需求来说,生存是第一需要,物质生活是基础。正是这种现实性和合理性的真实存在,政府部门出台的“免费师范生”“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等相关政策才会有可靠的人性依据,也才能产生政策效应。2.3从培养学校层面来看,师范生培养过程的被动适应取向严重近期的舆论场上,在上大学究竟是为了“面包牛奶”还是“诗和远方”的争论中,读大学选专业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的观点受到追捧,发表“专业不能以就业和吃上饭作为标准”观点的人往往引来大众“何不食肉糜”的嘲讽。这充分说明生存问题仍然是普罗大众行动选择时的首要考量因素,也切合政府和高校都把毕业生
21、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的初衷,决定了大学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认真回应社会需求。目前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视构建“目标导向和反向设计”的培养体系,充分考虑培养“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等,这些“目标”“能力”“素养”基本聚焦到对社会现实的被动适应之上,尚没有清晰地提出和界定“超越性”目标,不能不说是某种欠缺。中国学生包括师范生缺乏创造性素养早已不是秘密,“这种缺乏正植根于现今教育所型塑的适应性人格之中”,2 教育要适应现实,但不是就此止步,而要以此为支点,寻求超越,否则就是教育的自我贬低。3师范生培养中超越性目标的实现路径师范生超越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逐渐进阶的过程,一般要从对教师岗位的适
22、应开始,再进一步培养良好的生存能力,紧接着,激发其努力适应教育这一特殊活动对教师超越性的要求,最终获得社会认可和自我满足。3.1获取超越的体验培养师范生“适教”。所谓“适教”,即知规守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超越是教育的内在要求,超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矩,具备快速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习惯。一个合格教师养成的第一步就是行为习惯的改变,其次才涉及到信念、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调查发现,因为生源条件的限制,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足,所以必须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第一步。比如,有的师范院校长期严格执行低年级师范生早操(晨练)、晚自习制度,坚持开展每日第一节课检查,帮助师范生实现学
23、习和生活模式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平稳过渡,防止学生身份转换时的“硬着陆造成身心失衡,为师范生在未来适应教师职业规范和自律奠定基础。这种举措虽然在开始时遭遇阻力甚至受到误解,但由于是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能够从中受益,就会开始理解和配合,家长和社会也明确表示支持。培养师范生“能教”。所谓“能教”,即技艺精湛,具备成功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技能,它是教师职业生存的基础,也是教师获得职业尊严的中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首先,确立训练目标。要以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为基本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不断加以优
24、化,并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明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优化训练手段。要坚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断线,通过课程学习、教师指导、日常练习、展示及比赛,保证这一体系的高效运作和开放创新。再次,完善考核评价。实行师范生实践技能考核合格证制度,制定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师范生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如“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说课、试讲等。师范生人职后因为“适教”和“能教”,就会提高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度和适应力,而且通过具有外显功能的职业技能展示自已的专业水准,可以迅速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顺利打开工作局面,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获得超越过去、超越
25、自我的成功体验。3.2培育超越的情怀情怀是对从事某种工作的情感需要及其满足过程,培养师范生超越的情怀要从“乐教”开始。所谓“乐教”,即情怀深厚,具备顺利从教育工作中获第9 卷第1 期越情怀同样源于对教育功能的充分认知、对投身教育的责任感、对教育生活的审美体验,以及浸透在师生交往中的关爱。1 3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师范生的超越情怀。首先,强化教育认知。要高度重视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开足开齐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原理等课程,保证师范生的理论水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讨论式、辩论式以及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教育的正向和负向功能,培养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其次,强化师德教育。重视
26、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实现德育功能;根据地方资源与学生思想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契合度,适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效应,培养师范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自我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并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强烈需要。第三,强化审美教育。要不断完善美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推进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美育效应的渗透,精心营造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寻找和走访优秀校友,体会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当师范生习惯了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教育世界,就能从职业生活中产生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第四,提升关爱素养。爱是肯定情感的极致,它促使人们为所爱的对象积极工作和学习,并在关
27、爱对方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满足。要倡导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自我关怀,比如通过关怀型课堂教学的构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促进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通过研究儿童、亲近儿童,蕴育关爱、发现关爱、传递关爱。3.3掌握超越的策略超越意味着对现实规定性的否定,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首先在学校层面要重视文化塑造。大学的批判型文化氛围对于超越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大学作为一个思想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1 4 因而大学要具有批判精神,即“大学运用高深知识,从社会的良知出发,对其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具有的审视、省察、修正和引导的内在倾向和行为规范 1 。只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思维才不
28、会被庸常现象所钝化,才能具备浓厚的问题意识,时刻保持警醒、反思并谋求改进。其次在教师层而要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师要通过反思批判,不断进行学术创新,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性,把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纳人课堂教学的皮武:从谋生驱动到生命超越:师范生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13目标和结果评价体系,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另外,对于学生来说,要不断通过经典阅读、榜样引领、实践参与,激发超越的动力,通过社团活动、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反思与批判的习惯和能力。3.4磨炼超越的意志培养师范生超越的意志需要强化他们的“志教”精神,即意志坚定,具备努力投身教育事业
29、从而实现生命超越的精神。超越性是生命的高贵品质,也应该是师范生培养的崇高目标。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努力体现“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这一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实现精神生命的自主建构和自我超越。具体而言,第一,要唤醒自我意识。注重实践“教育即唤醒”的理念,强化学生自我意识,通过设立自管会、“班级助理”制度,实现师范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吸纳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事务,优化高校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学生权力的分配格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树立远大志向。通过设立困难学生救助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困难,激
30、发其奋斗抗争的勇气,在艰难困苦中建构生命的意义和希望;强化师范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帮助学生确立个性化的奋斗目标;通过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如辩论赛、党团活动、演讲比赛、主题征文,让学生在自已的“最近发展区”实现一系列小目标,进而导向远大理想。第三,认识生命意义。基于心理健康普查结果,通过全员育人制度的推进,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引导师范生把自已的人生意义建立在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奉献之上;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文化建设,实现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润泽三者的渗透和融合,让师范生学会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生。总之,超越性是人
31、的本质属性,教师的角色是培养人,其自身必须具有超越性,为此应把超越性作为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本文提出了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超越性意蕴,并且探讨了有效实施路径,既有源于师范生培养实践的“实然”成分,同时也涉及了部分需要大力强化才能趋于理想的“应然”成分,体现了我们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也是当下师范院校积极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J必然选择。(下转第6 2 页)62的设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参考文献: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EB/0L.(2015-05-13)2023-08
32、-20j.https:/ J.实验技术与管理,2 0 1 5(1 1):1 5 6-1 5 8.3】徐进.2 0 1 3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小结及2 0 1 4 年申报建议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0 1 4(8):1-5,25.4】宋莎.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化工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J.化学教育(中英文),2 0 1 9(2 2):7 4-7 8.5冯根生,冯婷,杜春荣.基于学科特点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建设 J.实验技术与管理,2 0 1 2(3):2 39-2 4 1.6崔瑾,鲁燕舞,刘园园,等.高校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J.中国农业教育,2
33、 0 1 9(1 5 1):5 2-5 8.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7龚思颖,陈晓婷,张金菊,等.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J.实验技术与管理,2 0 1 9(9):1 7 6-1 8 0.8于向前,郭艳军,张媛.虚拟仿真技术在空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0 2 0 (2):5.9 Selle K,Barrangou R Harnessing.CRISPR-Cas systemsfor bacterial genome editingJ.Trends in Microbiology,2015(4):225-232.10卢亚萍,成丹,鲁燕舞,等.CRISPR基因编
34、辑技术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构建及应用 J.微生物学通报,2 0 2 1(3):7.11秦丽玮,胡原,万建,等.分子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J.实验技术与管理,2 0 1 8(7):1 4 0-1 4 3,1 4 7.12吴腾,吴润.基于创新项目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0 2 0(1 1):4.13崔瑾,成丹,鲁燕舞,等“虚实互补”的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2 0 1 9(1):1-4.14张燕翔.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 0 1 7:5 0-6 0.15白泽朴,张继延.实验教学在创新人
35、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J.实验技术与管理,2 0 1 9(7):4.第9 卷责任编辑:洪溪(上接第1 3页)参考文献:1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第2 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6:2 5 4.2高清海.哲学的奥秘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5.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26-27.4杨启亮.教师道德发展的几个境界 J.教育发展研究,2009(6):40-43.5丁钢.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 J.教育研究,2 0 0 8(2):3-6.6王飞,王运来.元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性解析 J.现代大学教育,2 0
36、1 3(1):1 6-2 1.7高德胜.爱与超越: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两个关键支点J.全球教育展望,2 0 2 1(1 2):1 9-31.8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1 5 】郭峰,孙士宏.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 M.教育研究,198.9闫旭生.痴心未混园丁志,几度梦中上讲坛 A.郑新蓉,武晓伟,等.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 0 1 8:1 5 1.10汪维澄,孙行素.我们携手走在北京农村教育的路上M/胡艳,沈晓燕.泥土上的脚印:新中国第二代乡村教师口述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 0 1 8:7.11张源源,薛芳芳“前补偿”抑或“后激励”:乡村振兴背景下定向师范生违约问题研究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0 2 2(6):4 4-5 6.12】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论病态适应的教育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1 2):6-1 1,2 9.13】陈太忠,皮武.教育情怀:基于“需要一满足”框架的阐释与生成 J.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2 1(1 9):1 6-2 0.14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 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 9 9 4:8.2008(3):44-49.责任编辑:夏 利